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訊網 報導】 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7月9日於上海舉辦,今年大會的圍繞「智聯世界,共同家園」,探討如何把技術更好地應用於人類的日常生活。大會的自動駕駛分論壇圍繞自動駕駛技術應用、智慧交通建設和營運車輛的商業運行解決方案,以「雲會議、雲直播、雲體驗」為方式進行顯示。
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的園區,記者看到了追勢科技正在現場直播其最新的低速自動駕駛代客泊車技術,我們也是第一時間在現場採訪了追勢科技的產品總監夏晴女士,一探這一家低速自動駕駛科技企業的究竟。
「記者」:您好,請您幫我們介紹一下我們正在展示的是什麼技術?
「夏晴」:我們正在展示的是追勢科技的智能代客泊車AVP方案,安裝了我們AVP系統的車輛,在駕駛員停車下車後,用智慧型手機激活AVP系統,隨即車子就可以自動找到停車點完成泊車;同樣,在取車的時候,只需輕輕在手機上點擊幾下,車輛便可自己遠程啟動,自動駕駛到達指定位置接駁駕駛者。這個過程中車輛完全自動駕駛,人不需要監控。
AVP這個低速自動駕駛功能是城市生活「泊車噩夢」的終極解決方案,因為人們根本就不需要參與到泊車找車位取車這個過程中,車輛會自己完成這個過程。極大的提高了出行的效率,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記者」:您剛剛有提到低速自動駕駛,目前大家普遍對自動駕駛保持不確定的態度,您這裡指的低速自動駕駛是有哪些不同?
「夏晴」:前幾年整個市場過於樂觀的估計了完全自動駕駛技術的難度和到來的時間,我們也看到很多公司將2020年當成一個裡程碑,都說在2020年要推出自動駕駛車輛,不過我們團隊,因為過去20年一直從事汽車行業的研發,其實很早就認識到完全自動駕駛普及存在較多的技術憑藉和社會難題,我們並沒有跟風去追逐所謂的風口,一直都專注於我們看好的低速自動駕駛的技術和方案的研發。
完全自動駕駛的最大挑戰包括場景的複雜新和幹擾的不可預判。你會發現在低速這個場景下,這兩個挑戰的難度和風險都大大的降低了,這是低速自動駕駛在應用場景上的優勢。另一方面,低速意味著低致死率,低破壞性,限定環境意味著未知幹擾的可能性極大降低,從而系統和硬體的成本也會大大降低,這是低速自動駕駛從技術實現和商業落地方面的優勢。正式因為這些優勢,低速自動駕駛,尤其是智能代客泊車系統才在這兩年迎來了高光時刻,成為行業內公認的自動駕駛最先落地的場景。
「記者」:在您看來,目前低速自動駕駛要商業化,存在哪些瓶頸需要突破?
「夏晴」:我們看來低速自動駕駛落地主要還存在三個方面的制約,首先是單車智能,泊車這個功能包括環境感知、決策、規劃和控制。而且生活中泊車場景千差萬別,如果泊車這個功能不能做到覆蓋95%的場景,那體驗非常差,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說我自己的車上有輔助泊車功能,但是很少使用的原因,現在這一代的泊車產品頂多只有70%-80%的場景覆蓋,駕駛員使用起來非常不友好。所以,低速自動駕駛首先要從技術角度提升目前單車泊車產品的成功率和用戶體驗。
其次,就不得不提到地圖,低速自動駕駛需要構建停車場的地圖為系統提供路徑規劃和定位。不過目前我們了解下來圖商採集地圖的效率非常低,不僅需要有專門的雷射雷達採集車,生成一張停車場地圖也需要至少1~2周時間。按照這個效率,想要覆蓋一座城市的所有停車場就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地圖這塊也是限制低速自動駕駛普及的一個瓶頸。
第三個方面就是智慧停車場,真正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一定是智慧的車輛和智慧的停車場相輔相成的產物,缺一不可。目前我們生活中的所謂的智慧停車場只是智能支付、智能引導這一類的功能,其實跟自動駕駛車輛本身沒有任何關係,說白了,不是自動駕駛時代的智慧停車場,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寶馬的自動駕駛車輛和上汽的自動駕駛車輛同時都擠到一個停車場,如果場端沒有任何的信息互通和調度系統,那這些自動駕駛車一定也跟我們今天人開的車一樣,在停車場裡擁堵著。
「記者」:追勢科技在這些方面有哪些技術創新呢?
