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足跡,探密《人間詞話》的境界之美

2020-12-13 唯有香如故2019

早就聽說過《人間詞話》在詩詞批評史上的盛名。

年前逛書店的時候,無意在書架上看到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便買了下來。當時一併買回來的還有《閱微草堂筆記》、《浮生六記》、《鏡花緣》、《傳習錄》等,同屬古代文學大類。

近日閒來無事,閱讀了這本意境優美的《人間詞話》。讀完之後,用一個成語來形容我心中的感受就是:如獲至寶,甚至有種迫不及待想與眾人分享的心情。此刻且容我追隨國學大師的足跡,探密《人間詞話》的境界之美。

王國維和他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字伯隅,號觀堂,187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的書香世家。中國近代傑出的學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古文學、哲學等領域的造詣都非常深,乃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之通才,是近代知名的「甲骨四堂」之一,一生著述頗豐。其著有《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觀堂集林》《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古史論證》等。梁啓超先生曾評價其為「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人間詞話》雖僅薄薄三十餘頁,但此中所述全是其嘔心嚦血披肝瀝膽之作,被譽為自晚清以來中國最負盛名的美學經典。該書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傳統概念和思維邏輯,巧妙地將中西思想文化貫通融合,點評犀利且精準。在我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自晚清以來中國最負盛名的美學經典。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開創性的提出了「境界說」,這也是此書之精髓要義。

在此之前,就有評論家對詩詞的評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較為流行的有:神韻說、興趣說。

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裡說道:

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意思是說,盛唐時期的作者,寫詩追求興趣二字。就猶如羚羊掛角,找不到雕塑堆砌的痕跡。這樣做的好處是有玲瓏透徹的意趣,而不是勉強拼湊而成。就猶如空中之清音、相中之本色、水中之倒影、鏡中之幻象,故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至於清代王士慎的神韻說。則強調詩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風神氣韻,以衝和淡遠為主,來突出詩詞本身的韻味和意境,如此便能擺脫詩詞堆砌雕琢的痕跡,以達到意境優美含義無窮的目的。

對此,王國維卻提出了與前人截然不同的見解—境界。

在我看來,境界之說方能囊括詩詞之根本,高嚴羽、王士慎等人一籌。境界之說重要到了什麼程度呢?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境界,就沒有人間詞話。

因此,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想要傳達的無窮盡的意境和含義。便不得越過境界而論其它。

他對於詩詞評論的觀點是: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也就是說:說氣質,說神韻,倒不如說境界。境界是根本,至於氣質、神韻之說,倒入了末流。只要境界有了,氣質神韻自然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人間詞話》開篇也提到了: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由此可見,王國維是極為推崇境界一說的。

境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對於什麼是詩詞中的境界,王國維是這麼說的: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對於這段文字,我的理解是:不是只有景像和風物才能稱得上境界。人們心中的喜怒哀樂,也是境界。所以只要詩詞中有真實的景像風物,具有真情實感,便是有境界。反之,便是無境界。

可以說,有境界和無境界的區別在於,一真一假。

從小,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求我們寫心中的真情實感,寫真景物,真實發生的事情,切不可虛偽造假而失了真實。

但是在那時,並不能領會老師的意圖,文章多為拼湊偽造而成,,因此少了真情實感,頗有種一言難盡的感覺。

比如在小學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會面對一個論題作文:《我的媽媽》(此處可以隨意代指任何一個名稱),然後,我發現,幾乎所有人寫的人物,都是一樣的,真正的千人一面。難道我們擁有同一個父母嗎?難道那些事跡在每一對父母身上都發生過嗎?非也,只因為我們缺少了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缺少真情實感,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才一言難盡。

要想寫出真感情,真景物的文章,必得去認真觀察記錄,生活中的真情實景,有了經歷和感受,自然能寫出能讓人產生共鳴的好文章。

所謂的真,全在乎合乎自然,合乎情理。能夠合於自然,合於情理的,不會沒有境界。

對此,他評價納蘭容若的詞作:

