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Penn先生,ID:impen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職場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有的人喜歡,有的辱罵,有的人得過且過。
人生總要去經歷職場的世界,但是,我們卻又總是找不到正確的入口,盲目選擇後深陷其中,來來回回走了很多彎路,還是無所適從。
我們會迷茫,會頹廢,時常努力過後,油然而生的無意義感,又讓人懷疑,職場的意義何在。
一線城市奮鬥了好多年,薪資微薄,前路搖擺,城市7環外的房子仍然買不起。這座城市是不是唯獨關閉了我的上升通道。我是不是應該離開眼前的城市換座新的城市再開始。手裡的工作做起來絲毫沒有興趣,我是不是應該離職了。我是不是不適合在職場工作。
這些問題,不斷縈繞在我們耳邊。我們該怎麼辦。
大多數職場人士的困擾,看起來是與當下手裡的工作相關,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職業規劃出現了問題。
我們的教育系統裡常年缺少職業生涯教育,以至於畢業後進入職場的人士或多或少都會出現職場問題。比如分不清工作和職場,沒法很好的處理生活世界和職場世界的關係等等。痛苦不堪是小事,嚴重一點,剛進入職場的前些年,甚至會出現抑鬱症傾向。
工作-職場-生涯-生命,這是不同的層次。很多人的教育停留在工作或者職場階段,根本談不上更高層次的生涯生命教育,所以一旦畢業進入了工作世界,人生就像是掉入職場黑洞一樣。
簡單說一下這幾個概念:
工作:指一件具體的事情,比如去複印一個材料,寫一份演講稿;
職場:是指進入一個領域,在這個方向領域深挖拓展,比如網際網路工程師;
生涯:是一個人獨特生命的綜合體現,包括了生活,職業,價值觀等方面;
生命:人存在的終極問題,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生怎麼過;
看到上面,你會發現,以往接受的大學教育,更多的是為了培養我們進入工作職場。我們可能能夠勝任某項工作崗位,或許也能在某個領域做的不錯,但是當繼續行走的時候,隨之而來的生涯教育的缺少,讓我們難以面對下一階段的問題,人生道路也開始變得泥濘不堪。
說到這裡,想起了當初自己上大學接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程。記得那個時候,簡單的兩節大課,院裡的老師兼職過來介紹一下生涯規劃的理論意義,課程就結束了。我們上了四年大學,根本就沒有什麼職業規劃的意識,大學結束了就去找工作進入職場了。
至於,你大學學的專業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就讀專業的未來就業發展如何;如果將來不想從事自己的相關專業工作,未來的職業道路該如何面對;我到底適合什麼類型的工作;畢業後的人生道路怎麼開啟。也根本沒人指點一二。
所以,多年後進入職場的我們,因為從小缺少生涯教育,也就沒法找到自己獨特的生涯發展系統。
如果你身處一個清晰的生涯系統裡面,那麼畢業後的道路,很自然的就是整個人生的生涯發展過程的下一段而已,也就沒那麼多彎路再走了。
生涯規劃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關乎著我們當下職場的工作動力,也關乎著我們的未來道路如何走的平穩迅速,最終成為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
何為生涯規劃?所謂的生涯規劃就是通過系統的幹預方法,幫助個人提升人生滿意度,獲得個人成長和生涯發展。
這裡就會涉及到生涯諮詢和心理諮詢兩個概念。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生涯諮詢主要是幫助個體解決其職業發展方面的問題 ,而心理諮詢則更強調從心理的角度去幫助個體澄清多方面的問題,調整適應。所以千萬不要搞混了,生涯諮詢只解決職業發展的問題,不解決心理問題。
如果能有一個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我們的職場也就相當於找到了持久的活力源泉,會源源不斷的滋潤著我們的人生,當下和未來的職場也會變得越來越有意義和導向。
那麼,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職場源泉?
