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為了減少白色垃圾保護環境,我國就明確規定了「限塑令」。2008年,限塑令規定,「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現在10多年過去,提高大眾環保意識為初衷的「限塑令」似乎並沒有得到貫徹,市場上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塑膠袋也並沒有減少。
1
根據最新消息,中國塑協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止到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了400萬噸,外賣和快遞正在加劇這一問題。據統計中國快遞塑料包裝每年消耗量約為180萬噸,外賣塑料包裝約為50萬噸。
每日塑膠袋使用量30億個,人均使用兩個以上,也就是說限塑令並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更直接地反映出了塑膠袋需求量很大,通過價格降低需求的辦法效果不明顯。
以前以收費的方式來控制塑膠袋的使用,在菜市場和超市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但隨著近年來外賣和網購的發展,塑料包裝問題再次加重了。
如果限塑令還按照以前的標準來執行,沒有與時俱進和變通改進,那麼環保問題只能是愈發嚴重。
2
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快遞和外賣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我們的生活便利性,但由此產生的垃圾和浪費,卻轉化為社會成本,成為環境不可承受之重。
據數據統計,中國快遞業每年約產生180萬噸塑料垃圾,外賣垃圾也是高速增長。
「限塑令」落實難在哪兒?中國青年報官微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改變公眾習慣」,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新材料研發推廣難」以及「購物成本提高」。
改變公眾的環保觀念,這非短期就能解決的事情,或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營造全民環保的氛圍。
解決白色汙染,減少塑料垃圾,最主要的還是解決成本問題。不僅要研發新型環保可降解塑料,還要降低其費用,畢竟只有人人都能用得起才容易推廣,否則再好的環保成果也只是紙上談兵,沒有應用價值。
環保減塑是一個長久的話題,這些年來,從國家到社會,都很關注環保話題。而且,不止是停留在嘴上說說,在行動上也有魄力,常常開展各種環保公益活動。
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實現「減塑」的第一步,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
關於限塑令,國家也在一步步加強,《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公布:從2020年開始,我國將逐步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其中,到2022年底,重點地區郵政快遞網點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等。
「減塑」之路任重道遠,也需要我們每個普通人從意識到行為貫徹實行環保觀念,將減塑落實到生活細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