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是華夏古人的傳統坐姿。正確的跪坐姿勢可體現優雅的體態,更能體現出中華文明端莊和謙恭的儀態。歷史上先秦漢唐的人們身穿寬大飄逸的服裝跪坐於地,有一種大氣的美韻。
跪坐是一種對對方表示尊重的坐姿,又稱正坐。具體姿勢為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端莊大氣,目不斜視。「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帶,正一正衣襟,危坐,即是挺直腰板,端正的坐好,以表示對他人的尊敬。為了表達說話的鄭重,臀部離開腳跟,這種動作叫長跪,也叫起。古代文化中也有相關成語,「促膝談心」、「舉案齊眉」。
跪坐的功效
壹 修身養性
跪坐對自身內在是一種修養。古人凡事講「正」,講中和之氣。始有禮儀之正,方可有心氣之正。「故始有禮儀之正,方可有心氣之正也」。當人們端坐著,也是對自身內在的一種修養。跪坐講究的是通過坐姿達到一種修身養性,以追求一種內心與身體的合二為一。提升自身氣質,內外調合,和氣護身,「君視臣以禮,臣事君忠」。端莊嚴肅的態度是中華古人處世嚴謹的風格。
貳 健體養生
跪可是一種體現修養的坐姿,同是也是一種對身心健康有良好功效的鍛鍊。堅持養成跪坐的習慣可有效矯正駝背,更可減低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在中醫學術中膝蓋是筋的匯聚點。如《黃帝內經》所述:肝主筋,肝開竅於目。所以跪膝法還具有養肝護目的效果。跪坐還可以減少的供血,從而加速血液歸肝,讓更多的血液回心,同時也供給眼睛、大腦,所以跪坐有利於養肝目。
還有一種養生方法叫跪膝法,兩腿跪在柔軟的物體上,例如沙發和床墊。然後用膝蓋走路。膝蓋內側和外側有些凹陷的地方,外側的凹陷就是犢鼻穴。它是胃經上的穴位,此處氣血旺盛,是強壯身體的穴位。跪膝法正是因為打通膝蓋上的犢鼻穴,使體內的氣血下行,運輸到膝蓋處,自然就可以潤滑膝關節,減少膝關節的磨損。黃帝內經》說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而跪膝法打氣血,可減少膝關節疼痛,也可鍛鍊腰部力量,通氣血補腎一舉兩得。
中醫稱膝為筋之府。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補肝臟的方法。培養練習跪膝的習慣,可減肥和防治膝蓋疼痛、膝蓋積水、膝蓋骨刺、腰疼、脫髮等病症。
叄 刺激穴位
跪坐有刺激胃經脾經以及肝經的功效,可保持全身經絡通暢。再則,跪坐還可刺激到小腿胃經,使血液充盈到足三裡,此被堪稱人體第一要穴。刺激這個穴位可以達到養生的效果。很多人足三裡這個穴位並不敏感,這就是中醫上所說的「血不下行」造成的。這個情況可通過跪坐來解決。疏通經絡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不管是身體虛弱的成年人,抑或是肝火過旺,都是存在亞健康的人群,都可以通過跪坐來改善病症。腰痛是腰部經絡不通暢的症狀,腰椎彎曲也十分常見,而跪坐可拉伸直脊柱,推開尾閭,從而幫助通經絡解決腰疼的問題。每天早堅持跪坐30秒,堅持一段時間即可感受到效果。
肆 矯正脊椎
大部分的都市人都有駝背的毛病,如果不從少時開始矯正的話,成年後腰椎則會形成一定的彎度,長久後這樣很有可能影響體態。跪坐對脊椎的生長發育和保養是最佳的坐姿。
《黃帝內經》講述道:「粗守形,上守神」。
這是在告訴我們保持形體端正的重要性。人體的脊柱與五臟六腑緊緊相連,如出現小關節錯位或脊柱側彎,就會導致五臟六腑不能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則影響相關臟腑的氣血運行,時間長了就會引起諸多臟腑病變。我們應該重視脊椎的重要性,時長跪坐,有效減少對頸椎的壓迫,糾正頸椎的自然彎度,對頸椎病人們來說也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法。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是相傳相通的,所以跪坐和站樁、打坐有相似的作用,都可以扶陽氣,使得身體陽氣充足,唯有這樣我們才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