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正因為納蘭容若做到了以自然的角度觀物,以自然的語言去言情,他的詩詞方能讓千千萬萬的讀者感同身受,與之共情。

境界的評定

為了更好的讓讀者理解他所說的境界說,他從不同的角度分別提出了造境、寫境,境界之大小以及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說法。

造境,寫境

關於造境,寫境,王國維這樣說: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一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意思是說:所謂的境界分為造境和寫境,此二種分別對應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但是這兩種實在不好分別,這是因為一流的詩人創造出來的境界,必然是合乎自然的,也可以說是不脫離現實和自然的,他們所寫的現實的境界,也必然注入了詩人的理想。

想一想,還真是這樣。像李白和杜甫,一理想一現實。李白所創造的理想的世界,其實是以現實世界為原型的,在那個世界裡,也能找到現實世界的痕跡;而杜甫雖注重寫實,但是在其詩作中,也能看到詩人對其心中的理想世界的構築。二者的關係並非非此即彼。二者相互關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我、無我之境

對於有我、無我之境的說明: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故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這裡面說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差別。全在於作者是否能達到以物觀物。能夠做到以物觀物,方為無我之境,否則便只能有我之境。

可惜的是,縱觀古人所著詩詞,有我之境,頗多,而無我之境,則少之又少。

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他還特地拎出詩詞來作比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春。」這是有我之境,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觀景觀物,詩作中帶有自己的主觀色彩以及情緒流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面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這是無我之境,作者以物觀物,分不什麼是物,什麼是我,因此詞作達到了物我合一,物我難分的境界。

雖然境界分有我、無我之境,但王國維也坦承,能夠跳出身身的局限,自己的視角,寫出無我之境的,方可稱得上是詩詞大家。

境界之大小

世人皆知,境界有大小,但是境界有好壞嗎?

對此,王國維這樣回答: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閒掛小銀溝「,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他說:境界雖然有大小之分,但是並不以此來區別境界的好壞。大境界有大境界的妙處,小境界有小境界的好處。就拿杜甫和秦少遊的詩詞來作比較吧。「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寶簾閒掛小銀溝」,境界雖幽微,但令人回味無窮;「大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境界遼闊,意境深遠,同樣讓人忍不住感慨萬千。

是的,怎能因為境界之大小而論斷境界之好壞呢。無論境界之大小,都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作中的美,感受中詩人心中的情感。這樣的作品又怎能以簡單的優劣來區分呢?

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經三重之境界

初識王國維,源自他對人生三重境界的解讀。

在一次培訓會議上,我的老師給我們講述了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彼此我還不基領悟。然而此去經年,我對他的人生三重境界終於有了一番領悟。

以詩詞論人生,不得不令人大讚王國維的高明之處,真妙哉矣!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晚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

古往今來,要成就大事業,在學問上有所建樹,一定會經歷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昨夜晚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此看來,王國維對於人生的領悟相當深刻啊,想來,他在做學問、做人、建立事業方面,也必定經歷過這三重境界,從建立一個目標,經歷苦苦尋覓而求之不得。再到為了信仰和理想,縱使付出再多,面對的挑戰,承受的痛苦,經歷的磨難再多,亦無怨無悔。坦白說,如果非心之所向,是絕對抵達不了第二重境界的。最終再到第三個階段。發現你曾經苦苦尋覓求之不得的東西,竟然就在自己的身邊,頗有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灑脫和自在。

雖然我的人生閱歷不深 ,感悟也沒到那一步,但是我非常認同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重境界。

就拿我寫文章來說吧。

去年10月份,我進入頭條寫作,一開始我非常執著,我的目的就是過原創,加黃V.。目標非常明確是不是?

