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有一位詩人叫許渾,他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後人把他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
許渾,字用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許渾的家境並不貧寒,祖上曾經出過宰相,他本人也是個青年才俊,但是他的仕途卻不是很順利,接近四十歲才進士及第,進入官場後又兩次因病乞歸,任職過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最後晚年閒居在一個小小的村落。
他的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而且他本人非常喜歡描寫水、雨之景,他的詩多寫「水」,甚至得了個「許渾千首」稱號。
01他的登臨懷古,他的萬裡鄉愁
《鹹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詩人一登上鹹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萬裡鄉愁油然而生,望著眼前蘆葦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夕陽已經沉落,山雨欲來,滿樓風聲颯颯。
詩人遊宦長安,遠離家鄉,萬裡之愁,正以鄉思為始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筆觸低沉,景致悽迷,觸景生情,蒼涼傷感的情懷落筆即出,意遠而勢雄。
《金陵懷古》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靡靡之音《玉樹後庭花》,和陳王朝的國運一同告終;景陽宮中聚會,邊塞的瞭望樓已然空空。
墓地上遠遠近近的松樹楸樹,掩蔽著歷代無數官吏的墳冢;高高矮矮的綠色莊稼,長滿了六朝殘敗的宮廷。
石燕展翅拂動著雲霓,一會兒陰雨,一會兒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颳起一陣冷風。
歷代的帝王一去不復返了,豪華的帝王生活也無蹤無影;惟有那些環繞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當年的景物相同。
這首懷古七律,在選取形象、錘鍊字句方面很見功力。例如中間兩聯,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會的變化,手法和景物卻大不相同:頷聯採取賦的寫法進行直觀的描述,頸聯藉助比興取得暗示的效果
02他心中的雨,他眼中的水,他的「千首溼」
《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唱完送別之歌你就解開行舟遠去,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
傍晚酒醒人已遠去,只有滿天風雨送我離開那西樓。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前後兩聯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的場景組成。前聯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後聯以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於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與人遠,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託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一。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此詩開頭兩句,詩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然而詩人沒有久久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
全詩內容詩人都含蓄地表白了他並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有力地顯出了詩人的身份。
《早秋三首》其一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委玉露,早雁拂銀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淮南一葉下,自覺老煙波。
其二
一葉下前墀,淮南人已悲。蹉跎青漢望,迢遞白雲期。
老信相如渴,貧憂曼倩飢。生公與園吏,何處是吾師?
其三
薊北雁猶遠,淮南人已悲。殘桃間墮井,新菊亦侵籬。
書劍豈相誤,琴樽聊自持。西齋風雨夜,更有詠貧詩。
第一首詩作者從落葉聯想到自己的終身將終老江邊,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前面悽清景物的描寫,實際上都是為最後的感情抒發作鋪墊。
第二首和第三首詩,詩人起句直抒胸臆,由臺階前的落葉引發出作者之悲,一個「悲」字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隨著時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顯爵已經沒有希望了,而要想歸隱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見,一種對未來前途的失望甚至絕望的心情,始終困擾著作者。
這是作者在屢遭挫折,仕途無望的情況卜,表現出對目己禾採雨途的迷惘與困惑,想要歸隱,而又不甘心終老江邊,這種客觀現實與主觀願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緣由。
感謝關注,與你一起愛上韻律之美。
歡迎點讚、轉發、分享、評論,請留下你來過的足跡哦。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