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的線上銷售成實體書店新標配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總有人問我,現在的書店賣書還賺錢嗎?我不是經營者,沒有辦法馬上給出答案。但是作為書店的深度體驗者,可以從書店消費端出發,找找答案。

今年春天起,我關注了兩家小書店的線上賣書,一家是成都讀本屋,另一家是北京言BOOKS。為什麼會選它們做調研?第一,它們出現在我生活過或生活中的城市,從開店到現在,我一直持續關注;第二,它們開店都有三年以上,北京言BOOKS開業於2016年6月,成都讀本屋開業於2017年初冬(在這之前開咖啡館有一年)。

總體來說,它們也是我看著長大的,而它們的用戶,也是靠開店慢慢養起來的。透過我的線上購書以及實地採訪,總結了六個特點,也算是它們的共性。

首先是選書渠道的稀缺性。

書店消費者願意在某家書店買書,一定因為書的選品。對一家書店來說,它的選書渠道一定是稀缺的,甚至是別的店或網店沒有的。因為稀缺,才會獨特。

言BOOKS是一家主要經營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藝術、時尚、設計、生活美學等出版物的獨立書店。創始人閆勝永在沒有開書店前有著多年出版圖書的經驗,所以能順理成章地找到外版圖書以及雜誌的渠道。

讀本屋坐落在成都,它的創始人廖宇最近兩年內,每個季度都要去北京,一待就是十天左右。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北京出版社倉庫裡找貨源。在我的採訪中他坦言,選書渠道是邊走邊摸索出來的,某一回在河北省,他等一個圖書批發商,一等就是三天。

可見,我們認為有好書的書店,其實店主在背後都會付出很多努力。與其說是書店有好書,不如說是書店有獨特且稀缺的選書渠道。

第二,線上內容的垂直性。書店在線上到底賣哪些書?書的內容一定是有主題的,我叫它「垂直性」。比如言BOOKS有很多外版雜誌,據我觀察,放在線上做分享的雜誌主要是日版的家居主題、戶外主題、設計主題等日版雜誌,而且越來越精準。今年疫情期間,我會時不時看看言BOOKS微博,在書的分享上,更像是一個選品師寫的圖文並茂的小軟文,舒服也有重點。

讀本屋是2019年4月開始線上賣書。廖宇告訴我,線上賣的書依然是人文社科為主,哲學類賣得好,第二是歷史,第三是文學。我有關注讀本屋的微信,個性籤名裡寫著「本號只發布稀缺圖書和特價圖書資訊,歡迎朋友圈們到店選擇更多圖書」。微信裡,每本書會有簡約的文字介紹,比如作者、書名、品相、價格。發布時間比較集中,不會是那種整天刷屏的微商,對我來說,隔幾天看見它,即使不買書也不會屏蔽。

說回到線上內容的垂直性,我想這不只是把好的內容分享,還有如何用心傳播。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點,線上發布的時效性。

如果說,前兩點說明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那麼第三點就是「人優我快」。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會在日本蔦屋書店提前看《premium》,回到成都到方所或無早買《premium》。今年因為疫情,沒能出境遊。在國內,我第一次提前看《premium》下月的內容,就是通過言BOOKS的微信。

6月12日,言BOOKS在微信上分享了兩本家具類的雜誌,圖片是雜誌的封面,配上的文字是「低飽和的綠」。當時我一眼看中了《premium7》,因為綠,也因為跟家居有關。後來不到一個星期,我就拿到了手。對我來說,能早一點閱讀《premium7》,就可以早一點學習家居設計以及收納的知識。即便給了快遞費,我也願意,因為我所生活的城市要能買到它,至少是7月或以後。

第四,線上價格的實惠性。所謂實惠,並不是簡單粗暴的打折,只是相對原價來講,有一定的實惠性。

讀本屋創始人廖宇告訴我,線上圖書享受八五折。讀本屋是今年4月10日恢復營業的。疫情期間,他處理了一些庫存,在讀本屋的微信上,天天發圖書內容,營業額有所增加。疫情期間,滿99元就包郵。

實惠的細節,說到底還是人的溫度。雖然我在言BOOKS購買的雜誌沒有任何折扣,還要自己掏郵費,但是言BOOKS在快遞包裝上很用心,不會讓雜誌的邊角受損。

第五,線上支付的靈活性。之前我在《如果我開一間書店》裡寫過,讓書店的支付平臺多元化。對於書店的線上賣書,我更喜歡線上支付的靈活性。這個靈活,如果要有個優先級的話,我更願意選擇「卡包買單」,其次是「微信或支付寶轉帳」。

所謂「卡包買單」,就是在微信「卡包」裡找到「卡券」進行買單。以言BOOKS為例,我有言BOOKS的電子會員卡,打開後,點擊「快速買單」,接下來輸入價格就可以了。重點在兩方面,一個是完成了會員積分,另一個是可以用信用卡支付。

