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書畫、古籍、名墨……「與古為徒」儘是文人流金歲月

2021-01-08 新民晚報

圖說:範景中、周小英夫婦題跋珍本 官方圖 下同

莊子在《人間世》中語:「與古為徒」,意為與古人做朋友。近日,在上海M50泥軒空間的「中國古代金石書畫及古籍名墨特展」正是以此句為名。展覽展出的有吳大澂《臨金農醉葵圖》及篆書《修身語》、吳湖帆題跋《大盂鼎未剔本》並朱梅邨繪大盂鼎全形及青銅器拓片四屏等金石書畫。範景中、周小英夫婦則以題跋古籍及書畫作品「與古為徒」,此次展出的就包括清雍正年間刊本《冬心齋研銘》、明刻六卷本《王摩詰詩集》、周小英題跋《伊秉綬書蘇文忠公朝雲墓志銘拓本》 、民國間印本另曬藍本補入《梅花喜神譜》、民國董康據明如隱堂本影印《洛陽伽藍記》、周小英繪《秋葵》等20餘種。意在體現中國文人生活雖可細分為書畫、詩詞、古籍等不同圈層,但終究殊途同歸,徜徉其間,詩詞書畫之間儘是舊時流金歲月。

圖說:吳湖帆批校《小山詞》(宋)晏幾道撰,明毛氏汲古閣刻本

範景中以譯介西方美術史專著著稱於世,貫通中西,推動了美術史的獨立發展及其對其他領域之影響;周小英則為清代大書家伊秉綬之後人,書法精妙,乃是家學淵源。這對伉儷所藏古籍宏富,對古籍批點、校勘、題跋,與古人古書對話的同時,不僅體現出當下文人學者的治學態度,更使得校勘題跋也成為欣賞的對象,成為藝術。

出現在此次展覽的不少古籍,本身就難得一見。堪稱中國古代典籍上品的天祿琳琅著錄宋刻本《戰國策》就在其中。此書為清宮天祿琳琅舊藏,存卷三第二十五頁至末(第一至二十四頁藏上圖)、卷五全卷共兩冊。每冊均鈐天祿繼鑑諸璽,前後副葉用羅紋紙鈐「中三璽」。該藏書歷經萬表(明正德)、汪繼美(與項元汴同時)、天祿琳琅、於懷、康生、鄧拓等遞藏,傳承有序。

圖說:清乾隆御製耕織圖詩墨

策展人張豔豔認為,「中國古代典籍之豐富居於世界之首。歷代的藏書事業,無論官藏、私藏均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古籍與古墨都是中國傳統木版藝術的體現,古籍通過雕版印刷成書,古墨通過模具壓模成型。如果將中國古代典籍作為中國文化形而上的傳承,那麼可以將古墨視作中國文化流轉中形而下的利器所在。特別是在明、清兩代制墨工藝的鼎盛時期,名家輩出,實物流傳亦較多。而彼時優秀的詩書畫印的萬般微妙得以通過對用墨的精準考量而得以淋漓展現。因此,墨已不再只單純的作為繪畫材料,而成為了文人們用來抒懷、珍藏的文房寶物。

圖說:清代制墨名家汪近聖的《御製十色八卦圖彩墨》

此次展覽中還有迄今罕有的康熙吳天章《妙翰流芳墨》原函八笏全。據尹潤生《墨苑鑑藏錄》載,吳天章為明清間著名墨工,與款派名家曹素功、吳守默等齊名,獨樹一幟,為休寧派之佼佼者。天章墨業年代久遠,以康熙初年所制者較為優質,而其中的《妙翰流芳墨》為最上乘。以此同時,清代制墨名家汪近聖的《御製十色八卦圖彩墨》、以康熙版御製耕織圖為藍本、具有中西風格的《御製耕織圖詩墨》等也是展品中的亮點之作。張充和舊藏有一套清乾隆十色八卦墨,是楊振聲送給張充和的結婚禮物,張充和珍藏一生,未曾使用。此墨用天然硃砂、石青、石綠、藤黃、蚌殼、雄精等礦植物原料配以廣膠精製而成,就是乾隆年間汪惟高在內務府所制精墨。

展覽自半年前就開始籌備,觀眾可以在「以古為徒」中,方知古人一名一物的師承,以及背後秉承的超然古典情懷。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相關焦點

