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瘦金體十幾年上不了國展,改學繪畫成畫家,瘦金體為啥不上展,我總結了一下,原因有3個。
我一個朋友是學習瘦金體的,從高中到現在也學了十幾年了,每年他都隔三差五的投上幾次稿,但最後都是石沉大海,他也很納悶,為什麼瘦金體這麼漂亮的字體,卻偏偏上不了國展,一氣之下改學了繪畫,堅持了幾年,竟然成了職業畫家。
瘦金體不能夠上國展也並不是絕對的,有一些中書協舉辦的展覽還是能夠看到瘦金體的影子的,比如剛剛在濟南會展中心舉辦完的全國第八屆楹聯書法作品展,我去現場看了,裡面就有幾幅瘦金體的對聯作品,很是顯眼。
但是總的來說,國展上面瘦金體的數量還是非常的少的,不僅僅是瘦金體,就連唐代的楷書也不常見。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有3個:
1、當下全國書法的主流就是以二王書法為主的小行草書,你去看展覽,一般整個展廳都是清一色的二王和米芾,中間夾雜著黃庭堅和蘇東坡,隸書、楷書、篆書都比較少,楷書一般就是褚遂良或者魏碑,幾乎是見不到瘦金體的。
總結到底層原因,還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更喜歡瀟灑率意一點的東西,喜歡自由的書寫,不喜歡被太多的法度吸引,可以說宋代的尚意書風在當今又開始興起了。
而瘦金體這種書體不被大多數人喜歡,主要是因為他的法度也很嚴謹,必須要這樣寫,很難寫出自己的個性和面貌,應書法術語說就是寫不出來。
2、參賽者的自身選擇也很重要,因為往屆展覽,並沒有出現太多的瘦金體,說明這種字體並不好入展,入展的機率非常的小,除非有真水平,要不一般都會故意的規避這種書體。
加入中書協突然在一次展覽裡面選了10幅瘦金體,那麼下一次展覽必然會冒出大量的瘦金體,投稿者都會研究展覽,跟著流行走。
3、中書協也會有意的規避,畢竟瘦金體只是一種很小眾的書體,寫的人也少,寫得好的更少,要是展覽上瘦金體太多了,也會顯得千人一面,畢竟這種書體是很難寫出自己的人個性的。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