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一張圖,內容全靠編」,這句話是調侃。
但在古詩寫作中,還真的可以根據圖來「編」。
根據圖「編」出來的古詩叫題圖詩,也叫題畫詩。
有人就會說了:這是不是意味著可以隨意瞎編呢?
當然不是。
題畫詩講究「編」的合情合理。
我們來讀一讀李白的《巫山枕障》,看看他是怎麼來寫題畫詩的。
巫山枕障畫高丘,白帝城邊樹色秋。 朝雲夜入無行處,巴水橫天更不流。
先看詩題。
巫山,在今天的重慶市。枕障,指床前的屏風。詩題的意思是:床邊畫著巫山的屏風。
可見,這首詩是圍繞這個屏風來寫的。
這首詩寫作日期不詳,但我推斷應該寫於李白因永王兵變,入獄後又被宋若思庇護的時期。
我們來仔細讀。
1、巫山枕障畫高丘高丘,指高山。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床前的屏風上畫著巫山上的高峰。
開頭直接點題。
屏風上除了畫有巫山上的高峰,還有什麼呢?
我們直接讀下一句。
2、白帝城邊樹色秋樹色秋,指秋天的樹葉金黃。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白帝城邊,遍地都是秋天金黃的樹葉。
「白帝城邊」是什麼地方?
這很簡單,因為白帝城和巫山緊挨著。
所以,「白帝城邊」其實就是指巫山。
也就是說,巫山遍地都是秋天金黃的樹葉。
而金黃/色的樹葉,很容易畫出來。
顯然,這也是屏風上畫的內容。
但是奇怪就在於:詩人為什麼不直接寫巫山,而是要拐彎抹角地寫「白帝城邊」呢?
通過詩題以及前兩句的描寫,我們可以知道,屏風上是一幅巫山風景畫,根本沒有出現白帝城。
這裡的白帝城,只是詩人的想像。
那麼,詩人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像?
這裡隱含了一個關鍵信息:這幅畫上的巫山和真的巫山實在太像了。
詩人到過巫山,也到過白帝城,但他看到這幅畫和真的巫山一模一樣時,非常自然地就想起了巫山旁邊的白帝城。
能讓人產生回憶,可見屏風上的這幅畫很逼真,這是一種側面表達的手法。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寫這幅畫很逼真呢?
為後兩句做鋪墊。
我們繼續讀第三句。
3、朝雲夜入無行處朝雲,指巫山神女。宋玉《高唐賦》稱「先王」遊高唐時,在白天夢見神女願意薦枕,神女臨去時稱自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行處,指走路的地方。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即使巫山神女夜晚來了,也沒有行腳的地方。
這一句是假設。
所以這肯定不是畫中的內容,而是詩人的想像。
詩人為什麼會想像巫山神女會來?
很簡單,就是因為屏風上畫的巫山和真的巫山太像了,連神女都有可能誤會。
您看,詩人的這種想像是不是非常合理?
如果沒有上一句做鋪墊,那麼這一句就真的是在「瞎編」。
那麼,為什麼神女來了會沒有行腳的地方呢?
因為這始終只是一幅畫,並不是真的巫山。
巫山神女即使來了,她也會走的。
您看,詩人做了一個美好的假設,但是結果不如人意。
很顯然,詩人是盼望巫山神女來的。
巫山神女,就好像是他的一個美好願望。
但是他很清楚,巫山神女不可能會來,即使她來了,也會離開。
也就是說,詩人知道他的這個美好的願望是沒法實現的。
那麼,這個願望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後一句。
4、巴水橫天更不流這句話的意思是,巴水即使連綿到天邊,但仍然不會流動。
為什麼又出現了巴水?
巴水,就在巫山山腳下。
我們可以推斷,這幅畫中出現了巴水。
巴水橫天,是什麼意思呢?
這說明畫中不僅出現了巴水,而且巴水很長。
那麼,巴水為什麼不能流動呢?
很簡單,因為這只是一幅畫呀。
您看,巴水雖然很長,但是它無法流動。
因為它被困在畫中。
結合寫作背景我們知道,詩人很有才,但他此時因永王兵變被捕下獄,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您看,這一句是用「巴水不能流動」,來比喻「自己不能施展才能」。
詩人的願望就很簡單了:期望得到朝廷的赦免。
巫山神女,就是他盼望的赦免詔令。
您看,詩人的感情就是:自己得不到朝廷的赦免,心裡充滿了痛苦之情。
我們回顧一下這首詩。
這是一首題畫詩,但有兩種事物是畫中沒有的:「白帝城」和「巫山神女」。
但詩人用了一根隱線,非常巧妙地牽出了這兩種事物,這根線就是:畫中的巫山和真的巫山非常相似。
這就是詩人的妙筆所在。
可見,題畫詩不能隨意「瞎編」,只要是畫中沒有出現的事物,都要「編」合情合理。
否則,詩和畫就不能成為一個整體,這首詩也就不能稱為題畫詩。
#唐詩#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我是沉於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