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火樹銀花」在他的詩中,蘇味道的這首詩寫美了元宵

2020-12-21 湘南逸客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唐朝每一位詩人都在自己不同的時代彰顯著自己詩歌獨特的魅力。說起唐朝,有些詩歌能沁人心脾、如沐春風,同時也能在唐詩的世界中能領略到詩人筆下的憂愁、無奈、惋惜,詩歌的發展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革和興替。

在盛唐時期百姓安居樂業,文人墨客爭相鬥豔,很多詩中也有很多描繪國富民強的詩句。但是在唐朝的歷史中,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是唐朝一個衰敗的時期,不僅對唐朝的社會發展有很大影響,對詩歌的影響也是不可磨滅的。儘管後來平定叛亂,依舊未能恢復曾經的繁華景象,在詩歌上的百花爭豔也就不斷更迭。無論唐朝是興盛還是衰敗,現在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但是唐詩依舊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也有高手在民間

在唐朝有放蕩不羈、瀟灑自如的詩仙李白,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佛王維,也有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他們的詩在當時可謂是婦孺皆知。他們有一部分作品流傳至今。但是也有很多不知名的詩人,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蘇味道在《全唐詩》中只留下了十六首作品,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其中一首《正月十五夜》被流傳至今,「火樹銀花」這一成語就是出自於此。

《正月十五夜》唐代: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唐代元宵節中也留下了很多經典之作,《全唐詩》裡和元宵節有關的詩歌也有很多,也有很多不知名的詩人,無論出身如何,也不管名氣如何,但是卻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詩句,像崔知賢《上元夜效小庾體》中的 「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的「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皆是元宵節的上品之作。蘇味道的這首詩道出了唐朝元宵節的一片繁華,下面就由筆者帶你一起走進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創作背景

據劉肅《大唐新語·文章》載:武則天時,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燈,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觀燈者人山人海。文士數百人賦詩紀事,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們早已淡忘,唯有本篇傳誦不絕。

蘇味道的這首詩主要是寫元宵節的繁華景象,通過元宵節繁華景象的描寫暗含了當時的國泰民安和長安城百姓的安居樂業的社會現狀。到現在為止,我們依舊沿襲著古代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在每年的元宵節的晚上都要看燈展、放煙花,這也是春節之後第一個繁華熱鬧的節日,往往元宵都是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的。

火樹銀花不夜天

時至元宵,天氣開始慢慢轉暖,一般在這個時候春天的腳步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但是春天還沒有真正地來到,元宵節的燈火就預示著春天的到來,街道兩旁錯落的花燈像是春天的花團錦簇。蘇味道從「火樹銀花」對元宵節的繁華景象進行了非常細緻的形容,僅僅通過這四個字就讓讀者可以想像到當時的長安是多麼的繁華,也能感受到當時「大唐不夜城」的夜景。

這一句中的「合」字與王維《終南山》「白雲回望合」中的「合」,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也有人說這是蘇味道在她們詩中感悟出來的「合」字。由於元宵節這天百姓都會出來看花燈,長安城的管制也不會像平時那麼嚴,基本城內、城外都是允許百姓通行的,當然城門也不例外。眾所周知,在古代城門外都是有護城河的,要想出入必須放下橋之後人們才可以通行,護城河上的橋在這一夜被映襯得像銀河上的橋一樣。

蘇味道在第一句中用了「星橋鐵鎖開」寫出了元宵節的人山人海,在第二聯中就可以很自然地將節日的具體景象描繪出來。由於元宵節出行的人比較多,馬車的車輪和馬蹄揚起了道路上的陣陣塵土,這如果放在平時,就算夜間有此景象,很多人都是看不到的。

在元宵節的夜裡一方面是因為月光爽朗,另一方面是因為元宵節的花燈和煙花的光亮讓長安城徹夜如晝。蘇味道把本來不可見的「暗塵」,在「正月十五夜」卻顯而易見,將無形的化為有形,這就是對元宵節最的傳神描寫。著一「去」字,寫出了馬的奔馳和塵土飛揚而去的態勢。由此「明月」還可以讓讀者進一步想像燈月交輝的熱鬧場景。

