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那些畫「小人書」的畫家們

2021-01-08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陳丹青曾告訴王安憶,他覺得「20世紀以來,中國頂頂了不起的藝術不是油畫國畫,而是連環畫與連續劇」。尤其是前者,從晚清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與古人洋人可有一比」。

從1940年代的《三毛流浪記》,到解放以後的《鐵道遊擊隊》、《白毛女》、《山鄉巨變》等等,一大批優秀連環畫是那個貧瘠的年代,老少鹹宜、必不可少的文化滋養,對於成長中的畫家們來說,更是重要的視覺啟蒙。

上世紀70、80年代,一批四川青年畫家靠著畫連環畫餬口,同時連環畫的尺寸天地也成為他們恣意表達的窗口。

1981年,川美77級油畫班羅中立在連環畫報上發表的作品《辭官記》。

那些年他們都在畫小人書

英國藝術史學家麥可·蘇立文認為,「中國繪畫技巧最出色地表現在書籍插圖與連環畫中。」

近代中國連環畫出版從上海開始繁榮。解放以後,出於宣傳需要,連環畫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發展迅速,成為新中國初期普及最廣的通俗讀物。1949年到1966年,連環畫的發行量高達6億冊。當時,幾乎所有重要畫家都曾參與連環畫的創作。

《連環畫報》

1960年代末,羅中立從四川美術學院附中肄業,被分配到達縣某鋼廠做鍋爐工。為了能繼續畫畫,羅中立配合需要,改畫宣傳畫和連環畫,「連環畫成了當時美術界,應該說是最繁榮的一個畫種。」

雖然大眾只當連環畫是有趣的「小人書」,但連環畫畫家卻「當它是極嚴肅,極精美的繪畫種類」。一本100頁的連環畫,畫家就要配合劇情創作100幅構圖。這對畫家來說是極大的考驗。

1982年,川美77級版畫班周春芽在連環畫報上發表的作品《鄉場上》

國畫家程十髮曾表示,連環畫對畫家來說是最好的鍛鍊,「因為它迫使你要刻苦地畫大量的人體素描和速寫,迫使你深入社會生活去寫生……也迫使你要認真閱讀中外古今的優秀文學名著。」這些都給畫家帶來寶貴的創作積累。

羅中立畫連環畫達到痴迷的程度。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羅中立憑藉連環畫創作在達縣已經小有名氣。1977年恢復高考,羅中立受女朋友的「慫恿」,考上了四川美術學院。但鮮為人知的是,羅中立剛考上川美時,對油畫並沒有興趣,依然悶著頭畫連環畫。

葉永青記得,羅中立當時畫連環畫已經很出名,而且「畫連環畫能掙到錢,他天天都在家裡畫連環畫「,但是當時「他在單幅畫上的創作上還沒有特別大的建樹。」連羅中立自己也說,「壓根我就沒有打算在這(油畫)上面下功夫,我就想我連環畫比你們畫得好,其他同學油畫畫得很好。我說以後我不跟你們畫油畫。」

1983年,川美77級油畫班程叢林在連環畫報上發表的作品《義大利小提琴》

不安分的《雪雁》

畫家有時會自主創作連環畫,如高小華拉著周春芽曾畫過一本《血染的早晨》,但大部分連環畫創作還是來自報刊雜誌的約稿,並成為年青的窮畫家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

雲南藝術家聶榮慶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張曉剛和朋友們曾接受一份兒童報紙《蜜蜂報》的邀約,畫了許多連環畫,「那時畫連環畫是我們唯一掙外快的工作,每次發稿費都是讓大家開心的事情。這份工作曾經也幫助過毛旭輝、葉永青等在窮困中的藝術家。「

1981年,川美77級油畫班高小華在連環畫報上發表的作品《風箏飄帶》

1983年前後,中國當時最著名的期刊《連環畫報》邀請何多苓畫一套連環畫。《連環畫報》創刊於1951年,中間曾中斷13年,1973年復刊。到1980年,《連環畫報》每年印數已經超過110萬份。

