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1998年12月某院收治藥物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昏迷21例,現進行臨床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1例中男14例、女7例,年齡45~82歲,平均66.2歲,≥60歲17例,<60歲4例;胰島素依賴型2例,非胰島素依賴型19例;入院前發病14例,入院後發病7例;合併腎功能不全9例。
1.2 低血糖昏迷的診斷 21例病人均原有糖尿病,使用降血糖藥後出現昏迷,急測血糖均<2.8mmol/L,葡萄糖治療後神志清醒。12例在昏迷前出現低血糖症候群[1],9例無低血糖症候群表現而突然出現意識喪失、昏迷。
1.3 用降血糖藥物情況 21例中1)磺脲類所致10例,其中優降糖8例(包括消渴丸2例)、達美康1例、糖適平1例;2)雙胍類降糖靈3例;3)優降糖與降糖靈並用3例;4)普通胰島素2例;5)藥名不明的降糖藥3例。
1.4 治療與轉歸 一經確診立即靜注50%葡萄糖50~60ml,必要時重複注射1~2次,接著靜脈滴注10%萄萄糖500ml,清醒後能進食者鼓勵飲糖水或進食稀粥、粉面等食物。情況危急而病人又煩躁不合作者,先給予胰升血糖素1~5mg肌注,或1‰腎上腺素1mg皮下注射。本組經上述處理後,16例於1h內清醒,3例於2~8h清醒,2例死亡。死亡2例均並發尿毒症,其中1例反覆昏迷4天死亡,另1例昏迷1天死亡。
2、討論
本組有43%(9/21)病人無低血糖症的先兆而突然進入昏迷,這類病人因低血糖較少出現腎上腺素釋放,因而無交感神經興奮症狀,臨床上遇此類病人時除應考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糖尿病高滲性昏迷外,還應高度警惕藥物所致低血糖昏迷,應立即測血糖等,及時診斷搶救,以免延誤病情,造成不良後果。
本組糖尿病並藥源性低血糖昏迷多數為磺脲類降糖藥所致,與文獻報導一致[2],其次是雙胍類,胰島素最少。表明在使用降糖藥治療糖尿病時應充分了解藥物的作用機理、藥效時間,特別在使用磺脲類時應注意病人進食情況、個體差異等,由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劑量,摸索出維持量。
本組病人中腎功能不全佔43%(9例),老年人佔81%(17例),表明老年人特別是合併腎功能不全者,因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易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延長了有效血藥濃度時間,而易誘發低血糖昏迷;另方面,老年人並腎功能不全者體質弱、進食少,抗胰島素激素如胰升血糖素、腎上腺素分泌障礙,導致低血糖昏迷的發生,同時老年人的腦細胞對缺氧及低血糖的耐受性差,易造成腦組織的功能損害。臨床上治療老年糖尿病人,特別是合併腎功能不全病人,使用降糖藥時應適當減少劑量,治療過程中應經常進行血糖監測,結合病人的飲食及整體狀況隨時調整降糖藥的劑量。
本組67%的糖尿病人低血糖昏迷發生在院外,表明糖尿病的發病率增高,門診治療病人增多,病人自己掌握調節使用降糖藥不當的增多,部分病人盲目自購降糖藥服用(本組3例病人自服降糖藥而不知藥名即是如此),致使發生低血糖昏迷。說明臨床醫生,特別是門診醫生應加強對糖尿病人使用降糖藥物的指導,以減少或避免低血糖症及昏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