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厭世 悲觀 人生意義

2020-12-21 路人一邊

人一旦開始對自己,對社會思考,往往就會發現有很多讓人不舒服的問題,同時,又會忽視一些讓人愉悅的事情。這兩者幾乎同時發生。進而發現人生毫無意義,人活著也毫無意義,於是便有了厭世的情緒,便否定一切,否定人生。這是普遍存在的,經常能聽到的。

一、否定生活

生活裡有人對生活和人生持否定態度,有哲思者,也對人生進行否定,並能得到廣泛認可。比如尼採,他對人生持悲觀的論調,擁躉很多。

思考人生和生活,本不應該持有某種傾向性,因為傾向是認識的阻礙,更不應該對生活和人生進行盲目的悲觀或是樂觀的界定,但悲觀論,往往很有市場,能得到廣泛的支持。

這種傾向性極強的行為,本身就是對思考的否定,而不是哲思應該有的立場,哲思應該是中立的,是客觀的,是理性的,是基於對事實的陳述,對問題的探究,對人生的全面的認知,不盲目悲觀,也不盲目樂觀。

我們應該做的,恰恰是對自己的這種傾向進行審視,警惕自己的這些傾向,因為傾向本身就是個錯誤,是我們被一些東西帶走了,帶偏了方向,失去了理性的認知能力,沒有了駕馭認知能力的可能和空間。我們一旦對某種價值觀或是某種理論有了傾向,便會成為它的俘虜,而不是提高了認知能力,更不是得到了提升。

但悲觀論依舊很有市場。

讓我們感到舒服的事情,我們不會深究,享受就行。比如說喜劇不被主流價值觀認可,認為喜劇膚淺,但悲劇被認為是深刻的。

為什麼悲劇是深刻的?

二、否定的理由

究其根源,悲劇展示了人生中一些讓人不舒服的事情,而那些讓人不舒服的事情,讓人不安,因為悲劇可能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不安。

人們享受愉悅,愉悅的時光總是覺得過的很快,但痛苦的日子就過的很慢。我們害怕不安,害怕出現問題,害怕那些可能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不利影響的東西,這些東西,很容易讓我們的內心產生糾纏。久久無法擺脫。

就像被人罵了一可能會記一輩子那樣,讓人不安的東西,往往都能被牢牢的記憶,這種記憶,被稱為深刻。但這就是深刻嗎?記憶是深刻嗎?只是一種說辭。

那些讓人不適應的負面的東西,很容易在內心深處引發糾纏,糾纏的結果就是長期的焦慮和不安。進而引發厭世情緒。既然這個世界如此不美好,如此讓人不舒服,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就會有下面的問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三、生活的美好、醜惡

人在開始思考的時候,還會引發另外一件事,就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既不能享受到生命美好的一面,又有那麼多的問題。諸如生老病死,愛恨情仇,都讓人不舒服,是人生的苦。

不過,這種比較消極的想法,其實還是因為在對生活的感受上,把精力過多放在了負面的東西上,較少留意正面的東西導致的。生活難道沒有歡心的一面嗎?不是。

生活如果沒有美好的一面,就不會有醜惡的一面。美好和醜惡,是一個事情的兩個面,我們感受到美好,是因為有醜惡對應。我們認知美好,一定是基於對醜惡的認知,如果沒有了對醜惡的認知,我們就不會有對美好的認知。

美好定義了醜惡,醜惡定義了美好。兩者互相定義,互相成全對方。生活中有醜惡,就有一定會有美好。只是我們對於美好,不像是對醜惡的關注那麼用力。

醜惡也好,美好也罷,這是人生的認知,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界定,一定層面上,美好和醜惡,是基於價值觀的總結。美好和醜惡,跟人活著的意義,並無關聯。

美好是外在的,醜惡也是外在的,我們自己無所謂美好,也無所謂醜惡。只是表象的美好或是醜惡,是基於表現的總結。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既不是對於美好進行追求,也不是對醜惡進行排斥。無論美好或是醜惡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它們都不是生活的意義本身,也不是人類存在的意義本身。

或許,這聽起來有點荒唐,但事實就是如此。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問題,意義是什麼?

