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質量的陪伴 不如高質量的獨處「我孤獨,卻從不寂寞」

2020-12-17 同根築夢

人在身邊就是陪伴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若他只是在你身邊打電動、看電視、滑手機,對你說的話一點也不關心,對於你的感受更懶得理會,那不叫陪伴,只叫搭夥過日子。

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曾看過一位妻子哭訴老公不陪她,老公忿忿不平地說:

「我每天下班都按時回家,周末還陪你去逛街,我怎麼就沒陪你了?」

妻子忍無可忍地回道:

「你在家時屁股基本就沒離開過電腦椅,這叫陪我?出去逛街你總是心不在焉,問你什麼只會說嗯;就連出去吃個飯眼睛基本就沒離開過手機,這叫陪我?」

陪伴不僅僅是人要在一起,而是思想上能交流,語言上能溝通,這樣的陪伴才能為感情加分。

就像你打電話給一個人訴苦,他連一聲嗯都沒有,只是做著自己的事,甚至都沒在聽你說話,他是接了電話,但你們之間沒有交流。

他也無心聽你想說什麼,那又何苦打這通電話呢?

不如一個人靜靜地整理心情,或許更有效果。

孤獨但不寂寞

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情,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寂寞的人不一定孤獨,有伴的寂寞才更是苦。

若孤獨是主動的選擇,那就是獨處罷了,它是一種能深入自我,並且持續無人幹擾的意識狀態,在獨處時,人擁有了最大的寧靜,可以觀看自己的心,在書中與哲人進行思想交流。

蔣勳說過:「孤獨不是要消解,而是要完成。」

有的人在孤獨中感到難受和自卑感,有的人和孤獨和平共處,更有的人在孤獨中得到了自在輕鬆的喜悅。

愛因斯坦就是最後一種,他說:

「對我來說,最大的快樂是孤獨的愉悅。孤獨並非意味著寂寞,它反而會愉快地把人帶入到一種知識的境界。」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人群

每個人的屬性都不同,有人外向有人內向,外向的人需要在和別人的互動中得到能量,但內向的人反而需要獨處來充電,和人交流溝通對他們而言是很秏損能量的。

所以喜不喜歡和人互動只是一種屬性,並無好壞,自己覺得快樂就好,若不快樂,也不用勉強與人來往。

孤獨之美

孤獨是一種寧靜又自在的狀態,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去林間散步,或泡杯紅茶配幾塊餅乾看書,又或是繪畫彈琴。

人的心靈在寂靜中會產生一種長久而安定的喜悅,它會帶給你深層的平靜。

甚至在日本的侘寂美學中表明,在孤獨深處,歡喜成災

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記》中寫道的:

「沒有比獨居更有趣的事;布穀鳥啊,你寂寥的叫聲讓我更加寂寞,又讓我沉浸其中。西行和芭蕉,都是在積極地享受著孤獨之美。」

蔣勳曾在《孤獨六講》中寫道:「孤獨和寂寞不同,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在孤獨深處,你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到那個時候,又豈會再依賴他人陪伴度日,喜悅由內而發,更加穩定長久。

這篇文章不是要大家耍自閉、離群索居,而是希望你不要害怕孤獨,進而創造獨處機會,享受獨處帶給你的美好,若你自認是外向者,需要從和人的互動中充電,那麼便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