「夏晴」:基於我們對行業的理解和多年在低速自動駕駛的深耕,我們在這三個方面都有新的技術突破,在車端智能方面,一個技術亮點是多傳感器前端深度融合。解決當前泊車系統最大的瓶頸是快速精確的360度環境感知,我們基於視覺、超聲波雷達可快速精確地進行對車輛周圍360度的環境感知,可實現智能避障,極端的狹窄通道通過,停車位的精準識別,輪檔立柱的精準識別,另一個技術突破就是智能的路徑規劃,根據環境感知的結果判斷出每次泊車路徑規劃可以利用的行駛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做最短最優的路徑規劃,同時如果在泊車過程中被突發狀況中斷,或有新的障礙物遮擋,我們的系統也能實時的根據情況變化重新進行路徑規劃,從而極大的提升用戶體驗和泊車的成功率。
在地圖方面,我們不需要專門的雷射雷達地圖採集車,只需要加裝了標準APA相機傳感器和超聲波即可,極大的降低了對採集設備的要求。量產了我們系統的車輛,硬體層面都可以成為地圖採集車。另一方面,從技術上,我們利用現有的停車場建築圖和提取部分語義信息,我們可以做到3小時覆蓋一個停車場。未來我們可以跟合作夥伴合作,或採用多車眾包方案,利用已有的量產APA的車型,基於其上傳的感知結果,在雲端自動進行大範圍的高精地圖創建和更新。
在智慧停車場方面,因為我們了解自動駕駛,也了解車輛,因此我們正在搭建一個調度平臺,打通智慧停車場和車載智能網聯繫統,實現人車場三端一體的調度聯動。調度平臺配合低速自動駕駛車輛實現最優調度和最高效率。同時我們也在跟全球最大的無限充電公司Witricity在進行戰略合作,在停車後的無限充電等用戶服務方面進行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探究。
「記者」:行業內也有很多公司在做這些方面的布局,跟他們相比,追勢科技競爭優勢在哪裡?
「夏晴」:我們是行業內稀缺的團隊。一方面我們是少有的一個無論是在毫米波雷達、前向視覺、環視視覺、超聲波雷達等主流ADAS傳感器和系統都有研發、生產、交付上百個項目量產經驗的團隊。我們也是在泊車領域從APA,HZP,到AVP都有車廠十幾萬套量產交付經驗的團隊。從行業的上遊到下遊,我們都有深刻的理解、豐富的經驗。
從技術上,我們在過去的20年始終專注在低速自動駕駛技術的創新和開發,我們有自己的結構化AI,也有傳感器深度融合技術,同時有10多年corner case的積累。在車輛控制方面,我們能做到全程10釐米範圍內的精準控和障礙物的主動避讓。
總結一下,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這麼多年的不斷在低速這個領域的深挖和量產的打磨,我們才能真正深刻的理解這個產品和商業模式,客戶所有的需求和技術未來的發展。這些Knowhow不是高學歷、矽谷光環或者幾篇論文能夠追趕的。
我們今年我們也在國內高端新勢力造車廠量產了國內首款基於視覺和超聲波融合的泊車系統。在單車低速駕駛方面,我們是國內乃至國際領先的團隊。
「記者」:公司成立一年的時間,您剛才也提到有一家客戶的融合APA已經量產,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一些其他的業務和技術方面的進展?
「夏晴」:除了剛才提到的國內知名新能源車廠的項目已經量產,我們公司目前還獲得了多家主機廠的前裝合同正在開發,會在今年和明天交付。同時近期我們還獲得了一個國際車廠的AVP開發合同。從技術的角度,我們在實時建圖和定位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只要是我們的車採集過一遍的停車場,我們可以做到實時的建圖和定位。
「記者」:能夠看出,追勢科技發展是非常快的,未來追勢科技的規劃和戰略可否幫我們介紹一下?
「夏晴」:我們團隊一貫的風格就是研發緊貼客戶需求和業務發展,一定不能閉門造車和自娛自樂。要分階段有產品落地,有產業化落地。所以我們的計劃是:2021年之前,我們會從目前需求最大的車廠正在配置升級的800億全自動泊車市場切入,搶佔自動駕駛入口。到2023年我們擴大前裝市場佔有率的同時,逐步在封閉場景下實現Level 4級別的AVP 商業化運營。到2025年,封閉場景的AVP商業模式驗證完成並開始盈利,在拓展到開放場景的AVP商業化運營。最終2030年以後,逐步介入城市中高速自動駕駛,全面改變人們的生活。
「記者」:可否幫我們介紹一下你個人的情況?
「夏晴」: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分數最高航天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校專業排名第一。碩士畢業後,先加入華為,做的是國內首批4G基站傳輸設備開發,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軟體經驗和產品和項目管理的開發理念。2013年,我正式加入德爾福馬博士團隊,負責德爾福第一代環視智能泊車系統,GPU3D引擎的設計開發。2015年,跟著馬博士加入歐菲,做自動泊車產品經理,負責管理和帶領系統團隊。從系統級功能安全設計,GPU、超聲波檢測性FF0C軟體開發,到攝像頭、超聲波傳感器研製,全面開發了面向吉利、長城等客戶的平臺化自主泊車產品,並通過了客戶的首輪驗收。現擔任追勢科技公司的產品總監職位,負責全平臺的泊車產品的規劃與設計。
「記者」:好的,非常感謝夏總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