《連環畫報》寄給何多苓的腳本是一部美國短篇小說的片段。小說名叫《雪雁》,作者是保羅·加利科 (Paul GalIico)。這部小說對於國內讀者而言,相對冷門,卻擊中了何多苓的心。

「當時我很有些文學情結——那時大家都有——但因怕苦怕累,從未嘗試寫作,唯一解決辦法是畫。《雪雁》似乎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框架,因為該小說很有畫面感。」

1985年,何多苓在連環畫報上發表《雪雁》

1985年,何多苓在連環畫報上發表《雪雁》

此外,何多苓還有個野心,他希望將中國連環畫的創作再提升一個檔次,讓畫面超越情節成為主角。帶給他靈感的是法國知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一部電影劇本《印度之歌》(1973年)。

這是一部即便現在看來也相當前衛的電影。全片人物沒有一句臺詞,全部由旁白代替,旁白和劇情的關係若即若離,整劇零碎,曖昧,迂迴繚繞。杜拉斯獨特的創意讓何多苓「為之傾倒」。他覺得學習這種「聲畫對立」的方法,讓《雪雁》中「每一幅畫面都具備獨幅畫的價值,可以獨立存在」。

何多苓對保羅·加利科的創作意圖做了深入的解剖。他認為小說表面上洋溢著陳舊的浪漫主義,但事實上主角命運蘊含著「濃鬱的詩意」。為此,何多苓給整組畫蒙上了一層霧蒙蒙的陰冷色調。

他希望在《雪雁》能一定程度地排除情節,用畫將「文學翻譯成形體的詩,而把情節的大部分留給了文字。」《雪雁》全套36幅組畫,而文字敘述極簡單,有一幅畫面甚至沒有文字說明。此外,畫面和文字也不完全匹配,尤其到小說中的戰爭情節時,何多苓的畫卻完全沒涉及戰爭場面。何多苓說,他也不知道這樣畫出來的作品,還能不能叫做連環畫。

但《雪雁》轟動了。在《連環畫報》上發表以後,《雪雁》即入選1985年第六屆全國美展,並獲得連環畫種類的銀獎,成為80年代中期抒情性連環畫的代表作。

何多苓《雪雁》組畫

何多苓《雪雁》組畫

如彗星划過的連環畫時代

《雪雁》的手稿,現在正在成都博物館「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上展出。全套手稿中的11張,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後,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另外25張也立刻被藏家買走。

據何多苓回憶,他在《雪雁》中獨創的「背影+地平線」的圖式,後來還被一些電影導演借鑑。

《雪雁》完成後,何多苓意猶未盡地再次創作了一套連環畫,俄羅斯小說家契科夫的《帶閣樓的房子》。這一次是何多苓主動向《連環畫報》投稿。1987年,44幅《帶閣樓的房子》油畫插圖,再次獲得全國美展連環畫類銅獎。

何多苓《帶閣樓的房子》組畫

連續以油畫這種「奢侈」的畫法進行連環畫創作,世所少見。2008年,據成都本地媒體報導,《雪雁》全套手稿的估價已經飆升至1500萬人民幣。

不僅是何多苓,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的藝術家們沒有止境地試驗和運用各種風格、形式、技巧創作連環畫。然而這樣恣意的創作,不久就畫上了句號。就在《雪雁》出爐的前後,國內連環畫市場已經在迅速萎縮,電視開始出現在千家萬戶的客廳裡。

連環畫這種「近乎手工業時代的文化產品」,在此後影像傳播翻天覆地的巨變中,難以適應。畫家們不再投入精力,創作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藝術樣式,而將影像敘述的擔子遞給了新一代電影導演。

