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輕父母、準爸媽為核心受眾群
以解決年輕父母的育兒困惑為節目理念
以輕鬆、富有戲劇性的方式傳遞科學育兒技巧
《超級育兒師》
每周三晚 21:15 安徽衛視熱播中
敬請關注
————————————————
作者:華川 一兒一女的媽媽
熱衷網絡上分享孕、產、育兒等知識
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英語啟蒙經驗
兒子兩歲多時,個性瘋長,我深感教子無方,於是四處拜師學藝。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師是來自於哈佛大學教育系的王濤博士。某個周末我放棄了休息和對兒子的陪伴,風塵僕僕地趕到大師講臺下,認真聽了一場關於「愛與規矩」的講座。
第一類是給予孩子愛多,規矩少的家長。這是典型的溺愛型家長。
第二類是規矩多於愛,這是嚴厲型家長。王博士將自己的父母歸到這一類,他認為自己的成就多虧了父親的嚴苛管教,但是,回顧起自己的成長歲月,感覺壓抑太多陽光太少。所以,這也不是做父母的理想狀態。
第三類,即是愛與規矩兼顧,兩者把握均衡。這樣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既快樂積極,又遵守規矩。這是做父母的理想狀態。幾乎會場上所有聽課的家長,包括我自己,都在心裡選定了方向。
但是,知易行難。
從嬰兒飲食作息開始說起,我是該訓練他規律作息不吃夜奶,還是應該以「愛」的名義有求必應,甚至半夜起來做遊戲?
孩子繪畫時把顏料塗滿了牆壁,我是該嚴格限定孩子活動空間,還是任由他發揮創意?帶著孩子去公園,小傢伙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到處都要碰一碰,捏一捏,我應該以「愛」的名義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還是以「規矩」的名義讓孩子謹言慎行?網上、書上的育兒理論層出不窮,一時東風壓倒西風,一時西風壓倒東風。
從「按時餵養」到「按需餵養」,從「延遲滿足」到「親密育兒」,知道的理論越多,內心越是彷徨。當了六七年的孩子媽了,我開始選擇相信自己的感覺,即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確立教養孩子的規矩和底線。比如,母乳餵養或者夜奶問題,最初我是享受並堅持的,但到了某一天,我覺得我的身體、我的情緒,都已經承受不了那麼多次夜起,就果斷給孩子斷掉了夜奶。孩子撒潑打滾,在有功夫的時候,我就蹲下來耐心解釋,遇到時間、場合都不合適宜的時候,我會嚴厲禁止。
經過兩個孩子的歷練,我不再被流行的各種育兒理念綁架,而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在走,這樣既保護了自己的情緒健康(不會因為孩子多哭一聲就深深愧疚自責),也讓孩子的行為張弛有度。但若有人問起我的育兒理念,我的思路和「界限」依然不夠清晰。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位來自歐洲的媽媽。
那天我帶著兩歲的女兒去玩「撈魚」,旁邊坐著一位淺色頭髮,高鼻梁的白種人媽媽,她的孩子,一個金髮粉嫩的男孩兒也挨著我的女兒坐著。我跟這位外國媽媽攀談起來,她自我介紹來自比利時。多年前我在去法國的途中,曾在比利時短暫停留,於是跟她聊得很近乎。期間,我的女兒不停地把漁網拿出水池外,撒了很多水在地面,我不得不中斷談話去囑咐女兒幾句,但過一會兒,女兒又故伎重演,還拿著漁網四處流竄。而那位比利時小男孩,卻一直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座位上安靜地撈魚。
「你的兒子真乖,我女兒則太好動,也不太聽從我的命令」。
我向比利時媽媽尷尬地解釋,同時又朝女兒補一句「涵涵,快坐回來」,表示我已經盡了力。
「你阻止不了孩子,是因為你根本沒想阻止孩子。」比利時媽媽努了一下嘴,微笑著回復我。
「不是啊,我已經阻止她很多次了,可能孩子個性不同吧。」我不以為然。「如果你女兒現在玩兒的是火,或者其他危險的東西,你能阻止得了嗎?」比利時媽媽問。
「當然能!」說完這句,我瞬間領會了她上一句話的內涵。
是的,如果女兒的行為危及到她的安全,我肯定會去阻止,也一定能夠阻止!比利時媽媽說得對:我之所以此刻沒能阻止,是因為我本身沒有決心,或者說,我並不知道這種行為需不需要「下定決心」,我不知道孩子的行為邊界。
「我覺得女兒目前的行為並沒有什麼安全風險,我有必要一定嚴厲禁止嗎?」我想探索更多。
比利時媽媽柔和又堅定地說:「你的孩子把水弄撒到地面,會使她自己,以及其他的孩子有滑倒的風險。另外,你的孩子離開座位來回跑動,也對其他孩子造成了打擾」。還沒說完,我便開始臉紅了。比利時媽媽繼續:「在我們的教育理念裡,孩子若有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就是必須嚴格禁止的,這跟安全問題一樣,是孩子行為的底線」。
我醍醐灌頂。走到女兒跟前,蹲下身子,以前所未有的嚴肅面孔,同時又壓低了聲音對她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要離開,不要把漁網拿出來。如果你不想玩了,我們可以回家」。
女兒似乎從我的眼神裡看懂了我的「決心」,果真就乖乖地坐回了自己的椅子。
接下來,我跟這位比利時媽媽聊了更多關於教育的話題,從母乳餵養,到哄睡斷奶,從倆寶相處,到學前早教。比利時媽媽的英語水平跟我半斤八兩,但是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最後才得知,她本身也是從事教育工作的。
此後,我受了啟發,閱讀了更多歐洲體系的教育文章和書籍。
很多人喜歡大而化之地談論「歐美教育」,實際上,無論行為習慣還是思維模式,「歐洲」跟「美國」都差異極大。相比而言,歐洲的教育更嚴格保守,注重規則。而美國的教育則比較注重保護孩子的個性和創造能力。但是,總體而言,對孩子的兩條行為底線:「安全,以及尊重他人」。在歐美的學術理論界基本一致。
譬如 「熊孩子」這個物種,在家庭範圍內是可愛討喜的,但放到公共場合,一旦「熊孩子」的行為影響到他人,做家長的就應該毫不猶豫地阻止。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這是基本的規矩。
孩子喜歡在牆上塗鴉,這個行為充滿了創意也不危險,若是涉及到對其他人勞動的不尊重,也該禁止。
而「愛」的尺度,對於母親而言,應該是在愛自己(不迷失、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多愛孩子。
比如,關於給孩子的陪睡、夜奶,如果母親自己的身體和情緒能承受,就多堅持一段時間也可以。通常這種行為不會像某些網絡文章說得那樣,影響到孩一生的健康。
如果你對孩子的愛和付出讓超過了自己的承受極限,都快得抑鬱症了,採用一些特殊方法訓練孩子的獨立性,也未嘗不可。孩子多哭幾聲未必就會有一生的陰影,而母親的狀態若是太糟糕,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
在「安全,以及尊重他人」這兩條規則底線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在愛自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多愛孩子。這便是我對「規矩與愛」的最新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