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時間
來源 | 慢成長(ID: manchengzhang123)
我們很努力把孩子教得規矩懂禮,可別人照樣驕縱任性,以後孩子受欺負、吃虧可怎麼辦?
又或者,擔心孩子太過拘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了,怎麼辦?
我特別理解,因為我也為我女兒果果擔心過。
果果從小不會主動動手打人,入園後也屬於那種特別讓老師省心的聽話孩子。萬一和同學發生矛盾,她會按照要求告訴老師,而不是攻擊別人。
但有次我和朋友一起帶孩子玩兒,明顯就看出果果這種好脾氣很吃虧。
兩個孩子差不多大,對方一言不合就對果果又打又咬。
果果雖然生氣,但知道打人不好,就會跑來告訴我們。
而朋友的第一反應,不是批評自家打人的孩子,是對我說:「你家孩子這樣不好,她不會自己解決問題,遇到事兒只知道向大人告狀,讓大人幫忙。」
我一開始挺無語的。後來轉念一想,其實也有道理——
孩子以後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我不可能次次替她和對方理論,她必須有自己應對和處理的能力。
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我在美國上課時,一次吃午飯期間和同學聊起這事。一個已經當媽的同學說:「你可以教孩子Being Assertive啊。」 「哦,對對!」一個還未婚的同學立即贊同:「我們小學時老師專門講過這個。」
Assertive,名詞Assertiveness,對我來說是個很新鮮的詞。我回家就開始查,發現這個詞在中文裡,並沒有非常對應和貼切的解釋。甚至有些網絡詞典,說這個詞是貶義的。
但我和同學諮詢後得知,Assertiveness在國外文化中是一個非常正面的詞彙,維基百科的解釋是:
「一種能夠保持自信又不侵犯他人的品質,在心理學和精神治療領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溝通方法,被認為是兒童成長中必備的實用生活技能。」
Assertiveness,一定要翻譯的話,應該是「自信而堅定」。有這種品質的人,無論處於什麼場合和情況,都能從容而有力量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捍衛自己的觀點和權利。
缺少Assertiveness的人會怎麼樣呢?說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或許你也經歷過:
同事、領導把自己的工作職責推給你,或者讓你背鍋,你一方面氣不過,卻又不願意撕破臉,只好默默承受;
出門購物,遇到銷售不禮貌的接待,有時覺得沒必要吵,轉身離開,心裡卻久久不能釋懷,有時卻因為一些小事大動肝火,能吵得特別激烈,事後自己也不痛快。
這些往往來自於根植於我們文化中的「忍」字精神,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守規矩,很多時候甚至忽視了自己的需求,也不知道怎麼維護自己的權利。
結果就是,有的人總是委屈自己,一再退讓,有的人則是很容易激動,生怕別人威脅到自己,但發火後自己也不舒服,目的也沒達到。
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攻擊型(aggressive)的人遇事易衝動,具有侵略性,很容易和別人發生爭吵肢體衝突。其實比起愛打架生事的(physical)攻擊型,我們生活中更常見的是「懟人型」(verbal)。
例如你明明在和同事說工作,對方卻覺得你在說他,立刻回嘴攻擊你——他潛意識覺得,你讓他不舒服了,他也得讓你不舒服。
因為攻擊型的人關注的是贏得控制權,無論自己或對方付出怎樣的代價。結果他們經常無形中給自己製造出一個個敵人,讓雙方都不開心。
消極型(Passive)的人恰恰相反,不會堅持和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會下意識地迴避衝突。
他們即使遭遇不公平對待,也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默默承受。這讓他們很容易變成別人眼中的「軟柿子」,例如在學校中成為容易受霸凌的孩子。
消極-攻擊型(passive-aggressive)的人會採用消極抵抗的方式來應對。例如,你和同事說好了工作內容,她嘴上說同意,但就是拖著不做;或者你和老公說好周末一起做家務,他答應了,周末卻找藉口不幹。
這種人看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其實給人留下「靠不住」的印象,在人際關係中很容易出問題。他們自以為聰明的方案,其實是雙輸的,既不考慮對方,自己的需求也沒有被看到。
心理學家認為,最理想的模式就是自信堅定型(Assertive)——這類人自信心強,有較高的自我價值認同。
他們能坦率而且妥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情、需求、主張,也會理解和尊重別人的需要。
