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心理健康教師,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基礎知識,這是很多教師都明白的道理。
可是,對於很多心理健康教師而言,其知識儲備不足以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許多教師會感覺到,自己雖然學習了非常多的心理學知識,但在實際開展工作中,依然感覺捉襟見肘。
因此,對於心理健康教師而言,應該不斷學習與豐富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尤其對於剛剛開始工作的心理教師,以及在實際工作中不受領導重視、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效用發揮出來的心理健康教師來說,掌握必要的心理學基礎知識,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學習什麼樣的心理學基礎知識,以充實心理健康教師的知識體系呢?
(一)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知識
相信每一位心理健康教師,都將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知識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但是,當問到一些具體的兒童心理學或發展心理學知識時,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會存在知識點模糊的情況。
而知識點模糊,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知識點多而零碎,不易系統性掌握
對於一些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心理健康教師而言,我們所學的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知識,主要來源於大學教育的學習,這些知識點理論化程度較高,且較為零散,不利於我們系統性掌握。
我們在大學教育中學習的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知識,都是按照年齡階段劃分的。其內部的知識點,本質上是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對這個年齡發展階段的一些見解。
比如,埃裡克森八階段論、皮亞傑四階段論,它們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相同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而這些零散的知識,需要我們的教師有全局觀念。
針對一些主要的理論觀點,我們還能夠知道並熟練運用,但是針對一些不太常見的理論觀點,由於它很零散,我們不見得用不到。而恰恰是這些零散的知識,不容易被我們系統掌握。
2.部分教師不太重視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知識的學習
由於市面上的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知識比較雜,許多心理健康教師,尤其是「半路出家」的心理健康教師,是沒有心理學的基本框架的。他們學習了一些其他的理論,卻沒有心理學基礎理論的理論基礎,容易造成「地基不牢」。
比如,許多老師是從學習積極心理學開始接觸心理學的,了解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卻不知道怎麼利用積極心理學去開展教學。還有一些老師,學習了歐卡牌、沙盤遊戲等多種很多心理學技術,卻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這都是由於我們的許多老師基礎不牢。
因此,學習與掌握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知識,夠能確保教師的知識體系不模糊,從而更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心理諮詢與心理輔導知識
前面我們提到了,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由於雙重關係的影響(註:所謂雙重關係,即同時存在師生關係、諮訪關係,雙重關係的出現,可能會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師有不信任感,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幹擾),很難開展規範化的心理諮詢工作。不過,這不並意味著我們不去學習心理諮詢與輔導的相關知識。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我們應時刻將心理諮詢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將「影響諮訪關係的五大因素」充分運用到我們平時的工作中(註:影響諮訪關係的五大因素,即共情、積極關注、尊重、熱情、真誠)。
其實絕大多數的心理健康教師都意識到了,心理諮詢與輔導知識是一名心理健康教師自身知識儲備的重點。不過,許多心理健康教師缺乏心理諮詢與輔導知識的應用,尤其是很多設置心理健康教師的學校,並沒有將心理諮詢室充分利用起來。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成為了「工具」、「擺設」,並沒有發揮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能量」。
因此,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將心理諮詢與輔導知識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哪怕我們的心理健康教師並沒有真正從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將心理諮詢與輔導知識運用到學校教育中,使其影響到身邊的人,從而隱性帶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就需要學習一些心理健康與輔導方法。可是,由於心理輔導方法的多樣化,市面上心理輔導方法的培訓班、師資培訓班多如牛毛,相信有不少的心理健康教師會想去學習,但又不知如何下手。
其實,我們缺乏的不是心理輔導方法的學習,而是我們缺乏心理諮詢基本功的學習與應用。這對於剛剛步入心理學行業的人,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各位老師想學習,可以查找相關資料。
在筆者看來,只有好的心理諮詢基本功,才能讓來訪者有感受到你作為諮詢師的真誠,才會建立緊密的諮訪關係。而市面上的那些心理學技術,只是在心理諮詢與輔導起輔助作用的手段。
作為心理教師,或者想要從事心理學行業的各位工作者,想要做好這項工作,光有一顆熱情的心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要掌握一些既科學、又有用的心理學知識。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是伴隨各位一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