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樂宇宙——巴赫音樂作品特點簡析

2020-12-13 騰訊網

 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管風琴家和市鎮樂師約翰.安布羅西烏斯.巴赫(Johan Ambrosius Bach)之子。J.S.巴赫10歲時父母雙亡,赴奧爾德盧夫與兄約翰.克裡斯託夫共同生活,並在當地學習鍵盤樂與管風琴。1700年起在呂訥堡聖米夏埃爾教堂任唱詩班歌手3年,1703年起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風琴師,1707年起在米爾蒙森任管風琴師。1708年起在薩克斯一魏瑪公爵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在當地工作9年,由於未被任命為樂長,1717年前往安哈特一克藤宮廷任樂長。克藤親王的興趣在於器樂曲,巴赫這一時期創作的器樂曲基本為滿足親王的各種需要,他還創造了大量優秀的鍵盤樂曲,許多是為他自己的兒子而作的練習曲。1722年J.S.巴赫申請萊比錫託馬斯教堂合唱隊長的職務,未被選中。而因選中的格勞普納撤回申請,他又在託瑪斯教堂指揮他的《聖約翰受難曲》。餘生在託瑪斯教堂度過,誠摯地為教堂各種儀式創作受難曲、彌撒曲、康塔塔與經文歌。1740年開始患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中幾乎完全失明。

J.S.巴赫的音樂創作,基本可按他一生中活動的三個重要地點:魏瑪、克藤和萊比錫,分為三個階段。

魏瑪時期,作為一名聞名遐邇的管風琴師,J.S.巴赫的主要貢獻在於對管風琴改造的努力。他在管風琴這件古老的樂器上創造出了一個樂隊演奏的效果,致力於減弱音栓的各等音色,引進弦樂聲部,使傳統的低沉的管風琴也能靈活地展示不同聲部的不同音色。這一時期他所創作的管風琴作品,充分培養了他在管風琴中表現廣闊的音域與豐富複雜的和聲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他在青年時代就成了大師。

克藤時期,J.S.巴赫作為一名宮廷樂隊的樂長,主要貢獻在鍵盤與樂器作品的創作。這一時期,是巴赫藝術創作的峰巔,他開始尋找最簡潔、最樸素的方式,以儘可能少的素材來構成一個音樂作品。在兢兢業業地創作出一系列鍵盤音樂作品的基礎上,他嘗試了在小提琴、大提琴這樣的弦樂器上表達樂隊效果。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小提琴和大提琴獨奏組曲。

萊比錫時期,作為聖.託馬斯教堂的樂長,J.S.巴赫的心態更趨平和。這一時期作品主體自然是每年為聖.託馬斯教堂禮拜及節慶日而作的250部清唱劇及5首受難曲、6首彌撒曲。不容忽視的是巴赫在這個時期對他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總結,其結晶為《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哥德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

J.S.巴赫的音樂,誕生於巴洛克文化背景之中。「巴洛克」源於葡萄牙文的barroco,指一種不規則形狀的珍珠,本意是不合規則,在當時明顯具貶意。巴洛克作為一個君主專制的時代,一個理性開創的時代,誕生的各類作品風格迥異。巴赫身處巴洛克後期,他通過深化復調表現手段,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相聯繫;通過深化詠嘆調與抒情性,與17世紀的義大利相聯繫;又通過深化裝飾音等,聯繫17世紀的法國。他以極強的能力包容了一切,而又改造了一切。