左右自認介於外向和內向中間,我可以享受和人交流的快樂,也能沉浸於一個人的時光中,兩者都很美好,但確實獨處時更快樂,不用再費心思量如何應對,只需好好款待自己。

相關焦點

  • 感悟人生的經典智慧語錄: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與其違心賠笑,不如一人安靜;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2. 你有眼睛何必通過別人的嘴認識我,那些很多關於我的事,連我自己都沒有聽說過。3. 可以孤單,但不許孤獨。可以寂寞,但不許空虛。可以消沉,但不許墮落。可以失望,但不許放棄。記住,沒有傘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4. 尖酸刻薄的話少說,衝動任性的事少做。5.
  • 你早晚會明白:低質量的親情與愛情,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質量低的親情給不了你幫助。在感情中很少有人能夠一帆風順,一下子就可以找到那個可以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人。大多數人還是會經歷一些曲折,甚至會遇到一些渣女和渣男才會遇到那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因此,當我們遇到一些質量低的愛情不要談太久。因為質量低的感情不僅會消耗你的時間,還消耗你的感情,最後還得不到一個好的結果。只有儘早的脫離低質量的愛情,你才會變得更加好,你的生活才會更加的舒坦美好。
  • 獨處不是孤獨,而是一種能力
    就像在車裡的片刻,我們可以盡情釋放自己所有的情緒,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獨處,也是許多人難以企及的。他聲名鵲起以後,很多人慕名而來。在他家的小院中,你時常會聽到敲門聲。賈平凹不好意思拒絕,只好一次次開門迎接賓客,導致自己的生活節奏完全被打破。
  • 獨處逆襲,給女孩30個高質量的獨處方式,獨處也不等於孤僻和傲慢
    獨處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嘛!我在大學的時候是個特別怕孤獨的人,也怕自己和舍友們的關係疏遠,所以幾乎不給自己獨處的時間。為了合群,和她們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出去玩,如果她們不想出去,我也不出去。
  • 寂寞的三種狀態 | 惶惶不安、漸漸習慣與自我成就
    無意義的聚會和酒局,只會不斷消耗你的精力,拉低你的生活質量,除了讓你的通訊錄上多幾個名字之外,還會留下什麼?  那些總把精力消耗在「垃圾社交」上的人,不是為了填補內心的寂寞,就是為了掩飾自身的無能。比起低質量的社交,他們更享受高質量的獨處。 正如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的: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 你只會在寂寞的時候找我,卻從不理會孤獨的我
    這樣的人我想身邊比比皆是,有可能就是你、我、他,不分年齡,以單身為最,以文化程度為次。學生在學校讀書學習,同學交流,回到家已精疲力盡,有的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和家長交流,實在是白天學校說了太多,動了太多腦。工作的人白天在單位扮演著各種角色,上下級,同事,配合著各種角色演出,很累,到家靜靜地躺著發會呆是最好的釋放。單身的人,到家往往面對的都是空冷寂靜的房間,有的是無盡的孤獨,還有冷!
  • 人為什麼需要獨處?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於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學生時代的我,總是害怕獨處。吃飯、逛街、泡圖書館,甚至連上廁所的時候都一定要拉著別人一起。沒有人陪伴在身邊時,往往就會變得很喪。
  • 心理學:孤獨不代表寂寞、可憐、沒人愛,孤獨是一種能力
    半夜我一個人起來給孩子餵奶,他在旁邊鼾聲如雷。我不僅後悔生孩子,還後悔結婚了。」喪偶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帶來的不僅僅是孤獨,更是心底的寂寞和失望。蔣勳說:「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孤獨是飽滿的,寂寞會讓人發慌。」05你可能想問,孤獨讓人這麼難受,為什麼一定要體驗呢?
  • 致孤獨的你:學會獨處,就是學會愛自己
    當然,有人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認為那是獨處,但也有很多人無法承受孤獨,因為那是寂寞。4.獨處,是一種能力孤獨和獨處是不同的,享受孤獨,那是獨處,也是一種能力。既然是一種能力,我們就可以習得。那麼,怎樣學會獨處,以走出孤獨呢?
  • 享受孤獨 品味寂寞
    題記:孤單是渺小的,孤獨是深刻的,而寂寞是偉大的。孤單把四周縮小,孤獨將時間沉澱,寂寞使空間延伸。孤單體現於靜寂,是無人陪伴的缺憾;孤獨植根於話語,是內心無人回應的惆悵;寂寞卻植根於不言的沉默,是靈魂遠離身軀無拘無束的彷徨。
  • 寵物能免我寂寞,卻免不了我的孤獨:人生而孤獨才是真相
