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唐朝每一位詩人都在自己不同的時代彰顯著自己詩歌獨特的魅力。說起唐朝,有些詩歌能沁人心脾、如沐春風,同時也能在唐詩的世界中能領略到詩人筆下的憂愁、無奈、惋惜,詩歌的發展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革和興替。
在盛唐時期百姓安居樂業,文人墨客爭相鬥豔,很多詩中也有很多描繪國富民強的詩句。但是在唐朝的歷史中,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是唐朝一個衰敗的時期,不僅對唐朝的社會發展有很大影響,對詩歌的影響也是不可磨滅的。儘管後來平定叛亂,依舊未能恢復曾經的繁華景象,在詩歌上的百花爭豔也就不斷更迭。無論唐朝是興盛還是衰敗,現在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但是唐詩依舊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也有高手在民間
在唐朝有放蕩不羈、瀟灑自如的詩仙李白,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佛王維,也有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他們的詩在當時可謂是婦孺皆知。他們有一部分作品流傳至今。但是也有很多不知名的詩人,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蘇味道在《全唐詩》中只留下了十六首作品,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其中一首《正月十五夜》被流傳至今,「火樹銀花」這一成語就是出自於此。
《正月十五夜》唐代: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唐代元宵節中也留下了很多經典之作,《全唐詩》裡和元宵節有關的詩歌也有很多,也有很多不知名的詩人,無論出身如何,也不管名氣如何,但是卻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詩句,像崔知賢《上元夜效小庾體》中的 「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的「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皆是元宵節的上品之作。蘇味道的這首詩道出了唐朝元宵節的一片繁華,下面就由筆者帶你一起走進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創作背景
據劉肅《大唐新語·文章》載:武則天時,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燈,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觀燈者人山人海。文士數百人賦詩紀事,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們早已淡忘,唯有本篇傳誦不絕。
蘇味道的這首詩主要是寫元宵節的繁華景象,通過元宵節繁華景象的描寫暗含了當時的國泰民安和長安城百姓的安居樂業的社會現狀。到現在為止,我們依舊沿襲著古代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在每年的元宵節的晚上都要看燈展、放煙花,這也是春節之後第一個繁華熱鬧的節日,往往元宵都是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的。
火樹銀花不夜天
時至元宵,天氣開始慢慢轉暖,一般在這個時候春天的腳步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但是春天還沒有真正地來到,元宵節的燈火就預示著春天的到來,街道兩旁錯落的花燈像是春天的花團錦簇。蘇味道從「火樹銀花」對元宵節的繁華景象進行了非常細緻的形容,僅僅通過這四個字就讓讀者可以想像到當時的長安是多麼的繁華,也能感受到當時「大唐不夜城」的夜景。
這一句中的「合」字與王維《終南山》「白雲回望合」中的「合」,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也有人說這是蘇味道在她們詩中感悟出來的「合」字。由於元宵節這天百姓都會出來看花燈,長安城的管制也不會像平時那麼嚴,基本城內、城外都是允許百姓通行的,當然城門也不例外。眾所周知,在古代城門外都是有護城河的,要想出入必須放下橋之後人們才可以通行,護城河上的橋在這一夜被映襯得像銀河上的橋一樣。
蘇味道在第一句中用了「星橋鐵鎖開」寫出了元宵節的人山人海,在第二聯中就可以很自然地將節日的具體景象描繪出來。由於元宵節出行的人比較多,馬車的車輪和馬蹄揚起了道路上的陣陣塵土,這如果放在平時,就算夜間有此景象,很多人都是看不到的。
在元宵節的夜裡一方面是因為月光爽朗,另一方面是因為元宵節的花燈和煙花的光亮讓長安城徹夜如晝。蘇味道把本來不可見的「暗塵」,在「正月十五夜」卻顯而易見,將無形的化為有形,這就是對元宵節最的傳神描寫。著一「去」字,寫出了馬的奔馳和塵土飛揚而去的態勢。由此「明月」還可以讓讀者進一步想像燈月交輝的熱鬧場景。
長安月圓彩燈明
蘇味道在寫元宵山人海的景象時並沒有概括來寫,沒有寫元宵節人們的大場景,而是專門將這群人中的「遊妓」作為重點來進行描寫。不難想像,她們有可能是當時貴族之家的歌舞妓人,為了相互誇示而讓她們出來表演助興的,同時她們也是藉此機會來展現自己的舞技或者歌技,蘇味道通過寫「遊妓」的觀賞來表現元宵節在當時長安的熱鬧景象。她們不僅僅是元宵節的觀賞者,又是元宵節一道亮麗風景線。
元宵節本來就是熱鬧的一個節日,人們這一天到處觀燈,在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中也看不清。當時的月光可以照亮人們所活動的每一個角落,無論你在長安城的哪裡,月光都能將你照亮。燈火通明的元宵佳節就是在蘇味道的筆下栩栩如生,現在讀起來都能看到當時熱鬧的景象。
在月光和煙花燈火的相互輝映之下,走在長安街上的歌妓們打扮得格外美麗,在她們走過的時候就會招來很多人的停留,因為普通的百姓是沒有機會見到當時王公貴族家中的歌妓的,通過此處寫出了當時所聞、有人對元宵節的嚮往之情,同時也將當時封建社會中部分陋習的轉變也在慢地減少。
在蘇味的筆下長安城裡的元宵節是寫不盡的,當時的百姓也是觀賞不盡的,正所謂 「歡娛苦日短」,所有的人都覺得這一天太短,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到了深夜,然而街上的行人卻絲毫沒有想要回去的意思。人們在此時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蘇味道通過最後兩句來結束全篇,寫出了當時所有人對元宵節這一天的留戀之情,同時也寫出了當時長安城歌舞昇平和安居樂業的社會現象。
談古論今話當下
至今,元宵節依舊像是蘇味道筆下的元宵節一樣,但是現在的我們都長大了,在元宵節前後大學生面臨著開學,上班族要開始上班,甚至有些特殊性的工作在元宵節都要通宵達旦。元宵節的熱鬧停留在了童年的時候,那時候對煙花的嚮往就像是現在嚮往詩和遠方一樣。
每個人都嚮往著自己心中的詩和遠方,也或許都在為自己心中的詩和遠方不斷努力著,很多人都願意相信,詩和遠方就在不久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