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於我真如在霧中一般,我只能透過迷朦隱約望見它高聳的塔尖,卻永遠觸不到銘刻在上面的圖騰.

2021-02-16 巴赫在人間

席夫演奏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霧中的哥德堡

——Touch J.S.Bach:Goldberg Variations 

 



題記:約翰·薩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巴洛克(Barroqo)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生作品高產,其音樂「通過理性的隱蔽的方式接近上帝」,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作曲手法嫻熟精練,對位工整,復調變化多端,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巧妙的接近數學與邏輯,頗為後世所驚嘆。哥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BWV 988),是他最著名的鍵盤作品,將其作曲技巧「精湛的建築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史上最恢弘、最偉大的變奏曲。

《沉默的羔羊》裡的《哥德堡變奏曲》,視頻會有重度不適感

我的第一次對哥德堡變奏曲產生崇敬的欣賞,竟不是通過唱片而是電影。《沉默的羔羊》續集《漢尼拔》的引首中,紛亂的電子監控器的畫面,噝噝的倒帶聲,畫面中鴿子受驚而飛聲,搭配著靜緩神秘飄然脫俗的鋼琴獨奏,營造的意象讓人拍案叫絕,如同電影主人公「食人魔」漢尼拔·萊克特醫生遊刃於塵世、虔誠於科學而歸心於藝術時嘴角微微露出的嘲諷。

我當時只以為這一段鋼琴獨奏是現代人專為該電影而作,並心想此作曲家定是相當不俗。後來才發現自己多麼無知和不可原諒:這正是鼎鼎有名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前奏[①],而且我的書架上有這麼一張碟!

這張席夫版的哥德堡[②]是我當時出於信任席夫對巴赫的潛心研究而淘來的。初聽,甚是優美,可過了一會兒就被反覆單一的鋼琴聲弄得很迷惑,於是將其扔到了一邊,就沒再聽幾次。然而聽過的音樂再次邂逅時竟然引不起我絲毫的回憶和共鳴,在我看來如同「a tragic accident」。

當我再次將此碟塞入機器後,頓時明白了。同樣的哥德堡,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下,竟是完全不同的音樂,詮釋的態度和表意跨度之大,使你甚至不能相信兩張唱片中灌的是同一個曲子。

而這,恰恰是巴赫的魅力之一。20世紀上半葉重要的女羽管鍵琴演奏家蘭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曾說:「You play Bach in your way,I play Bach in HIS way.」不可否認,蘭多芙斯卡是巴赫的專家,她對巴赫的詮釋被公認為是最符合於原意的一種。然而這句話,正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不同演奏家處理巴赫作品時手法差異大、變化豐富這一事實。巴赫的原作很少有標識速度和表情的符號,給了後人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就像一塊塊天賜的優質玉石毛坯一樣,演奏家們偶爾撿到,不禁欣喜若狂,依照著它原來的模樣,盡情地刻畫各人心中的偶像。

國內古典音樂的教育和宣傳誤區很大[③]。人們普遍以為,古典音樂是高雅的,但也是深奧的、難懂的,難懂在不曉得作曲家究竟表達著何種「內涵」與「意象」,於是就像對待同樣「高雅」而「深奧」的某些文學作品一樣對其敬而遠之。我們的宣傳總是強調嚴肅音樂是「裡面有東西的」,要「聽出它表達的思想」云云。

大錯特錯矣!殊不知,很多「古典音樂」就是當年的「流行音樂」。巴赫和海頓、莫扎特為什麼高產?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使他們所服務的宮廷每天都有新的東西來愉悅自己的耳朵。據傳,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是為其身患失眠症的好友凱塞林克伯爵所作,目的僅僅是為了幫助他消磨漫漫長夜,減輕失眠的痛苦。可以想像,在這樣的音樂中,他們怎麼往裡面添加名叫「內涵」的味精?又怎麼會在裡面表達自己崇高的「思想」?寫的時候就沒寫進去什麼東西,我們卻拼命地想聽出什麼東西,當然會覺得玄玄乎乎、不知所云了。

