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對於現代人來說,特別是如今的年輕人,也許算是一種時尚,通過紋身能夠表達個性的自己。但同時也不受太多人接受,其實早在宋朝,「紋身」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
在經濟社會高度發達的宋朝,文身有很多稱呼:"刺青"、"錦體"、"花繡"、"雕青"、"文繡",單從字面來看,這些名稱就很美。我們今天多稱「文身」,也有人稱之為"紋身"。
刺青之風盛行
宋朝刺青在我國歷史上可謂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有著巨大的影響。通過看《水滸傳》的描寫,也能窺出其中一二,如「九紋龍」史進,紋了一身青龍,魯智深因後背的紋身,因而得名花和尚,還有阮小五,胸前刺有一豹,其中最為奪目者,當屬「一身遍體花繡」的浪子燕青,他的一身紋身不僅讓他在與人相撲時大放異彩,還讓著名的青樓女子李師師在燕青拜訪時提出要看燕青的刺青。最後還用纖纖玉手摸上了幾摸,乘機揩了一把油。
數杯之後,李師師笑道:「聞知哥哥好身紋繡,願求一觀如何?」燕青笑道:「小人賤體,雖有些花繡,怎敢在娘子跟前揎衣裸體?」李師師說道:「錦體社家子弟,那裡去問揎衣裸體!」三回五次,定要討看。燕青只的脫膊下來,李師師看了,十分大喜,把纖纖玉手,便摸他身上。
初時宋代,非正規軍隊軍人必須刺青,後來,官府不再限制、禁止民間刺青,刺青現象被人們認同。隨著民情的發展,宋代人民意識覺醒,開始注重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人的尊嚴等內在,因而黥刑逐漸發展成了僅次於死刑的刑罰。
燕青紋身
軍隊「花腿」威懾敵軍
兩宋時期,民族關係緊張,民族意識高漲,許多將士刺青刻字明志,刺青文化很快得到發揚。有嶽飛刺精忠報國之例,然嶽飛並不是當時的一個特例,當時的許多士兵用刺身表達報效祖國、愛國之情。相傳宋時,有軍隊首領於臉上刻「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這位首領為抗金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士兵們為了威懾敵軍,也「自臀而下文刺自足,謂之花腿」。
隨著刺青成了一種社會文化,在宋代出現了一種刺青組織,名為錦體社,錦體社中有針筆匠,就是現在所說的紋身師,繁鬧的集市中常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常組織比賽,優勝者可獲得獎金,當時的部分貴族也十分喜愛,爭相加入。
「錦體社」手工針
男兒青春期標誌
早先朝代,刺青的人大多為少年或青壯年男子,大多數也是中下層階級人民的愛好,也為大多數自認為是貴族人民所不齒,傳聞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於身上紋身,「左手刺個仙女,右手刺一條搶寶青龍,背脊上刺一笑天夜叉」,本覺得浩浩湯湯,氣勢恢宏,正得意回家去,被其義父發現,怒斥一頓。可見當時的貴族是對刺身所不齒的,因為深受儒學文化影響,認為身體髮膚皆受與父母,不得有損。
嶽母刺字
在宋時,刺青是許多宋朝男兒的「青春期標誌」,恰如一首宋詩所寫:「少年宕子愛雕青,文彩肌膚相映明。鬧裡只圖遮俗眼,強將赤體以為榮。」用來表示對刺青文化的一種推崇,認為刺青是強將的一種標誌。
紋身背後隱藏著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一朵花花與女孩雪白的膚色相得益彰
藝術家的設計透露出典雅文靜的氣息
任何一門技藝都需要傳承,儘管文身習俗一直沒有成為主流文化,也不被大眾群體所接受,但我們仍不能忽視其的影響和價值。文身習俗本身就是人類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