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國學大師王國維教你三步實現人生理想

2021-01-12 小刺蝟隨行筆記

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關於他的死因,近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

其中有「殉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文化殉節」說,「諸因素」等。而我認為這些說法中當屬先生的知己陳寅恪先生最貼切。

趙元培、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陳先生是王國維的摯友,他遵照遺囑主持了葬禮並在輓詩中寫道:「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越甲未應公獨恥,湘纍寧與俗同塵。吾儕所學關天意,並世相知妒道真。贏得大清乾淨水,年年嗚咽說靈均。」此處他將王國維比喻成自沉汨羅江的屈原,算是給先生正名了。

當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的時候,王國維所表現的是理想和世界觀的崩塌,這對一個以精神和文明為支柱的知識分子來說是十分慘痛的。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文人是來守護中華文化之根源的,而現在根卻斷了,這使他無處可以立足。

清華大學所立靜安先生紀念碑

讓我們還原一下大師自沉當天情景:那是普通的一天,1927年6月2日。他跟平時一樣早起盥洗完畢,即至飯廳早餐,餐後至書房小坐,然後他到達辦公室,準備給畢業學生評定成績,但是發覺試卷未帶來,命研究院的聽差去家裡取,取來後,他很認真地進行了評定。

隨後,他與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商談下學期招生事宜許久,後欲借洋二元,侯給了五元鈔票,他走出辦公室,僱了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11時左右,他在吸完最後一根煙,躍身頭朝下扎入水中,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

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言,道盡文人之氣魄。

王國維遺書

提起王國維,大家最熟悉的或是他的《人間詞話》,更多的可能是他的「三境界」之說。

通常人們認為《人間詩話》是王國維關於詩詞之學的著作,但也可以說,他其實是以評詞的方式,傳達出一種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歸結到「境界」這一詞上來說,更反映了人生的意義。

王國維

今天我們就截選先生的「三境界」來分析一下,實現理想的三個階段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個階段,確定理想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獨」和「盡」,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在孤獨與迷茫中中尋求自己的理想。這與黑格爾曾說的:「做一個孤獨的散步者」,叔本華說的:「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有異曲同工之意。在理想確立的最初,你只能獨行一段路。

第二個階段,付出努力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人說這是在表達愛慕之情,但是我覺得小情小愛不是大師的畢生追求,他是在說一種途徑,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現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曾說:「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個階段,實現理想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說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標便自然會實現。在這裡,作者用評詞的方式說明了人生哲學的道理。

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充滿人生智慧。例如:「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的論述可以作為自身修養對於處事的影響的論證。

初讀《人間詞話》,驚嘆於它的短小精緻:六十四小段,短的一句話,長的也不過一百幾十字。但是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它有點難懂,要跟著注釋一起來讀。

《人間詞話》的版本以前很亂,現在很濫。一般來說,近現代的著作無所謂版本,但人間詞話是個例外,我大致閱讀過幾種,泛泛地翻過十數種,個人感覺: 周錫山的版本最好,他的版本裡收集了很多業內專家發表的評論,最為全面,為初學者提供不用的視角,能夠讓你站在許多偉人的肩膀上看待詩詞和人生。

