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關於他的死因,近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
其中有「殉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文化殉節」說,「諸因素」等。而我認為這些說法中當屬先生的知己陳寅恪先生最貼切。
陳先生是王國維的摯友,他遵照遺囑主持了葬禮並在輓詩中寫道:「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越甲未應公獨恥,湘纍寧與俗同塵。吾儕所學關天意,並世相知妒道真。贏得大清乾淨水,年年嗚咽說靈均。」此處他將王國維比喻成自沉汨羅江的屈原,算是給先生正名了。
當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的時候,王國維所表現的是理想和世界觀的崩塌,這對一個以精神和文明為支柱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十分慘痛的。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文人是來守護中華文化之根源的,而現在根卻斷了,這使他無處可以立足。
讓我們還原一下大師自沉當天情景:那是普通的一天,1927年6月2日。他跟平時一樣早起盥洗完畢,即至飯廳早餐,餐後至書房小坐,然後他到達辦公室,準備給畢業學生評定成績,但是發覺試卷未帶來,命研究院的聽差去家裡取,取來後,他很認真地進行了評定。
隨後,他與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商談下學期招生事宜許久,後欲借洋二元,侯給了五元鈔票,他走出辦公室,僱了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11時左右,他在吸完最後一根煙,躍身頭朝下扎入水中,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
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言,道盡文人之氣魄。
提起王國維,大家最熟悉的或是他的《人間詞話》,更多的可能是他的「三境界」之說。
通常人們認為《人間詩話》是王國維關於詩詞之學的著作,但也可以說,他其實是以評詞的方式,傳達出一種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歸結到「境界」這一詞上來說,更反映了人生的意義。
今天我們就截選先生的「三境界」來分析一下,實現理想的三個階段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個階段,確定理想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獨」和「盡」,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在孤獨與迷茫中中尋求自己的理想。這與黑格爾曾說的:「做一個孤獨的散步者」,叔本華說的:「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有異曲同工之意。在理想確立的最初,你只能獨行一段路。
第二個階段,付出努力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人說這是在表達愛慕之情,但是我覺得小情小愛不是大師的畢生追求,他是在說一種途徑,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現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曾說:「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個階段,實現理想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說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標便自然會實現。在這裡,作者用評詞的方式說明了人生哲學的道理。
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充滿人生智慧。例如:「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的論述可以作為自身修養對於處事的影響的論證。
初讀《人間詞話》,驚嘆於它的短小精緻:六十四小段,短的一句話,長的也不過一百幾十字。但是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它有點難懂,要跟著注釋一起來讀。
《人間詞話》的版本以前很亂,現在很濫。一般來說,近現代的著作無所謂版本,但人間詞話是個例外,我大致閱讀過幾種,泛泛地翻過十數種,個人感覺: 周錫山的版本最好,他的版本裡收集了很多業內專家發表的評論,最為全面,為初學者提供不用的視角,能夠讓你站在許多偉人的肩膀上看待詩詞和人生。
如果你想了解古代詩詞,如果你想提升文學素養,如果你想領略中國之美,如果你想探究人生意義,那麼你一定要讀一讀這本《人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