當然,如果其他書店沒有言BOOKS這樣的會員系統,我也會「乖乖地」給店主或店員轉帳。雖然我沒有在讀本屋的微信平臺買過書,但做完廖宇的採訪,我還是讓他給我推薦與日本相關的一兩本書,他推薦了關於日本書店的書。我依然享受八五折優惠,直接轉帳給他了。

這個靈活性,其實就是書店與讀者的黏度。線上賣書,把黏度說得再細緻一點,就是線上客服與讀者的互動性,這也是第六點。

書店的線上客服,也許是店主充當,也許是店長或店員。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想買書,在下單前,你們的互動是否舒暢。

我還記得,在我決定購買《premium7》時,我跟言BOOKS私信說,還想買一本家具類的雜誌,這樣運費比較實惠。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言BOOKS的客服會跟我分享幾本雜誌的封面以及內文,拍照給我看。我繼續跟他說,日版雜誌主要是看圖獲取信息以及學習,語言基本看不懂。接下來,他就把好幾本家居雜誌的內文,用視頻的方式分享給我。看完視頻,我一下就有重點了,也知道自己想要哪一本了。

這個細節一直溫暖著我,我後來一直在想,言BOOKS的客服到底是創始人閆勝永,還是店長或店員。可無論是誰,他們與我的互動,是用心的。

我問過讀本屋的廖宇,疫情期間線上賣書有沒有特別打動他的讀者?廖宇很實誠,他說沒有,但是有讓他覺得很有趣的是,夫妻倆分別在他那裡買了同一本書。聽完這個故事,我覺得廖宇在線上賣書一定有他獨特的魅力。

