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在廈門鄉村「築夢」演繹「鄉愁」故事

2020-12-17 瀟湘晨報

新華社廈門12月5日電(記者董建國)來自臺灣的李佩珍,已在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駐村」了7個年頭。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幫助院前社逐漸成為美麗鄉村的同時,她也和村民一起,守護著鄉愁。

李佩珍是一名規劃師,在臺灣已有10多年參與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的經驗。2014年,她隨團隊來到青礁村院前社,參與社區規劃、建設工作。

院前社是青礁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00多人,村民常年以種菜為業。李佩珍依然記得第一次到這裡時的印象:大雨傾盆的夏天,荒煙蔓草的古厝已年久失修,唯一一條通往村裡的小路泥濘不堪。她一腳踏進泥裡,好不容易拔出腳來,鞋帶卻扯斷了。她笑著說:「這裡的土地會黏人,這一黏我就留下了。」

因種菜收益太低,那時的院前社已經變成徹底的「空殼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土地荒廢得令人「心疼」。田地荒廢、汙水橫流,到處是雞屎鴨糞,還有隨地的垃圾、四處飛的蒼蠅。

「我們變了,村莊才能變。」李佩珍說,工作就從改變村裡的年輕人開始。2014年,經過李佩珍不厭其煩的鼓勵和推動,一批由留守年輕人組成的濟生緣合作社成立,返鄉村民陳俊雄成了理事長、社長。

這些年輕人和李佩珍一起清理雞舍、豬舍、茅廁,整治鄉村環境,將整理出來的地塊開闢成「城市菜地」,像開心農場那樣,租給城裡人。

「留守村裡的年輕人加入合作社後,幹起活來讓我都吃驚。」陳俊雄說,「早上6點就到菜地,肩挑手扛。原本一個個白白嫩嫩的,很快曬得比我還黑。」

「城市菜地」受到城裡人歡迎,村民收入也多了。原本村民自己種一畝地一年也就3萬元收入,現在能有8萬多元。

隨著更多年輕人回到村裡發展,農家樂、鳳梨館、陶藝館、民宿、親子教育體驗等產業也風生水起。院前社成了遠近聞名的閩臺生態文化村,年遊客接待量達10多萬人次。

如今,在李佩珍指導下,院前社又對村容村貌進行系統規劃和提升,並引進資金對村裡閒置的39棟閩南古厝進行修繕、改造,開發成咖啡館、民宿、私房菜館、博物館等文化旅遊業態。院前社也全村動員,收集犁、耙、風車、石磨等傳統農具,打造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鄉愁博物館」。

「在村裡做社區建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兩岸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民心相親帶來的溫暖與感動。」李佩珍說。

在李佩珍的微信朋友圈裡,記滿了她和村民溫馨互動的小故事:從臺灣回到村裡時,驚喜地發現村民為自己的住所裝上了石桌、石椅和水龍頭;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和村民一起納涼、吃烤魚,雖然碰上不期而遇的大雨,大家還是撐著傘大快朵頤……