沒有明確的「內在思想」毫不影響嚴肅音樂——「古典」的「流行」音樂的價值。只有真正經典的東西才能經過千百年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當年的宮廷中,像巴赫、海頓那樣的樂師並不少見,可很多都被人們淡忘了。流傳下來的,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迸發著天才的火花。作品中令人嘆為觀止的形式美和樸素的旋律天賦足以讓我們懷著虔誠崇敬的心情靠近這溫暖的爐火[④]。

正是作曲家們的純粹與虔誠,才留給了後人浩如煙海,可以自由演繹和欣賞的同樣純粹而精緻的嚴肅音樂[⑤]。

十九世紀末錄音技術的出現使流動的音樂有了凝固的可能。百餘年間,哥德堡變奏曲先後湧現出上百個演錄。唱片版本的對比鑑賞是我很喜歡做的一件事情,這也是音樂——尤其是嚴肅音樂所特有的欣賞方式。我的手頭只有三四種哥德堡變奏曲的唱片,卻是張張經典。

談到哥德堡的版本,內行首先想到的就是加拿大鋼琴家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的演奏。1955年,23歲的古爾德初出茅廬便在CBS(Columbia Broadcast System)留下了一個傳奇性的歷史錄音[⑥]。母帶的噝噝聲伴隨著古爾德自己輕輕的哼唱聲,獨特的觸鍵技法和他那驚人的洞察力讓世界吃驚地發現:哥德堡居然還能這樣彈!原本長度在六十分鐘以上的作品,古爾德只用了三十八分鐘,而且還有板有眼、合情合理、從一而終,絲毫感覺不出矯飾、炫技的痕跡,卻又是赤裸裸的古爾德自己的音樂。

古爾德1981年錄製的《哥德堡變奏曲》

如同樂曲從Aria開始經過三十個變奏又重回主題一樣,古爾德在首錄近三十年後,再次以演奏這首哥德堡而結束他的錄音生涯,如同完成了一個生命的大循環。1981年古爾德在CBS的這個演錄[⑦],速度慢了,少了點當年的意氣風發,觸鍵卻依舊自信有力,如穩健的老水手熟練地收著船帆。主題Aria彈得尤其精彩,沉靜又虔誠,從容而淡定,可以說我被哥德堡變奏曲感動,完全是從這一段出神的演奏開始的。古爾德的速度在這裡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異常的緩慢,可還是他那超凡的洞察力讓我們覺得似乎它原本就應該那麼緩慢,他把每一個音符都放在了陽光下的霧中細細地品味,讓巴赫的上帝與自己心中的上帝悄悄地對話。那種自戀般的陶醉甚至讓我們覺得可愛。整首曲子,輕重緩急變化多端,如行雲流水,駕馭之嫻熟、張弛之有度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席夫的演奏是我最早接觸的,可是直到聽了古爾德的巴赫,我才聽出席夫手下哥德堡的味道。這位來自匈牙利的年輕鋼琴家,皮膚白淨,面若敷粉、豐滿紅潤,儼然一位優雅的書生。他的巴赫,同樣是清秀雅致。結合現代的錄音技術,鋼琴音色真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餘音繞梁,讓人中毒一般情願反覆地玩味。如果古爾德面對哥德堡,會說 「這是我的哥德堡」,那麼席夫一定會如同孩子見到神奇的魔物一樣:「啊…我也不知道這是誰的哥德堡,我只知道它很美,很美……」。的確,他的演奏在文雅和虔敬之中,倒也真透露著孩子般的天真與調皮,用他獨特的見解控制著節奏的變化,還帶著點淡淡的幽默。

幾天的苦戰終於是把這篇文章給擠出來了。可我是越寫越不滿意。真正提筆了,方才發現自己的淺薄和無知。為了找一個簡樸而準確的詞我要反覆推敲,可還是掩飾不住雕琢的痕跡;很多意境和情感,心領神不會,想要說出來幾乎無從下手;一些簡單的東西,並不能適時地融在文章裡頭、點到為止,而是恨不得在尾注中再加尾注。也許本來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就是一件挺愚蠢的事情,人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再這樣回過頭來把音樂吹得那麼玄妙莫不是大逆和褻瀆?

