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181條地名文化遺產,多半沒有歷史文化可言

2020-12-26 漢皋記

據報載,武漢市民政局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武漢市優秀地名文化,彰顯武漢市歷史文化底蘊,防止具有保護價值的地名在城市建設中消失。武漢市收集整理了181條地名,擬納入全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不可否認,武漢市政府保護是件好事。但事觀此次公布的181條待保護的地名名單,有些讓人捉急和質疑?

一是此次公布的地名分類不齊,數量不均。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名分類和類別代碼編制規範》(GB/T18521-2001),地名門類應按照地名所指代地理實體的基本屬性,分為自然地理實體和人文地理實體兩類。

其中自然地理實體可分為海域、水系、陸地地形;人文地理實體門類可分為行政區域及其他區域,居民點,具有地名意義的交通運輸設施、具有地名意義的水利、電力、電信設施,具有地名意義的紀念地、旅遊勝地和名勝古蹟、具有地名意義的單位、具有地名意義的建築物、構築物。

然觀此次公布的181條地名,劃分為六大類。只有第五類屬於自然地理實體。而且數量少,只佔181條地名的20%。且不少反映武漢自然地理,具有鮮明標誌的自然地名竟沒有收錄。

如漢口地區顯著地理特徵的「墩、臺」一個沒有收錄;展現大江大湖城市的特色的「海、漖、嘴」等地名都沒有收錄。還有「奓山、侏儒山」之類的城市特有的地理地名也沒有收錄。

奓山奓山,好多人都不認識這個地名
鬥級營是武昌的老地名
漢口的墩子多,結果一個都沒有收錄

二是保護的181條地名有待推敲。

地名因描述一定地域歷史和文化而形成,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最古老、最活躍的部分,向人們提示著當地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歷史演進等信息,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印記,是歷史文明發展的見證。

按照民政部2012年6月21日公布的《地名文化遺產鑑定》行業標準,地名文化遺產應符合下列特徵:

a)歷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

b)地名語詞文化內涵豐富,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處於瀕危狀態;

c)地名實體文化內涵豐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d)知名度高,長期穩定,或需要長期保持穩定。

然觀此次公布的181條,沒有設定的門檻,沒有按照以上規則去搜集,更像是15個城區平均分布,似讓每個城區都不失望的感覺。

如新城區的「東吳大道、金山大道、北華街」等地名,如「琴臺大道」都只有10餘年歷史,何談有歷史文化,何談是地名文化遺產?還有「知音湖」,它的原名是蔡甸南湖,此次收錄進去,不知道是何用意。

民眾樂園卻不收錄
漢口,一個在國際上都赫赫有名的地名

拋磚引玉,最後建議收錄以下地名

一、武漢三鎮:「漢口、武昌、漢陽」和礄口;

二、城市自然地理地名:

1.湖泊類:竹葉海、張畢海、後襄河、機器蕩子、四美塘、楊四涇、甘家漖、馬投潭等(體現百湖之市湖泊地名的不同)

2.山體類:奓山、岱家山、螃蟹甲等;

三、城市人文地名:

1.反映「漢口墩子多、武昌府衙多」的城市歷史文化地名:韓家墩、王家墩、陳家墩等;司門口、王府口、紅巷等

2.反映城市名人的地名:陳懷民路、張自忠路、黎黃陂路等

3.反映城市聚落的地名:陽邏、沌口、灄口、湖泗、青山鎮等;

4.反映城市發展軌跡的歷史地名:三佛閣、梳妝檯、花堤街、寶慶碼頭、三民路、河南村(可從現有的宋代地名至今進行甄別)

