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羅斯科 1955年
一本古典音樂的鑑賞入門書籍,跟著作者的描述了解古典音樂巨匠的生平以及一些重要的作品創作背景,可以搜索鑑賞一些書中提到的經典曲目,你會發現,其實這些經典音樂已經陪伴在我們身邊很久。
非專業出身的我只能說從30歲之後,國內民謠已經淡出了我的歌單,取而代之的是巴赫,循環往復的巴赫,安靜莊嚴神聖的巴赫,使我獲得內心的規律秩序和平靜感。
巴赫的音樂,讓我們懂得了規則和秩序。規則不是教條,秩序來自熱忱。我每次聽到《十二平均律》第一卷的第四首五聲部二重賦格,或《哥德堡變奏曲》的最後一曲,都為其繁複精美的技藝傾倒。聲部間迴轉、分離、穿插、偶遇,對稱,並流,每一細節都靜穩妥帖,每一褶皺與鏤痕都纖毫畢現,筆鋒歷歷。而他將對位法化為「愛的面孔」和內心的激流,涓涓細訴,款款深情。如果你有過冬夜與一位分別十年的好友促膝交談的經歷,就會明白這種交流之間的愜意、感懷、欲說還休與言之不盡。
一張幾乎成為古爾德成就的一個標誌:格倫·古爾德 -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1981) / Glenn Gould - Bach:Goldberg Variations(1981) CD(SMK52619)古爾德 鋼琴 - 巴赫 哥德堡變奏曲 1981年版 SACD(888751997721)《哥德堡變奏曲》是鋼琴演奏大師古爾德先生最後的遺作,這個版本應該是諸多版本中——經典中的經典,聽著音樂,仿佛看見古爾德先生低著頭喃喃細語並深情演奏,大師就是大師!藉此紀念我最崇拜的鋼琴演奏大師——格倫.古爾德先生!這CD演奏加錄音都非常棒,值得推薦購買!
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促發了古爾德重錄《戈德堡變奏曲》的念頭。1955年他所錄製的《戈德堡變奏曲》一直暢銷不衰。在很多人眼裡這張唱片幾乎成為古爾德成就的一個標誌。重錄《戈德堡變奏曲》對於古爾德,確實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挑戰。他1955年的錄音不僅為很多人所熟悉,而且被公認為是他巴赫演釋獨特風格的一座豐碑。如果在他49歲時,他拿不出能夠超越自己23歲時的演繹結果,那麼就等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終,在第一次錄製這部作品26年後,古爾德再次回到位於紐約東30街的錄音室,譜架上再次擺上了《戈德堡變奏曲》。重錄《戈爾德堡變奏曲》先後用了七段時間,分別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從下午4點到第二天凌晨。1982年,這張唱片與廣大聽眾見面。回想一下,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寫下了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 。正是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爾德,只有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爾德,參透了這最後一道宿命的咒語。「朝聞道,夕死可矣」。古爾德在大徹大悟之後死去,這也許是成就他藝術生涯的最完美的一個句號。
古爾德在彈奏K331時的哼唱,也成為一眾發燒友品鑑耳機的互動彈幕。今年我曾經在一個夏日的黃昏,在耳機中聽到古爾德,感性的湧出熱淚。那時窗外的風和蟬鳴都仿佛和我一起回到鋼琴家在彈奏時那個美好的夏日。
古爾德曾這樣評價作曲家理察·施特勞斯:「一個人可以在豐富自己時代的同時並不屬於這個時代;他可以向所有時代述說,因為他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時代,這是一種對個體主義的最終辯護。一個人可以創造自己的時間組合,拒絕接受時間規範所強加的任何限制。」這句話揭示了經典音樂的本質特徵,也像是在說他自己。
附一張書中插圖,重溫了解巨匠,還有2段讓我很喜歡的話:
伯恩斯坦如此解釋這首「貝九」——「和平、停戰和兄弟情。從神秘到光輝,從虔敬到狂喜。不再有戰爭了。讓我們所有人互相擁抱,友誼、愛、喜樂……」只是幾百年來,戰爭從未停止過,他追問:「從來沒有在人類歷史中有這麼多國家,它們如此放肆。這麼多邊界、證件、界限、屏障、圍牆,這麼多在不真實地圖上的假設分界線,大衛、以賽亞、阿里斯託芬、耶穌、席勒、貝多芬,你們如何承受這痛楚?」
我思考著,忽然想起莫扎特《嬉遊曲》和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中的段落,在這音樂中,我覺得到處都有這種涼爽的、星光似的光亮在閃爍,以太似的清澈在震蕩。……這種音樂是某種凝固成空間的時間似的東西,在它上空無邊無際的籠罩著超人的明朗,飄蕩著永恆的、神聖的歡笑。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
誠意推薦——試著聽聽巴赫吧,通往心靈和天堂。
於2020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