    作者|Rose 編輯|欣欣對於一個成熟的女人來講,男人的擁吻最解孤獨,可是沒有的話,寵物也是一種很好的陪伴。記得熱戀的時候,我總是假模假式的對我的貓咪一一擁抱撫摸,然後略帶歉疚的說,「我要先出去一會兒,你們倆照顧好自己。」
  • 我並不喜歡寂寞,只是習慣了孤獨
    有朋友問我,你整天自己一個人呆著寫寫畫畫的,不會感到寂寞嗎?怎麼不會,不只是我,我覺得越來越多的各式社交軟體的開發都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現代人們內心的孤獨。只是寂寞也有不同,有的人覺得有人陪在自己身邊熱熱鬧鬧的就不感寂寞了,有的人卻只想能尋到一個靈魂契合的人那才是有伴同行。這個世界看上去喧鬧繁華,人來人往,但你要是隨便問一個人,會感到寂寞嗎?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有所停頓,若有所思,或展顏一笑,不言不語。我想寂寞大概就是,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和人說。
  • 喜歡孤獨的人,享受孤獨,喜歡獨處,這是一種什麼心理狀態?
    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百年孤獨》一說起孤獨,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空虛、寂寞、冷,從而對此產生恐懼,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孤獨,我們本就是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又孤獨地去,與其恐懼,不如坦然地去接受它。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
  • 城市生活的孤獨應對手冊|7種孤獨與5種解決方式
    得不到滿足的親密關係,悄然變化的外界環境都是引發孤獨的原因。與獨自一人和感到寂寞不同,孤獨感使人筋疲力竭、沮喪。在魯賓看來,孤獨有幾種不同的類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在獨處的時候感到孤獨,也並非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能夠陪伴著自己伴侶,因此,一旦我們能夠確定了正在經歷的特定類型的孤獨感,就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 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結交那麼多無關痛癢的「朋友」,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學學如何更好地獨處,豐富自己的生活。林徽因說過,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 孤獨,一個人靜靜地修行
    但很多網友卻不滿地說:「我就喜歡孤獨,孤獨為什麼不能是一種享受?」是啊,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才是姿態。學會享受孤獨,能讓一個人活得更加清醒而堅韌,逐漸穿越迷茫,變得越來越強大。
  • 被迫「獨立生活」後,我竟然愛上了這種感覺.
    我曾經也以為自己是個喜歡熱鬧、害怕孤獨的人,可因為這次疫情,提早回到北京隔離,擁有了一大段「獨立生活」的時光。處於特殊時期的很多人,或許都和我一樣,被迫進入了「獨立生活」的階段。不能聚餐、聚會,缺失了娛樂社交,溝通全靠線上。這樣「獨立又孤獨」的生活過了一個月,我竟然慢慢喜歡上了這種感覺。
  • 孤獨本是常態 學會獨處 並且享受孤獨
    獨處在我看來應該是當代人必須學會的一種生活方式。獨處的個性並不是害怕孤獨,反而要享受它,對我來說孤獨是個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根本不存在不能忍受的問題!張大嘴巴四處嚷嚷只是人的本能,閉上嘴巴用心思考才需要人的智慧!
  • 「溝通有用的話,就沒人離婚了」: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單身
    文|微微笑了01-低質量的婚姻單身還是結婚,這是一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但都大同小異。正如村上春樹所言,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 。這樣低質量的婚姻很常見,不好的婚姻讓人倍感疲憊,就像一件破爛不堪的衣服,不保暖、難看、過時,卻因為某種原因,你只好忍受著它披在自己身上。試問,這樣低質量的婚姻,還有維繫的必要嗎?難道所有低質量的婚姻都需要拆夥重來嗎?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來拯救我們的婚姻嗎?
  • 獨處,是安靜,是清歡,更是自由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我深以為然。今年的我多了許多獨處的時間,每天把孩子送去學校後,我就自然開啟了我的獨處時間。在我看來,一切都顯得那麼的妙不可言。沒錯,這是我以前從未用心體會過的感覺,我喜歡這種感覺。想起周國平老師的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在我看來,這種安靜,這種豐富,只有獨處時才能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