後疫情時代,線上賣書已經是實體書店的標配。這些特點,不能說是標準答案,但對想開書店或在開書店路上遇到賣書瓶頸期的人是一種借鑑。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疫情下濟南實體書店的自救:微店下單、外賣送書、線上直播……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就飽受電子化浪潮衝擊的書店行業「雪上加霜」。近日,濟南多家實體書店復工,面對不復往昔的客流量,有的書店默默堅持,還有的書店則積極展開自救,探索線上銷售、組織線上活動等以求實現突圍。
  • 疫情下的實體書店:抖音直播自救,線上社群帶貨
    上海三聯書店READWAY新天地店。南昌青苑書店的女主人萬國英無奈表示,書店關張後沒有其他資金來源,但必須支付基本房租和員工工資。南京先鋒書店目前也只能靠淘寶與微店減少虧損。林樂知稱:「我們在2月10日恢復線上營業,也只能是勉強維持。實體店畢竟是公共場合,估計疫情過去之後,我們是最後一批能夠恢復的企業。」
  • 賣儲蓄卡、線上促銷 疫情下,南昌實體書店積極尋找破局之道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王琴紅報導: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作為承載閱讀的主體之一實體書店經營狀況,近段時間再次引起廣泛關注。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行各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於主要依靠線下人流量的實體書店也有一定影響。疫情下,南昌實體書店狀況如何?連日來,記者展開調查。
  • 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破局 小微新勢力亮眼
    中國實體書店聯盟發布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停業的書店佔比達90.7%,99%的實體書店沒有正常收入。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近兩年剛顯回暖之意的實體書店,再進入一場生死攸關的大考。後疫情時代,如何突圍?
  • 疫情下的實體書店:「線上直播」興起 重新考慮商業模式
    如果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那麼書店就是另一個平行的靜謐世界,它隔絕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躁。書不同於一般商品,書店也不同於一般商店,總有特別的人情味在。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就飽受電子化浪潮衝擊的書店行業有了「雪上加霜」的困境。
  • 「後疫情時代」線上營銷系列報導之二實體書店:鎖定隱形轉化 尋求...
    □本報記者 張君成 王坤寧  當以線下為主的體驗消費備受衝擊時,不少實體書店苦不堪言。在這種背景下,線上直播帶貨似乎成為唯一出路。雖然早在去年直播營銷將成趨勢已是業界共識,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實體書店少了學習、消化的過程。臨時上陣的挑戰中,實體書店不斷摸索,也獲得成長。
  • 疫情敦促書店,向線上運營「進化」
    本該在春節期間迎來銷售高峰的書店,現在不得不因為疫情停業。線下營業受阻給書店發展帶來巨大困難的同時,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敦促書店往線上尋找生機。至今北京已有72家實體書店上線「美團外賣」,讀者從下單到收到圖書,最快可在半小時內實現。
  • 拯救實體書店 白巖松、高曉松等名人「線上幫忙」直播帶店
    據該倡議發起方介紹,之後還有馬未都、高曉松、敬一丹等多位名家將加入這次「線上幫忙」的行列。名人出手助力,這招能不能救實體書店?線上發力,會對未來實體書店的發展有何影響?白巖松「直播帶店」,多位名家將參與作為一名「專業閱讀者」和「業餘寫作者」,白巖松一直關注實體書店的發展。
  • 西安去年新增200多家實體書店 "圖書+咖啡+零售"成標配
    華商報記者日前採訪發現,相比前兩年實體書店一度出現的閉店潮,去年以來,西安的實體書店則不斷開業,很多還搭上了「新零售」這趟快車。  有機構預計,兩年內移動閱讀加圖書消費市場將超千億元。難道,閉店潮後行業迎來復甦?
  • 後疫情時代 實體書店的執著守望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當然疫情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不便,廖美立很快就發現,人們的生活習慣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變得更加依賴線上,直播也好、在線學習也好,疫情下,商業模式在發生轉移。而如果只是依賴實體經營,大部分店家的日子今年都不大好過。人們可以在直播間買到食物和衣服,也一樣可以買到書,而當出版社自己邁進直播間賣書時,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對他們的銷量衝擊就不僅僅是電商低價了。
  • 山東實體書店擁抱線上經濟 為"帶貨"也為"引流"
    往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實體書店都會舉辦讀書分享會、購書滿減、新書發布等線下活動。今年由於疫情,出版社、書店紛紛進駐網上商城、外賣平臺,進行線上直播。與線上經濟「親密接觸」一段時間後,實體書店收穫了什麼,對推動全民閱讀有什麼助益?
  • 惠州:實體書店陸續恢復營業 圖書館線上活動花樣多
    最近,市區多家實體書店也陸續恢復營業,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拉攏人氣,他們也想了不少辦法。一場疫情讓許多實體經濟行業艱難支撐,實體書店的經營壓力日益凸顯,租金壓力、客流量減少、員工成本高昂成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 實體書店的自救之路
    但因為剛開店不到3個月,影響力較小,受眾範圍較窄,所以沒有在線上做眾籌或者產品銷售,而且因為疫情無法發貨,之前也沒有備貨。」長安商場免除了書店2月的房租與物業費,稻誠及所也沒有放棄自救。莊寧介紹,書店與新氧生活創立了線上美育品牌「週遊博物館」,聯繫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6家博物館,嘗試線上直播、公益課程、知識付費等,「短期內無法變現,希望積累更多線上課程的運營經驗」。莊寧也運用個人影響力,在朋友圈和微店售賣書店商品,「我知道很多書店在線上賣書,老闆甚至親自送貨,我覺得是區域流量在起作用。
  • 堅守與突圍:疫情下的實體書店
    近日,隨著文旅產業有序復工復產,廣州街頭的書店又出現了讀書人的身影。儘管人流量相對較少,線下讀書會等活動還未恢復,但對實體書店來說,行業在有序重啟。顯然,疫情給主要依靠線下人流量的實體書店帶來巨大衝擊。廣州扶光書店連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梁婷介紹,疫情期間,書店平均每日人流量約為往日的一至兩成,營收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成。
  • 疫情下中國出版業 與實體書店的困局與自救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非常特別,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線下閱讀活動基本都轉戰「雲端」,讀者無法像往年那樣參加閱讀活動,或是去24小時書店挑戰一場「閱讀馬拉松」,大多數人只能隔著屏幕選擇參與自己感興趣的線上閱讀活動,如一位書友所說:「線下靜悄悄,線上好熱鬧。」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在2020年,基於疫情的原因,單向街三家門店處於暫停營業的狀態,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在2月10日恢復營業。最後在2月24日發布眾籌求救,眾籌計劃包括50元到8000元不同檔次,均有不同的線上回饋和實物回饋,某程度上屬於以大促銷來自救。
  • 南昌實體書店多途徑尋求破局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作為承載閱讀的主體之一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近期備受關注。2020年初,疫情給各行各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依靠線下人流量的實體書店無疑遭遇了重創。疫情下,南昌的實體書店狀況如何?連日來,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實體書店目前面臨人流量驟減、銷售下滑明顯的困境,號召讀者「充值辦卡」,微店線上促銷,成為不少書店的新選擇。
  • 疫情之下,除了求救和倒閉,實體書店還有別的出路嗎?
    言幾又直營店和加盟店在疫情期間客流遭斷崖式下滑,門店損失95%的營業額。即使第一時間線上推出了「同城配送」的補救措施,周娟也坦言,短期成效很難判斷,只是做出的努力,總不能什麼都不幹。 言幾又在全國各大城市商業區店鋪平均面積達到了1000平方米,租金成了最大的支出,政府的減租意見是指導性的,和商場主體的溝通協商也只能是「嘗試性的」。
  • 疫情加速轉型 實體書店的這些自救大法可以抄!
    「上線」已成書店生存發展必選題   如何將書店上線、如何通過網際網路打造增值服務能力、如何線上營銷、如何打造線上社群……在停業戰「疫」期間,這些都是各實體書店需要考慮,也是未來的轉型的實用法則之一。在書店行業內,實體書店通過打通線上線下而擁有許多忠實讀者的案例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