在我這臺被雷擊壞過的筆記本上,音樂的聲音是破的、帶著嚓嚓的暴音。可唯獨放哥德堡時,竟恰如其分地營造出了一種老唱片的效果,讓我頗感驚奇。把音量開到只有自己能聽見,再加上一杯Absolute Vodka,北歐式的冷竣與凝練自然出來了,我於是稱之為「霧中的哥德堡」。可事實是,哥德堡於我真如在霧中一般,我只能透過迷朦隱約望見它高聳的塔尖,卻永遠觸不到銘刻在上面的圖騰。

[①]實為「Aria」,即詠嘆、獨奏,是整首變奏曲的基礎,在這個Aria主題的框架裡,通過複雜的三十個變奏,最後又回到Aria本身。「變奏曲」即出於此意。

[②] J.S.Bach: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Andras Schiff(Piano),DECCA 417 116-2

[③] 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一詞是不太準確的。狹義上,「Classical」是我們所謂「古典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特定時期,即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大音樂家代表的那個古典主義時期(一般認為從1750年到1829年)。廣義上,我們習慣把這種嚴肅的、工整的、需要用經過專門訓練的器樂或聲樂演繹的各種音樂類型(包括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歌劇等等)的總和稱為古典音樂。但是這種稱法容易造成一個誤解,就是這些音樂都是古老的,可事實是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優秀的作曲家繼承著「古典」音樂的模式進行創作,並且銳意進取,頗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見解。因此,我以為,如同正統的學術界強調「嚴肅科學」一樣,將其稱為「嚴肅音樂」以期和流行的「通俗音樂」相區別更為合適。為了不把民樂,尤其是與西方截然不同、自成一格的東方民樂錯歸其中,稱其為「西方嚴肅音樂」,就顯得準確多了。

[④] 20世紀俄國著名的大提琴家、指揮家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poovitch,1927-)在某唱片鑑賞圖書的序言中說過,要想感受爐火的溫度,就要先靠近爐火;要想感受上帝的力量,就要先信仰上帝;要想感動於嚴肅音樂的優美和深刻,就不能先拒絕它,要像靠近爐火一樣靠近它,敞開胸懷接納它。此番言論,筆者甚是認同和讚賞,也是我歷次介紹談述嚴肅音樂時必然搬出的經典。

[⑤] 為了不引起「專業人士」的質疑和憤慨,我這兒不得不多說幾句。音樂自隨著人類的誕生而誕生以來,「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它是內心情感自然而微妙的表達,它的產生必然早於語言,而且語言的情緒表達作用是絕不足以代替音樂的。音樂的這種自然表意作用,以及人們利用音樂與數學的巧妙關聯用建築般的方式進行創作的行為,在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時期(我們這兒只談西方嚴肅音樂)達到了頂峰。任何一種藝術流派發展到了頂峰,意味著它很快就要退出歷史舞臺。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正是在此時引領革命潮流的人,他被認為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承前啟後式的偉大人物。基本上從貝多芬開始,音樂就被賦予了「思想」,它表達的感情不再是不經意間淡淡流露的,而是強烈的、複雜的,音樂這種形式也不再是單純的以悅納人們為目的,而是音樂家表達自己情感、思想、信仰的有力武器。這樣的音樂便不可「隨意」演繹,演奏家以詮釋忠實、精準為目的,以能恰如其分地融入自我的理解為最高境界。

[⑥] J.S.Bach: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Glenn Gould(Piano),1955 Recording,CBS 37779(LP),SONY SMK52594(CD)

[⑦] J.S.Bach: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Glenn Gould(Piano),1981 Recording,SONY SMK52619

