本文轉自「財聯社」
7月22日,科創板迎來了開市一周年,從首批25家公司在上交所掛牌,到如今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40家,科創板這股「春風」一直持續助力越來越多的科創企業「乘風破浪」。
由於科創公司高度依賴創始人以及核心技術團隊,為此科創板推出的更具創新性的股權激勵制度,大幅增加了科創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從而為企業核心技術研發提供保障。
作為已在股權激勵服務諮詢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專業機構,26家已公告股權激勵計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中,14家公司邀請了上海榮正投資諮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榮正諮詢」)作為「獨立財務顧問」。
這也意味著,在目前已披露股權激勵計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每2家「方案」的背後就有榮正諮詢的身影。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專訪時,榮正諮詢的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合伙人鄭培敏表示,榮正諮詢的最大優勢就是堅持,堅持22年只做一件事(股權激勵)。
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式多樣,但目前已披露股權激勵計劃的26家科創板上市均選擇了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根據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信息披露指引》相關規定,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即符合股權激勵計劃授予條件的激勵對象,在滿足相應獲益條件後分次獲得並登記的本公司股票。
與其他股權激勵方式相比,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有何特點?
鄭培敏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核准制板塊下,股權激勵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限制性股票,即授予時的價格是市價打對摺,但需要立即支付股票購買費用;二是期權,即授予的是市價,不需要立即支付費用,獲利原理是通過二級市場股價和企業授予激勵對象期權時約定的行權價格之間的差價賺取上升空間。
上述股權激勵方式各有利弊,而科創板推出的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則綜合了上述兩種股權激勵計劃的優點。鄭培敏認為,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本質上是打折期權,這也意味著,不需要立即支付股票購買費用、並且授予價格可以進行更大力度的「打折」。
創新制度的推出,也需要各個科創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量體裁衣」的進行設計,才能「煉」出一份多贏的股權激勵計劃。
作為已經在股權激勵諮詢領域服務了22年的專業諮詢機構,榮正諮詢憑藉其專業、豐富的股權激勵實踐經驗,獲得了多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認可。
截至科創板開市一周年,「榮正諮詢」在已公告股權激勵計劃的26家科創板企業中服務客戶14家,市場佔有率達54%。在聘請第三方獨立財務顧問案例中,「榮正」有效市佔率高達63%。
其中,榮正諮詢」服務的客戶「樂鑫科技」是科創板首家推出股權激勵計劃以及科創板首家推出第二期股權激勵計劃的企業。
股權激勵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一方面股權激勵並非一次性的激勵制度。
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6月底,市值超千億的企業共有105家,實施過股權激勵的總共有45家。其中實施過一期的有21家,實施過兩期及以上的有24家,榮正諮詢服務了其中13家上市公司。
以美的集團為例,截至目前,公司已公告了7期股權激勵方案,美的集團從2014年1月13日實施首期股權激勵開始,市值從784.14億元增長至466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30%。
鄭培敏認為,體量越大、越優質的上市公司越需要把股權被激勵當做一個常規的制度,需要每年常態化的去實施,將人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捆綁起來,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除科創板外,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也進入了實操階段,創業板上市公司也在嘗鮮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激勵方案,其中新產業就在近期公告《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採用了「第一類限制性股票+第二類限制性股票」的複合工具,這也是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下,首例運用第二類限制性股票的股權激勵實踐。
而榮正諮詢則擔任新產業股權激勵的獨立財務顧問,全程參與輔導企業設計並公告推出了首期股權激勵計劃。
鄭培敏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目前A股只有40%的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平均實施了1.4次,其中科創板目前只有26家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還有110多家沒有開展,隨著後續註冊制改革的持續深化,股權激勵的市場前景巨大。
在此背景下,榮正諮詢已迎來了一些競爭對手,與這些新進者相比,鄭培敏認為,榮正諮詢的優勢就是堅持,堅持22年只做一件事(股權激勵),持續的深耕之下,公司足夠專業、方案優質、團隊優秀、客戶量也是同類競爭對手中最多的。「目前整個市場有1600多家公司制定了股權激勵計劃,約2400多個方案,而榮正諮詢參與輔導了600多家上市公司,設計制定了800多個方案。」鄭培敏稱。
在7月23日,由上海報業集團和上海閔行區人民政府作為指導單位,界面財聯社主辦,科創板日報承辦的科創板開市一周年峰會上,榮正諮詢也成為峰會上榮獲「最佳科創板諮詢服務機構獎」的諮詢機構。
鄭培敏表示,未來,「榮正諮詢」也將不忘初心,堅守「專一、專注、專業」的價值理念,為更多企業提供專業優質的服務,助力企業人才激勵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