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壓力非常大,金屬都能被壓扁,為何深海魚安然無恙?

2020-12-23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海洋佔據了地球70%以上的表面積,其蘊藏的巨量水資源,既是構成地球大氣層中水汽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地球上生命的誕生和各種生物的發展演化提供了直接或者間接的物質支撐,可以說,如果沒有海洋,地球將不會是一顆充滿生機的星球。海洋對於人類來說,雖然與其它地外星體相比距離近在咫尺,但是卻與其它地外星體一樣,我們仍然有很多未知亟待我們去深入地進行探索。特別是我們對於深海的認知,還幾乎處於非常初級的認知範疇,之所以會是這種局面,來源於深海區域異常惡劣的自然環境,比如無邊的黑暗、超級的壓力、複雜的地貌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深海的壓力那麼大,金屬都能被壓扁,為何深海的魚類卻安然無恙。

我們在初中都學過物體在液體中的浮力這一物理現象,浮力的大小等於所排開液體所受到的重力,這也意味著物體無論是處於水的哪個高度,只要是懸浮在水裡,其受到的浮力都相同,即等於自身的重力,也等於排開液體受到的重力。但物體在液體中除了受到液體的浮力以及自身的重力以外,還會還到來自各個方向的壓力,這就是液體的壓力。這個壓力的計算公式為P=ρ*g*h,其中ρ為液體的密度,h為受壓點距離液面的高度。通過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在液體中懸浮或者沉沒的物體,其受到的壓力,與自身距離液體表面的高度值成正比,所處的位置越深,則液體壓力就會越大。比如在水中,每下沉10米,就會一個標準大氣壓,假如到達地球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其深度達到1100個標準大氣壓,也就是說在這個位置每立方釐米的物體表面,會承受1.1噸物體的重壓。

大家都知道潛水艇的工作原理,即根據調節艇的蓄水量來調節自身的重量實現的。根據阿基米德定律(浮性定律),當排開水的體積基本不發生變化之後,通過調節潛水艇自身重量,當浮力大於重力時便會上升,當重力大於浮力時便會下降。然而,在潛水艇上升或者下降時,根據前面對水壓影響因素的分析,艇身下潛的距離越大,其受到海水的壓力就會越強,而在潛水艇的內部,為了保障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其內部基本上和地面上的標準大氣壓差不多,這就造成了潛水艇內外巨大的壓力差,因此艇身建造材料的堅固性、耐壓性、延展性成為決定著潛水艇性能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比如前不久我國的蛟龍號的下潛至7000多米的深海時,經測量其艇身就縮短了好幾釐米,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形變。

既然金屬在深海裡都能被壓扁,那些深海魚類能夠倖免,其特殊的身體結構勢必會抵消或者適應這種極端的狀況。首先,深海魚類沒有像潛水艇以及人類身體裡那麼多的容納氣體的「空腔」結構,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身體內外所受到的壓力差,很多深海魚類甚至沒有像淺海或者淡水魚類那樣的魚鰾,或者魚鰾體積非常小而且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魚的血管、神經纖維管、消化道等生理系統的支撐結構,所受到的內外壓力始終處於一種平衡狀態。

第二,魚的身體結構中的重要支撐單元,比如肌肉和骨骼都異常的柔軟,在這一定程度上也為巨大的水壓在身體上的作用提供了明顯的緩衝,從而避免了魚體與水壓之間正面的「硬扛」,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這也印證了那句話,就是越是堅硬的東西往往也是最脆弱的,比如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往往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反而不像柔軟的舌頭那樣遊刃有餘。

第三,組成深海魚細胞的細胞膜結構比較特殊,一方面蛋白質的結構單元較小,另一方面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高,有利於海水成分的滲透,以及細胞結構活動空間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卸壓」和「緩衝」的作用。

第四,深海魚的皮膚通常都非常薄,有的甚至是一層薄薄透明的膜,這樣也非常容易使得外界海水與體內達到一定的壓力平衡。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深海魚之所以能夠適應深海惡劣的環境,得益於它們特殊的身體構造,這是長期適應環境自然選擇並且持續進化的結果。由於深海魚和淺海魚身體構造的不同,它們在海洋中的棲息環境一般也不會發生重疊,截至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生活在海底最深的魚類,其棲息地距離海平面的數值為8100多米,這裡或許就是深海魚的下潛極限了。

那些被人類捕撈上來的深海魚,一出海面就可能在短時間內死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其體內環境仍然處於深海的高壓狀態,從深海到出水所經歷的時間太短,以至於還沒有適應低壓環境,體內的高壓使得血管、內臟等重要器官發生急速膨脹甚至爆裂。

