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盤寸斷蔥芽嫩,鸞刀細割羊肩進。不敢厭腥臊,緣君親手調。
紅爐赬素麵,醉把貂裘緩。歸路有餘狂,天街宵踏霜。
該詞寫的是冬夜圍爐歡宴的情景。
上片描寫一次愉快的晚餐場景,宛如一幅雪夜佳人侍宴圖。
詞下片寫作者晚餐後歸去時豪興未已,歸途中所見所想。
該詞展露出作者內心的狂,人物形象刻畫生動,盡顯北國情調。
「玉盤寸斷蔥芽嫩,鸞刀細割羊肩進。」
這裡用了一個典故:
《資治通鑑》卷四十五載,東漢陸續以楚王英事系獄,其母自吳來洛陽,作食以饋續。
續對食悲泣不自勝,治獄使者問其故,續曰:「母來不得見,故悲耳。」
問何以知之,續曰:「母截肉未嘗不方,斷蔥以寸為度,故知之。」
這裡用典「寸斷蔥芽」,則是指潔淨如玉的盤中擺著又白又嫩的蔥段兒,給人一種精雅漂亮的印象。
「紅爐赬素麵,醉把貂裘緩。
歸路有餘狂,天街宵踏霜。」
第五、六句,寫當爐喝酒進餐的豪情,體現了詞人晚餐的愉快和賓主間的融洽,人物刻畫細緻,見神態。
最後兩句寫「歸路」興且不淺。
從那個「餘」字可以看出,作者所要強調的還不是歸路上的狂而是酒宴上的狂;這個「狂」字,暗地裡有一種模仿魏晉士人那種不拘禮法的作風之意。
從「紅爐」的室內走上「踏霜」的「天街」,這裡邊便有了一種從暖到寒、從醉到醒的感覺。
而這種寒冷與清醒的感覺,正好成了剛才晚餐時那種耽溺與任縱之情緒的一個反襯。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州(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
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於頤和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
王國維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間詞》與《人間詞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詞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
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
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
王國維則別具匠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
梁啓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
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他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
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三種境界」論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