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愛」還是要「規矩」,你的界限在哪裡?

2021-02-27 超級育兒師

以年輕父母、準爸媽為核心受眾群

以解決年輕父母的育兒困惑為節目理念

以輕鬆、富有戲劇性的方式傳遞科學育兒技巧

《超級育兒師》

每周三晚 21:15  安徽衛視熱播中

敬請關注

————————————————

作者:華川    一兒一女的媽媽

熱衷網絡上分享孕、產、育兒等知識

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英語啟蒙經驗

兒子兩歲多時,個性瘋長,我深感教子無方,於是四處拜師學藝。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師是來自於哈佛大學教育系的王濤博士。某個周末我放棄了休息和對兒子的陪伴,風塵僕僕地趕到大師講臺下,認真聽了一場關於「愛與規矩」的講座。

第一類是給予孩子愛多,規矩少的家長。這是典型的溺愛型家長。

第二類是規矩多於愛,這是嚴厲型家長。王博士將自己的父母歸到這一類,他認為自己的成就多虧了父親的嚴苛管教,但是,回顧起自己的成長歲月,感覺壓抑太多陽光太少。所以,這也不是做父母的理想狀態。

第三類,即是愛與規矩兼顧,兩者把握均衡。這樣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既快樂積極,又遵守規矩。這是做父母的理想狀態。幾乎會場上所有聽課的家長,包括我自己,都在心裡選定了方向。


但是,知易行難。

從嬰兒飲食作息開始說起,我是該訓練他規律作息不吃夜奶,還是應該以「愛」的名義有求必應,甚至半夜起來做遊戲?

孩子繪畫時把顏料塗滿了牆壁,我是該嚴格限定孩子活動空間,還是任由他發揮創意?帶著孩子去公園,小傢伙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到處都要碰一碰,捏一捏,我應該以「愛」的名義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還是以「規矩」的名義讓孩子謹言慎行?網上、書上的育兒理論層出不窮,一時東風壓倒西風,一時西風壓倒東風。

從「按時餵養」到「按需餵養」,從「延遲滿足」到「親密育兒」,知道的理論越多,內心越是彷徨。當了六七年的孩子媽了,我開始選擇相信自己的感覺,即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確立教養孩子的規矩和底線。比如,母乳餵養或者夜奶問題,最初我是享受並堅持的,但到了某一天,我覺得我的身體、我的情緒,都已經承受不了那麼多次夜起,就果斷給孩子斷掉了夜奶。孩子撒潑打滾,在有功夫的時候,我就蹲下來耐心解釋,遇到時間、場合都不合適宜的時候,我會嚴厲禁止。

經過兩個孩子的歷練,我不再被流行的各種育兒理念綁架,而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在走,這樣既保護了自己的情緒健康(不會因為孩子多哭一聲就深深愧疚自責),也讓孩子的行為張弛有度。但若有人問起我的育兒理念,我的思路和「界限」依然不夠清晰。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位來自歐洲的媽媽。

那天我帶著兩歲的女兒去玩「撈魚」,旁邊坐著一位淺色頭髮,高鼻梁的白種人媽媽,她的孩子,一個金髮粉嫩的男孩兒也挨著我的女兒坐著。我跟這位外國媽媽攀談起來,她自我介紹來自比利時。多年前我在去法國的途中,曾在比利時短暫停留,於是跟她聊得很近乎。期間,我的女兒不停地把漁網拿出水池外,撒了很多水在地面,我不得不中斷談話去囑咐女兒幾句,但過一會兒,女兒又故伎重演,還拿著漁網四處流竄。而那位比利時小男孩,卻一直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座位上安靜地撈魚。

「你的兒子真乖,我女兒則太好動,也不太聽從我的命令」。

我向比利時媽媽尷尬地解釋,同時又朝女兒補一句「涵涵,快坐回來」,表示我已經盡了力。

「你阻止不了孩子,是因為你根本沒想阻止孩子。」比利時媽媽努了一下嘴,微笑著回復我。

「不是啊,我已經阻止她很多次了,可能孩子個性不同吧。」我不以為然。「如果你女兒現在玩兒的是火,或者其他危險的東西,你能阻止得了嗎?」比利時媽媽問。

「當然能!」說完這句,我瞬間領會了她上一句話的內涵。

是的,如果女兒的行為危及到她的安全,我肯定會去阻止,也一定能夠阻止!比利時媽媽說得對:我之所以此刻沒能阻止,是因為我本身沒有決心,或者說,我並不知道這種行為需不需要「下定決心」,我不知道孩子的行為邊界。