相關焦點

  • 科普|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魚是如何承受的?
    相比於淺海中的魚,深海魚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較少,而脂質和膠質則相對較多。此外,深海魚骨骼中軟骨的比例也遠高於淺海魚。對於深海魚來說,這都是為了適應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協」。所謂「過剛則易折」,相比於骨骼和肌肉,脂質和膠質能更好地幫助魚類對抗巨大的壓力。
  • 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生物並沒有鋼鐵之軀為什麼可以生存
    一開始,有些魚可能無法適應壓力,但它們會隨著時間不斷進化。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或是逐漸適應深海的壓力,但卻無法適應深海的壓力,所以他們的結果只能是種族的消失。但經過這麼長時間,能在深海中生存的魚都是能承受這麼高壓力的魚,而那些不能承受的魚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
  • 100斤實心鐵球能承受多大壓力?科學家把它扔進馬裡亞納海溝
    筆者-小文深海是人類最為嚮往的地方之一,那為什麼直到現在人類都沒有解開深海的秘密呢?這就不得不歸咎於海底強大的壓力了。而更多的人相信,深海並不像人們看起來的那麼荒蕪,即使是藍鯨那樣的大型哺乳生物,也能通過調節體內的氣壓來適應深海的生活,因此,在深海當中或許真的有人類未知的龐然大物存在也不一定的。
  • 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魚為什麼沒被壓死?
    相比於淺海中的魚,深海魚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較少,而脂質和膠質則相對較多。此外,深海魚骨骼中軟骨的比例也遠高於淺海魚。對於深海魚來說,這都是為了適應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協」。所謂「過剛則易折」,相比於骨骼和肌肉,脂質和膠質能更好地幫助魚類對抗巨大的壓力。
  • 深海中的未知「怪獸」真的存在麼?10000米的海底究竟有多恐怖?
    深海10000米究竟有多恐怖?去過那裡的人比登月還少!人類可以將航天員送上太空,卻很難將人送到最深的海底。人類是地球霸主,雖生活在陸地上,但是地球表面71%都是海洋,海洋中有著豐富的資源,同時有著各種各樣的生物,所以人類一直非常渴望去探索。海洋究竟有多深?
  • 深海到底有多麼恐怖?科學家:海底的東西人類惹不起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深海確實是可怕的,人類陷於深海就如同進入一個無法走出的恐怖深淵,唯有死路一條。但深海的可怕在於其環境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怕的生物,超深淵的海溝裡其環境已經可怕到罕有生物能生存的地步了。
  • 深海魚都是醜八怪?底下這麼黑,我們隨便長長好了
    深海食物少,光線少。眼睛大,可以更多的接收光線。長很多觸鬚可以更靈敏的感受食物。牙齒長而密集,可以保證好不容易抓到的食物不容易跑掉。嘴向上,說明這種魚是從下往上捕食的。深海環境比較嚴苛,常年溫度保持在3~ -1.8 °C(海底熱液口除外,那裡的溫度可達到350°C),海水液壓隨著深度每10m增加一個大氣壓。在深海中,由於沒有光,因此主要的營養物質都是靠上層落下來的海雪(marine snow)來提供,但是在下落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表層中層生物所吸收,因此深海魚的生存條件確實不太盡如人意。
  • 鼠尾鱈、仙女魚、深淵鉤蝦……「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畫面
    中科院深海所杜夢然介紹,「深海勇士」在馬裡亞納海溝弧前區4000米深度的區域下潛,該區域底部大部分都是黑色的積巖,但是這次很意外,在這樣的深度發現有一片白色的碳酸巖。地球深部滲漏流體在海底形成白色碳酸巖中科院深海所 杜夢然:碳酸巖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但是在海洋裡的產生和存在則需要一定的條件。
  • 海底11000米到底有多恐怖?什麼生物能在這裡生存?
    海底11000米有多恐怖? 很多人會有深海恐懼症,因為深海確實非常恐怖。我們知道,在陸地表面有大氣壓的存在,海底也有壓強,而深海11000米處的壓強非常強,足以把人類壓扁。 水的壓強公式是P=pgh,其中P是壓強,p是液體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h為高度。
  • 走進地球最深處,探索海底一萬米的世界
    參加研究計劃的科學家發現的這個奇特生物據信是「獅子魚」,當它遊泳時看起來像有個奇怪的卡通狗鼻子背後浮動著溼紙巾。這種魚渾身成白色,頭大、眼睛小、沒有魚鱗,通常較人類的手掌稍長,這種棲息深度的魚不像我們曾看過的東西,也不像我們已知的任何東西。為適應深海環境,深海魚的生理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深海魚的肌肉和骨骼上。
