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2021-01-10 網易

2020-12-23 17:46:45 來源: 紅史

舉報

  

  前言

  毛主席曾言:論功、論才、論德、論歷,粟裕都是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華東粟裕呀!

  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

  1955年9月27日下午2時30分,國務院宣布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等10位將領授予大將軍銜,並在同日下午5時舉行授銜儀式。當時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曾力挺粟裕,在聽聞元帥名單中沒有粟裕,便向中央建議粟裕將軍打仗厲害,應授元帥軍銜。

  

  對於是否授元帥軍銜,粟裕本人則顯得很平靜。他對於自己被授大將軍銜很滿意,也不會抱怨什麼。儘管粟裕將軍是這樣認為,但未被授元帥軍銜,還是引起當時及後來許多人的感慨。那麼按照當時元帥授銜標準來看,黃炎培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1955年2月,我國便正式通過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其中便規定需要何種資格,可以被授予元帥軍銜。「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下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將授予元帥軍銜。」

  那麼按照規定,粟裕明顯是符合第二點 ,所以黃炎培等民主人士,認為粟裕是可以被授予元帥軍銜的。從指揮大兵團作戰來看的話,在抗日戰爭勝利不久,粟裕也是全國七大軍區的野戰軍司令員之一。

  

  1947年1月,華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併為華東軍區,並且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明確指出由副司令粟裕負責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同一時期,其他方面軍負責戰役指揮人員為彭老總、林總、劉帥等,你會發現,這些司令員後均被授予元帥軍銜。

  1948年5月,陳毅被調任中原軍區後,中央便將粟裕任命為華野司令員兼政委。講道理來說,如果粟裕不推辭的話,那麼作為一個大方面軍的領導,在55年授銜時,成為元帥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不過粟裕不是常人,依舊將這份任命給推辭,自己擔任華野的代司令和代政委。儘管粟裕將司令員和政委的名義推掉,但屬於自己的責任卻沒有推掉,開始以代司令的名義全面負責華野的領導。

  從戰績來看,粟裕先後指揮華中、華東、第三野戰軍,先後殲滅敵軍245萬,位居全軍第一。毛主席都曾這樣評價粟裕,在解放戰爭中,何人不知華野粟裕的大名。因此按照元帥授銜標準來看,粟裕是有著過硬的條件。黃炎培所說「粟裕可以當元帥」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只爭工作,不爭榮譽

  不管外界怎麼評價,粟裕將軍很淡泊,對名利不是太看重。1945年10月,粟裕被任命為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承為副司令。在得知這一結果後,粟裕便立刻上報華中局,認為這樣的任命是不合理的。

  

  當時華中局考慮到即將展開的軍事鬥爭,儘管張鼎承的資歷較深,但是還是讓軍事才能出眾的粟裕成為軍區司令員。在得到上級的通告結果後,粟裕認為張鼎承是自己的老上級,讓他做自己的部下,可能會不利於展開工作。

  因此粟裕便直接向中央發去電報,將自己的想法闡述明白。不過最開始中央還是認為由粟裕擔任司令員最好,便沒有採納他的決定。10月24日明確指出,以粟裕為司令、張鼎承為副司令等組建華中軍區。

  粟裕出於對革命的考慮,便再次決定向中央發去電報,請求改任副司令。最終在粟裕的一再謙讓下,中央最終決定採納粟裕的建議。在之後的華中軍區成立大會上,張鼎承感慨地說道:「這不是誰當司令員的問題,它反映了共產黨人的大公無私,正是如此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

  

  在之後的華野同樣,中央準備讓他擔任司令和政委,不過依舊被粟裕給推辭掉。這些事實都說明,粟裕將軍淡泊名利,從來都不爭功,是非常純粹的軍人。對於粟裕的才能,毛主席有很高的評價,曾言:「論功、論才、論德、論歷,粟裕都是可以領元帥銜。」

  周總理的評價

  根據粟裕身邊知情人透露「評定軍銜時,在最初的元帥名單裡,林彪排名第五,粟裕排名第七。」粟裕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便是提出請辭元帥銜的請求。根據《歷史真言》記載,當時周總理說道:「粟裕讓二司令一讓元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毛主席聽後補充道:「以粟裕的能力,第一大將不為過。」

  

  就這樣元帥名單中便沒有了粟裕的名字,隨後便補充其他人為元帥。在1955年9月16日,將十大元帥名單提交人大進行討論,於9月23日正式通過這份元帥授銜名單。

  在軍銜公布之際,許世友將軍曾尋找周總理,直言要求授大將銜。周總理只說了一句話「粟裕也只是大將啊!」,許世友聽後便不再出聲,這也就是廣為流傳的「粟裕震大將」的故事。