近代連環畫在經歷近半個世紀的繁榮後,走入了歷史的煙塵中。

相關焦點

  • 著名畫家安德魯·懷斯,上世紀80年代,影響了中國一代青年畫家
    安德魯·懷斯(Andrew Wyeth,1917.7.12 - 2009.1.16) 是20世紀最著名、最傑出的畫家之一。上世紀80年代,懷斯還在中國掀起一股「懷斯風潮」,影響了中國一代青年畫家。當時,我們還是美術學院裡的一名學生,對安德魯·懷斯迷戀的不行,總是期盼自己也能畫出這樣的美術作品。
  • 「小人書」的歷史,換一個角度來看,它從來沒有被時代淘汰
    家裡有一個陳舊木箱子,體型不大,用兩隻手就可以捧得住,具體年代已經不可考了。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箱子裡面碼放著整整齊齊的小人書,它們的年代普遍集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都是家裡大人攢下的,跟我沒啥關係。
  • 「收藏」精彩連連:小人書裡的大世界
    民國時期,連環畫開始迅速發展,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先後出版《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等連環畫書,這是第一次用「連環圖畫」作為正式名稱,這一叫法一直使用到1950年代,後改為「連環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連環畫家按照各自的風格特點和擅長的繪畫手法進行創作,作品深入生活,大大豐富了連環畫的藝術內涵和表現力,優秀作品迭出。
  • 小人書,大世界——開封倆大叔舉辦連環畫展
    許老師今年50歲,乳名大海,從小喜歡看小人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連環畫,家中藏書6000多冊。「這次拿出來展覽的只是一小部分,連環畫的歷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漢朝。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廣泛使用,有插圖的書本大量出現,插圖的內容生動的表現了書本的精彩內容,受到讀者的歡迎。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傳》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圖,連環畫的形式已大致成型。
  • 兒時的夥伴,小人書
    小人書也叫連環畫,而我們小時候都叫它圖書。對於出生上世紀六十年代,成長於七十年代的我來說,我就是在小人書的陪伴下長大的,它承載了我少兒時代美好的記憶。雖然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但我的內心深處仍不時會想著小人書,小人書它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我生活的孩兒時代,可以說家中的生活條件還是比較艱苦。
  • 「小人書」:孩子的知識樂園,大人的記憶宮殿
    12月7日至13日,江蘇省少兒數字圖書館推出的「每天一本連環畫」活動,吸引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圍觀,「一個小板凳,一本連環畫看一天」的畫面仿佛是幾十年前的場景再現,經典「小人書」讓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童年多了一抹色彩。連環畫,最早叫作「連環圖畫」,俗稱「小人書」,是用多幅畫面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發展過程的繪畫形式。
  • 上世紀80年代的成都街頭是怎麼樣的
    上世紀80年代的成都街頭是怎麼樣的 2020-04-26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的湖南省長沙市,長沙南站拆除很可惜
    今天帶來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湖南省長沙市的老照片,改革開放40多年,如今的長沙發展的非常好,但是對於以前的長沙,你還有哪些印象呢?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些老照片感受一下當年長沙的魅力。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東塘,從圖中來看,當年這裡道路還是很寬闊,路兩旁還種植了許多植被,不過當年道路上的汽車還不多,根本不會發生堵車的現象,當時人們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和公交車。如今這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的湖北省宜昌市,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80年代的湖北省宜昌市的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一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如今的宜昌迎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工作居住生活,但是對於過去的宜昌,您,還有印象嗎?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婦女主任們應該有什麼待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婦女主任們應該有什麼待遇?農村婦女主任工作瑣碎又具體,細枝末葉麻煩的很,尤其早年計劃生育抓得緊的時期,其辛苦程度之高,工作量之大,又苦又累,沒有從事過的人難以體會其中艱辛。80年代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最艱難的時期,計生工作非常不好開展,工作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和壓力,所承受的誤解和委屈是外人無法想像的,這一代婦女主任們不知得罪了多少對基本國策不理解的群眾。甚至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朋友都不理解,吃過苦、受過累、挨過罵、蒙過冤、傷過心、流過淚,任勞任怨、披星戴月的工作。
