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是最能代表愛情的東西,沒有鑽戒的求婚怎麼會是一場體面的求婚?可是,
鑽石真的是稀缺品嗎?
它到底值多少錢?它的保值性又如何?你是不是真的被一場世界營銷騙了?看視頻吧,人生資本論聯合新財知社來告訴你。
· 溫馨提示 ·
沒有Wi-Fi的同學可以移步下方看圖文版
— — 以下為圖文版 — —
鑽石從普通珠寶變身世界認可的愛情等價物,源於一場由戴比爾斯公司策劃的世紀營銷。
二百年前,鑽石極為稀有,每年寶石級鑽石的產量只有幾公斤,那時的鑽石和祖母綠、紅藍寶石等寶石一樣,只是上流社會炫耀財富的珠寶。
十九世紀,南非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產量將近一萬公斤,鑽石不再珍貴稀缺,供應商們驚慌失措。
此時,戴比爾斯公司挺身而出,咬牙買下整座鑽石礦,掌控了鑽石的供應。
掌控了供給側,需求側也不能落下。
1938年8月,戴比爾斯創始人的兒子哈裡聯合艾耶廣告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了一場「洗腦」活動:從美國市場開始,強化公眾意識中鑽石和愛情的聯繫,將鑽石打造成求愛必需品。
電影中開始頻繁出現當紅明星佩戴鑽石的形象;
八卦雜誌極力渲染名人送給愛人鑽石的大小;
在校園中演講,向青少年灌輸「鑽石是唯一被全世界認可的定情信物」的思想。
艾耶公司在臺前造勢,戴比爾斯在幕後掌控供給,短短三年,美國的鑽石銷量上升了55%。
1950年,「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語橫空出世,在鎖定鑽石與愛情關聯的同時,為鑽石添加了增值傳代的屬性,以防止人們出售手中的鑽石,擾亂市場價格。
戴比爾斯的營銷策略永遠切中消費者的要害,成功對全世界的消費者進行了「洗腦」——所有的姑娘都認為沒有鑽戒就不能愉快地結婚,所有的小夥子東拼西湊也要給心愛的姑娘買一枚鑽戒。
這樣看來,鑽石的愛情屬性似乎是人造的。
1970年,倫敦一家雜誌社花800鎊購入兩顆0.5克拉的寶石級鑽石,9年後只能賣出1000鎊,考慮通脹,只相當於1970年的334鎊。
幾年後,荷蘭消費者協會購入一顆克拉大鑽,8個月後向20家珠寶商詢價,19家拒絕報價,最後一家只願意出買價的零頭。
知道了真相的人們還會選擇鑽石作為愛情信物嗎?
當然會,想像一下你說:「親愛的,這是一場騙局,我們不買鑽戒了」時,姑娘的表情?
這筆「維穩」經費,
還是要花的。
END
視知TV矩陣成員
-- 點擊圖片 ↓ 查看最熱文章 --
合作諮詢
郵件:business@ishizh.com
電話:010-538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