在這個階段,我有過焦慮,有過困惑,也有過痛苦,當看到別人紛紛過原創,加黃V,更有甚者拿青雲拿到手軟,這時,我的心態就開始不好了,對別人充滿了羨慕和嫉妒。

之後我的心境慢慢有了一些轉變。我告訴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初心,而被名利所左右。所以,我不再關注別人收穫了什麼,完全不受外界的影響,別人過原創,加V,中青雲,我自然是為他們高興,這是對他們的肯定。同時我知道自己與他們之間還存在巨大的差距,想到這裡,我便釋然了,從此便不計得失。但同時堅定了不管有沒有認可,我要堅持下去的決心,不管將來回報我的是什麼。也就是說,我完全放下了對原創標的執念。而全心全心地關注我的創作上。

到現在我依然還是個新手,還沒有獲得原創。但是這又能怎樣呢?沒有原創標並不影響我繼續創作。

我想,假以時日,必定能夠體會到「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和浪漫。

能力不夠,努力來湊

我在是在寫作上如此,在對很多事情上的觀點和態度上亦是如此:隨緣不攀緣,講究不將就。不執著,不強求。

如此這般,興許做人便能開心一點。

在自己實力和欲望無法匹配的時候,當自身的實力無法駕馭野心的時候,我選擇沉下心來,默默努力。是的,能力不夠,努力來湊,也許這是唯一可以讓我突破自身局限的辦法。

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徵服世界,方能贏得世界對你的一片尊重。

這也是我從《人間詞話》領悟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相關焦點

  • 《人間詞話》:國學大師王國維教你三步實現人生理想
    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關於他的死因,近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其中有「殉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文化殉節」說,「諸因素」等。而我認為這些說法中當屬先生的知己陳寅恪先生最貼切。
  • 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立守得,他用三句古詩詞名句
    王國維的死是中國文化界的巨大損失,雖然如今我們已很少關注他的作品,但王國維的成就卻是不可小覷的:他既有中國古典美學的氣質,又深諳西方美學體系,文史曲哲字略無不精通,被譽為新史學的開山之人,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此說法被王國維寫在《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分別是:立、守、得。
  •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錯了?細論人間詞話中的隔,學詩詞須搞懂這個字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錯了?細論「隔」,學詩者須搞懂這個字近日,有詩友(@浮生之外)發私信問我:詩詞中何為「隔」?王和尚此文就談一談詩詞賞析中的「隔景」與「隔情」之內涵。△ 王和尚細說王國維人間詞話之「隔」論比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39則,批評南宋詞人姜夔寫景之句「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並且他舉姜夔詞中「
  • 王國維《人間詞話》:當文學遇上哲學,才是最唯美的人生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最早聽聞《人間詞話》便是從這三句話開始的。那時人還年幼,只道詞是詞,詩是詩,美就可以了,怎還能上升到境界的程度。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王國維:三行字是人生的三個境界
    說起晚清的國學大師們,絕對不可能繞過王國維。他不僅是一代詩人,而且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歷史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尤其是在美學理論方面,他為後來的現代美學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最熟悉的是他的《人生詞話》和書中提出的「學術三境界」昨晚西風枯死的綠樹,孤零零的高樓上,望著世界末日的路。我不後悔我的衣服越來越寬,這讓人們為伊而憔悴。在人群中尋找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昏暗的燈光下。
  • 《人間詞話》:人間年年歲歲又何其相似
    朱光潛曾評價《人間詞話》:"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寫出的《人間詞話》王國維一生涉獵多個領域,文學、歷史、哲學、教育,在各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就。在這樣的心情下,王國維扎進了中國古詩詞的研究中,寫出了《人間詞話》。王國維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聆聽書海丨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實驗學校高滈同學與您分享《人間詞話》
    今秋,吾偶然有幸閱得國學名篇《人間詞話》。此書為王國維先生所作,內述王國維先生對各朝詩詞的評析褒貶,其言辭之精闢,內容之豐腴,令吾受益良多,習得數種作文之良法。《人間詞話》一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其卷上是由王國維先生親自編定而刊行的,其卷下和補遺部分則由他人輯錄自先生的手稿舊藏中。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八、九則)