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組合體,喜怒哀樂,貪嗔痴疑。變化無常,只是我們的皮囊,而人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真我,但是我們從未正視過它。花點時間,做一次嚴肅的自我探索顯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性格類型的人?
我有哪些獨特的人格特質?
我的職業興趣是什麼?
我有哪些優勢能力?
我的職業價值觀是什麼?
大多數人找工作很少真正的先去了解自己,我們常做的就是做一些職業工作的資料信息了解,覺得差不多就先找份工作做著就行了。
以「人」侍「事」是我們很多人的工作思維,直接跨過了第一步,根本不考慮自我真實需求,就盲目的找一份工作,把自己硬性塞進崗位上,這樣的職場,你覺得自己會喜歡,或者能堅持多久呢。
職場工作的第一步是必不可少的自我探索。也就是要學會以「人」找「事」,從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職業世界。更重要的是,自我探索的過程,也是我們在尋找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源頭,溯源清本,方能久遠。
你可能也會說,我當然知道自己是什麼性格的人了,但是,你真的非常清楚的了解自己嗎?這個真的未必。
我們憑感覺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吧,或者應該是一個動手能力很強的人吧。感覺往往會誤差很大。沒有經歷過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都不能說自己已經進行過了自我探索,或者說自己很了解自己。
舉個例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藝術細胞很濃烈的人,文藝青年啊,但是自己唱歌五音不全,跳舞也是不忍直視,鋼琴吉他這些凡是跟藝術看起來沾邊的更是不用提了。是不是會陷入矛盾,自己到底是是不是偏藝術類型呢。
自我感覺總是會出現誤差。我們需要獨立的外部力量介入,無論是人或者工具,以此協助我們做真實的自我探索,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人格特質等等。
再說一下上面這個矛盾現象,兩種可能:第一種是你確實不是藝術類型,出現了認知偏差;另一種是你通過職業生涯測評,發現測評結果顯示自己的確是有藝術傾向。但是,很多人會誤以為藝術類型的人一定要會唱歌跳舞這類常識型行為。實際上,藝術類型的人的性格本質是自我表達傾向,在熱鬧的舞臺上唱歌跳舞是一種表達,在畫室裡安安靜靜的畫畫也是一種表達,只是這一類型的人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有的人表達方式大眾化,有的人表達方式很小眾化,而生涯規劃師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協助你探索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以及適合這一表達方式的職場世界。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這個是在職業規劃領域最知名也是最常用的測評工具,把個體分成實際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事務型C六種類型,每一種類型有自己的獨特的性格興趣特點以及相對應的職業類型。大家可以自己進行測評,對自我進行基礎的了解,如果想要深入探索,建議找專業的職業規劃師進行溝通解讀自己的職業測評結果。
另外要注意的是,測評結果不代表職業規劃,也不代表我們的未來職業發展非此不可。職業測評只是最基礎的單維度的自我探索,協作個體對自己的個性偏好有一個相對中肯的認識。從生涯發展的角度來講,我們的生涯發展路徑是在不斷變化的,也是會受到綜合因素的影響。
除了霍蘭德職業測評,也還有一些比如職業錨,主要幫助個體發現自己的工作價值觀等等方式方法,這些都需要在專業的職業規劃師協作下進行。霍蘭德相對來說,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建議如果要做自我探索,特別是使用測評工具的時候,一定要有專業的職業規劃師,進行協作解讀和指導規劃。以免自己產生不合理或者消極的信念。
當然了,想要找到自己的職業源泉,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自我探索,也離不開外部的職業探索,兩者越接近吻合,職業源泉才會噴湧而出,幸福感就會越強。
自我探索幫助我們找到源源不斷的生涯源泉,而相對匹配的職場世界才能更好地承接這些源泉並且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否則只能白白流失掉,出現我們時常遇見的各種各樣的職場迷茫和困惑。
生涯規劃是當代職場人最缺失的一次教育經歷,也是很多職場問題的根源。願大家都能好好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朝著自己想去的遠方,快樂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