  • 過硬裝裱工藝為古書畫「護航」
    原標題:《清明上河圖》曾裝裱出錯,琉璃廠老師傅為驢「接」腿才把名畫接順  過硬裝裱工藝為古書畫「護航」(附照片)  近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曾因某位粗心的裝裱師疏忽接錯段落一事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 【三醉樓詩詞書畫學會】第137期丨我志在寥闊 相約上高寒丨
    三醉樓賦    夫詩者,言其志之所之,以情感人,以才相人,以德服人,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昔者,呂洞賓三醉嶽陽間,李太白醉酒詩百篇,詩酒人生,因循承傳。醉之者也,醉翁之意非酒,山水人生陶然。乃至於醉,高樓之中,文人雅士,詩書畫三絕,擲虛位而謀實祉為之標榜,盡山水而賦文筆因之芳傳,三醉樓壇。
  • 故宮博物院為蘇軾舉辦書畫特展
    展出的文物中,有大家最為關心的蘇軾真跡,包括《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合卷、《題王詵(音同深)詩詞帖頁》、《三馬圖贊並引殘卷》等。故宮博物院書畫部館員 鬱文韜:《新歲展慶》和《人來得書》是我們院藏的蘇軾名作。這兩件作品都是寫給他的朋友陳慥(陳季常)的。講述的是他們相約在新年元宵節的時候,一起到城裡遊玩,表達了他們親密無間的感情。在藝術上和內容上,都是一部經典作品。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宋代文人畫家極力主張「書畫同源」,最初將書法引入繪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文人畫家為了提高自己地位的一種手段。畢竟在宋之前,繪事地位都不高,為了區別於畫匠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及繪畫的品味,文人畫家將代表文人身份的書法源入文人畫,大力提倡書畫同源也有一定道理。
  • 陝西吳蘭蘭:讀馮西海書畫
    西海是當代文人,骨子裡打著傳統文人的烙印。他畫人物,在抽象誇張的外在形體中追求人物的內在情趣審美,為其注入能量、活力與生機。靈魂顯現,既不失浪漫與高貴,又避免了作品落入俗套之嫌。真乃神來之筆。「得規矩以方圓,鄙精研以彩繪,筆筒形具,得之自然。」俗話說,見字如見人。
  • 故宮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本報訊(記者 王巖)備受矚目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於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不但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同時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與豁達的人生態度,而散發獨特的人格魅力。蘇軾的藝術與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他本人也成為備受景仰的文人典範。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蘇軾的傳世書法佳作,還藏有部分重要的蘇軾師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蘇軾影響和能夠反映其藝術思想的相關藝術珍品。
  • 與古為徒——漢晉磚銘書法領域的意義
    清代以前的金石學以唐代的碑版為重要研究對象,因此我們能見到的唐、宋、明時期的拓本多以唐碑和宋明刻帖為多,金文拓片佔有一定數量,其他若磚文、陶文則十分罕見。到了清代後期文人書畫篆刻家十分重視新出的資料,因此除了金、石拓片以外也開始搜集甲骨、瓦當、磚銘、陶文封泥等文字的拓本。漢晉磚銘由於承載著歷史、書法、篆刻等重要信息並因其數量龐大而受到清代文人書家以及當代書家的青睞,因此磚銘資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劉墨詩書畫展8月6日在文津閣古美術館正式開展,歡迎諸位前來參觀!
    2020年8月6日,「文津探源——劉墨詩書畫展」在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文津閣古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展出著名學者劉墨先生的詩書畫藝術作品39幅。展覽將持續至8月12日。在毛晉《津逮秘書》基礎上,精挑細選,匯刻為《學津討原》叢書——當文津閣古美術館邀請我辦展時,我就想到了這個名字,當然,「討」字並不討今人的喜,但受此啟發,我將我的這個小展覽取名為「文津探源」,靈感來源於此。文津閣古美術館的展廳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古籍館內,若想在這裡接一下文氣,當然是京城裡最好的地方。
  • 紅木家具——古代的文人意境
    即如圖書鼎彝之屬亦需安設得所,方如圖畫雲林清秘,高梧古石中僅一幾一榻,令人想見其風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韻士所居,入門便有一種高雅絕俗之趣。」 所謂廳堂,指居所中處於正對門庭、高大敞亮的建築開間,也可指與室相對應的住宅正屋。古代居所前為堂,後為室。或正為廳,側為室。廳堂一般是住宅中最為寬敞的空間,為家族活動的重要場所。