長安月圓彩燈明

蘇味道在寫元宵山人海的景象時並沒有概括來寫,沒有寫元宵節人們的大場景,而是專門將這群人中的「遊妓」作為重點來進行描寫。不難想像,她們有可能是當時貴族之家的歌舞妓人,為了相互誇示而讓她們出來表演助興的,同時她們也是藉此機會來展現自己的舞技或者歌技,蘇味道通過寫「遊妓」的觀賞來表現元宵節在當時長安的熱鬧景象。她們不僅僅是元宵節的觀賞者,又是元宵節一道亮麗風景線。

元宵節本來就是熱鬧的一個節日,人們這一天到處觀燈,在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中也看不清。當時的月光可以照亮人們所活動的每一個角落,無論你在長安城的哪裡,月光都能將你照亮。燈火通明的元宵佳節就是在蘇味道的筆下栩栩如生,現在讀起來都能看到當時熱鬧的景象。

在月光和煙花燈火的相互輝映之下,走在長安街上的歌妓們打扮得格外美麗,在她們走過的時候就會招來很多人的停留,因為普通的百姓是沒有機會見到當時王公貴族家中的歌妓的,通過此處寫出了當時所聞、有人對元宵節的嚮往之情,同時也將當時封建社會中部分陋習的轉變也在慢地減少。

在蘇味的筆下長安城裡的元宵節是寫不盡的,當時的百姓也是觀賞不盡的,正所謂 「歡娛苦日短」,所有的人都覺得這一天太短,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到了深夜,然而街上的行人卻絲毫沒有想要回去的意思。人們在此時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蘇味道通過最後兩句來結束全篇,寫出了當時所有人對元宵節這一天的留戀之情,同時也寫出了當時長安城歌舞昇平和安居樂業的社會現象。

談古論今話當下

至今,元宵節依舊像是蘇味道筆下的元宵節一樣,但是現在的我們都長大了,在元宵節前後大學生面臨著開學,上班族要開始上班,甚至有些特殊性的工作在元宵節都要通宵達旦。元宵節的熱鬧停留在了童年的時候,那時候對煙花的嚮往就像是現在嚮往詩和遠方一樣。

每個人都嚮往著自己心中的詩和遠方,也或許都在為自己心中的詩和遠方不斷努力著,很多人都願意相信,詩和遠方就在不久的將來!