既不會一味壓抑自己,也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最終和其他人形成一種讓彼此舒服的關係,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因此,在這四種溝通模式中,自信堅定型(Assertive)毫無疑問是最理想的。
從心理健康來說,自信堅定型(Assertive)的處事方法,能讓我們真正成為自己和決策的主人,而不是被他人左右;
從人際交往來說,Assertive的人自信心更強,與人相處更和諧,容易受歡迎,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從生理功能來說,國外已經有科學研究發現,Aggressive、Passive、Assertive的反應,屬於大腦不同區域和層級的功能。
參考來源:https://neuroquotient.com/en/improving-assertiveness-with-neuroscience-threat-or-fear-system/
前兩者起源於人類最原始的反射,而Assertive卻是更高層次的活動。用Assertive方式思考,大腦中的血清素會上升,產生愉快的感覺,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在歐美國家,雖然不是教學規定內容,但許多學校都會在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中向孩子們灌輸,從小培養。
歐美學生和我們中國學生站在一起,未必更聰明、更優秀,但總是顯得更加自信,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我們可能就在默默的傾聽和思考中,把更多話吞了回去,最後卻可能錯過一些機會,甚至損失自己的正當權利。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Being Assertive,真的很重要。
那我們該怎麼教孩子呢?
既然Assertive是個很好的能力,我們怎麼教給孩子呢?個人覺得幼兒園階段就可以開始滲透了,上小學則可以更有邏輯性地教。
我們可以先和孩子說清楚,Assertive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passive-aggressive略去,只講三種),為什麼這樣做比較好。
當發生矛盾的時候,Aggressive 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需求,Passive 的人犧牲了自我需求,而 Assertive 的人能既尊重自己的需求,也照顧到別人的需求。
為了讓孩子好理解,推薦大家用我之前分享過的文氏圖Venn Diagrams,真的很容易一目了然:原來Assertive是讓我們找到共同點,這種交流方式能讓彼此都舒服,也就是中文中的「不卑不亢」。
有些孩子出門看上去「熊」,就是因為家長沒有教好「邊界感」——真的是太一語中的了。
我們的教育中,最缺少的就是「邊界感」的概念——能分得清自己這個主體和他人之間的清楚界限。有邊界感的人,能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讓自己不遭受侵犯,也不會去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
從催婚的七大姑八大姨,到張口閉口都是「為你好」的爸媽,我們的傳統文化本就有著模糊邊界感的土壤。
而作為一個諮詢師,我見過各式各樣的案例,現在很多成年人有過度索取和過度控制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是缺乏邊界感的體現。而這種缺失一定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成長和教育。
如果孩子年齡小,在教「邊界感」的時候,我們儘量給出具體的例子。例如:
幼兒園午睡的時候,就算自己睡不著,也不能吵鬧、逗同學,會影響別人;
乃至兒童性啟蒙中說的,告訴孩子我的身體隱私部位,別人不能隨意碰觸,其實也是邊界概念。
當孩子明白「邊界」和「底線」之後,就可以教孩子「權利」概念。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別人又有哪些權利。
之前上海地鐵上有幾個外籍兒童,完全無視公共秩序嬉鬧,引起反感:
拿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舉例,如果是你自己的玩具,那麼它的所有權是你,你有權利決定給誰玩、不給誰玩;但如果是幼兒園公用的玩具,它是屬於大家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玩,都不能私自佔有。
有了這種清晰的意識,就能避免出現,孩子被迫分享,要把自己心愛的東西讓給別人,或者是霸佔別人的東西、不放手的情況。
而且我們一定要和孩子明確,你可以享有自己的權利,但不能以犧牲他人的正當權利為前提。
例如公園的鞦韆大家都可以玩兒,但有些家長不排隊,而是說「我家孩子小,讓我們先玩兒」,如果對方不讓,還扣帽子說人家不大度。這其實就是侵犯了別人的權利。
說了這麼多,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教孩子關鍵時刻該怎麼做吧?
