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會議成都年會,將於明日上午在成都開幕。與此同時,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也將於錦江大禮堂同日開展。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將展出蜀繡、唐卡等11個品類共600多件工藝美術作品。
郝淑萍《紅樓群芳圖》(受訪者供圖)。
龔道勇作品《梅花仙子》(受訪者供圖)。
蜀繡大師郝淑萍:67歲,1993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代表作《紅樓群芳圖》、《荷花鯉魚》等。
「唐卡繪畫大師」鄧都:2006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目前已是國內身價最高的唐卡畫師之一。
龔扇第四代傳人龔道勇:50歲,200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代表作:《梅花仙子》、《洛神》、《芭蕉仕女》、《飛天》等。
大師同臺
四川省現有的三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將同臺競秀
珍寶亮相
蜀繡、唐卡等11個品類共600多件工藝美術作品現場競豔
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會議成都年會,將於明日上午在成都開幕。與此同時,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也將於錦江大禮堂同日開展。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將展出蜀繡、唐卡等11個品類共600多件工藝美術作品。其中,四川省現有的三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蜀繡大師郝淑萍、唐卡繪畫大師鄧都、龔扇傳人龔道勇,都將各自帶來自己的佳作。
繡「針尖上芭蕾」
80多種針法 繡出「紅樓群芳」
明日舉行的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上,早在1993年就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著名蜀繡藝術家郝淑萍,將帶來她近期創作完成的精品蜀繡代表作《荷花鯉魚》等多件蜀繡精品。
7人繡3年繡出88個「紅樓人」
透明細緻的紅、黑鯉魚活靈活現,猶如正在水中暢遊;嬌豔欲滴的芙蓉花惹人憐愛,讓人仿佛置身真實的花叢之中……在位於送仙橋的郝淑萍的工作室,其蜀繡作品藝術之精美、題材之廣令人驚奇。
一幅長約3米、寬約1米的《紅樓群芳圖》,尤為引人注目。該作品一針一針地表現了《紅樓夢》中88位人物及大觀園裡風格各異的樓臺亭閣、樹木等,將「黛玉葬花」、「寶琴立雪」等情景錯落有致地在水榭亭臺中表現出來。「繡好它,總共用了80多種蜀繡針法。」郝淑萍說,這樣一幅圖,是她帶了6個學生,一起花了近3年的時間才繡好的,於2011年完成,並獲得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除了傳統題材,一些現代題材也融入其蜀繡,比如其創作的現代油畫單面繡,遠觀與油畫無異。「但蜀繡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藝術特色,比如,蜀繡要比油畫表現的對象更生動,更有立體感。」
「國大師」培養出6個「省大師」
郝淑萍還潛心帶徒授藝,她現在直接教授的學生就有40位,「其中有18個90後。我從最基本的分線和穿針、『打空針』教起。」郝淑萍還帶領學生到省內外各景點採風,觀察植物及動物的各種姿態,「比如繡芙蓉花,就要實地去觀察真實的芙蓉花,它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不同時辰裡表現出的姿態、色彩,都有各自微妙的特色。」如今,郝淑萍和她的學生繡制的蜀繡作品,在國內外的工藝美術大展中多次獲得大獎,其中有6位學生還被評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眼下,蜀繡中的雙面異色繡、雙面異形繡、立體繡等針法技藝,會的人已鳳毛麟角,需要及時繼承。」
半世紀繡娘「直到繡不動為止」
近年來,蜀繡精品的價格屢攀新高。郝淑萍說,「如果按一天繡8小時的強度,一幅長130釐米、寬90釐米的鯉魚圖,一個人需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售價也因此常常會高達十幾萬。」而長約3米、寬約1米的《紅樓群芳圖》,「市場價格大概是100萬元。」
在逾半個世紀的藝術道路上,獲譽無數的郝淑萍表示:「我肯定要一直繡,直到繡不動為止。」說完,郝淑萍現場給記者演示了一個代表性的針法,只見她用一根繡花針,帶著五彩絲線於軟緞絲綃上翩翩起舞,優雅之極,不愧被稱作「針尖上的芭蕾。」
畫「千年色不褪」
唐卡大師 要建「唐卡博物館」
走進鄧都公司位於人民南路二段某大廈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牆上掛著的兩幅精美唐卡畫,「唐卡所用的布料及布上敷的膠泥都是秘方特製,且顏料也是礦物顏料,就算過了一千年也不會褪色,反而更加好看。」剛從外地出差歸來的鄧都,語氣裡滿是自豪。在此次四川工藝美術精品展上,鄧都有十幅唐卡作品參展。他於2006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目前他已是國內身價最高的唐卡畫師之一。
取材自天然保存越長越好看
