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教太乖被欺負?比「打回去」更有效的是這樣做

2021-03-02 你好閱讀HelloReading


 | 花時間

來源 | 慢成長(ID: manchengzhang123)

我們很努力把孩子教得規矩懂禮,可別人照樣驕縱任性,以後孩子受欺負、吃虧可怎麼辦?

又或者,擔心孩子太過拘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了,怎麼辦?

我特別理解,因為我也為我女兒果果擔心過。

果果從小不會主動動手打人,入園後也屬於那種特別讓老師省心的聽話孩子。萬一和同學發生矛盾,她會按照要求告訴老師,而不是攻擊別人。

但有次我和朋友一起帶孩子玩兒,明顯就看出果果這種好脾氣很吃虧。

兩個孩子差不多大,對方一言不合就對果果又打又咬。

果果雖然生氣,但知道打人不好,就會跑來告訴我們。

而朋友的第一反應,不是批評自家打人的孩子,是對我說:「你家孩子這樣不好,她不會自己解決問題,遇到事兒只知道向大人告狀,讓大人幫忙。」

我一開始挺無語的。後來轉念一想,其實也有道理——

孩子以後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我不可能次次替她和對方理論,她必須有自己應對和處理的能力。

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我在美國上課時,一次吃午飯期間和同學聊起這事。一個已經當媽的同學說:「你可以教孩子Being Assertive啊。」 「哦,對對!」一個還未婚的同學立即贊同:「我們小學時老師專門講過這個。」

Assertive,名詞Assertiveness,對我來說是個很新鮮的詞。我回家就開始查,發現這個詞在中文裡,並沒有非常對應和貼切的解釋。甚至有些網絡詞典,說這個詞是貶義的。

但我和同學諮詢後得知,Assertiveness在國外文化中是一個非常正面的詞彙,維基百科的解釋是:

一種能夠保持自信又不侵犯他人的品質,在心理學和精神治療領域,是一種值得學習的溝通方法,被認為是兒童成長中必備的實用生活技能。

Assertiveness,一定要翻譯的話,應該是「自信而堅定」。有這種品質的人,無論處於什麼場合和情況,都能從容而有力量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捍衛自己的觀點和權利。

缺少Assertiveness的人會怎麼樣呢?說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或許你也經歷過:

同事、領導把自己的工作職責推給你,或者讓你背鍋,你一方面氣不過,卻又不願意撕破臉,只好默默承受;

出門購物,遇到銷售不禮貌的接待,有時覺得沒必要吵,轉身離開,心裡卻久久不能釋懷,有時卻因為一些小事大動肝火,能吵得特別激烈,事後自己也不痛快。

這些往往來自於根植於我們文化中的「忍」字精神,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守規矩,很多時候甚至忽視了自己的需求,也不知道怎麼維護自己的權利。

結果就是,有的人總是委屈自己,一再退讓,有的人則是很容易激動,生怕別人威脅到自己,但發火後自己也不舒服,目的也沒達到。

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攻擊型(aggressive)的人遇事易衝動,具有侵略性,很容易和別人發生爭吵肢體衝突。其實比起愛打架生事的(physical)攻擊型,我們生活中更常見的是「懟人型」(verbal)。

例如你明明在和同事說工作,對方卻覺得你在說他,立刻回嘴攻擊你——他潛意識覺得,你讓他不舒服了,他也得讓你不舒服。

因為攻擊型的人關注的是贏得控制權,無論自己或對方付出怎樣的代價。結果他們經常無形中給自己製造出一個個敵人,讓雙方都不開心。

消極型(Passive)的人恰恰相反,不會堅持和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會下意識地迴避衝突。

他們即使遭遇不公平對待,也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默默承受。這讓他們很容易變成別人眼中的「軟柿子」,例如在學校中成為容易受霸凌的孩子。

消極-攻擊型(passive-aggressive)的人會採用消極抵抗的方式來應對。例如,你和同事說好了工作內容,她嘴上說同意,但就是拖著不做;或者你和老公說好周末一起做家務,他答應了,周末卻找藉口不幹。

