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泛素結合酶2S抑制幹擾素產生關鍵機制

2020-12-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基礎免疫創新團隊發現,泛素結合酶家族成員UBE2S是Ⅰ型幹擾素產生的負調控分子,並闡明其抑制Ⅰ型幹擾素產生的分子機制。該研究豐富了泛素化修飾參與I型幹擾素產生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上。

據翁長江研究員介紹,先天免疫系統是宿主抵禦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線。病毒感染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最終促進了幹擾素和促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產生抗病毒效應。蛋白質泛素化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泛素結合酶是泛素化系統的關鍵酶。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協同作用精準調節可逆的泛素化過程,影響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

該研究通過篩選發現泛素結合酶2S(UBE2S)是天然免疫信號通路的重要負調控因子。UBE2S能夠抑制DNA病毒和RNA病毒感染介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深入研究發現UBE2S通過招募去泛素化酶USP15抑制幹擾素信號通路中的關鍵激酶TBK1的K63泛素化,從而抑制TBK1對下遊轉錄因子IRF3的磷酸化激活,最終抑制I型幹擾素的產生。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124720310299

相關焦點

  • 泛素化及去泛素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其中,泛素化與去泛素化這對翻譯後修飾在先天性免疫反應中受到廣泛研究。泛素(Ubiquitin, Ub)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各類真核細胞中,由76個胺基酸組成的具有高度保守的蛋白質。泛素化(ubiquitination)是指單個或多個泛素小分子偶聯到靶蛋白賴氨酸(Lys)殘基上的過程,需要E1泛素化激活酶、E2泛素化結合酶以及E3泛素化連接酶的共同參與。
  • 【學術前沿】鍾波組發現MAVS和MITA泛素化修飾的新機制
    病毒感染與複製的過程中產生的病毒核酸,通過結合宿主細胞內的相關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激活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進而誘導I型幹擾素、TNF等細胞因子和促炎因子的表達【1】。
  • 泛素連接酶COP1作為神經炎症「剎車」的機制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美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Vishva M. Dixit博士和Kim Newton博士團隊旨在揭示該轉錄因子在小膠質細胞內中是如何被調控的。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發現,在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細胞中(BMDMs)中,c/EBPβ的翻譯後機制受到嚴格的調控;但這並不能反映在其轉錄本中的變化。
  • 泛素樣蛋白的來源及功能
    儘管如此,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它的功能還是知之甚少,至今才發現了ISG15蛋白的E1酶(即ISG15活化酶)和E2酶(即ISG15連接酶)(背景知識框1)。這些酶與ISG15蛋白一樣,也都是被I型幹擾素誘導表達的。我們用小鼠模型研究發現,蛋白經ISG15蛋白修飾之後,可以表現出抗病毒作用,這也符合ISG15蛋白通過I型幹擾素誘導表達的特性。I型幹擾素是機體先天免疫系統對病毒作出反應而產生的活性蛋白。
  • 30年的謎題終獲解,兩篇Science,揭示miRNA靶向降解機制
    E3 泛素連接酶及其組件是 TDMD 必要條件與全基因組 CRISPR-Cas9 篩選結果一致,敲除 ZSWIM8 泛素連接酶的每個單獨組件成分均可導致 EGFPmiR-7 報告基因在 CYRANO+/+ 細胞中被抑制,證實 ZSWIM8 E3 泛素連接酶及其組件是 TDMD 的必要條件。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通過解析SVBP/Vasohibin-1分別與α-tubulin羧基端模擬多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體外生化、質譜、細胞內酶活試驗,此研究揭示了VASH1蛋白具有非典型的催化活性中心(Cys-His-Leu),該催化活性中心在VASH2及其他物種的Vasohibin同源蛋白中保守,同時也揭示SVBP促進VASH1酶活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植物所秦國政團隊揭示番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泛素化調控機制