相關焦點

  • 蘇味道寫下一詩少有人知,辛棄疾效仿後,卻創下一首宋詞絕唱
    在詩詞的海洋中,最讓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美到極致的千古名句,比如辛棄疾的詞作中,最受眾人喜愛的永遠是《青玉案》中的那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然,這首詞除了最後一句,開篇「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也是非常的唯美,奠定了全篇絢爛朦朧的格調。正月十五的晚上,不僅有滿城的燈火通明,還有那一簇簇的禮花在天空中綻放。
  • 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元宵詩,作者是蘇軾先祖,前兩句包含一個成語
    另一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元宵詩詞,這兩首詞非常經典,可是,在唐代,有一種元宵詩詞,不遜於歐陽修和辛棄疾,被稱為元宵詩中最好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 元宵詩詞十首:火樹銀花不夜天,今宵盡興不歸眠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隱娘說:宋代時,元宵節就是一個狂歡節。這一天,婦女們出街遊巷,通宵達旦地遊玩,男女混淆其中,熱鬧非常。而這也給很多青年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機會。辛棄疾的這首詩,就是說在元宵節上邂逅了一位久久尋覓的女子,「眾裡尋他千百度」說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聲。《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 筱青讀詩詞: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一起在詩詞中領略初唐上元節的盛況吧!據說這首詩是蘇味道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據劉肅《大唐新語·文章》載:武則天時,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燈,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觀燈者人山人海。蘇軾是蘇味道的第十一世孫。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首聯描寫洛陽皇城端門燈火輝煌的熱鬧場面。「火樹」是指樹上掛了許許多多的燈,大部分以紅色為主,就好像樹著火了一般,所以叫「火樹」。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睡個懶覺他都能給你整出一首詩,而且這首詩還被寫進了語文課本!也許你已經猜到了他是誰,沒猜到也沒關係,我把他這個懶覺再仔細的描述一下,你就知道了。他在春天的某個早上,被窗外小鳥的叫聲吵醒了,而昨天剛下完雨,他很關心外面被雨打落的花,可他卻不起床去看!
  • 浪漫的元宵節古詩詞,你最愛哪幾首?不會的帶孩子一起背起來
    不過沒關係呀,讓孩子與憨弟一起穿越時空,去古詩詞中感受元宵節的詩意與浪漫。詩歌裡的上元燈節吃完晚飯後,鄉下老家四下裡響起了煙花聲,我跟小朋友講,今天是元宵節呢,教你一首應景的詩吧!看著娃興致勃勃的樣子,我就跟她講起裡古人元宵節的喜慶熱鬧,正如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中「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但聽完以後,娃一直問我,到底什麼樣的場景才能稱得上火樹銀花,最美的燈會到底什麼啥樣子?
  • 古人的元宵佳節是怎麼度過的?讀完金國詩人的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這些都是元宵佳節特有的習俗。今天的我們過元宵節會嘗一嘗湯圓、猜一猜燈謎,看一看花燈,那麼你是否好奇幾百年前的古人是怎樣度過這個節日的呢?那麼就不妨從一位詩人筆下的詩歌中去找尋一些蹤跡吧。元好問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 白居易夢到元稹後給他寫首詩,元稹回詩一首,最後7字扎心了老鐵
    兩人在攜手同遊的時候更是曾大被同眠,這在杜甫的詩中就有記載「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樣的友誼可謂是讓人羨慕不已。不過要論唐代關係最鐵的詩人友誼,李白和杜甫只能靠邊站,因為還有白居易和元稹這對「鐵哥們」。元稹在通州時聽聞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哪怕當時他已然病重臥床,依然立馬起身提筆寫下「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來表達對白居易的思念。
  • 才子狂妄自大,被武后貶到偏遠之地,含淚作首詩,開篇就感動至今
    比如有一次,他參加任職的預選試判,出來後就直呼「蘇味道必死」。這個蘇味道是這次選官的天官侍郎,官職權力都比他大,他杜審言為何要說「蘇味道必死」呢?難道他能掐會算,算出了蘇味道得了重病,不久於人世嗎?眾人紛紛不解問原因,這時候杜審言才說,蘇味道看了他寫的「判詞」會被羞死。誇自己的同時,還不忘踩別人一腳。