四、生活的意義

意義簡單講就是一個存在對另外一個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意義。比如說我們講醫學是有意義的,因為醫學可以幫助我們克服一些疾病帶來的痛苦,這就是意義。醫學對於人類來講,有它的價值,所以我們認為,醫學是有意義的。

現在,我們回過來看看人生的意義……人,意義,這兩者之間,缺少了一個環節。有人類,有意義,人對什麼有意義呢?

談論意義,一定是兩個要素,一個是要素甲,比如說醫學;一個是要素乙,比如說人類,這兩個要素一定要滿足才行。

人類生活或是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醫學的存在對人類有意義,但人類的存在,或是說生活,有什麼意義?對誰有意義?

要問這個問題,就一定要引入第二個要素,那第二個要素是什麼?不管是什麼,第二個要素都不是人類了。

所以,這個邏輯就理清了,我們就會明白,人類的存在,其實是對人類之外的某個東西有意義,但不是對人類自己的。

我們可以說,人類存在的意義,是對創造了人類的東西有意義,比如說對天道有意義,而不是對人類自己。我們不能說自己存在有什麼意義。因為我們的存在,就是存在。

這就好比是一輛汽車,假如它能思考,它追問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答案是給人類提供交通便利的工具。

生活是人類的生活,是我們存在的證據和體現,是我們存在過的或是正在存在的軌跡,也可以看成是某種痕跡,我們的生活對我們來講,就是一切。生活的意義,就是生活本身。

如果非要跳出自己的生活,對生活進行其他層面的認識,也就是思考生活引發的意義,引發的對於第三方的意義,那麼我們可以說,生活的意義,在於創造意義。

人的一生,去創造意義,就是有意義的一生。對社會有貢獻,對別人有貢獻,這些都是意義。

結尾

悲觀論的價認識,是對生活對人生思考不全面引發的否定,這種否定看到了生活的不美好,當然也看到了人生只是極為短暫的一瞬。

人的一生,不夠長,轉瞬即逝。但這不是否定生活的理由,更不是堅定的認為悲觀是人生真相的理由。

這就像是我們不能因為一塊板子,它的一面有些髒了就否定它作為一塊板子的屬性。人生的不美好,人生的短暫,都不是悲觀論合理的藉口。

悲觀論從人生不美好或是人生短暫的角度,對人生持有消極的看法,不僅僅是對人生片面的認識,也是對人作為一種存在的否定。而人作為一種存在,就是一種存在,悲觀的看法也是一種看法,它也只是一個看法,看法不能對存在進行否定!

先有存在,之後才有看法。就像是先有大自然,然後才有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然而無論我們怎麼認識大自然,它都是一種存在。既不是悲觀的,也不是樂觀的。