「我覺得女兒目前的行為並沒有什麼安全風險,我有必要一定嚴厲禁止嗎?」我想探索更多。

比利時媽媽柔和又堅定地說:「你的孩子把水弄撒到地面,會使她自己,以及其他的孩子有滑倒的風險。另外,你的孩子離開座位來回跑動,也對其他孩子造成了打擾」。還沒說完,我便開始臉紅了。比利時媽媽繼續:「在我們的教育理念裡,孩子若有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就是必須嚴格禁止的,這跟安全問題一樣,是孩子行為的底線」。

我醍醐灌頂。走到女兒跟前,蹲下身子,以前所未有的嚴肅面孔,同時又壓低了聲音對她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要離開,不要把漁網拿出來。如果你不想玩了,我們可以回家」。

女兒似乎從我的眼神裡看懂了我的「決心」,果真就乖乖地坐回了自己的椅子。

接下來,我跟這位比利時媽媽聊了更多關於教育的話題,從母乳餵養,到哄睡斷奶,從倆寶相處,到學前早教。比利時媽媽的英語水平跟我半斤八兩,但是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最後才得知,她本身也是從事教育工作的。

此後,我受了啟發,閱讀了更多歐洲體系的教育文章和書籍。


很多人喜歡大而化之地談論「歐美教育」,實際上,無論行為習慣還是思維模式,「歐洲」跟「美國」都差異極大。相比而言,歐洲的教育更嚴格保守,注重規則。而美國的教育則比較注重保護孩子的個性和創造能力。但是,總體而言,對孩子的兩條行為底線:「安全,以及尊重他人」。在歐美的學術理論界基本一致。

譬如 「熊孩子」這個物種,在家庭範圍內是可愛討喜的,但放到公共場合,一旦「熊孩子」的行為影響到他人,做家長的就應該毫不猶豫地阻止。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這是基本的規矩。

孩子喜歡在牆上塗鴉,這個行為充滿了創意也不危險,若是涉及到對其他人勞動的不尊重,也該禁止。

而「愛」的尺度,對於母親而言,應該是在愛自己(不迷失、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多愛孩子。

比如,關於給孩子的陪睡、夜奶,如果母親自己的身體和情緒能承受,就多堅持一段時間也可以。通常這種行為不會像某些網絡文章說得那樣,影響到孩一生的健康。

如果你對孩子的愛和付出讓超過了自己的承受極限,都快得抑鬱症了,採用一些特殊方法訓練孩子的獨立性,也未嘗不可。孩子多哭幾聲未必就會有一生的陰影,而母親的狀態若是太糟糕,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

在「安全,以及尊重他人」這兩條規則底線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在愛自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多愛孩子。這便是我對「規矩與愛」的最新理解。

