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21日「第2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疫情期間,「雲」答疑解除廣大老百姓對腫瘤防治的疑惑。
如今,確診肺部結節,已經不是新鮮事了。而每個肺結節患者都在等待著同一個問題的答案:結節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人們總是盼著能找到靠譜的專家去諮詢,但現實並不如意:A專家說是良性,B專家認為是惡性,C專家表示有30%可能是惡性,D專家又告知惡性概率有80%。患者到底應該信誰呢?是信頭銜最多的?還是職稱最高的?是信眼神最堅定的?還是朋友介紹的?
權威專家固然經驗豐富,但每個專家的經驗總有其局限性。肺結節良惡性的靈魂拷問困擾了很多患者,到底什麼是最接近真相的事實呢?
肺結節InferRead AI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日前由上海十院心胸外科引進。這套先進的系統可以利用胸部CT平掃的數據來評估結節的直徑、體積、密度、形態乃至惡性概率。這種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全面地給出問題的答案,甚至對於肺內多髮結節的患者,系統也可進行逐一分析,進行高危和低危分類,並根據云端數據(38000+平均日AI質控運算)比對結果,計算出結節的惡性概率。
目前國際多個肺結節診治中心已開展大數據智能分析,相關臨床驗證性成果已在多個國際期刊發表。
其實,不同性質的結節經過CT的掃描,所得的CT值一定會有所不同。只是平時列印出來的膠片不足以呈現出區別,所以越來越多的醫生利用電腦屏幕來觀察掃描圖像。畢竟,這樣的方法比看膠片要更容易辨別肺結節的密度。但是,人的眼力終究是有極限的,無論是對大小、形狀還是對明暗的解析度,都無法與電腦的人工智慧系統相比。電腦通過直接讀取CT數據,就能通過運算結果為醫生的診斷提供幫助。
人工智慧與醫療的結合,正在成為新的爆發點。如何進一步提高肺癌早期診斷的比例,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重要因素,而且精準而快速的判斷也有助於外科醫生為患者「量身定製」微創手術方案,有效縮短住院時間。
所以,判斷肺結節良惡性時,不要輕信傳言,應該相信科學。
(周健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