  • 中國情人節:浪漫、唯美,一起走進古詩詞中的元宵節
    下面與大家分享唯美古詩詞中的元宵節。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 這首詩王維很容易被誤讀,很多人把他看作是一首愛情詩
    王維中的《相思》非常親切,已被列入小學課本,他已經成為一個熟悉的唐詩,然而很多人會認為這首詩是描寫愛情的,而表達的對象是情人,詩人只不過是訴說相思的苦澀。熟悉王維的讀者都知道他也精通音樂,而且在藝術方面有很好的才華,所以,兩個人也很珍惜對方。王維欣賞李龜年和友誼之間的才華也很感人,當李龜正要離開長安,王維寫了這首詩作為禮物。至於這首詩是什麼時候寫的,沒有記載。可以肯定的是,那時候,兩人一定捨不得放棄,王維也充滿了悲傷,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一種深切的感情,以及思念朋友的痛苦。
  • 佳節又元宵 詩花綻天門
    元宵節孟文仙火樹銀花不夜天,元宵佳節月兒圓。城鄉燈海闌珊處,龍舞笙歌蕩碧煙。 上元節遇喜雨傅玉枝甘霖元日灑江天,久旱迎牛澤萬田。布穀聲聲催種急,盼望倉實瑞祥年。元宵觀燈鄒京華彩燈千盞繞村延,可愛神牛百態憐。火樹銀花何處所,春歸人世福全圓。 月圓夜尋蘭吳英爆竹聲裡尋幽徑,仰首唯見白雪明。惟恐夜深花睡去,暫借月色窺娉婷。
  • 古詩詞中最美好的相遇,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終於找到你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的上片,是寫元宵佳節的繁華盛況。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裡的花千樹,應該是形容元宵時的焰火與燈火,因為元宵是在初春,百花尚未盛開。用花與樹來形容燈光焰火早已有之,唐朝蘇味道的詩《正月十五夜》中有云:「火樹銀花合,星樹鐵鎖開。」
  • 這首詩被譽為「千古第一相思詩」,寫的卻不是愛情
    這首詩名為《相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有人稱這首詩為「千古第一相思詩」。紅豆生長在南國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希望你能盡情的採集它們,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這首詩直抒胸臆說相思,不知道撩撥起了多少少男少女懵懂的心思,而紅豆也順理成章成了情人們互表心意的信物了。
  • 蘇軾除夕夜睡不著給蘇轍寫首詩,短短幾句,安慰世間多少年少失意
    千年文壇,蘇軾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這指的是他才華,也是指他的愛湊熱鬧,基本上所以傳統佳節,東坡都要揮筆寫詩。元宵節他寫《木蘭花令》,開篇就是「元宵似是歡遊好,何況公庭民訟少」,讓東坡最開心的是元宵節找他打官司的人少。
  • 那這首離別詩為何寫成了愛情詩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潘安縱然有將詩寫成賦的能力,但是有一半的言語都在寫悼亡。顯然,這兩句用了晉代潘安的典故。我們對潘安的認識,可能大多來自於「貌比潘安」這個成語。但這首詩不是寫潘安的美貌,而是寫他的才華。
  • 迢迢牽牛星這首詩,只是在寫七夕、寫牛郎織女嗎
    這個小選集裡的十九首古詩,選的都是當時文人的五言詩,由南朝的蕭統收錄進《文選》裡,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遺憾的是,真實的作者已無法考證。當然也有可能是集體修改創作,不便署名。漢朝那個時候的詩歌基本上是樂府詩,它們是配樂而歌,所以詩中疊字較多,有民歌特色,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悠長。
  • 杜甫寫李白光身子見皇上?我怎麼沒看過這首詩?
    原創 大師 前兩天大師發了篇關於「一枝紅杏出牆來」這首詩被誤解的推文,其實吧,被誤解的古詩詞哪止這一首。還有一大堆被誤解的詩詞,有些會讓人感嘆原來是這樣??有些還被當成了心靈雞湯,但搞清楚它真正含義之後才會發現,合著不是心靈雞湯,是心靈砒霜!
  • 這首詩寫盡了人生無常,對親人朋友的思念,都寄托在一輪明月中
    開元十五年,王昌齡進士及第,授校書郎,正式走上仕途,七年後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毫無疑問他成功了,遷汜水縣尉。後因故被貶嶺南,開元末年返長安,授江寧縣丞,故稱「王江寧」。著名詩人岑參曾為他送行,寫下《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天寶中,王昌齡再次被貶至龍標,世稱「王龍標」,李白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就是寫給他的。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譬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詩,儘管這句詩只有短短十個字,但卻在詩句之外,卻蘊含著無限的意蘊,將畫的意境展現的淋漓盡致。 每當我們讀王維的詩句時,除了只能從視覺上感受其語言的簡潔凝練之處外,還能沉下心來在腦海中品味詩中的畫意。如此,不得不讓後人感嘆,王維的才華確實遠超常人。同時,也難怪後人給他起了個「詩佛」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