END

相關焦點

  • 愛的界限在哪裡?
    請問,愛的界限在哪裡?」(大意如此) 回覆:「只有聖潔的目光才會注意到神的心意,而不是在體貼迎合人與自我為中心之間左右搖擺。所以,為弟兄的問題而向神感恩。今日的教會中確實存在要麼刻薄寡恩、毫無憐憫,要麼沒有原則、一味濫愛的現象。稀奇的是兩者之間常有交集,界限模糊。今日愛得死去活來,明朝仿佛有不共戴天之仇,老死不相往來。對象竟然是一個人。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開發大腦的智慧,需要我們讀更多書,走更多路,思考和踐行,在紅塵滾滾中找到真我,正智,要提升自己的專注力,遠離觀念、道德、倫理、文化、哲學這些圈子,由內而外生發智慧。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我主義,不要站在對立統一的角度去思考,換個角度,對於自身認知世界、宇宙、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莫向外求,心內有佛,向心內求。
  • 愛的界限
    父母太多幹涉孩子的成長,不給他成長的機會,之後抱怨「我的孩子怎麼長不大」,這是你自己種下的禍根。這些事情的發生就提醒著我們凡事需要有個界限。  界限就是兩人之間的不同。不管你們之間多麼的親近,但畢竟是兩個人。心理學家亨利克勞德曾說過,每個人的身體就像是每個人的房子,我的心掌管我的房子,房子與房子之間是不可能互相介入的。
  • 兩歲孩子喜歡亂翻東西,是要規矩限制還是要讓孩子探索?
    所以走極端是不行的,中庸之道才是智慧的選擇,既要規矩,也要自由,也就是「有限制的自由」。所以,為孩子立規矩,最難的一部分並不是「堅守底線」的問題,而是「立什麼樣的規矩」,才可以做到這種「有限制的自由」。譬如說這位讀者這個問題吧,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立規矩,可以拉個清單,列一下在這件事上,孩子關於「自由」和「規矩」兩方面的需求。
  • 慶言慶語:規矩和講究還是要講究
    規矩,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規和矩,禮法;法度,一定的標準、成規,老老實實,恪守本分,摹擬。出自《荀子·禮論》。當今社會,真正的規矩人、講究人,越來越少了,有的,只是那些看似規矩、看似講究,卻是八面玲瓏、賊奸溜滑、為己私利表面裝出來的,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另外一套。大年下,有些話就不說了,說多了,某些人開始對號入座,心裡又起了怨恨知心,可了不得。
  • 人與人關係再好,也要守住這「四種規矩」
    真正聰明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把握一定的分寸,不管是親人,還是朋友,包括愛人,都不會走得太近,會保持住那點好感和分寸。人生如尺,感情如面,別越界。記住!人與人之間關係再好,也要守住「四種規矩」,否則只會吃力不討好,還會破壞了你們之間的關係。
  • 和人相處要有界限
    和別人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清楚各自的邊界在哪裡?只有搞清楚界限在哪裡?才能擁有簡單的人際關係,活得輕鬆瀟灑自如。 讀書明心目,讀書明事理,多讀書,讀好書,絕對沒壞處,畫畫能治燥脾氣,能靜心,能打開想像力,任你天馬行空,也能手中實現,不亦樂乎。 退一萬步來說,讀書能改善睡眠,不信,你們可以試試,準有效。
  • 愛的「界限」你堅守了嗎?
    太黏了,叫人窒息得想要逃開,一方期待更多的親密,另一方希望能獨立自由,形容一個人拼命地在後面追,一個人死命地在前面逃。太鬆了,又讓人幾乎忘了這關係的存在。愛要有適當的「距離」,但不要「疏離」;關係需要「界限」,但不要「局限」。
  • 你有情緒,是因為你沒有界限
    當你與你的父母或者你的嶽父嶽母或者家裡其他人打交道的時候,如果越界的現象持續存在,你必須願意犧牲關係。這在家庭關係中是最困難的事情。你需要認真地問自己:我寧可讓他跨越我的界限,還是讓這個人離開我?這樣做非常具有挑戰性,但如果你做到了,你會感覺到真誠和純淨。
  • 健康的關係一定要有情緒界限
    把自己的情緒垃圾倒給別人,是一個人心理上還沒有完全長大,沒有建立良好的情緒界限的表現。✦✦ 建立情緒界限,不等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但是,如果,對方無法看見和共情你的感受,無法做出讓你舒服的回應,或者,對方開始批判你、指責你、指導你,用大道理和理智跟你講話,那麼,這說明對方沒有能力或不願給與你健康的回應,此時,你可以告訴對方對方你的真實感受,比如:感覺沒有被看見,感覺被否定,然後,就請一個人去試著經歷、處理和疏導自己的情緒,而不要跟對方糾纏下去了。
  • 為什麼越是好朋友,越要分清界限
    人生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才是不容易;友誼總需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馬克思其實友情有很多類型,像兒時的玩伴,上學的同學,當兵的戰友,公司的同事,或者是社會圈子裡認識的,都是友情的範疇!