如果你想了解古代詩詞,如果你想提升文學素養,如果你想領略中國之美,如果你想探究人生意義,那麼你一定要讀一讀這本《人間詞話》。

相關焦點

  • 追隨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足跡,探密《人間詞話》的境界之美
    此刻且容我追隨國學大師的足跡,探密《人間詞話》的境界之美。王國維和他的《人間詞話》王國維,字伯隅,號觀堂,187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的書香世家。中國近代傑出的學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古文學、哲學等領域的造詣都非常深,乃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之通才,是近代知名的「甲骨四堂」之一,一生著述頗豐。
  •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錯了?細論人間詞話中的隔,學詩詞須搞懂這個字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錯了?細論「隔」,學詩者須搞懂這個字近日,有詩友(@浮生之外)發私信問我:詩詞中何為「隔」?王和尚此文就談一談詩詞賞析中的「隔景」與「隔情」之內涵。△ 王和尚細說王國維人間詞話之「隔」論比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39則,批評南宋詞人姜夔寫景之句「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並且他舉姜夔詞中「
  • 《人間詞話》中的「人間」是什麼意思?
    今天開始我們要討論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哲學作品,就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部書看上去很通俗,內容也不多。但當我們還原到王國維的生活時代,認真閱讀的話,會發現《人間詞話》並不簡單。也正因為如此,「王庶文講壇」會以《人間詞話》為由頭,將幾部中外的哲學作品串講一遍,大概有:休謨的《人性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叔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普羅提諾的《九章集》、張慧言的《詞選》、劉熙載的《藝概》等等。歡迎您持續關注,持續學習。說起《人間詞話》永遠繞不過去的彎是對它名字的解釋、在中國古代給所謂的「詞話」取名是有著傳統規矩的。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王國維:三行字是人生的三個境界
    說起晚清的國學大師們,絕對不可能繞過王國維。他不僅是一代詩人,而且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歷史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尤其是在美學理論方面,他為後來的現代美學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最熟悉的是他的《人生詞話》和書中提出的「學術三境界」昨晚西風枯死的綠樹,孤零零的高樓上,望著世界末日的路。我不後悔我的衣服越來越寬,這讓人們為伊而憔悴。在人群中尋找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昏暗的燈光下。
  • 《人間詞話》:人間年年歲歲又何其相似
    文/子勤讀了三周的《人間詞話》,仍沒能把書中的精華細細品味,這樣的經典非靜下心來不能讀的,只是感覺時間逝去匆匆,還沒讀懂,窗外又是雞啼鳥鳴,天色漸明之際,只能放下書來,去上班。我本來就是一個詩詞小白,讀不懂詩詞,看不懂古文,對中華國學的經典著作從來都是敬而遠之的。
  • 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立守得,他用三句古詩詞名句
    此說法被王國維寫在《人間詞話》之中,三層境界分別是:立、守、得。為了詮釋三字的意思,他引用了三句古詩詞名句,而且三個名句原本都是講兒女私情的,可被王國維拿來形容人生卻是意外地恰當,透徹。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聆聽書海丨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實驗學校高滈同學與您分享《人間詞話》
    今秋,吾偶然有幸閱得國學名篇《人間詞話》。此書為王國維先生所作,內述王國維先生對各朝詩詞的評析褒貶,其言辭之精闢,內容之豐腴,令吾受益良多,習得數種作文之良法。《人間詞話》一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其卷上是由王國維先生親自編定而刊行的,其卷下和補遺部分則由他人輯錄自先生的手稿舊藏中。
  • 王國維離鄉6年回到家,見妻子「人老珠黃」,寫一首詞,流傳至今
    然而,清代有一位詞人,卻特立獨行,他就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王國維不僅是國學大師,更是一位優秀的詞人,他的詞甚至可以媲美宋詞。我們對王國維的熟知,基本都始於他曾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終於在28歲時闊別家鄉已久的王國維,回到了海寧。與妻子分別已久的王國維,見到思念已久的妻子,原本應該非常開心。但是,正值妻子病重,躺在病榻上的妻子看起來蒼老很多,也很憔悴。
  • 《人間詞話七講》讀書做事等種種人生經歷的三個階段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本身就是一部說書稿,它就是葉嘉瑩的《人間詞話七講》。這本書從葉嘉瑩解讀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課堂講稿整理而來,所以比《人間詞話》本身更通俗易懂,也就更適合作為了解詞的入門讀物。在本的解讀中,我們可以在葉嘉瑩和王國維兩位先生的觀念碰撞裡體悟詞的妙處。
  • 《人間詞話》:四首春天的詩詞與宋代美學對話
    再聽聽作者王國維怎麼說,翻開《人間詞話》開宗明義第一則便是: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人間詞話》第二十三則:「人知和靖《點絳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遊》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溼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 《讀書之間》——《人間詞話》
    與泰戈爾的《飛鳥集》不同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會讓你看到中國詩詞的獨到美我們經常說的「人生三境界」就是出自此書如果,你對詩詞感興趣,對美學感興趣,那麼此書可列為必讀書目王國維(靜安先生) 文學批評著作寫一程山水,春意翩翩
  • 葉嘉瑩: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
    士的理想是什麼?他的理想是追求一個真正的道理、一個做人的基本原則。所以,士之讀書治學的最高目的,不是一個學位,也不是以學問當工具來求得私利。 葉嘉瑩在王國維故居前留影 王國維讀書治學的目的,是「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俗,就是世俗;諦,就是道理;桎梏,是枷鎖。
  • 《人間詞話》禮盒版咪咕中信獨家發售,引領品質定製書新趨勢
    《人間詞話》禮盒版全網獨家發售作為3月重磅圖書,咪咕中信書店聯合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定製禮盒版。在這份「書禮」中,紙書的版本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王國維手定稿為底本,參校民國十五年(1926年)樸社定本,譯註者系詩人周公度。這本《人間詞話》全本全譯全注本,深入淺出地將國學經典進行細緻詮釋。
  • 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詞話著作
    《人間詞話》作者:王國維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王國維是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人間詞話》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書中,王國維以簡雋明晰、深入淺出的條分縷析,講透了中國古典美學精髓。
  • 臧否古人的王國維,一首詞看出他的水平;梁啓超:他是世界之學者
    王國維被公認有三大成就:一是把詩詞鑑賞統一在「意境說」之下,讓詩詞鑑賞從實用性和藝術性提升到哲學和美學的新高度。二是第一個把託爾斯泰、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名著全面介紹入中國,讓中國人第一次認識到世界名著的魅力。三是開創了新史學的研究體系,被郭沫若敬稱為新史學的開山之祖。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八、九則)
    從王國維舉的例子來看,境界大小似乎跟作者取材視角的遠近和尺幅的大小有關。小景致自有小景致的優雅和婉麗;大景致自有大景致的雄闊和壯美。王國維此處舉的例子多偏向物境的大小,從物境大小的角度來說,確實比不出高下,也沒必要分出高下,各有各的美好。心境的「大小」同樣難以分出軒輊。
  • 王國維《人間詞話》:當文學遇上哲學,才是最唯美的人生三種境界
    最早聽聞《人間詞話》便是從這三句話開始的。那時人還年幼,只道詞是詞,詩是詩,美就可以了,怎還能上升到境界的程度。可如今再次偶遇這三句詞,卻也能夠品味其中的唯美與孤寂。王國維出生寒門,母親早逝,父親一人既當爹又當媽地將他撫養長大,一心想著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奈何偏偏他厭惡八股文考試,止步秀才,便不再參加科舉。
  • 人間詞話:玉盤寸斷蔥芽嫩,鸞刀細割羊肩進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於頤和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王國維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間詞》與《人間詞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人間詞話裡面的這些人物都是誰?淮海、小山、永叔、玉田、幼安
    前言很多詩詞愛好者在學習了詩詞格律以後,都會喜歡買幾本古人的詞話、詩話學習。雖然這些古人的詩論都是一家之言,也偶有疏漏和錯誤,但是多看一定會有收穫。不過在閱讀這些古人作品時,常常有一些障礙,例如這些作者很喜歡用詩人的字號而不是名字。如果不是中文專業的朋友,閱讀起來就會一臉蒙,什麼永叔、同叔、小山......你這傢伙到底說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