鄧都出生在四川甘孜州一書香門第。從6歲起便在家人的影響下,系統學習有關唐卡的文化知識和技藝。成年後的他,當過公務員,做過服裝生意,現在旗下也擁有數家公司。然而,鄧都從未放下過對唐卡繪畫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上世紀90年代,我跑遍了四川、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到處拜訪資深的唐卡畫師,向他們討教學習。」
作為一種繪畫藝術,唐卡通常是用彩緞裝裱而成的捲軸畫,內容涉及宗教、歷史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歷來被視為藝術珍寶。鄧都所創作的唐卡繪畫作品,在保持傳統唐卡繪畫特色的基礎上,還吸收了明代工筆畫的某些特色,具有高雅的文人畫意境。據鄧都介紹,目前唐卡畫在藝術收藏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市場價值絕不亞於油畫。」
鄧都說,「唐卡色彩全部來自天然礦物顏料,由於畫面的色彩全部都是點上去,而不是抹上去的,所以色彩顆粒會很細緻,畫面質感更加細膩、耐看。」鄧都還特別提到,「天然礦物顏料,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加好看,從而讓唐卡畫顯得更好看。」
籌建博物館專業收藏唐卡精品
2006年,鄧都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隨後,鄧都對外透露,他要在自己的家鄉甘孜州海螺溝,籌建一座唐卡繪畫博物館,「它將是全世界第一座專業的、以唐卡繪畫研究和收藏為主的唐卡繪畫博物館。」幾年過去了,鄧都表示,他籌建的中國唐卡繪畫博物館「工程已經快要完工了,爭取在今年年底或春節前,落成開館。」
據鄧都介紹,他籌建的中國唐卡繪畫博物館,除了收藏、保護、展示優秀的唐卡繪畫精品外,還注入了其傳承、研究唐卡繪畫的心願,「我們將免費招收藏區農牧民子弟為唐卡繪畫學員,請老師教他們畫唐卡及傳授其他技藝、知識。」
扇「中華第一扇」
竹編材料僅髮絲1/7
有「中華第一扇」之稱的龔扇第四代傳人龔道勇,剛從自貢趕到成都,為「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做布展準備。
只見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裝盒,將薄如蟬翼的一把把精美的龔扇:《梅花仙子》、《洛神》、《芭蕉仕女》、《飛天》……展示給記者看。很快,周圍一群人圍上來,讚不絕口,「大家請千萬不要用手摸扇面,因為它太纖薄了,用來編制它的竹絲厚度大概只有一根頭髮直徑的七分之一。」200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龔道勇,今年剛好50歲。
竹絲最薄僅0.01毫米
眼前的龔扇《梅花仙子》,薄如蟬翼,扇中人物表情細緻傳神,猶如一件展開的絲綢國畫。「竹絲越細,表現出的畫面也逾細緻。就像相機的像素越高,照片越清晰一樣。」龔道勇拿著一把25cm×25cm的《梅花仙子》現場介紹,「做好這把扇子,我一個人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共用了一千多根竹絲。」據介紹,2000年10月,龔道勇的竹編工藝扇《梅花仙子》在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及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竹編類最高獎。另一幅作品《箜篌圖》,則於2007年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龔道勇1962年出生於「龔扇」世家,從小隨父學藝。在從事竹編30多年的生涯中,他打破了傳統的只編團扇的常規作法,發展為團扇、方屏、微型等扇型,使作品在質地上有了一個巨大的飛躍。龔道勇說,在其他地區,也有竹編扇子,但龔扇的最大特點是「精細」度非常高,「龔扇至今已有130餘年歷史,竹絲的厚度,一代比一代更細更薄,到我這一代(第四代),一根竹絲的厚度最高水平 ,已 經 能 達 到 約 0.01—0.015mm,大概是一根頭髮絲直徑的七分之一。」
越來越精美的龔扇,自然也成為觀賞和收藏的珍品。據龔道勇透露,「我編的龔扇,現在的市場價格最低也能賣到七八千元一把。」2006年,龔道勇在臺灣地區參加一次工藝美術展覽,他的一把龔扇被一位收藏家看中,「一把扇子賣了12萬元人民幣。」除了《麻姑獻壽》、《梅花仙子》等傳統繪畫題材之外,龔道勇也開始開拓一些現代題材,「應顧客定製,我還會在扇子上,編織一些顧客的結婚照或名人頭像。」
傳人花20年方悟扇
提到對龔扇技藝的學習,龔道勇提到,「一開始會覺得比較枯燥、繁瑣。以刮竹絲為例,以「刮不斷」為標準,100根中成功率能達到85%才算合格。但達到合格水平,至少要學習五六年時間。」龔道勇還強調,要編出真正堪稱精品的龔扇,「光掌握技術還不夠,還需要極高的藝術領悟力。這跟畫畫的道理一樣,畫幾筆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真正畫出像樣的好作品卻是少數。」龔道勇說,自己做到這一點足足用了20年,「直到38歲時才真正做到了,不是為編扇子而編扇子,而是感悟了為什麼要這樣編扇子。編出來的扇子這才跟以前有了不同,藝術水準也上了臺階。」
提到傳承,龔道勇表示,雖然他也招了學徒,「但學習過程比較枯燥,且需要一定的悟性,很多人很難堅持下來。在我帶過的十多個學徒中,到現在仍留在這一行且做得不錯的,只有二三人而已。」編扇編了30多年的龔道勇,至今已編過幾百把扇子,但沒有收藏過一把自己的作品,「我打算抽出幾年時間,專門製作一些精品保留起來。」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杰 攝影陳羽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