J.S.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徙,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蹟」。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經歷」接近上帝,而音樂表達,則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複雜的均衡關係。通過這各種均衡關係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複雜的,是最基本的點、線、面複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J.S.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施魏策爾(Albert Schweizer)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這些音樂原是為上帝創造,與神對話,在教堂中演奏,追求的是肅穆莊嚴、理性的嚴謹,而儘量避免世間情感的過度表達。
  • 「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的《聖誕神曲》傾聽音樂是與神對話
    聖誕節不能缺少「西方音樂之父」巴赫的音符,尤其是在德國。德媒曾說,「缺少巴赫《聖誕神曲》(Christmas Oratorium)的聖誕節,是不可想像的。」《聖誕神曲》是一部集獨唱、合唱、管弦樂隊的合唱作品,由詩人皮坎德和巴赫撰詞,主要內容是解說聖經故事中的耶穌誕生。作品從最開始的合唱《齊聲歌唱救贖之日來臨》到最後合唱《勝利已到來,死亡、魔鬼都已落空》,期間穿插有合唱、宣敘調、歌調、小交響曲。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
  • 巴赫,音樂家們都羨慕你
    巴赫,音樂家們都羨慕你——說說音樂家們的「婚姻」
  • 音樂人Jinjing〖UZH〗推薦┃音樂不是信仰的裝飾品--巴赫與萊比錫
    在這27年中,巴赫為萊比錫教堂創作了5套,近300部供全年演奏的宗教康塔塔,《約翰受難樂》、《馬太受難樂》、B小調彌撒、《聖誕清唱劇》等一生中最偉大的聲樂作品,還有《戈爾德堡變奏曲》、《音樂的奉獻》、《賦格的藝術》等大量器樂作品。在萊比錫當時的音樂生活中巴赫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但為什麼市政當局對巴赫一直十分不滿呢?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一)音樂風格巴赫在繼承本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還富於創造性地汲取外民族的音樂。巴赫所處的年代,正是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以對位、復調為主的手法正在與和聲、旋律佔優勢的音樂風格合併。巴赫創作的每一首作品無不展示了新穎的節奏、天才的旋律、精巧的對位、大膽豐富的和聲、有創意的主題及難以應付的技巧。
  • 巴赫的青年時代
    而巴赫也在這樣的條件下學會了拉小提琴。這裡 要提一件在這個小村子裡發生的著名的事,這件事表 明了小巴赫對音樂的堅持,也許能夠激勵同樣有志於 音樂的孩子們。 年少的巴赫其實對於未來並不清楚,他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幹什麼,會幹什麼。但是他早早地表現出 對音樂的強烈喜愛,不但鑽研小提琴的演奏,對當時 的豎琴名家的作品有很大興趣,也總是興致勃勃地向兄長提出各種問題。
  • 賦格的藝術:巴赫與古爾德
    生命的最後幾年,周遭儘是些先鋒概念,人們更多地追逐旋律性主導的音樂,而巴赫依然在寫老朽的賦格。直到19世紀初期,來自底層的、偉大的巴赫樂章才開始為人所關注。他的虔誠信徒們都是些心懷善意的浪漫主義者,發現了《聖馬太受難曲》中被雪藏的、數量龐大的合唱作品;《B小調彌撒》裡不能解決的謎題,音樂中所流淌出的信仰配得上「奉獻」二字,一股勢不可擋的勝利姿態。
  • 亨德爾器樂作品不像巴赫那樣出名,但很耐聽,尤其這些大協奏曲
    亨德爾的器樂作品儘管不像巴赫的那樣出名,其品質與耐聽性仍可被置於音樂寶庫的前列。特別是亨德爾12首大協奏曲,自誕生之日起從未在樂團保留曲目中消失。巴赫從維瓦爾第那裡借鑑最多,尤其關注維瓦爾第的三樂章(快-慢-快)協奏曲形式。
  • 最後的飯菜|巴赫生日,喝一杯!
    他以器樂作品、大型聲樂作品而聞名。自19世紀巴赫復興運動以來,他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3.21  來自麵包師家族的 巴赫|生日快樂,喝一杯!文|陳泥耳巴赫吃什麼?胃口好的人多半脾氣不會壞,性格強健,精力旺盛。
  • 巴赫把自己淹沒在一門細巧的手藝裡,直到爐火純青,直到沒有自我……
