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管風琴家和市鎮樂師約翰.安布羅西烏斯.巴赫(Johan Ambrosius Bach)之子。J.S.巴赫10歲時父母雙亡,赴奧爾德盧夫與兄約翰.克裡斯託夫共同生活,並在當地學習鍵盤樂與管風琴。1700年起在呂訥堡聖米夏埃爾教堂任唱詩班歌手3年,1703年起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風琴師,1707年起在米爾蒙森任管風琴師。1708年起在薩克斯一魏瑪公爵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在當地工作9年,由於未被任命為樂長,1717年前往安哈特一克藤宮廷任樂長。克藤親王的興趣在於器樂曲,巴赫這一時期創作的器樂曲基本為滿足親王的各種需要,他還創造了大量優秀的鍵盤樂曲,許多是為他自己的兒子而作的練習曲。1722年J.S.巴赫申請萊比錫託馬斯教堂合唱隊長的職務,未被選中。而因選中的格勞普納撤回申請,他又在託瑪斯教堂指揮他的《聖約翰受難曲》。餘生在託瑪斯教堂度過,誠摯地為教堂各種儀式創作受難曲、彌撒曲、康塔塔與經文歌。1740年開始患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中幾乎完全失明。
J.S.巴赫的音樂創作,基本可按他一生中活動的三個重要地點:魏瑪、克藤和萊比錫,分為三個階段。
魏瑪時期,作為一名聞名遐邇的管風琴師,J.S.巴赫的主要貢獻在於對管風琴改造的努力。他在管風琴這件古老的樂器上創造出了一個樂隊演奏的效果,致力於減弱音栓的各等音色,引進弦樂聲部,使傳統的低沉的管風琴也能靈活地展示不同聲部的不同音色。這一時期他所創作的管風琴作品,充分培養了他在管風琴中表現廣闊的音域與豐富複雜的和聲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他在青年時代就成了大師。
克藤時期,J.S.巴赫作為一名宮廷樂隊的樂長,主要貢獻在鍵盤與樂器作品的創作。這一時期,是巴赫藝術創作的峰巔,他開始尋找最簡潔、最樸素的方式,以儘可能少的素材來構成一個音樂作品。在兢兢業業地創作出一系列鍵盤音樂作品的基礎上,他嘗試了在小提琴、大提琴這樣的弦樂器上表達樂隊效果。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小提琴和大提琴獨奏組曲。
萊比錫時期,作為聖.託馬斯教堂的樂長,J.S.巴赫的心態更趨平和。這一時期作品主體自然是每年為聖.託馬斯教堂禮拜及節慶日而作的250部清唱劇及5首受難曲、6首彌撒曲。不容忽視的是巴赫在這個時期對他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總結,其結晶為《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哥德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
J.S.巴赫的音樂,誕生於巴洛克文化背景之中。「巴洛克」源於葡萄牙文的barroco,指一種不規則形狀的珍珠,本意是不合規則,在當時明顯具貶意。巴洛克作為一個君主專制的時代,一個理性開創的時代,誕生的各類作品風格迥異。巴赫身處巴洛克後期,他通過深化復調表現手段,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相聯繫;通過深化詠嘆調與抒情性,與17世紀的義大利相聯繫;又通過深化裝飾音等,聯繫17世紀的法國。他以極強的能力包容了一切,而又改造了一切。
J.S.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徙,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蹟」。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經歷」接近上帝,而音樂表達,則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複雜的均衡關係。通過這各種均衡關係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複雜的,是最基本的點、線、面複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J.S.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施魏策爾(Albert Schweizer)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