  • 萬米深海下的魚是什麼樣的?就像是怪物一樣,這還算得上魚嗎?
    萬米深海下的魚是什麼樣的?就像是怪物一樣,這還算得上魚嗎?海洋佔據了地球當中的大部分面積,海洋的總面積達到了3.6億平方公裡,是陸地面積的24倍。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也沒有真正的全面的認識海洋的廣闊和浩瀚。
  • 11000米的海底究竟有多恐怖?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馬裡亞納海溝都是人類的禁區,直到最近幾百年來,人類的科學技術才能夠支持人類探索這裡的世界。 海底11000米有多恐怖?很多人會有深海恐懼症,因為深海確實非常恐怖。我們知道,在陸地表面有大氣壓的存在,海底也有壓強,而深海11000米處的壓強非常強,足以把人類壓扁。水的壓強公式是P=pgh,其中P是壓強,p是液體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h為高度。
  • 為什麼人類承受不了深海的壓力,而深海魚類卻活動自如?
    氣體或液體對於固體的壓力,是一種垂直作用力,尤其在空氣中和水中,這種壓力是來自四面八方,垂直均衡於被壓物體的每一個位置的。如我們在地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每時每刻都在約1個大氣壓的狀態下,也就是我們全身的皮膚每一平方釐米都垂直均衡的承受著1公斤壓力。我們沒有感到什麼壓力,反而很舒服。我們常用一個詞來形容很激動或情緒高漲,就是熱血沸騰。
  • 深海魚中藏著好脂肪,口感美味助健康!
    而實際上,脂肪是個大家族,有好也有壞,吃對了就對健康大有益處。深海魚中富含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是中年女性健康所必需的脂肪酸,由於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因此必須要靠攝取外來的食物才能取得,最主要的來源是深海的魚類,每100克魚肉裡的omega-3脂肪酸含量高達2.7克。
  • 海底一萬米會存在什麼生物?科學家說,魚已經不是魚了!
    海底的深度是非常深的,人類在不藉助工具的情況下最多可以下潛40米,但是海底的環境是非常複雜的,當你下潛的深度越深就意味著海底的光線會越暗,同時壓強也會越大,而且含氧量也會越來越少。人類倘若不藉助專業的工具的話,是很難探索到海底深處的奧秘的。不過就算人類藉助專業的探測工具,大概也只能潛入海底幾千米處。
  • 這部深海科幻電影,從一開始到結尾都讓你感受極度深寒的緊迫感
    《深海異獸》劇照《深海異獸》又名《水下》,終於在長時間的等待後,終於「一睹芳容」,可惜的不是在電影院看,還是差了那種更能融入影片環境中的氛圍。,特效把深海高壓下各種物件壓扁,把人也壓扁的場景完整地展現出來,讓我這個痴迷大海,喜歡潛水的人,都開始懷疑自己的愛好到底對不對。
  • 魚類能頂住深海壓力,可不是因為心態好
    作為對比,人類潛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內,最極限的深度也不過300來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處,靜水壓大約是800個大氣壓左右,差不多相當於一頭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蓋上。要是沒有深潛器,人類是絕無可能到達這麼深的地方的。那麼,深海魚類是如何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壓力呢?
  • 手機裡的「深海水族館」:來自海底的視聽饕餮
    ,周遭各色魚兒暢快遊玩,整體給玩家呈現出了一幅靜謐又充滿活力的海底世界。音樂是非常動聽的鋼琴曲,水中流動著空靈的音符,與海底的靜謐交相輝映,鮮遊醬真想一整天都泡在這舒緩的音樂裡曬著太陽,幻想自己就身處在這夢幻的水族館裡。
  • 馬裡亞納海溝約11034米,為何到10929米就停止探索,看他拍到了啥
    深海研究這個行業是「二戰」後新興起的,因此做這方面研究的人大多都是新手,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界的老輩就提出:「上天、入地、下海」是人類拓寬視野的三大方向,但到目前為止,人類進入深海的能力還是極其有限,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至今已有三四千人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但潛入世界最深海——馬裡亞納海溝的卻寥寥無幾,這裡存在著很多的謎團,它那黑暗又深不見底的內部,更是引發無數科學家的探索。
  • 大氣壓力重達10噸,人類為何沒有被壓扁?科學家:早已經扁了
    科學家表示這個大氣的壓力足足有10噸重,那為什麼沒有把人類給壓扁呢?科學家又再次表示其實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那麼久,早就已經被大氣層給壓扁了,只是我們自己不自知而已。證據就是人類為了能夠適應地球的壓強,身高本來可以長到2米以上。我們現在的身高只有1.5到2米。所以已經被大氣壓壓得很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