相關焦點

  • ——思考人生的意義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只有在情緒低落或者命運多舛的時候才會產生。日常生活中,我們做的身邊事似乎充滿意義:上班忙著工作上的事情,周末忙著約朋友聚餐,忙著體驗難得的閒暇時光......似乎很樂意沉浸在當下的生活之中。
  • 「豈其餘無事之時,而已懷厭世之情」是什麼意思
    宋 陳亮 《祭呂東萊文》:「豈其於無事之時,而已懷厭世之情。」 含義是一個人怎麼能夠在無事可做的時候,產生厭世的心情呢?言下之意就是一個人最容易在無事可做,沒有職業,沒有奔頭的時間段裡產生厭世的消極心理,這樣是不應該的。
  • 想太多也沒關係,你的悲觀也有意義!
    凡事想到最壞的結果,對人生的三大好處:避免壞事發生;能夠事先覺察劫難來臨的人,便能把它帶來的傷害減少!人類的不幸福,很大的程度是因為不知足,得到想要的東西後,我們慣性的失去,對渴望事物的興趣!消極想像,悲觀可以讓你成為成熟的樂觀主義!預想壞事發生和因為壞事,而焦慮是有區別的,深思熟慮是一種智力的活動,進行這樣的活動,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我們預測天氣,但是不會因此而生活在恐懼中!
  • 厭世是種病?得治?
    我討厭對厭世有著極度侮辱的言論,這只是一種人生態度而已。如果在這個五彩繽紛的環境裡孕育出數以千計雞蛋裡挑骨頭的人大可不必,在不打擾妨礙到其他人生活的前提下,厭世並沒有任何的過錯,我們將所有的消極的想法獨食,沒有滲透出悲觀的汁水讓誰反胃。4有人會問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不好嗎?為什麼非要和自己對著幹?到頭來難受的,一無所獲的還不是你?得不償失的事不用去做的啊。
  • 厭世
    人生苦難重重。而這個世界所能提供的一切獎品,包括名利,物質享受,成就感,親情,愛情,各種體驗,美景,美食。。。。如果對你而言恰好沒什麼吸引力。或者吸引力不足以大到變為動力。那麼,為生活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會變得無法忍受,就是絕望的苦役,漫長而沒有盡頭。你對掛在鼻子前的胡蘿蔔不感興趣,你不想奔跑。
  • 悲觀了怎麼辦?不要再折磨自己,踢開人生中最大的搗亂分子!
    這些人很容易產生悲觀的情緒,其特徵是,他相信壞事會毀掉他的一切,會持續很久。同時,悲觀的人很容易產生無助感——不論怎麼做都無法改變命運。這種情況就是習得性無助。當這樣的「習得性無助」持續下去,我們就會感覺整個人生簡直是充滿了痛苦和折磨,甚至會產生厭世的極端情緒!
  • 關於人生的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以及人的一生該怎樣活
    1一個人,當他遇到一些挫折,開始能生活感到迷茫之時,就會思考一些關於人生的問題。未進大學之前,我便知道,大學早已不是象牙塔。但我想無論大學是怎樣的,我都能堅持自我。多讀有用的書,多做有意義的事,讓每一天都過得真實且充實。
  • 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
    比如,為了錢、為了愛、為了家庭、為了吃麥當勞……我想,題主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不妨就從這個角度出發,調侃調侃。按照正常邏輯來說,「人活著」和「有什麼意義」這兩者的辯證關係是「人活著」在前,然後才會「有什麼意義」這種思考的存在。
  • 青年們請安心「厭世」
    對於這位作者來說,厭世與消極是兩碼子事,極端的厭世者如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司馬遷和佛陀,雖然以厭世為立足點,卻仍是努力完成其人生的大事業。所以厭世的人不必然就是消極的人。「厭世」是人生中最容易遇到的事情,若因此走上自殺一途,則是「非愚即誣」之人。相反的,充分理解厭世主義的人,便會尋求精神意義的享樂,來調劑其厭世觀。
  • 「浙大女生被害案」再次提醒我們應多留意身邊「厭世」人群
    案發前正在杭州找工作期間失蹤,後被證實殺害,兇手即是熊志城,此人因網絡賭博從而欠下大額債務,因無力償還感到生活無望,進而產生強烈厭世情緒,欲在自殺前殺人墊背,直至遇到被害人導致悲劇發生。從被告人之前行為不難看出此人品行低端,胸無理想,不務正業,當一個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經常感到空虛、無聊、絕望時,難免會產生厭世的情緒 。
  • 青年們請安心「厭世」丨單讀
    對於這位作者來說,厭世與消極是兩碼子事,極端的厭世者如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司馬遷和佛陀,雖然以厭世為立足點,卻仍是努力完成其人生的大事業。所以厭世的人不必然就是消極的人。「厭世」是人生中最容易遇到的事情,若因此走上自殺一途,則是「非愚即誣」之人。相反的,充分理解厭世主義的人,便會尋求精神意義的享樂,來調劑其厭世觀。