在學習如何用Assertive的思路,有效表達自己的需求的時候,我發現,原來用的正是PET父母效能訓練中的 I Message——我信息。
簡單句型是:當你……(具體行為)做的時候,我感覺……(我的感受),我希望能夠……(我的需求)。
「我信息」看似很簡單,但在幫助我們溝通上,經常能起到神奇的效果。例如,
比起老公不做家務,我說:「你這個懶蟲!家裡的事情你從來都不管!」然後開始一頓吵架,我可以說:
「過去一周都是我在做家務,包括洗衣、做飯、掃地、帶孩子等等,而你什麼都沒有做,這讓我覺得很累,也沒有受到重視,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承擔家務,例如從每周六掃地、擦地開始。」
這樣的信息傳達更加精準,對方聽到的不是指責,而是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會更加有效。
同樣的,假設孩子想加入同學的遊戲,可以說:「當你們一起玩兒,我自己玩兒的時候,我覺得很孤單,我希望能和你們一起做遊戲。」
除了言語上的表達,肢體動作也很重要。
Being Assertive的場合,經常是我們和對方的觀點、做法不同,要捍衛自己權利的時候,所以不能顯得氣短。
包括,挺直腰板,站直、坐直,直視對方,姿勢放鬆、沒有攻擊型,語氣溫和而堅定,要表現出自信心。
例如,學齡前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怎麼辦?教孩子——我們要看著對方的臉,理直氣壯地說:「住手!你打人是不對的!我不允許你打我!」
最後想說,人無完人。同樣身為母親,我很理解每個媽媽對孩子都心懷美好期待,但我們既希望說一句孩子立刻就聽,又想要孩子能有魄力去堅定表達自己的主張,這其實是很矛盾的。
如果孩子對家長、老師唯命是從,從來沒有獨立思考和表達意見的機會,未來又怎麼能勇敢站出來為自己說話呢?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成長為一個自信而堅定(Assertive)的人呀。
在孩子被打的問題上,我從來不反對還手,我覺得孩子一定要有自衛的能力。但我不會鼓勵孩子將暴力作為第一手段。為什麼呢?
在西方現代教育看來,「打回去」會阻礙孩子的情商和社會能力發展。因為當遇到矛盾時,這是一種最簡單粗暴的方法。試想一旦孩子發現這種方法管用,還會思考怎麼和人溝通交流嗎?習慣了這種模式的孩子,最後極有可能成長為文中提到的攻擊型(Aggressive)的人。
4歲的時候,孩子不學溝通,40歲、50歲的時候,遇到問題還是當街打架嗎?童年時圖省事走的路,都會在成年後加倍奉還。所以,有些環節和教育,是不應該跳過去的。
隨著果果不斷長大,我看到孩子心智成長的不同需求,從原來聚焦於解決具體問題,更傾向於研究怎麼增加孩子的核心實力。
我相信這是一切的根基和前提,所謂成長,一定是先成人,再成才。
*來源:慢成長(ID:manchengzhang123)。兩個海歸媽媽、兒童心理諮詢師的原創親子號,有國際視野的早教育兒乾貨和接地氣的帶娃經驗,致力於為媽媽們輸送解決方案、希望與勇氣。
你好閱讀少兒圖書館
閱讀,從開始
你好閱讀少兒主題圖書館,創立於2016年9月25日。旨在通過專注專業閱讀,培養孩子直接學習的能力;經由主題活動,開啟孩子自身智慧。
你好閱讀致力於自有圖書館網絡建設和家庭教育平臺搭建。我們用愛與專業,承託孩子的發展、家庭的成長。
地 址:
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鼓樓東大街39號
聯繫電話:
010-6402-0148
157-0165-4413 楊老師
188-1116-7715 祝老師
營業時間:
周二 - 周日 09:0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