  •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的確良面料最閃亮輝煌的時期
    如果你知道的確良是怎麼回事,並且以有一件的確良產品感到驕傲和自豪,說明你至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如果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只能聽別人說或者從各種媒體上追尋的確良當時的輝煌了。1941年英國人首次人工合成出,1953年美國首先建廠大規模生產這種可作為衣物面料的產品,這種合成化工纖維面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中國得到人們的追捧,成為那時最時髦的服裝面料。
  • 【樂享生活】那些畫男孩的男孩們
    01作畫中的HenryScott Tuke1880年代從斯萊德藝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畢業的Henry遊學義大利、巴黎,並從師法國畫家Jean-Paul Laurens,但實際上
  • 老照片:上世紀80-90年代河南省漯河市,一代人的美好記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八十年代河南省漯河市老照片,在過去的時候漯河還屬於許昌地區,現在的漯河發展還算不錯,但是您對於以前的漯河你還有印象嗎?這組老照片承載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希望這組照片給你帶來昔日美好的點點滴滴。
  • 上世紀80年代,理髮店是這樣的。農村婦女幾乎不去理髮店
    國營理髮店的師傅是按月發工資的,因為那個年代沒有個體理髮店,理髮都要排隊。當然,國營理髮店有自己的規矩。來理髮的,不指定理髮師,誰來理髮,誰就做,只是理髮師的手藝好。因為那個年代的髮型很單一,男生一般都是把頭剪平,大人的髮型也比較固定。成人在理髮過程中需要再刮一次面。
  • 這些人,曾是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音樂的領導者
    這些人,曾是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音樂的領導者上世紀80-90年代紅遍韓國的歌手都有誰?一起老看看吧。趙容弼韓國的「國民歌手」趙容弼,樂隊出身,首次出道專輯是1979年專輯「窗外的女子」。趙容弼在1980年代曾紅極一時,1987年至1990年還四度於NHK紅白歌唱大賽出場。
  • 上世紀80年代的5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上世紀80年代對於許多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那個時候,剛改革開放不久,國有經濟正在轉型,人們開始追求時髦,也開始熱衷於文學。興起的錄音機、喇叭褲、自行車,都是那個年代裡最具有潮流的時尚。也有人認為,80年代是一個充滿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的年代。
  • 懷舊80年代的老照片(5)
    時光荏苒,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眾多中外攝影家,拍攝了大量中國風光人文照片,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解讀,僅作資料回顧,共憶那難忘的歲月,並向原攝影作者們致以誠摯的謝意!懷舊80年代的老照片(1)懷舊80年代的老照片(2)
  • 9本小人書的一場「文藝復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工筆重彩畫家任率英,有「當代工筆仕女畫第一人」之稱的王叔暉,兩位大畫家為孩子們畫了不少小人書——彩色連環畫。現在,《經典中國故事繪本》系列按照原大尺寸還原大師作品,由湖南美術出版社首次結集出版。
  • 上世紀80年代為她瘋狂,今天依舊為她沉醉|夜問
    但上世紀80年代,大陸聽眾並沒有錯過鄧麗君的音樂,大陸的樂壇也受她影響頗深。一開始,人們只能在收音機或者盜版磁帶裡偷偷聽。直到上世紀90年代,大陸才正式引進了鄧麗君的歌,然而她的歌早已影響了無數人。這種影響除了音樂創作,也體現在了影視創作中,讓人聽到鄧麗君,就聽到了春天來了的感覺。
  • 大畫家庫爾貝:個性乖張的「自畫控」
    他拋棄之前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模式,畫了一幅巨型油畫,即《奧爾南的葬禮》。《奧爾南的葬禮》這幅畫,惹出不少爭議。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第一次看《奧爾南的葬禮》時,很容易就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羅中立那幅《父親》——畫家「膽大妄為」地將一個皺巴巴的農民大伯當做了主人,並佔據了五分之四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