往期巴赫精選:1、巴赫在神學上傾向於虔敬派,在音樂上卻傾向於路德派;2、如果說莫扎特的音樂使人幸福的純粹,那巴赫的音樂就會使人幸福的深邃,有些超出幸福的範疇了;3、琴聲像一束柔軟的光,射進了我的心房,我的心裡仿佛這一刻成為巴赫的舞臺……4、來,幹了這杯巴赫的諧謔曲的狗糧!5、古爾德丨假設莫扎特活到70歲;6、張卜天丨格倫·古爾德隨想丨他在瞬間使你完全沉浸於他的世界中!7、張佳林丨淺談巴赫的鍵盤音樂及其演奏;8、聆聽巴赫鍵盤帕蒂塔(BWV825-30)丨這六首帕蒂塔幾乎概略了巴赫鍵盤音樂的風格;9、我的蕭邦與巴赫丨「巴赫的旋律,總是迴環往復,雖然匆匆忙忙,卻總有一種永恆的感覺。」 10、古爾德都養了哪些動物丨「在六歲的時候,我就已經有一個重大發現:那就是我跟動物相處,要比跟人類相處融洽多了。」 11、古爾德丨「不管在表演中還是錄音中,所需的都不止是單純的技術範圍的挖掘。」 12、「我真的很怪」丨「電話狂人」古爾德眼裡的「快樂時光」 13、親愛的巴赫先生,真理是巨大的黑暗嗎? 14、不可錯過的演出視頻丨17位偉大演奏家演繹巴赫《四鍵盤協奏曲》(BWV1065);15、巴赫背後的光芒丨默默支持他的第二任夫人安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16、不同的巴赫風格丨安吉拉•休伊特談古爾德、圖雷克;17、安吉拉‧休伊特談巴赫丨她演奏的「歌唱性,是學習小提琴的斷句和呼吸鍛鍊而來」 18、古爾德昭示了「一個藝術家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壓力下,能夠以怎樣的方式和態度面對自己和大眾!」 19、巴赫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用樂器去表現不可思議的情景丨聆聽恰空舞曲(BWV1004)

