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長上洛到1582年,織田信長已經平定了以京都為中心的近畿的絕大部分地區,開始加快武力統一全國的步伐。武田信玄死後,武田家強悍的騎兵部隊在長篠之戰中被殲滅,之後由瀧川一益攻滅了武田氏;上杉謙信死後,發生了「御館之亂」,上杉家勢力大大削弱,受到猛將柴田勝家的不斷蠶食;中國地區的毛利家也被羽才秀吉攻下了鳥羽城,逼的毛利氏割地求和。
關東的北條氏、東北的伊達氏、九州地區的大友氏都因自身實力不足而對織田氏採取了恭順的態度。信長的敵人僅僅剩下幾個實力偏弱的大名。統一全國指日可待,織田信長離霸主的地位僅剩一步之遙。
織田信長勢力
然而,歷史卻對魔王織田信長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1582年6月,宿泊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因家臣明智光秀的叛變被圍困在本能寺,無奈之下揮刀自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變」,即將統一全國的織田信長的死使得日本統一的時間推遲了將近二十年。
關於本能寺之變的原因,日本歷史學界眾說紛紜,但是其中「怨恨說」處於主流位置,日本的電影、小說等在對歷史事件取材的時候也大多都基於明智光秀的「怨恨說」。
信長暴打明智光秀
自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手打敗武田勝賴大軍後,德川家康就佔據了三河地區,加上原來的駿河、遠江等領地,成為實力雄厚的戰國大名,深受織田信長的賞識,再加上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自幼相識,所以德川家康的地位高於從屬於織田氏的其他大名。
1582年5月,德川家康來到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受到織田信長的隆重接待,家老明智光秀擔任接待工作。但是由於明智光秀接待疏忽,竟然在宴席期間端上來已經有些腐爛的魚,織田信長大怒,當眾對明智光秀破口大罵,並將吃飯用的銀盤砸在光秀頭上,解除了他的接待任務。恰巧此時,率軍攻打毛利輝元的織田軍大將羽柴秀吉發來求援信號。
日本博物館的織田信長畫像
原來,在羽柴秀吉攻打高松城的時候,眼看就要攻下城門,但是毛利輝元率領5萬大軍前來救援,羽柴秀吉眼看支撐不住,求織田信長發兵支援。織田信長果斷命令被解職的明智光秀回到領地阪本城調集軍隊支援。但是回到屬地後的明智光秀因為對織田信長平時的跋扈懷恨在心(相傳織田曾數次因明智光秀與自己意見不合而當眾毆打他),加之以前在八上城戰役中明智光秀的母親因為織田信長而喪命。明智光秀不僅沒有立即發兵,反而計劃謀反。終於在6月2日,率領大軍包圍織田信長就寢的本能寺。
而且調來炮隊炮轟寺院,意在將織田信長一網打盡。織田信長一直以來為了行動便捷只帶領自己的衛隊「小姓眾」活動,所以身邊只有五六十人。縱然自己的衛隊各個武藝高強、拼死護主,但是仍然難逃厄運。織田信長本人也出門斬殺叛軍,無奈叛軍人數眾多,織田身負重傷,絕望之下回到屋內自殺,年僅49歲。
重新修建的本能寺
明朝政治家、科學家徐光啟評價織田信長:「信長為人雄傑,多智略;前是六十六洲各有君長、不相統一,至信長徵伐四出略,皆臣伏,無敢異。此人智計叵測,十倍秀吉;假之數年,必為我大患」。可見織田信長的能力遠勝後來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所以本能寺之變和織田信長的死,真是日本的大不幸和中國的萬幸。
一代霸主,沒有死在戰場,卻死於內部叛亂,欷歔之餘,也成了一個歷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