這種人看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其實給人留下「靠不住」的印象,在人際關係中很容易出問題。他們自以為聰明的方案,其實是雙輸的,既不考慮對方,自己的需求也沒有被看到。

心理學家認為,最理想的模式就是自信堅定型(Assertive)——這類人自信心強,有較高的自我價值認同。

他們能坦率而且妥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情、需求、主張,也會理解和尊重別人的需要。

既不會一味壓抑自己,也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最終和其他人形成一種讓彼此舒服的關係,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因此,在這四種溝通模式中,自信堅定型(Assertive)毫無疑問是最理想的。

從心理健康來說,自信堅定型(Assertive)的處事方法,能讓我們真正成為自己和決策的主人,而不是被他人左右;

從人際交往來說,Assertive的人自信心更強,與人相處更和諧,容易受歡迎,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從生理功能來說,國外已經有科學研究發現,Aggressive、Passive、Assertive的反應,屬於大腦不同區域和層級的功能。

參考來源:https://neuroquotient.com/en/improving-assertiveness-with-neuroscience-threat-or-fear-system/

前兩者起源於人類最原始的反射,而Assertive卻是更高層次的活動。用Assertive方式思考,大腦中的血清素會上升,產生愉快的感覺,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在歐美國家,雖然不是教學規定內容,但許多學校都會在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中向孩子們灌輸,從小培養。

歐美學生和我們中國學生站在一起,未必更聰明、更優秀,但總是顯得更加自信,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我們可能就在默默的傾聽和思考中,把更多話吞了回去,最後卻可能錯過一些機會,甚至損失自己的正當權利。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Being Assertive,真的很重要。

那我們該怎麼教孩子呢?

既然Assertive是個很好的能力,我們怎麼教給孩子呢?個人覺得幼兒園階段就可以開始滲透了,上小學則可以更有邏輯性地教。

我們可以先和孩子說清楚,Assertive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passive-aggressive略去,只講三種),為什麼這樣做比較好。

當發生矛盾的時候,Aggressive 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需求,Passive 的人犧牲了自我需求,而 Assertive 的人能既尊重自己的需求,也照顧到別人的需求。

為了讓孩子好理解,推薦大家用我之前分享過的文氏圖Venn Diagrams,真的很容易一目了然:原來Assertive是讓我們找到共同點,這種交流方式能讓彼此都舒服,也就是中文中的「不卑不亢」。

有些孩子出門看上去「熊」,就是因為家長沒有教好「邊界感」——真的是太一語中的了。

我們的教育中,最缺少的就是「邊界感」的概念——能分得清自己這個主體和他人之間的清楚界限。有邊界感的人,能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讓自己不遭受侵犯,也不會去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

從催婚的七大姑八大姨,到張口閉口都是「為你好」的爸媽,我們的傳統文化本就有著模糊邊界感的土壤。

而作為一個諮詢師,我見過各式各樣的案例,現在很多成年人有過度索取和過度控制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是缺乏邊界感的體現。而這種缺失一定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成長和教育。

如果孩子年齡小,在教「邊界感」的時候,我們儘量給出具體的例子。例如:

幼兒園午睡的時候,就算自己睡不著,也不能吵鬧、逗同學,會影響別人;

乃至兒童性啟蒙中說的,告訴孩子我的身體隱私部位,別人不能隨意碰觸,其實也是邊界概念。

當孩子明白「邊界」和「底線」之後,就可以教孩子「權利」概念。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別人又有哪些權利。

之前上海地鐵上有幾個外籍兒童,完全無視公共秩序嬉鬧,引起反感:

拿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舉例,如果是你自己的玩具,那麼它的所有權是你,你有權利決定給誰玩、不給誰玩;但如果是幼兒園公用的玩具,它是屬於大家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玩,都不能私自佔有。

有了這種清晰的意識,就能避免出現,孩子被迫分享,要把自己心愛的東西讓給別人,或者是霸佔別人的東西、不放手的情況。

而且我們一定要和孩子明確,你可以享有自己的權利,但不能以犧牲他人的正當權利為前提。

例如公園的鞦韆大家都可以玩兒,但有些家長不排隊,而是說「我家孩子小,讓我們先玩兒」,如果對方不讓,還扣帽子說人家不大度。這其實就是侵犯了別人的權利。

說了這麼多,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教孩子關鍵時刻該怎麼做吧?