  

  55年授銜儀式結束後,毛主席曾對粟裕說:「你是擔的大將銜,而幹的卻是元帥的任務!」在之後的工作當中,粟裕也是盡心盡職,非常的純粹一心撲在工作上。對於粟裕大將的工作能力,不少將領都曾稱讚不已。

  參考資料:《粟裕傳》

  《無冕元帥 一個真實的粟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徐海東:養病15年無緣解放戰爭,為何能授大將銜?僅次於粟裕
    1955年9月,在授銜的「十大大將」名單中,戰神粟裕排列第一,粟裕戰功赫赫,是無冕元帥,他的位次實至名歸。排在粟裕之後的便是徐海東,徐海東能位列大將著實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大將軍銜,受之有愧。」這是徐海東的心裡話,於是他託人捎信給毛澤東,要讓銜。毛澤東收到信後,不僅不同意他的請求反而特別指示:徐海東不但要評大將,而且大將要排第二位!僅次於戰神粟裕。
  • 粟裕未當選元帥,不是謙虛而是資格不夠
    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此次授銜一共確定10名元帥,10名大將,75名上將,177中將,802大將。毛澤東主席親自為10名元帥授銜。、許光達授銜完畢,對於粟裕授予大將軍銜而非元帥眾說紛紜,曾有謠言傳出,粟裕最開始授予的是元帥軍銜,最後他自己請辭,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聽說自己授銜大將,許光達向中央請求降銜,毛主席:我黨的明鏡!
    1955年,許光達被授銜為大將,是這些人當中最為年輕的,當時他只有47歲。別人看來是莫高的榮譽,許光達卻對此深感慚愧,還寫了一封《降銜申請書》。許光達原本叫做徐德光,於1908年出生湖南省長沙縣東鄉的一個普通家庭。雖然家庭貧困,但許光達的父母並沒有讓他放棄學業,而許光達也沒有放棄學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長沙師範學校。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十大將軍授銜有何標準和安排 1955年授銜時,十位大將的評比主要考慮並非是戰功、資歷和職位,影響大將評選的因素很多。有不少的開國上將論戰功、資歷、職位也許還超過十位大將中的一些人。
  • 八路軍三大將星隕落,如果參加55年授銜,分別授元帥、大將、上將
    1955年9月舉行舉世矚目的授銜儀式,直至1964年為止,共有1614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其餘皆是中將和少將軍銜,這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是一份輝煌的榮譽,然而,在解放軍22年武裝鬥爭中,有無數好戰友倒在戰場上,他們的功勳同樣受得起這些軍銜和獎章。
  • 粟裕大將子女發展如何?長子中將,次子事業有成,親家是元帥
    在十位開國大將當中,粟裕是排名第一,同時名氣很大的一位。他這一生南徵北戰,功勳卓著,充滿著傳奇色彩。粟裕,1907年出生,湖南會同人。他20歲入黨,參加過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後來跟隨朱老總上井岡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
  • 粟裕曾經兩次讓帥,為何回憶錄中對第二次隻字不提
    成立後的華東野戰軍,由陳老總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員、第二副政委,譚震林擔任第一副政委,陳士榘擔任參謀長,班底還是相當強大的。根據組織上的指示,粟裕負責軍事方面的指揮,陳老總則居中調度,統籌全局。在粟裕和陳老總的密切合作下,我華東野戰軍連續取得了魯南戰役、宿北戰役、孟良崮戰役等一系列勝仗,將國軍將領馬勵武、張靈甫等人打得灰頭土臉,一敗塗地。
  • 1955年的授銜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分別都是誰?
    ——卡爾·貝克 在1955年的授銜中,朱德元帥名列十大元帥第一位。朱老總出身於滇軍系統,在滇軍中做過旅長、昆明警備司令員等職務,在滇軍中參加過護國戰爭、護法戰爭、蒙自剿匪等滇系軍閥的一系列戰事。後來,為了追尋革命理想,朱老總離開滇軍,併入了黨,在組織的安排下。先後前往德國、蘇聯留學深造,歸國後在南昌擔任公安局長,並訓練出了軍官教育團,成為南昌起義的領導人之一。
  • 5位元帥是他老首長,2位大將是他直屬上司
    武松若不是為了活命,你就算給他金山銀山,他也絕不會赤手空拳地去單挑老虎。所以,李雲龍的經典(反常),也必然要有現實依據。除了他性格、能力外等因素外,還有什麼,是造成李雲龍豪橫在《亮劍》中的關鍵因素呢?其實,看看李雲龍的經歷,就一目了然了。
  • 譚政沒有任何戰功,為何偉人特批大將軍銜?他是我黨的大油箱