  • 臺北故宮以文震亨《長物志》勾勒晚明文人居家日用
    展覽以17世紀書畫家文震亨的《長物志》為依據,展出與之相關的書畫、器具,重新發掘展品的人文內涵,探索古人遊賞於物的細節,以及賞古風潮如何逐步影響到明末文人的居家日用。澎湃新聞獲悉,展覽分為「文震亨與長物志」、「文青品味」、「可用之物」、「百匯聚珍」4個單元,展出的展品品類繁多,包括古籍、書畫、瓷器和漆器等。展期持續至2020年1月5日。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無論男女,但凡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擅長書畫,這是其修養與社會地位的象徵。 無論是用絹或紙,都需要大畫案及寬敞的空間以便於創作,並放置文房四寶與文人清玩。
  • 文人家具
    譬如周作人的酒和點心,不為解渴飽腹,單純的只為生活的享樂,就是一種「多餘」;譬如家裡的陽臺上栽些盆花、書房內掛些書畫,不是必需的日用品,也是一種「多餘」;乃至於同樣是家具,桌、椅、床鋪是日用品,而架、幾、櫥之類可有可無的家具還是一種「多餘」……
  • 修復師:用補天之手為古籍續命
    古籍保護中心依照相關國家標準將此書定為一級破損,需對整冊古籍進行揭裱和修復。「修復這本書前後陸續用了近8個月時間,往往一天時間只能展揭、修復一葉。」袁靜介紹,粘連、板結嚴重的古籍怎麼揭是難題。該古籍紙張是竹紙,紙張強度低且絮化嚴重,大部分紙張韌性已喪失殆盡,經過思考和嘗試,她決定用蒸揭、幹揭、溼揭三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對書葉進行全部分離。
  • 故宮文華殿大展——從書畫裡看蘇軾的「朋友圈」
    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展現蘇軾的千古風流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不但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同時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與豁達的人生態度,而使其散發出獨特的人格魅力。
  • 從明代繪畫中,分析古代文人的藝術化生活
    明代時期的繪畫更喜歡表現書齋、庭院和莊園景色,並且還帶著濃厚的園林化傾向,尤其是吳門畫派的作品中,以園、堂、齋、室、軒、庵為代表的山水畫最多。這種以園林小景畫前有大字引導、中為畫面、後附詩文題記的表現形式,並且內容主要是描繪文人官宦所居住的齋室、園林,集繪畫、書法、詩文為一體,充分展現了當時文人雅士美好的居住環境。
  • 繼續文心四川文人畫十人展
    文人畫乃中國文化之一朵奇葩,其核心內涵即是詩、書、畫巧妙融合,含和一體、爛然天成。文人畫之高妙在於用文。無文近俗,太文傷樸,無意為文而文在其中乃佳,文而化之,近於自然,則歸於道也。用文如化典,化典如用鹽,在清在淡,在真在淳。巧為偽飾則失之。
  • 古籍新書·2020年夏季 | 俞樾書信集
    每種上鈐「周曰漣猗塘印」白文印,似為核驗所記。下注價格,當為售書時所為。此書目中宋元版不多,而舊鈔既富且佳。周氏藏書目另有一種曰《漱六樓書目》,合觀可知其收藏大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吳越春秋校證註疏》(增訂本)張覺 撰,嶽麓書社本書作者以現存最早的《吳越春秋》刻本——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刻明修本為底本,同時又參校了其他明、清版本,清人校勘記,類書、古注的引文,以及《左傳》《國語》《史記》等典籍異文,在盡最大努力核對找尋正確原文的情況下,廣採前人解說,對《吳越春秋》作了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注釋
  • 詩詞與肉,家國情懷,萬花筒式的文人──蘇軾
    一者為詩詞文化,一者是飲食文化。在一眾「飲者留其名」的風流人物中獨居風格。 《黃州寒食帖》也被尊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也曾評蘇軾書法當時「天下第一」。 這樣的繪畫思想給予了文人更多寄情理想、抒發情懷的渠道,從某些意義上來說不亞於繪畫界的「啟蒙思想」,他也被尊為「文人畫」 的始祖。
  • 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與千年全在指間
    在棗強縣,就有一位這樣的古籍修復師,那些殘缺、破碎的古籍,經他之手,重新煥發生機。他叫陰秀根,被譽為為古籍續命的「醫者」。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與千年全在指間.「補天之手,貫蝨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髮」,這是明代周嘉胄在所撰《裝潢志》裡要求古籍修復師所具備的本領。古籍修復不僅是個手藝活兒,還要有中國古典文化知識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