  • 《朋友請聽好》:值得引發人生思考,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很多人都說《朋友請聽好》這個節目,看完後會引發人去思考生活的意義,思考人生的下一段旅程。所謂來日方長,用力生活,用力熱愛說的就是這個。細心的人應該會發現,何炅老師的每一個節目,都是有質量有溫暖的節目,就好像這次的《朋友請聽好》一樣,有質量有溫度,有著人間的煙火味。
  • 因厭世而報復社會?有厭世情緒怎麼辦
    前幾天葫蘆島一男子因夫妻矛盾輕生厭世,從而產生報復社會的情形,最終釀成了開車撞死5名學生撞傷18人的惡果。後面又有雲南學生持械行兇致1死11傷的慘劇,為什麼要這麼做?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每個人都去報復社會的話,那豈不是亂套了。先不說用什麼手段,報復普通人有什麼意義呢,只不過是多了幾個悲劇的家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產生厭世情緒,肯定是自己本身有問題,為何不從自身找原因。
  • 00後青少年都在聽他的歌:許含光,他真的很「厭世」嗎?
    關於這部分,我承認我是好奇的,而在聽完許含光新專輯《從夜晚開始從夜晚結束》後,突然感受到時下青少年變得非常早熟,開始願意思考哲學思辨、人生意義、人性善惡的命題。狀似厭世,但終究對未來仍舊充滿熱情、擁有不輕言放棄的生命力。許含光的歌曲飽含詩意,字詞都有某種神秘感,聽者必須細品,才能望穿這些創作背後的傷痕,以及努力試圖跨越傷痕的拚盡全力與好不容易。
  • (不要用悲觀的態度對待人生)一代球王
    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經說過:「要想徵服世界,首先要徵服自己的悲觀。」人生的悲觀籠罩著「生命中的各個階段。戰勝悲觀的情緒,用開朗、樂觀的情緒支配自己的生命,就會發現生活很是有趣。悲觀是一個幽靈,能徵服自己的悲觀情緒便能徵服世界上的一切困難。
  • 活著只是暫時,死亡才是永恆,再次思考生命的意義
    前些日子,寫過一篇關於生命的意義的文章《拋開哲學的思考,我們的人生大有意義》,感覺有所欠缺,近日又有所得,索性把所思所想整理一下,再寫一篇。既然有緣一晤,還請耐心看完,若是覺得狗屁不通,為了你浪費的時間,請儘快留言罵我,絕不還嘴。若是覺得還有那麼一點點意思,無需點讚,你讀完有所得,便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 拋開哲學的思考,我們的人生大有意義
    我們該如何尋找我們人生的意義,讓我們不至於喪失鬥志,對生活漫無目標,混吃等死呢?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能找到理由,找到解釋。睡覺時因為你困了,吃飯是因為你餓了,工作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養家餬口,玩遊戲刷視頻是因為你的休閒愛好。但這些都不足以在整體上(你的整個生命長度)讓你解釋人生的意義,這些只是一時的行為。就好比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卻不僅僅是為了吃飯。
  •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終點,也是思考人生意義無法...
    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一個為零碎半生的庸常感到遺憾,一個因沒有機會走完未來的人生而感到遺憾。但這對忘年交,卻在這裡開啟了一趟奇特的思想旅程:如何在平凡而生動的人生旅程中找尋自我,思考死亡之於人生的真正意義。那些讀過這本書的人,會有著怎麼的評價和感受呢?本期內容,我們為大家摘選了部分讀者的評論。
  • 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啊?| 人生意義使用手冊
    有意義的人生其實蠻壞的啊  我們先不去思考對我們本人來說人生中什麼才是意義,Lambert等人的調查顯示,對大學生來說,維持社會關係和獲得更好的教育,是兩件普遍接受的、有意義的事情。追求良好的社會關係和更高的學位,這樣的人生就會有意義。
  • 當身處困境時,如何利用時間思維來找到人生積極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這是一個亙古不老的終極話題,且沒有標準答案。偏偏,有很多患有精神心理障礙的青少年因過早涉獵哲學和歷史書籍,他們很愛思考人生的意義。這個話題對於10多歲的孩子來說,實在過於宏大和深刻,要得出比較積極和理性的思考,就必定離不開個人較高的心理成熟度和較豐富的社會閱歷。否則,很可能產生歪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