  • 異性朋友之間,要把握適合的界限
    周國平說:「分數感是成熟愛情的表現,人際關係要知道如何保持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異性朋友之間,特別是需要。不管怎麼熟悉,都要把握好適合的界限。否則,出了界限,對自己、另一半,甚至整個家庭都不利。有句話叫:「愛是自私的,別人不能參與。」要明確,即使異性之間關係再好,也不能參與任何事情,不能插手任何事情。特別是彼此的夫妻關係,婚姻生活,關係再好也不要隨便幹涉。
  • 為什麼古人吃飯要有那麼多的規矩?
    其實,作為吃貨,我們應該為生活在這個時代而高興,因為,在古代,飲食可是有著許許多多的規矩的,比如,吃飯前要先祭祀,吃飯時要慢慢的吃,不可爭搶,請客人吃飯時,要根據客人的地位等級設置不同的器皿等等。歷朝歷代的飲食規矩加在一起,沒有成千,也有上百,其實,到現如今,一些大的家族也是有一些嚴苛的飲食規矩。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吃飯需要有那麼多規矩嗎?吃飯難道不就是為了活命嗎?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的聊一聊這個問題。
  • 做一個有界限感的女青年:首先你得為自己立界限!
    但是,我不需要跟誰都要吵個清楚明白,只有最親密的關係才需要如此火熱的經營手段。 針對衝突,我是堅持要解決的,不會放置那裡,尤其是近幾年。但是,如果跟路上偶遇的人吵架,沒有機會復盤,可能有機會也象秀才遇到兵一樣,未必講得清。關係之中,很多事無對錯,如果有,那也只是你對,別人錯——各自都會這麼認為,不然就吵不起來了。
  • 愛需要距離,關係需要界限
    如果你想改變這樣的狀況,你需要:知道自己的責任,也知道自己的有限。知道愛的界限,愛心是有距離的。當你能擁有愉快的單身生活,也就會擁有愉快的婚姻或情感生活。把放在別人身上的目光收回來,放在自己身上。關心和注意你自己、屬於你自己的,包括:你的身體、感覺、態度、行為、想法、能力、選擇、理想、角色、價值、責任、限制等。當我們能夠愛自己,我們才有愛,才有愛的能力。
  • 壺嘴兒不能衝人,是規矩還是糟粕?
    在第二期節目裡,德雲班主郭德綱與搭檔于謙,帶著年輕的相聲演員秦霄賢一起吃飯;要在飯桌上給孩子指點指點業務的意思;當菜還沒上桌的時候,秦霄賢主動給師父倒茶,倒完水之後,順手就把茶壺放在了桌上,壺嘴不偏不倚的正對著郭德綱;結果郭德綱對徒弟說:「你這茶壺嘴兒就這麼對著我呀?」秦霄賢顯然有些懵,趕忙提起茶壺不知道該怎麼放好。于謙也在旁邊兒提點道:「這是規矩,得懂!」
  • 《我的前半生》:再好的閨蜜,也要保持基本的界限感
    一個是她最愛的男人,一個是她最愛的女人,一個是用十年青春相守十年的男友,一個是她不遺餘力的幫助和扶持的十多年的好閨蜜。唐晶得有多傷心,想想就知道。我分析了下,這件事最大的問題,還在於賀涵,但和唐晶,也有很大的關係。
  • 農村酒席規矩多,這5個老規矩要知道,免得別人說你沒禮貌
    摘要:在農村吃酒席,這5個老規矩要知道,免得別人說你沒禮貌,你聽過幾個?文/農夫也瘋狂馬上就要迎來十一國慶黃金周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就是扎堆辦酒席的時候。在農村裡,絕大多數人家辦酒席,還是喜歡在農村老家辦,這樣雖然要麻煩一些,但是卻方便來吃酒席的人,並且也更加熱鬧一些。不過在農村吃酒席還是有一些老規矩要遵守的,不然就容易被人說你沒有禮貌,而以下五個老規矩就要知道,你聽說過幾個呢?①農村裡吃酒席是不能空手而去的。去吃酒席要帶禮物或者是隨禮金,這個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老規矩了。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吃酒席一般都是帶點禮物過去。
  • 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我還是要愛你
    真愛從天而降那一刻,你心頭一凜,卻無從抗拒。彼此眼神相接,天旋地轉,看著她的眼,仿佛看透她這半生的愛恨悲歡。握著她的手,仿佛是握著整個世界。你發自肺腑讚頌世間美好,俯仰感恩上蒼待你不薄。你從心底毫不猶豫,這就是你一直在等的那個人。若你不認同我的這段描述,只能說明你還未曾經歷。已婚的他,遇到了真愛。他絮叨所有繾綣纏綿的愛意,琴瑟合鳴的橋段。
  • 人到中年,異性朋友關係再好,也要守住3條「規矩」,當心吃暗虧
    即使朋友相處,也一定要堅守底線。只可惜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理智的頭腦經常會被感情左右。當你和朋友過於親近,失去界限感的時候,兩個人就很容易產生爭吵和矛盾。所以,我才說朋友之間需要保持距離,只有堅守分寸,保持好感,兩個人才能做到久處不厭,既不會過分生疏,也不會因為親密影響到對方的家庭。人到中年,異性朋友關係再好,也要守住3條「規矩」,當心吃暗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