    從王國維舉的例子來看,境界大小似乎跟作者取材視角的遠近和尺幅的大小有關。小景致自有小景致的優雅和婉麗;大景致自有大景致的雄闊和壯美。王國維此處舉的例子多偏向物境的大小,從物境大小的角度來說,確實比不出高下,也沒必要分出高下,各有各的美好。心境的「大小」同樣難以分出軒輊。
  • 《讀書之間》——《人間詞話》
    與泰戈爾的《飛鳥集》不同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會讓你看到中國詩詞的獨到美我們經常說的「人生三境界」就是出自此書如果,你對詩詞感興趣,對美學感興趣,那麼此書可列為必讀書目王國維(靜安先生) 文學批評著作寫一程山水,春意翩翩
  • 大師王國維:「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一種怎樣的體檢
    作者 木子飛揚王國維畢生從事學術研究,《人間詩話》是其在文學研究方面最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王國維認為,文學是超越功利的純粹藝術,文學的審美功能是其價值的根本體現,而境界正是從審美層面對詩詞藝術提出的審美標準。《人間詞話》提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01「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 王國維《人間詞話》成大事者三種境界的那三句詩你讀懂了嗎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人間詞話》:四首春天的詩詞與宋代美學對話
    《人間詞話》譯註者周公度先生在序言裡說:詞的寫作異於前代所有文本,作為新的表情達意方式,它的標準最初便是才子的,鮮亮奪目的,音韻講究有甚於前朝,是形式主義的最佳狀態。再聽聽作者王國維怎麼說,翻開《人間詞話》開宗明義第一則便是: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 6年後王國維回到家,妻子已人老珠黃,為其寫一首詞,卻流傳至今
    相信許多人認識王國維先生,是因為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寫下的人生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人間詞話》中的「人間」是什麼意思?
    今天開始我們要討論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哲學作品,就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部書看上去很通俗,內容也不多。但當我們還原到王國維的生活時代,認真閱讀的話,會發現《人間詞話》並不簡單。我們來看清末三大詞話,也就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況周頤的《蕙風詞話》和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況周頤晚年號蕙風詞隱,所以他的詞集和詞話就叫做《蕙風詞》和《蕙風詞話》;陳廷焯的書齋名字叫做白雨齋,他的詞集和詞話叫做《白雨齋詞存》和《白雨齋詞話》;我們再來看看王國維的詞集,居然叫做《人間詞》,他的詞話又叫做《人間詞話》。
  • 葉嘉瑩: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
    葉嘉瑩先生 王國維之所以偉大,因為他追求的跟當前一些所謂「學者」不同。現在很多人讀書是出於功利目的,不是真正的學問。 陳寅恪在給王國維寫的碑文裡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
  • 《人間詞話》禮盒版咪咕中信獨家發售,引領品質定製書新趨勢
    《人間詞話》禮盒版全網獨家發售作為3月重磅圖書,咪咕中信書店聯合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定製禮盒版。在這份「書禮」中,紙書的版本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王國維手定稿為底本,參校民國十五年(1926年)樸社定本,譯註者系詩人周公度。這本《人間詞話》全本全譯全注本,深入淺出地將國學經典進行細緻詮釋。
  • 人間詞話:玉盤寸斷蔥芽嫩,鸞刀細割羊肩進
    王國維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間詞》與《人間詞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
  • 古今之成大事者的三個境界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是一位學識淵博、涉獵極廣的人,對人生有著非常深邃的洞察。他在他的詩詞評註名作《人間詞話》中對人生做大事的人有過非常精彩的評論,而且是妙用詩詞的方式,形象直觀,令人拍案叫絕。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王國維:最是人間留不住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好一個最是人間留不住,仿佛預示了1927年6月2日的他,在頤和園投湖的終結一幕。但見那日,如同中國北方六月的任何一個浮熱天氣,風動荷影,水弄柳枝。時值正午,遠處鈴聲輕響,一輛洋車停下,步下纖瘦學者。其人湖色長衫,腦後留辮,眼睛深陷,架副深度眼鏡。他給了車錢,轉身,不發一言,默默購了門票。但見長袖底下伸出的手指,纖長而枯瘦。
  • 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全文收藏版!
    生平概述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學術巨子、國學大師;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與其俱為同鄉。甲骨四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