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傳說故事,G弦上的詠嘆調

2020-12-21 騰訊網

一、在一次宮廷演出,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其餘的弦都斷了。

二、演出開始,巴赫坐下來準備演奏,發現琴的四根弦只剩下G弦還是好的。

三、他很鎮定地開始了演奏,用僅有的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優美動聽詠嘆調。

四、演出獲得很大成功。這就是流傳至今,深受人們喜愛的《G弦上的詠嘆調》。

五、這只是傳說故事。此曲其實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第二樂章的主題。

六、但《第三號管弦樂組曲》流傳不廣,這個主題旋律鮮為人知。

七、到了19世紀,德國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

八、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音樂家簡介

1、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出身於德國圖林根州愛森那赫市。

2、1703年,巴赫在阿恩施塔特的教會擔任風琴師,同時也為宮廷作曲。

3、1708年,巴赫曾在魏瑪宮廷任風琴師。

4、1717年,巴赫擔任奎登宮廷樂長。在奎登宮廷服務期間,他的重要器樂創作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5、他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富於生活氣息,也具有驕傲、華麗的貴族性格。

6、他的《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為獨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鳴曲、三首「帕蒂塔」、管弦樂組曲、法國組曲。

7、1722年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上集。

8、1723年,巴赫到了繁榮自由的都市萊比錫。在那裡他演奏了一首自創的教會康塔塔,使該市的議員們聽了非常欽佩,因而獲得了聖·湯姆士教會的樂長工作。

9、在這裡,他為教堂寫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如《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等。