在學習如何用Assertive的思路,有效表達自己的需求的時候,我發現,原來用的正是PET父母效能訓練中的 I Message——我信息。

簡單句型是:當你……(具體行為)做的時候,我感覺……(我的感受),我希望能夠……(我的需求)。

「我信息」看似很簡單,但在幫助我們溝通上,經常能起到神奇的效果。例如,

比起老公不做家務,我說:「你這個懶蟲!家裡的事情你從來都不管!」然後開始一頓吵架,我可以說:

「過去一周都是我在做家務,包括洗衣、做飯、掃地、帶孩子等等,而你什麼都沒有做,這讓我覺得很累,也沒有受到重視,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承擔家務,例如從每周六掃地、擦地開始。」

這樣的信息傳達更加精準,對方聽到的不是指責,而是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會更加有效。

同樣的,假設孩子想加入同學的遊戲,可以說:「當你們一起玩兒,我自己玩兒的時候,我覺得很孤單,我希望能和你們一起做遊戲。」

除了言語上的表達,肢體動作也很重要。

Being Assertive的場合,經常是我們和對方的觀點、做法不同,要捍衛自己權利的時候,所以不能顯得氣短。

包括,挺直腰板,站直、坐直,直視對方,姿勢放鬆、沒有攻擊型,語氣溫和而堅定,要表現出自信心。

例如,學齡前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怎麼辦?教孩子——我們要看著對方的臉,理直氣壯地說:「住手!你打人是不對的!我不允許你打我!」

最後想說,人無完人。同樣身為母親,我很理解每個媽媽對孩子都心懷美好期待,但我們既希望說一句孩子立刻就聽,又想要孩子能有魄力去堅定表達自己的主張,這其實是很矛盾的。

如果孩子對家長、老師唯命是從,從來沒有獨立思考和表達意見的機會,未來又怎麼能勇敢站出來為自己說話呢?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成長為一個自信而堅定(Assertive)的人呀。

在孩子被打的問題上,我從來不反對還手,我覺得孩子一定要有自衛的能力。但我不會鼓勵孩子將暴力作為第一手段。為什麼呢?

在西方現代教育看來,「打回去」會阻礙孩子的情商和社會能力發展。因為當遇到矛盾時,這是一種最簡單粗暴的方法。試想一旦孩子發現這種方法管用,還會思考怎麼和人溝通交流嗎?習慣了這種模式的孩子,最後極有可能成長為文中提到的攻擊型(Aggressive)的人。

4歲的時候,孩子不學溝通,40歲、50歲的時候,遇到問題還是當街打架嗎?童年時圖省事走的路,都會在成年後加倍奉還。所以,有些環節和教育,是不應該跳過去的。

隨著果果不斷長大,我看到孩子心智成長的不同需求,從原來聚焦於解決具體問題,更傾向於研究怎麼增加孩子的核心實力。

我相信這是一切的根基和前提,所謂成長,一定是先成人,再成才。

*來源:慢成長(ID:manchengzhang123)。兩個海歸媽媽、兒童心理諮詢師的原創親子號,有國際視野的早教育兒乾貨和接地氣的帶娃經驗,致力於為媽媽們輸送解決方案、希望與勇氣。

你好閱讀少兒圖書館

閱讀,從開始

你好閱讀少兒主題圖書館,創立於2016年9月25日。旨在通過專注專業閱讀,培養孩子直接學習的能力;經由主題活動,開啟孩子自身智慧。

你好閱讀致力於自有圖書館網絡建設和家庭教育平臺搭建。我們用愛與專業,承託孩子的發展、家庭的成長。

地     址:

