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織田信長麾下重臣,本能寺之變後卻行動遲緩,到底發生了什麼
日本戰國時代即將被織田信長結束的時候,也許是歷史也不願意讓戰國這麼快結束,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信長橫死,他生前建立的霸業就此結束。在本能寺之變發生時,織田信長麾下的一位重臣離的最近,卻沒有立即揮兵替主君復仇,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他行動遲緩,最終錯了替信長復仇的最佳時機呢?
今天要說的就是丹羽長秀,丹羽家並非織田家的傳統臣子,丹羽家歷代都是尾張守護斯波家的家臣,到了丹羽長秀才出仕織田信長,成為信長臣子中的早期成員。長秀「米五郎左」的稱呼深入人心,意指他像白米一般重要,給人一種文官的形象。事實上,在戰場上他同樣勇猛,一度被人稱為「鬼五郎左」。他在織田家一系列的主要戰鬥中,均有參加並立下戰功。

織田信長對於丹羽長秀非常信任,修建安土城時,任命長秀擔任普請奉行,讓長秀在內政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事實上,在織田家的軍團中,長秀更像一位技術型武將,而非在戰場上勇猛衝鋒的武將。無論信長下達了什麼命令,長秀都能完成。信長也給予了長秀賞賜——佐和山城,讓長秀管理北近江到若狹國的領地。在本能寺之變前的京都閱兵,長秀也是率先出場,足以見在信長心中長秀的地位。
但這位受到織田信長信賴的重臣,卻在本能寺之變爆發時行動遲緩,最終與豐臣秀吉合兵一處,擊敗明智光秀,才替主君信長復仇。按照地理因素來說,長秀離得最近,能夠最快替主君復仇的是他,為何長秀卻等到秀吉率軍前來,才開始行動呢?

天正10年,按照織田信長的命令,以織田信孝為軍團長,丹羽長秀為副將的四國徵討軍正在緊張準備著,他們兩人按照信長的軍令準備徵討長宗我部家。就在這個當下,德川家康聽了信長的話來到堺,長秀和津田信澄負責接待工作。在事變發生後,丹羽長秀立即殺了津田信澄,因為他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在這個緊要關頭,根本沒有時間分辨,只能採取最穩妥的方式,先處理和明智光秀有關的人員。
另外,丹羽長秀的運氣極差,在本能寺之變發生時,無論是長秀還是織田信孝都不在軍營,他們剛好在岸和田接受招待,主人則是同為織田信長家臣的蜂屋賴隆,他同樣也是四國討伐軍的一員。這是一次並不在計劃內的招待,屬於軍團成員間的私人行動。
換句話說,本能寺之變發生時,四國討伐軍的軍營內並沒有高級將領坐鎮。當本能寺之變發生,信長身死的消息傳來,軍營中沒有高級將領彈壓,士氣浮動最終造成大量人員逃亡,四國徵伐軍還未開拔戰鬥就崩潰。等主將織田信孝和副將丹羽長秀趕回時,曾經龐大的軍營內只剩下信孝的4000人和長秀的3000人,兩人合兵一處也不過7000人。
明智光秀在本能寺之變中並未損失過多兵力,此時仍有1萬多人的軍隊,從兵力角度而言,丹羽長秀根本不佔優勢,反而處於絕對弱勢中。此外,主君死亡的消息仍對僅剩7000人的軍隊造成影響,根本不具備一戰的能力,只能勉強自保。
而且織田信長死後,京畿一帶陷入混亂,到處都是織田家的潰兵,局勢非常緊張。兵力不足的丹羽長秀只能固守待援。原本離本能寺最近的丹羽長秀,最有希望替信長報仇,結果卻因為私下參加討伐軍成員的宴會,造成軍中士兵潰散,運氣非常不好地錯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最終,丹羽長秀只能屈居於豐臣秀吉之下,最終在51歲的時候過世。雖然在人生五十年的戰國時代,51歲過世並不算短命,但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在豐臣秀吉手下的事實可謂是重大打擊。不但沒能替主君復仇,還在比自己地位低的秀吉麾下,實在是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