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一次宮廷演出,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其餘的弦都斷了。
二、演出開始,巴赫坐下來準備演奏,發現琴的四根弦只剩下G弦還是好的。
三、他很鎮定地開始了演奏,用僅有的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優美動聽詠嘆調。
四、演出獲得很大成功。這就是流傳至今,深受人們喜愛的《G弦上的詠嘆調》。
五、這只是傳說故事。此曲其實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第二樂章的主題。
六、但《第三號管弦樂組曲》流傳不廣,這個主題旋律鮮為人知。
七、到了19世紀,德國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
八、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音樂家簡介
1、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出身於德國圖林根州愛森那赫市。
2、1703年,巴赫在阿恩施塔特的教會擔任風琴師,同時也為宮廷作曲。
3、1708年,巴赫曾在魏瑪宮廷任風琴師。
4、1717年,巴赫擔任奎登宮廷樂長。在奎登宮廷服務期間,他的重要器樂創作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5、他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富於生活氣息,也具有驕傲、華麗的貴族性格。
6、他的《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為獨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鳴曲、三首「帕蒂塔」、管弦樂組曲、法國組曲。
7、1722年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上集。
8、1723年,巴赫到了繁榮自由的都市萊比錫。在那裡他演奏了一首自創的教會康塔塔,使該市的議員們聽了非常欽佩,因而獲得了聖·湯姆士教會的樂長工作。
9、在這裡,他為教堂寫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如《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等。
10、巴赫的一生創作了一千多件作品,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