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鼓樓東大街39號

聯繫電話:

010-6402-0148

157-0165-4413   楊老師

188-1116-7715   祝老師   

營業時間:

周二 - 周日 09:00 - 21:00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欺負後教他「打回去」,後果可能會更慘,睿智的家長這樣做
    父母便很擔心他在學校「受欺負」,因此天天給他灌輸「如果你受欺負,那麼一定要打回去」的意識。剛剛入學的宇航還不太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便讓他徹底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某天因為一件小事,一個同學便對宇航惡語相向。這時宇航突然想起了父母的話,於是他打了回去。
  • 孩子被打了,叫他「打回去」沒用,下場會更慘,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大家各說紛紜:部分家長認為要「打回去」,不然[被打了都不知道還手,只會越來越軟弱];也有部分家長認為[還手,只會讓孩子學會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看起來,大家說的都有道理,那麼,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呢?不妨先看看上世紀90年代著名的[攻擊-反擊]實驗吧。
  • 這樣教孩子,上幼兒園後,爸爸媽媽就不用擔心孩子被欺負了!
    加上生活條件都不差,錦衣玉食的養著,更別說打孩子了,罵幾句都不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了,從此會離開父母的視線!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擔憂,我這孩子比較乖巧,在學校受人欺負怎麼辦!又或者,我這孩子這麼頑皮欺負別人小孩子怎麼辦?或許我擔心被欺負的父母還是居多的吧!
  • 在學校被欺負?別只教孩子「向老師告狀」!李玫瑾教授建議這樣做
    還有父母就會說:哭哭哭,就知道哭,別人打你,你不會打回去麼,怎麼那麼慫」粗暴的回應,就是以 「你下次躲他遠遠的,這樣就欺負不了你了」迴避型的態度解決。殊不知,就是父母這種不以為然的態度,讓孩子被欺凌後更受傷。但我知道,這大有人在,這種做法對孩子而言更是一種傷害。有人會告訴孩子,「如果被欺負了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
  • 孩子被同學多次捏臉和摟抱,家長該不該教孩子打回去?
    ,稱她們為「女朋友」,稱自己為「耍流氓大王」,她該不該教孩子打回去?這才是讓寶媽困惑的地方,她覺得和對方家長溝通起不到效果,他們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孩子的錯誤!那位寶媽繼續說,她們一直教育孩子,要和同學友好相處,不要起衝突,能原諒別人的地方儘量原諒別人,可是對於同學這樣的行為,讓孩子很不舒服。孩子奶奶教孩子打回去,不能任由別人欺負,可她們覺得打人是不好的行為,所以發出來,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 孩子被欺負該咋辦?霍思燕的做法獲得網友贊同,不怕事才不會遇事
    孩子們入學後,雖然有老師的照看,但是為人父母的家長還是很擔心孩子在學校的真實生活狀態,尤其是在當下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頻發,家長們開始愈發地擔心孩子在學校會受人欺負。
  • 孩子被同學被欺負,你還在教「告訴老師」?聽聽李玫瑾教授的辦法
    別的孩子不僅不跟女兒做朋友,還有個別小男孩,專門盯著女兒欺負,常常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要麼推女兒一把,要麼扯女兒的頭髮,女兒經常紅著眼睛回家。朱女士發現真相的時候,非常憤怒,當即衝到了幼兒園,要求幼兒園的老師給一個說法。經過老師的一番調解之後,那個欺負人的孩子和他的家長,給朱女士的女兒道了歉,孩子的情緒才好轉了不少。
  • 女兒在學校被欺負,找家長溝通無果,寶媽怒懟:你不教有人替你教
    而一些熊孩子的所作所為慢慢演變成了校園暴力,讓很多孩子深受其苦,也讓家長們十分痛心。女兒在學校被欺負,寶媽怒懟:你不教有人替你教陳媽媽的女兒上小學,最近在學校一直受學校裡的男孩子欺負,這讓陳媽媽非常擔心和心疼。
  • 偶然聽見一位媽媽說:現在孩子被打了就應該教孩子還手,這是什麼心態?
    更有每天實用育兒資料分享。」寶媽提問:偶然聽見一位媽媽說:現在孩子被打了就應該教孩子還手,這是什麼心態?魚媽回覆:你好,我是魚媽。偶然聽見一位媽媽說:現在孩子被打了就應該教孩子還手,這是什麼心態?我覺得這樣的心態很正常,也很好。