10、巴赫的一生創作了一千多件作品,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相關焦點

  • 【音頻故事•心理童話】15、「唉呦」與「真好」+G弦上的詠嘆調(巴赫)
    【音樂小知識】曲名:《G弦上的詠嘆調(Aria Sul G)》,又名為《G弦之歌》作者: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
  • 梔子花與G弦上的詠嘆調
    聽說他都當上科長了,可是還沒有結婚呢。」媽媽還沒說完,月如就忍俊不禁,哈哈笑起來。「笑什麼?有什麼好笑的?」媽媽有點莫名其妙。「沒什麼,媽,沒什麼,只是想起來小時候的一些開心事。」月如忍笑道。嘴上說沒什麼,月如的心裡還在那裡忍不住的笑呢。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nbsp&nbsp&nbsp&nbsp其實巴赫的音樂中亦有抒情性很強的作品,如《小步舞曲》《G弦上的詠嘆調》《前奏曲與賦格》等,如泣如訴,委婉動聽,然而多數都十分理性,其賦格、復調技巧如數學邏輯一般嚴密,加之多聲部交織融會在一起向前推進,像解一道數學公式似地邏輯精準,給人以複雜而深邃的感覺,所以不易理解。
  • 樂評|昨晚,郎朗彈出了巴赫的七情六慾
    不日我離開灰湯鎮前赴長沙,卻又在市裡的公交車站看到他年度盛典的燈箱廣告,在汽車站的床墊廣告上出現了他的籤名和玉照,在機場的立柱上他化身為全屋整裝的代言人,在高樓電梯的液晶屏裡他端著牛奶向你微笑。有理由認為,即使暫別音樂的主意不是天真的,想要離開郎朗半步的想法卻是多餘的。
  • 巴赫的音樂宇宙——巴赫音樂作品特點簡析
    J.S.巴赫的音樂創作,基本可按他一生中活動的三個重要地點:魏瑪、克藤和萊比錫,分為三個階段。 魏瑪時期,作為一名聞名遐邇的管風琴師,J.S.巴赫的主要貢獻在於對管風琴改造的努力。
  • 最後的飯菜|巴赫生日,喝一杯!
    在歌詞方面,原則上可以採用任意的歌詞,可神聖,可世俗,這也與歌詞內容固定不變的彌撒曲體裁產生了鮮明的對比。讚美詩作為德國宗教改革在音樂上的重要貢獻,也成為了巴赫康塔塔中重要的素材。巴赫就以這一社會為背景,寫成了《咖啡康塔塔》。全曲由十個分曲構成。除最後的三重唱外,其餘均是獨唱的宣敘調與詠嘆調,由長笛、弦樂、羽管鍵琴伴奏。全曲詼諧樂觀,是巴赫最有名的一部康塔塔。巴赫寫作的世俗題材的康塔塔《咖啡康塔塔》講述了一個年輕姑娘與她的老父親為「戒掉喝咖啡的習慣」和「介紹如意郎君」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
  • 20200918「古典-人聲」鈴木雅明-巴赫:馬太受難曲 (2020)(24-96)
    專輯發行:2020年HRA版本:2020年9月4日標籤:BIS類型:古典子流派:人聲藝術家:日本巴赫學院和鈴木雅明這是巴赫生命盡頭的第四次演出,代表了他對這項偉大作品的最終願景。(鈴木在附錄中包含了1725年版本中的三個詠嘆調,巴赫從此更高版本中刪除了這些詠嘆調。)在其他任何有歷史淵源的聖約翰激情唱片中,沒有人像在此唱片的開場合唱中那樣聽到緊張和戲劇性的聲音。
  • 每周只讀一本書 · 用畢生經歷講述「一個人」的故事,他就是巴赫
    這個人的每部作品都為生命提供音樂上的答案。而作者加德納用他的音樂研究和學術儲備,去展現這樣一種來自源頭的不朽。作者約翰·艾略特·加德納說自己是個以直覺為主的音樂家。這本書的格局也並非正史,倒是有種拼貼的味道。跟音樂學家理察·塔魯斯金一樣,加德納把幾個1685年誕生的偉人稱為「1685年團體」,比如巴赫、亨德爾、拉莫。
  • 巴赫的青年時代
    古爾德在自己的葬禮上「出生」!因為不懂才上了古爾德的當嗎?怕什麼真理無窮,聽巴赫有聽巴赫的的歡喜《聖經》能通過歌曲這種方式在人民中間紮根。1685年3月21日,在愛森納赫,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了。也許他在出生兩天後受洗,或者在三天之後, 但是這些僅僅是細枝末節,讓我們在接下來的介紹中慢慢了解巴赫對於音樂的重大意義吧。
  • 巴赫把自己淹沒在一門細巧的手藝裡,直到爐火純青,直到沒有自我……
    架上的書或CD哪天多一或少一,差不多都心中有數。這些可愛的書和CD散落出去,無聲地改變著一些人的生活,也可以想成,是改變著這個世界。我眼睜睜看著書架上的東西在變,好象凝視著大千世界的緩緩流轉。  通常,我在計算機的音箱上聽。一會兒不理計算機,它就悄然進入「睡眠」了,此時屏幕沙地輕響,屋裡黯然,而音樂依 舊。有一天,在這「沙」地一聲裡,光滑的長笛勾出的曲折主題中驀然凸現悽涼和安慰。一段段對位中,好象有歡娛,有痛楚。想起巴赫在那首著名的「吸菸詩」裡 傾訴過哀傷。可他其實還是安然的,心底近乎「仁者無敵」地自信。
  • 聽一曲巴赫丨當一個靈魂如此經典地存在,演繹靈魂的人只好顯得渺小了.
    從來不知道大提琴的弦律可以這樣,音樂在馬友友的魔術裡旁若無人地流淌,可以如此輕靈,可以如此雄渾,可以如此傷悲,可以如此大氣。聽了三個曲子,無伴奏大提琴協奏曲中的一部分MV讓馬友友坐在巴黎街頭演奏,車輛擁擠,行人們旁若無人地徜徉街頭,沒有人理會這個孤獨的藝術家,因為基調是如此沉重,只能讓人想起失去親人的哀傷,質疑我們生活的目的,感嘆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
  • 賦格的藝術:巴赫與古爾德
    巴赫在完結這部作品前逝世,然而這已是一座宏偉的巨型宮殿。至少從時間上來看,直到費盧西奧·布索尼的新巴洛克表現主義風格出現之前,它的至高無上從未受到挑戰。儘管擁有龐大複雜的結構,一種往裡收、往回走,甚至完全消退的氛圍瀰漫在整部作品中。事實上,巴赫正是那個從音樂創作實用主義退回到不妥協的理想化世界的人。
  • 《溫暖的弦》網上哪裡可以看 劇情故事解析
    觀達影視聯合出品,根據安寧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溫暖的弦》,將於4月29日正式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並在騰訊視頻、優酷視頻、芒果TV網絡首播,十年等待,終不辜負。昨天的發布會上,張翰、張鈞甯、張嘉倪、經超、周奇奇、梁大維、金澤灝、季肖冰、王子璇一眾主演,以都市上班族打卡的方式悉數亮相,與現場媒體粉絲們共同分享十年深情「不辜負」的都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