    拉威爾問格什溫一個問題聽吉澤金演奏拉威爾作品德彪西與拉威爾的音樂光影拉威爾《庫普蘭之墓》研究賈然演奏拉威爾《小奏鳴曲》拉威爾鋼琴獨奏作品簡明指南李赫特演奏拉威爾《水中倒影》拉威爾《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拉威爾《夜之幽靈》的音樂風格讓-艾弗蘭·巴維的拉威爾鋼琴全集
  • 巴赫與古爾德——我喜歡的兩個男人
    一本古典音樂的鑑賞入門書籍,跟著作者的描述了解古典音樂巨匠的生平以及一些重要的作品創作背景,可以搜索鑑賞一些書中提到的經典曲目,你會發現,其實這些經典音樂已經陪伴在我們身邊很久。非專業出身的我只能說從30歲之後,國內民謠已經淡出了我的歌單,取而代之的是巴赫,循環往復的巴赫,安靜莊嚴神聖的巴赫,使我獲得內心的規律秩序和平靜感。巴赫的音樂,讓我們懂得了規則和秩序。規則不是教條,秩序來自熱忱。我每次聽到《十二平均律》第一卷的第四首五聲部二重賦格,或《哥德堡變奏曲》的最後一曲,都為其繁複精美的技藝傾倒。
  • 與歷史同行的現代音樂創作——從德國音樂發展看施託克豪森的作品
    接著,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和浪漫時期,每一個時期在德國都會出現一位傲視群雄的人物,巴赫是復調音樂的總結者,貝多芬將古典主義引領向了浪漫主義,華格納開創了獨特的德國樂劇、並且是浪漫主義的集大成者,而到了20世紀,又出現了一位等量級別的人物——這個人就是施託克豪森,他不僅是一位開創者,也是一位集大成者,在這一點上他集合了巴赫、貝多芬、華格納的特點,電子音樂、空間音樂、世界音樂等等各種現代音樂形式開創者的名號都被戴在他的頭上
  • 「交響搖滾」愈發實驗性,這一次譚盾和杭蓋樂隊的靈感來自巴赫宇宙
    譚盾一直有著「巴赫情節」。他認為自己「在巴赫的音樂裡領悟了音樂的精神性和深刻性」,巴赫的音樂「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心中的禪意,讓我堅持不懈地追求天人合一的音樂境界。」 音樂會將以作品《巴赫宇宙》拉開序幕,在杭蓋樂隊的歌曲之間穿插《巴赫·四個音的交響詩》《巴赫與琵琶》與《巴赫·地球再生》三部作品,貫通「巴赫宇宙」這一主題。
  • 巴赫的傳說故事,G弦上的詠嘆調
    一、在一次宮廷演出,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其餘的弦都斷了。 二、演出開始,巴赫坐下來準備演奏,發現琴的四根弦只剩下G弦還是好的。 三、他很鎮定地開始了演奏,用僅有的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優美動聽詠嘆調。
  • 巴赫《耶穌,人類渴望的喜悅》的靈感泉源
    關於這首作品《Jesu,Joy of Man’s Desiring》,看到的介紹材料,基本是簡單陳述到是巴赫創作的一首著名的清唱劇《心、口、行為》 (BWV147)中的最後一首康塔塔合唱曲。曲名中文翻譯多個版本,有《耶穌,我心所幕喜樂》、《耶穌,人的希望》、《耶穌,人類渴望的喜悅》等。
  • 譚盾攜手杭蓋樂隊,搖滾吧,巴赫!搖滾吧,交響樂!
    這一次,譚盾選擇了「古典音樂之父」巴赫,並邀來蘇州交響樂團同臺,讓「交響搖滾」進一步向更具實驗性的方向駛去。成立於2004年的杭蓋樂隊來自遼闊的內蒙古草原,由伊立奇、義拉拉塔、胡日查、蒙大、艾倫、鈕鑫和巴圖巴根七位蒙古族音樂家組成,以其前衛、包容的民族音樂語言成為當今國際舞臺上最富盛名的中國搖滾樂隊之一。
  • 樂評|昨晚,郎朗彈出了巴赫的七情六慾
    顯然郎朗抓住了這兩條線索,正如12月9日晚他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獨奏音樂會所呈現的,彈出了浪漫的《哥德堡變奏曲》,彈出了巴赫的大喜大悲,把素味淡泊的白菜彈成了口感脆生的酸菜,不管這是東北酸菜還是德國酸菜。他是怎麼做到的?這臺音樂會從頭至尾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潛質。
  • 從巴赫到斯特恩,是誰發現了上帝的指紋?
    但巴赫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一千多首音樂作品,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之前提到的《哥德堡變奏曲》,還有《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賦格的藝術》、《聖母頌》等,這些作品如今已經被譽為古典音樂史上的《舊約》,也是人類音樂史上第一座高山仰止的巔峰。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主要的鋼琴作品1733年分別在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出版了第二冊和第三冊,這兩冊可能是亨德爾在1720年前創作並且未經作曲家本人審閱同意而出版的,共收有17套古鋼琴組曲及其他單首作品。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