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喜歡美食。自然也喜歡關於它們的文字、故事和情感。《便當時間》這套書是我在書店閒逛時無意間發現的,書的封底是一張很漂亮的便當圖。
因為好奇裡面都記錄了哪些好吃的,就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認真讀時才發現裡面講的並不是怎麼做好吃的便當,而是便當人背後的故事。一份便當延伸出很多話題,口味喜好,家庭情感,從事的職業,難忘的回憶。『便當時間』這本書裡拍攝了78份便當,記錄了78個便當故事。每一份便當就代表著一個家庭故事,普普通通,真真切切。
除了有採訪便噹噹事人後所寫成的文字之外,每個被採訪的當事人還被精心拍攝下了三幅圖:當事人的生活剪影,極具藝術感的全身美照,以及當事人的當日便當、工作學習照。文字和照片都同樣吸引人,題材也足夠溫馨日常。
工作學習照的那一頁上,還標有當事人的名字、居住地、工作單位和職業,由此讓人知道了很多日本的地名和新奇的職業。比如海女(不帶輔助呼吸裝置,隻身潛入海底捕撈龍蝦、扇貝、鮑魚、海螺等海產品的女性)、沙浴服務員、佛寺執行長、鋪茅草屋頂職人、傳說故事員等等,了解新奇的職業,可是很開心的一件事,聽著他們介紹我之前未有知曉的職業和他們的工作生活,就會有開闊眼界之感,一邊讀一邊想:啊,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職業,原來世界上還有著這樣的生活。
說起來,我似乎沒怎麼吃過便當。幼兒園,小學,中學好像都是在吃食堂,到了工作的時候又是在吃外賣。便當多是家人或自己製作,雖然匆匆,但是並不稍減心意,精心設計配菜,之後思考怎麼裝盒,只為在平凡勞累的日子中,帶給心愛的人驚喜和熨帖。
而做好便當可是一門學問,更不乏有人精心琢磨,將其變成了一門藝術:打開盒子,你便能見到豐富多彩的配色和可愛的圖案,有做成心形的厚蛋燒、包著自家醃漬梅幹的飯糰、選用地方特有食材做成的拌菜,還有便當中用各種食物拼成的話句,既有「今天也要加油哦」的正能量,又有「你個傻瓜」不滿的情緒,或者是寫上「20歲生日快樂」的祝福語。
於是,便當們也有自己的名字:加油便當,元氣便當,愛妻便當,午安便當。
正因為便當的製作充滿了愛,心思,關懷,情感,所以便當裡會有幸福的模樣。「吃著親近的人為你做的便當,感受著TA對你濃濃的愛意」。
這樣的料理,承載了太多的愛,讓我們一起用越光米為我們愛的人做便當吧。
很遺憾通知各位越光米米友:
因受到疫情控制的影響,一些物流公司的中轉中心暫停了部分服務,目前無法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發快遞(其他省份發貨暫不受影響),給各位造成不便,深表歉意。希望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待未來情況好轉,快遞恢復正常,我們會第一時間通知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