相關焦點

  • 郎朗全球首次雙版本新專輯《哥德堡變奏曲》發行
    巴赫留下的音樂寶庫中,《哥德堡變奏曲》被認為是鋼琴文獻中一部巨作。作為一首變奏曲,它的規模史無前例,全作品共有32段,由1首詠嘆調主題、30個變奏和主題重現組成。
  • 巴赫與古爾德——我喜歡的兩個男人
    非專業出身的我只能說從30歲之後,國內民謠已經淡出了我的歌單,取而代之的是巴赫,循環往復的巴赫,安靜莊嚴神聖的巴赫,使我獲得內心的規律秩序和平靜感。巴赫的音樂,讓我們懂得了規則和秩序。規則不是教條,秩序來自熱忱。我每次聽到《十二平均律》第一卷的第四首五聲部二重賦格,或《哥德堡變奏曲》的最後一曲,都為其繁複精美的技藝傾倒。
  • 中國人民保險&郎朗《哥德堡變奏曲》鋼琴獨奏音樂會在西安啟幕
    2020年12月18日晚,中國人民保險&郎朗《哥德堡變奏曲》鋼琴獨奏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廳啟幕,中國人民保險傾情回饋俱樂部會員共同見證這場非同凡響的古典音樂盛典。
  • 東藝賀歲檔:郎朗本周演《哥德堡變奏曲》,楊雪霏石倚潔接棒
    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是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恢宏的一首變奏曲,宛若一匹人人都想駕馭的「戰馬」,是鑑別鋼琴家演出實力的「試金石」。挑戰這部音樂上的「珠穆朗瑪峰」,鋼琴家郎朗實現了人生的一個夢想。今年9月,郎朗通過DG全球發行了專輯《哥德堡變奏曲》,12月9日,他將帶著這部巨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在上海樂迷面前一試身手。「這首曲子挑戰性太大,你要吃透純巴洛克的彈法,同時注意即興的成分。每個變奏都會進行反覆,每次反覆都是你人生的AB面,有你第二種人生的可能性。」郎朗說。
  • 樂評|昨晚,郎朗彈出了巴赫的七情六慾
    2020年12月9日,郎朗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獻演巴赫巨作《哥德堡變奏曲》。數日後我飛赴深圳,郎朗音樂巴士十月末在深圳首發。首發儀式上,郎朗坐在一輛BYD雙層大紅巴士的二層車頭,面對著長槍短炮、一眾乘客和百萬級收看在線直播的網民,就像傳說中的王羲之用掃帚筆一樣,隨著搖搖晃晃的巴士在一架噪音多過拾音的紅色電鋼上閉起雙眼陶醉地彈奏起與這番火熱並不太應景的曲子: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中的第一變奏,並笑稱自己彈出了「巴士style(風格)」。
  • ...哥德堡變奏曲》9月4日全球發行 國家大劇院9月5日上演貝多芬...
    郎朗《哥德堡變奏曲》9月4日全球發行郎朗8月在深圳、廣州、杭州舉辦了三場「哥德堡變奏曲」獨奏音樂會,9月4日,郎朗終於帶著這張專輯出現在中國北京的新專輯亞洲發布會上。錄製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鍵盤作品《哥德堡變奏曲》實現了郎朗的一個人生的夢想,這部作品被稱為「音樂的珠穆朗瑪峰」。郎朗《哥德堡變奏曲》由環球音樂集團旗下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全球發行,包括兩個演奏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在萊比錫聖託馬斯教堂一氣呵成錄製;第二個版本是在柏林錄音室經過反覆演練的錄製版。
  • 貝多芬的遺產|晚期作品中的變奏曲情結
    在所有的音樂形式中,變奏曲是「最敞開的」,它給了作曲家的幻想以最大的自由。它反映了人的經驗的不可估量性和偶然性,並讓人始終抱有希望。像「必然」和「不可避免」這些概念的內容,只能在辯證的音樂結構中表達,變奏曲則是交談式的,是一種對生命旅程的探索,代表著可能性和偶然性的世界。在此意義上,貝多芬的《迪亞貝利變奏曲》和《命運交響曲》都成了人類對音樂形式的內在探索的兩個極端。
  • 巴赫把自己淹沒在一門細巧的手藝裡,直到爐火純青,直到沒有自我……
    你且好好聽,做白日夢,就象我。既然我們都痴情若此,讓我跟看不見的你握握手吧。 就這樣,我每次去,都傻裡傻氣地在CD堆裡翻,巴望再次獲得它,卻不肯提出「保留」要求。   就這樣,幾個月後,它才 「順其自然」地回到我手中。
  • 巴赫的音樂宇宙——巴赫音樂作品特點簡析
    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管風琴家和市鎮樂師約翰.安布羅西烏斯.巴赫(Johan Ambrosius
  • 從巴赫到斯特恩,是誰發現了上帝的指紋?
    有一次,我送一位來津出差的朋友去機場,他見車上正播放著格倫·古爾德1955年版的《哥德堡變奏曲》,沉吟半晌說:「願意在車上聽巴赫的,恐怕全天津也找不出一百個人了。」這位朋友事業鼎盛、家境優越,在他的行業裡是位有影響力的名人。但我感覺到,在沉吟的那一刻,他輸了。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主要鋼琴作品巴赫一生非常勤奮,其創作除歌劇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可見其範圍之廣,因此華格納對其有「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的評價。鋼琴方面他分別寫下了《創意曲集》、《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義大利協奏曲》、《哥德堡變奏曲》以及《平均律鋼琴曲集》等等。
  • 賦格的藝術:巴赫與古爾德
    隨著大多數年輕一代的成長,賦格持續不斷地成為他們期望挑戰的對象,即便他們尚未意識到自己將永遠活在巴赫的陰影之中。賦格以一種逐漸淡出的方式被納入創作過程,在大量合唱作品中充當令人驚嘆的終結角色,或者在那些初出茅廬、擅長美妙旋律的作曲家需要給阿爾貝蒂低音線(Alberti basses)來點生機活力時,提供教學式指引及心靈疏導。
  • 我喜歡元素 更愛圖騰
    紋身一直以來都是圖騰文化展現在現代人生活中最好的方式,很多人擁有著它,日本圖騰紋身代表力量,紐西蘭圖騰紋身代表了勇氣…我喜歡圖騰紋身,因為哪怕普普通通的圖騰紋身卻永遠那麼有張力與衝擊力………歷史永遠是圖騰文化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傳說,西方的神,東方的佛中圖騰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喜歡圖騰的傳承,因為只有這樣它才會永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