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臺灣的首家貨櫃貨櫃形門店已在花蓮洄瀾灣區開業,這是星巴克在亞太地區的第一家「貨櫃門店」,同時也是花蓮首家配備「得來速通道」的門店,即通過留出車道來讓駕駛員不下車就買走咖啡,希望給消費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
然而此設計並非首例,早在2011年,星巴克就在總部西雅圖市郊用四個貨櫃設計出一家得來速(DRIVE THROUGH)門店。這家門店全部由回收材料組成,不僅簡潔美觀,更是大大縮減了能源與材料的使用,此後在鹽湖城、波特蘭等地陸續開出類似貨櫃門店。
隈研吾操刀,創新與環保並舉
臺灣新店由日本建築設計師隈研吾操刀,這也是他首次嘗試以裝運貨櫃為基礎的架構。隈研吾以「讓建築消失」的思路讓門店和周圍景觀儘可能融合,同時通過樹木開枝散葉的理念,將來自各大港口的 10 多個貨櫃像積木一樣懸掛疊放出純白色空間,而標誌性的雙尾美人魚LOGO則大大地印在貨櫃上。最後再配上噴繪的彩繪牆,其圖案靈感來源於臺灣當地阿美族原住民文化。
門店在內部裝潢上保留了貨櫃本身的面貌,僅在部分牆面裝飾帶有咖啡元素的木板,並以阿美族原住民的鮮豔色彩點綴。貨櫃兩端有全景落地玻璃的設計,人們坐在店內就可以欣賞到花蓮洄瀾灣的山川和海景。
創新門店形式,提升消費者體驗
實際上,在保證全球化品牌形象的同時,設計不同於標準化的門店,是星巴克近幾年在提升消費者體驗中一直在做的。如今,星巴克已經為人們提供了許多個性化的門店空間,設計的門店總是創意無窮並且能夠與當地文化完美融合。
在京都,則開了一家可以坐在榻榻米上喝咖啡的和室星巴克;在蘇黎世,星巴克打造了全球首家車載咖啡店,消費者在搭乘瑞士聯邦鐵路公司的運行列車時,便可以在其中一節車廂買到星巴克,這也是全球最小的星巴克門店;在香港,星巴克還曾將一間位於中環的老冰室改造成星巴克的新門店,內部菜單除了常規咖啡,還有菠蘿油、蛋撻等香港風味的選擇。
星巴克在可持續方面的努力
星巴克最近宣布了「星巴克綠色商店」計劃,這是星巴克致力於打造可持續發展商店的一部分。該計劃將成為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設計、建造和運營可持續商店的一個框架。在美國,星巴克已經開設了45個預製模塊化商店,這些商店在交付和安裝之前就在場外建造,這為該公司提供了一個機會,即讓它擴展到那些不是為傳統商店設計的網站,同時儘量減少與新建築相關的環境足跡。
此外,星巴克日前宣布將於2020年前全面取消旗下2.8萬家門店塑料吸管的使用,這也與這次使用廢棄的貨櫃打造門店的環保理念不謀而合。
圖片來源:designb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