5.反映城市建設發展的經濟地名:粵漢碼頭、江漢橋、南洋大樓、民眾樂園、辛安渡等

相關焦點

  • 181條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名錄,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根據民政部及省民政廳關於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求,為加強我市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利用,傳承優秀地名文化,全市收集整理了古鎮、古橋、村落、景區和路名等181條地名,擬納入我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現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即日起到本月17日,請將意見反饋至smzjqhdmc@163.com。
  • 關於對我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名錄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我市優秀地名文化,彰顯我市歷 史文化底蘊,防止具有保護價值的地名在城市建設中消失。全市 收集整理了 181 條地名,擬納入我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 護名錄。現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時間 7 月 3 日-17 日,請將意 見反饋至 smzjqhdmc@163.com。
  • 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出爐 合肥市蔡崗村入圍
    近日,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公布,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鄉蔡崗村入圍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據了解,蔡崗村地處義井鄉南部,由「蔡家崗」簡稱而來,得名始於宋代末年,並沿用至今。
  • 15條歷史街區開街 文化遺產古厝特色成為「福州元素」
    15條歷史街區開街 福州打造古厝品牌  書院巍巍,古榕掩翠;狀元古道,名人輩出;市民徜徉其間,如在畫中遊,如在史中醉……一條小小的街區,就聚集著鰲峰書院、全閩師範學堂、格致中學等諸多知名學府,這正是剛剛亮相的福州鰲峰坊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所呈現的景象。
  • 封丘這些地方被列入新鄉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
    為弘揚新鄉地名文化,進一步加強歷史地名的保護,2019年經地名專家組評審,篩選了新鄉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其中事件紀念地14個,人物紀念地39個,建築物35個,古遺址20個,寺廟35個,千年古鎮、村5個 ,井、泉2個,共計150個。
  • 「歷史文化」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鄉蔡崗村入圍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
    近日,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公布,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鄉蔡崗村入圍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青銅甬鐘的出土,再一次佐證了戰國時長豐區域曾生活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的生活既有戰國時期貴族的特點,也逐漸呈現出地域性的特色,尤其是楚國的文化特質。該遺址屬商至春秋古遺址,現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 | 出土文物蔡崗小廟,始建於明代,又名小龍王廟。舊時專門供奉四海龍王,龍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電母、風神、雨伯諸神。
  • 第二批省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專家組來衢開展認定工作
    2020年12月8日至12月10日,由省區劃地名處四級調研員陳濟雲帶隊專家評審組,來衢開展千年古鎮(古村落)實地考察認定。衢州市民政局黨委委員、市移民管理中心主任胡姣良陪同考察。專家組對照省千年古鎮(古村落)認定評價標準,實地走訪開化縣馬金鎮、龍遊縣團石村、衢江區明果村、江山市禮賢村,從時間性、珍惜度、紀念性、親和力、吸引力等角度,對四個入圍單位的地名溯源、政區沿革、地理文化、鄉土民俗、佐證材料等進行考察認定。
  • 湖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研究會第一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
    通訊員供圖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沈民、衛東)7月6日,湖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研究會第一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成立大會以視頻會議形式在武漢召開。會議投票表決通過了《湖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研究會章程》《湖北省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研究會會費及財務管理辦法》,投票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監事。
  •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激活「沉睡」在地下的文化遺產
    大眾日報記者 劉一穎激活「沉睡」在地下的文化遺產——訪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十四五』時期,打造文化強省11月17日下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接受記者採訪,圍繞「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方輝表示,「十三五」時期,山東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在傳統文化價值闡發和挖掘領域形成了特色和品牌。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績溪
    康熙年間置安徽省,取名於「安慶」、「徽州」二府之名,故績溪亦成為徽州、安徽地名之源。三、 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1、績溪是活態的徽文化博物館績溪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的徽嶺山區,山連黃山與天目山山脈,水分長江和錢塘江水系,是徽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了!紹興這些文化遺產,你知道幾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旨在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 激活歷史記憶 老地名留住了消失的村莊
    然而,就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遍布揚州大街小巷的街名、路名、地名等,卻像是一部活的史箋,其承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接續的千百年情感傳承,已牢固地與古城嵌為一體,成為古城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細胞和血脈,永遠相伴相生。  安放鄉愁  老地名留住了消失的村莊  地名是人類變遷的「活化石」,是看得見的鄉愁。
  • 《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力求復興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專家們指出,非遺音樂具有複雜性、豐富性等特點,希望該項目挖掘其背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最終以開放性的形態呈現。  研討會分為探索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具體呈現模型與研究方向、歷史傳承與發展現狀以及平臺資源數據標準等三部分。與會專家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視角出發,就初步成型的項目模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 (秦渭)試論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規則對我國的影響
    1976年《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第1條將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擴大到「歷史和建築地區」,並定義為「歷史和建築包括本地的地區」係指包含考古和古生物遺址的任何建築群、結構和空曠地,它們構成城鄉環境中的人類居住地,從考古、建築、史前史、歷史、藝術和社會文化的角度看,其凝聚力和價值已得到認可。
  • 恩施又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新進展!
    恩施又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新進展!會議上湖北、福建、江西、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8個省(區)文化文物部門以及武漢、南平、九江、洛陽張家口、呼和浩特等中國段沿線29個節點城市相關負責人共同籤署了《萬裡茶道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章程
  • 《敦煌宣言》對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作用
    所謂「保護」,指加強對盜掘文化遺產犯罪的打擊力度,尤為重視文物盜掘後被販運至境外的違法行為;而「返還」則是對境外非法所得的文化遺產的既成事實進行談判或訴訟,通過國際公約和法規法條進行追索,有效彌補國家物權的損失與發源地文化物質史的斷痕。
  • 央媽為文化事業操碎心,「詩詞」「地名」等各種大會扎堆呈現
    但是才疏學淺,再加上惰性,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緣故,對於央視的這種類齊全的文化綜藝,我還有很多沒有涉獵到。也有一種對不起央媽為我們操碎心的內疚,剛好在這個安靜的春天,有了時間,也有了心緒,就想多寫一下它們。但即使再想寫,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還是想一點點的入手,慢慢的來。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世紀30年代,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憲章》中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的保護問題,確定了一些個體建築保護基本原則及具體的保護措施,促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國際運動的展開。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個體的文物建築擴大到歷史地段。1960年代美國白宮會議首先提出設立「世界遺產信託資金」的建議案。提出要保護世界上傑出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址。
  • 德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就是全球知名組織推薦的最值得一看的「旅遊景點」。我在德國的時候(2012年前後),記得德國有33個(35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這幾年應該又有增加。
  • 兩兄弟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兩兄弟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華勇 眾所周知,我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技藝,所以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承載歷史文明。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沒有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