親身參與、見證院前社越來越好,李佩珍和她的團隊還有更高的目標。「希望能夠把這裡的經驗輻射到更多地方。」今年起,李佩珍和夥伴們開啟了「西部駐點」計劃,分批前往甘肅、寧夏等地,發揮團隊在鄉村建設、產業再生等方面的優勢,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我們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在大陸鄉村『築夢』,不僅實現了個人的發展和理想,還看到未來鄉村的美好前景,看到兩岸融合發展的美好前景。」李佩珍說。(完)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新華社廈門12月8日電(記者趙雪彤、張逸之、石龍洪)「途中的鄉村,寫著難忘的家舍。鄉村的途中,寫著有趣的故事。」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始於情懷,但不止於情懷。」
  • 築夢鄉野不負韶華
    本報記者 施辰靜 攝東南網12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來吧,我們一起設計一條回老家的路」「像善待老人一樣善待古村落」「村民變了,村子就變了」……8日,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在廈門舉辦,這場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為主題的論壇活動,吸引了許多兩岸鄉建鄉創青年參與,他們分享經驗、溝通想法、交流合作,期許在大陸廣袤的鄉村追逐夢想、不負韶華。
  • 5位在京臺灣青年分享追夢、築夢、圓夢的動人故事!
    5位在京臺灣青年分享追夢、築夢、圓夢的動人故事!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在攜手應對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0月16日舉行的「凝聚青春力量 築夢美麗家園——在京臺青分享會」上,5位在京臺灣青年分享了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經歷,為兩岸青年交往搭建橋梁,促進青年心連心,手牽手。分享會由北京市青年聯合會主辦,海澱區青年聯合會承辦。
  • 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粵美鄉村考察之旅在清遠啟動
    中國臺灣網12月15日訊 12月4日,由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清遠市臺港澳事務局、廣州市穗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粵美鄉村考察之旅在清遠市啟動,兩岸約100名青年參加開營儀式。
  • 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中新社福建三明12月19日電 題: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作者 閆旭 林春茵「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
  • (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臺南姑娘張欣頤這樣介紹自己。  2014年,張欣頤從臺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研究所畢業,跟隨臺灣鄉創團隊來到福建參與美麗鄉村項目,負責空間規劃設計。來到距離縣城約12公裡的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當地人習以為常的丹霞地貌、田園風景,在張欣頤眼中有了另一種可能性。
  • 風來了,逐浪去——登陸打拼的青年臺灣企業家眼中的挑戰與機遇
    12月9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廈門會場。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大陸的市場變化迅速,潛力巨大。市場環境變化、科技進步的過程當中,充滿著機遇與挑戰。」在9日舉辦的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上,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章偉分享了他的經驗與期待。
  • 鄉村振興提速,兩岸青年如何融入?
    近日,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與民革福建省委會共同主辦的「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在福州市永泰縣舉辦,會議通過政策解讀、專家授課、兩岸青年交流等形式,引導兩岸鄉建鄉創青年共同探索未來鄉村振興之路。對於融入鄉村振興大局,兩岸青年有何看法和感悟?他們能否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在鄉村的大舞臺上一展長才?
  • 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中新社泉州1月6日電 題:「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欲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作者 廖靜  「我的曾外祖父是一名赴臺的老兵,而我的曾外祖母在老家等待了一輩子。」1995年出生的傅博,來自福建晉江,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的他正著手拍攝一部臺灣老兵的劇情短片,欲還原包括自己曾外祖父在內的一個特殊群體的鄉愁故事。
  • 在閩創業臺灣青年期待更多臺灣青年融入鄉村發展
    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21日電 (記者 葉茂)「寧德很多村落的發展路徑與思路值得學習」,有感於福建省寧德市探索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成功開發「石頭會唱歌」藝術聚落的臺灣青年林智遠20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期待未來有更多的臺灣青年能融入大陸鄉村發展當中。圖為考察霞浦縣民宿業。
  • 大山裡飛出幸福歌 「美麗鄉村·築夢有我」再次出發
    10月22日,由中共北京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首都文明辦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2020年「美麗鄉村·築夢有我」大型新聞公益行動精準幫扶低收入農戶「脫低」增收專場活動——「全面小康 一個不少」在密雲正式啟動
  • 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之「青年紅色築夢之...
    6月30日,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重要子活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以下簡稱「紅旅」)全國啟動儀式在深圳、北京兩地採取線上線下同步的方式啟動。「1」是主體賽事,包括高教主賽道、「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職教賽道、萌芽賽道。「6」是6項同期活動,包括「智闖未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智創未來」全球創新創業成果展、「智繪未來」世界灣區高等教育峰會、「智聯未來」全球獨角獸企業尖峰論壇、「智享未來」全球青年學術大咖面對面、「智投未來」投融資競標會。  「敢闖、會創」一直是華工人的特質。
  • 蘇經院師生奪冠江蘇省大學生雙創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項
    近日,2020年江蘇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項圓滿落下帷幕。來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70所晉級決賽的高校代表隊展開激烈角逐,最終來自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鄉守以墨」團隊斬獲一等獎。
  • 圓點直播鄧小忠許雋姝「南強興鷺」講廈門故事
    2020年12月17日下午14:30求是雜誌主管的圓點直播福建頻道鄧小忠直播間,展示一場鋼琴家庭音樂會和閩南文化答嘴鼓、閩南俗語的特殊音樂直播帶貨,創新廈門民盟社服委的社會服務工作新模式,用音樂演繹好中國故事、創新廈大校友「南強興鷺」 文化自信和扶農助創話題,講好廈門文藝之家的故事。
  • 凝聚青年思想力量主題沙龍活動舉行 為青年搭建築夢空間——北侖...
    本網訊(記者 匡野 通訊員 張筱玲 趙帥)為激發青年活力,提升青年「思進思變、向上向前」的凝聚力,近日,由團區委主辦、霞浦街道團工委協辦的「青春有時」凝聚青年思想力量主題沙龍,在鳳凰社區城市書房築夢空間陣地開展。
  • 溫國輝:歡迎更多臺灣有志青年共建共享廣州輝煌未來
    (中國臺灣網 陳文韜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5日訊 (記者 張亞靜)4日上午,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暨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啟動並舉行開營儀式,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出席開營儀式並致辭。
  •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的詩人,有著怎樣的鄉愁?
    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這是幾代人鄉愁的回憶呀!余光中生於1928年,於2017年去世,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一生都在四處逃亡與背井離鄉中顛沛流離,他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 廈門:同安區汀溪鎮打造「隘頭村—頂村村」旅遊動線賦能鄉村振興
    「中國最美休閒鄉村」頂村村不斷豐富鄉村旅遊內涵,助推產業興旺。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靈秀汀溪,有著「廈門生態第一鎮」之美稱。當前,同安區汀溪鎮正在加緊打造和完善「隘頭村—頂村村」鄉村旅遊動線,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主題,串聯轄區歷史文化和現代產業資源,勾勒出一幅「業興、家富、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圖景。  據悉,「隘頭村—頂村村」動線項目總投資約2200萬元,注重要素聚集和內涵發展,旨在實現鄉村振興「面子」「裡子」的雙提升。目前,大部分項目已進場施工,預計年底完成建設。
  • 臺盟中央在南京舉辦臺灣青年國情區情培訓班
    中國網據臺盟中央網站消息  「同窗盤桓,如沐春風;進德修業,餘音繞梁……懷瑾握瑜,初心不改」……11月30日,帶著飽含中華詩韻和殷切祝福的結業證書,來自江蘇南京、蘇州、常州、無錫和浙江杭州、廣東珠海等地的30多位臺灣青年回到了學習工作崗位,為臺盟中央臺灣青年國情區情培訓班畫上了圓滿句號。
  • 臺灣詩人瘂弦把一塊槌衣石放在門前,背後是一種怎樣的鄉愁?
    太動人的故事! 我以為這確是超越余光中《鄉愁》的關於鄉愁的壓卷之作! 我其實很少會被新詩感動,也很少發當下白話詩的評論,這次真是例外的例外,句句是實語心語,但動人處,正在此。」 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家金欽俊由衷感言:「 不忍心用撕心裂肺四個字來狀寫瘂弦先生大半生鄉愁之濃之黑之痛,那是無知槌衣石無法消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