    類胡蘿蔔素是植物和人類均不可缺少的天然色素,但對類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調控仍有賴於更深入的研究最近,中科院植物所秦國政團隊發現番茄E3泛素連接酶PPSR1具有調節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功能。蛋白質泛素化涉及一系列酶的協同作用,這些酶由泛素激活酶(E1)、泛素結合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組成。底物特異性主要由E3泛素連接酶決定,它能夠特異性識別和調節許多功能不同的底物。
  • 研究蛋白質幹擾素為優化病毒攻擊細胞防禦提供了依據
    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電子生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們描述了有關單個人類細胞被病毒攻擊時所涉及的機制的最新細節,並對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有可能產生影響。這項研究有助於提高科學對幹擾素的理解,幹擾素是人類細胞在檢測到病毒時自然釋放的一組免疫應答蛋白。
  • 研究揭示抑制SGLT2保護腎臟的機制
    研究揭示抑制SGLT2保護腎臟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23:49 日本志賀大學Hiroshi Maegawa、Shinji Kum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SGLT2抑制通過促進酮體誘導的mTORC1
  • ​PNAS | 擬南芥PATRONUS蛋白是分離酶抑制劑!新研究揭示細胞分裂過程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黏連蛋白的降解由分離酶催化【2】,為了保證黏連蛋白在恰當的時期降解,分離酶的活性被嚴格的調控。在真菌和動物中分離酶的催化活性可被分離酶抑制劑所抑制,分離酶抑制劑作為分離酶的假底物與分離酶結合後阻止了分離酶與黏連蛋白的結合【3】。在細胞分裂後期剛開始的時,分離酶抑制劑被後期促進複合物介導的泛素化修飾途徑所降解【4】。
  • 研究揭示纖維化發生的機制
    研究揭示纖維化發生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21:11:10 日本大阪大學Shizuo Akira和Takashi Satoh研究團隊合作發現,非造血細胞中核外泌體靶向複合物組分Rbm7的表達失調導致纖維化的發展
  • 中國科大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及其在有絲分裂...
    -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微管結構的動態調節對生命活動至關重要,除了通過在微管形成中摻入不同亞型的微管蛋白以及結合各種微管結合蛋白外,微管蛋白的可逆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穀氨醯化、甘氨醯化、泛素化、SUMO化、酪氨酸/去酪氨酸化)在調節微管動態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微管蛋白的酪氨酸/去酪氨酸在調節微管穩定性方面的研究開展較早,並且負責α-tubulin末端的酪氨酸連接酶在九十年代就已經發現。
  • 景傑快訊丨Nature Communication:正交泛素轉移技術結合質譜分析...
    景傑編者按:蛋白質的泛素化由泛素激活酶E1、泛素結合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共同參與完成。目前已知的E1有兩種:Uba1和Uba6。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正交泛素轉移技術(orthogonal ubiquitin transfer technology,OUT)結合質譜分析成功鑑定到了Uba1和Uba6的底物。
  • 非甾體抗炎藥抑制人源二氫葉酸還原酶(DHFR)的活性及晶體學研究
    前言二氫葉酸還原酶(dihydrofolatereductase,DHFR)是葉酸代謝中的關鍵酶之一,利用NADPH還原二氫葉酸產生四氫葉酸,近年來廣泛應用於抗炎、腫瘤及感染性疾病的研究。DHFR的葉酸底物結合位點可分為兩個subsite,其中彈頭位置主要是結合蝶啶骨架,空腔尾部是pABG結合位點。前人研究表明非甾體抗炎藥能調節DHFR的活性進而影響葉酸代謝,並且提示NSAIDs作用於pABG結合位點。
  • 【學術前沿】劉俊平團隊揭示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雖然IPF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IPF可能是由於氧化應激導致的肺泡幹細胞DNA損傷和保護機制受損所致。多種細胞和遺傳因素,包括染色體端粒穩定所需的因素,與散發性IPF有關。端粒酶亞單位基因突變關聯家族性IPF,與肺泡上皮2型(AEC2)幹細胞衰老和向肌成纖維細胞分化有關。
  • C型凝集素在感染免疫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除CARD9外,近年的研究還揭示了多個介導CTLs信號通路中的重要信號分子。西塔斯B細胞淋巴瘤譜系b蛋白(一種E3泛素連接酶)在機體啟動抗真菌免疫反應後,通過降解dectin 1、dectin 2和脾酪氨酸激酶抑制機體過度的免疫反應,從而產生保護機體的效應 。
  • 哈佛醫學院:新研究揭示營養不足的細胞如何循環利用內部成分
    研究人員說,研究結果揭示了細胞對營養缺乏的反應方式以及自噬和蛋白質降解過程的作用,自噬和蛋白質降解過程日益成為癌症和其他疾病條件下藥物開發的目標。論文主導、細胞生物學教授、瓦特·哈珀(Wade Harper)說:「當細胞挨餓時,它們不會隨意通過自噬大量降解核糖體。相反,它們具有控制其循環利用的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