    1953年,我軍參照蘇聯軍事改革的方案和專家建議,總幹部部門將最初設定的6等18級軍銜做出細節調整,其中高級開國將官被明確定為少將、中將、上將和大將。大將作為開國將軍之首,地位僅次於元帥,初定15人,最後幾經變換和審查核准,最終確定為開國十大將軍,無一不是對中國革命有突出貢獻的,且能徵善戰的功勳赫赫之輩,但無論如何改變精簡,粟裕第一大將、徐海東第二大將的位置始終不變。
  • 張震送文件時發現,身經百戰的粟裕竟在暗自垂淚
    1952年4月,彭德懷元帥因病從朝鮮回國就醫,病癒後,被留在中央,7月起主持軍委常務工作,兼顧志願軍作戰。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國務院設立國防部。彭德懷從1954年9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 「古有韓信,今有粟裕」,你怎麼看?
    有意思的是,葉劍英元帥也習慣稱粟裕將軍為「粟總」。1958年9月,粟裕調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葉劍英元帥一直稱他的這位副手為「粟總」,從來沒有稱其為「粟裕同志」或「粟副院長」。粟裕將軍究竟怎麼獲得如此殊榮的?讓我們看看來自各個方面的評價吧。
  • 老蔣觀看十大元帥照片,指一個人對宋美齡說:他,太厲害了
    1955年,我軍大授銜,許多有功將領,分別被授予少將,中將,上將軍銜,還有十人被授予元帥軍銜,退守臺灣的蔣介石在授銜後看到了一份報紙。報紙上面報導了大陸開國十大元帥的名單。蔣介石看了許久,才指報紙中的陳毅對坐著身邊的宋美齡感慨到:,如果沒有他戰爭可能結束不了這麼快。
  • 副參謀長左權,抗日時如果沒有犧牲,55年授銜會是什麼軍銜?
    在1942年,一次日軍掃蕩的行動中左權不幸犧牲,這也是我軍在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那麼如果左權當時沒有犧牲,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會被授予什麼軍銜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左權出生於1905年,從小家境貧窮,並且在不到2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所以小時候的左權都是靠著放牛來維持生計。
  • 毛主席為何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在此情形下,粟裕就果斷髮電報給毛主席,建議擴大作戰範圍,決心既要吃掉黃百韜,又要吃掉剩餘6個兵團。 1948年11月8日,淮海戰役剛開打2天,粟裕詳細考慮後,向中央發電報,提出了自己的構想,電文名稱《對敵可能採取方針估計與對策》,這就是著名的「齊辰電」(齊辰指的時間,8日7時到9時)。
  • 粟裕的求學之路:棄讀私塾,轉學新式課堂,最後考取湖南第二師範
    1955年,時隔新中國成立6年後,粟裕和一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中立下不朽功勳的將領,在北京參加了由周恩來總理擔任頒獎嘉賓的授銜儀式。在授銜儀式上,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而後被提升為中央軍委委員,對於適應現代戰爭的人才儲備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 開國大將粟裕,大公無私
    粟裕大將一生大公無私,高風亮節,總是把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他兩讓司令,甘當副手的寬闊胸懷,令人欽佩。1945年10月24日,上級發出組建蘇皖軍區的電報,任命粟裕為司令員,張鼎丞為副司令員。粟裕當即向有關同志再三請求,推薦張鼎丞為司令員,自己當他的副手。但沒有同意。粟裕謙讓的張鼎丞,生於1898年,福建永定人。是閩西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1954年9月,他當選最高檢檢察長。
  • 1955年,主管授銜工作的四位負責人,分別是什麼軍銜?
    到了9月份,授銜名單正式出爐。一共評出了十位開國元帥,十位開國大將和數以千計的共和國將軍,總體來說是公平公正的。那麼主管授銜工作的負責人,又是什麼軍銜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眾所周知,當時主管授銜工作的是總幹部部,成立於1950年,是在主席等人的高度重視下組建的。
  • 粟裕大將一生最艱難的時刻,武平戰鬥頭部負傷,被發現時奄奄一息
    01第一次負傷1984年2月5日,戰功赫赫的粟裕大將與世長辭負責火化事務的老師傅在清理粟裕大將的骨灰時,竟然從顱骨中發現了3塊彈片。至此,人們才知道粟裕大將身體虛弱,總是頭疼的原因是彈片造成的。要說起這些彈片是怎麼進粟裕頭中的,這還要從南昌起義後說起。南昌起義後,起義部隊迅速南下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