  • 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沒用」,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但是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打"大多數家長都只會教孩子:"你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你。"其實,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是沒有用的,告訴老師並不能抹去孩子的心理陰影。案例小E的女兒最近剛上幼兒園,女兒剛上幼兒園時,小E也教過女兒:"如果你在學校被欺負了,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
  • 「看到孩子膽小懦弱被人欺負,我恨自己生了他」
    每個做父母的最心痛的,最不願看到的,便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被欺負,卻膽小懦弱到任由別人去欺負,不敢還手,甚至連跑都不敢跑。記得《婆婆和媽媽》裡,秦昊因為聽到自己的女兒在學校被欺負,便心疼到落淚,甚至想要坐飛機回去找對方家長。
  • 秦昊談女兒被欺負心疼落淚,孩子打人或被打,全齡解決方案來支招
    秦昊一直被大家說成是「直男」,可饒是直男一個,在面對女兒被欺負的時候,也會心疼的落淚。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尖上的人,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更不要說是被欺負了。其實除了自己家的娃被欺負了,爸爸媽媽覺得心疼難過,當自己的孩子變成小霸王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的惆悵難寐。
  • 犯罪心理學專家:不想孩子被欺負,要從小培養他「不好惹」的能力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會遇到很多讓家長措手不及的問題,比如:有一天我兒子突然回來跟我說:「媽媽,有個小朋友打我了,怎麼辦?我順嘴就說了一句:「那你就打回去啊?」他又說:「那他打我更用力怎麼辦」?問完我這個問題,我瞬間語塞。我發現,面對孩子被欺負這件事兒,僅僅用一句「打回去」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別人打你就打回去!這位腦癱父親的教育觀,將孩子送上成功之路
    一開始的時候,這孩子連走路都走不動,更別說是繼承父親的衣缽,繼續拳手之路了。因為腦癱,兒子小時候常常被小朋友們欺負。"笨蛋"、"傻子"這類話語陪伴了兒子的整個童年。看到兒子受到欺負,老汪痛定思痛,開始一起陪伴兒子練習拳擊。
  • 因孩子有矛盾兩家長打到頭破血流,孩子打架家長該如何做?
    在前段時間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兩個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並不算太嚴重的肢體衝突,但由於一個孩子將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家長,於是家長在微信群中向另一方孩子的家長提出了質疑,由於這個家長群中沒有老師,所以雙方家長在群內的衝突直線升級,並最終提出在校園門後約架。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四個方法教你正確處理,娃不再當受氣包
    每次從幼兒園回家都哭喪著一張臉,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在幼兒園又受欺負了。而面對這種情況,普通家長可以就會出現如下三種反應:第一種,告訴孩子打回去,第二種,告訴孩子不跟他玩了。第三種,索性忽視,不當回事。但這三種做法都是比較不可取的。第一個做法會在無形之中將問題擴大化,不利於老師後續的處理。第二個做法會讓孩子的社交圈慢慢地變得狹小。
  • 不想孩子被當軟柿子捏,家長一定要教會這五點,娃以後不會被欺負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總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就是孩子在學校的時候很可能會和別的孩子發生一些衝突,或者是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一般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就會有著不同的態度。態度可能分兩種:認為這只是孩子之間的玩笑打鬧。
  • 對付家暴最有效的方法:你若打我一下,我必雙倍奉還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不管第一次他是處於有意還是無意的,你都要打回去,並且狠狠的警告他,讓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還有第二次,那就離婚吧,不然以後的日子,也是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從小教孩子以暴制暴父母從小就教育我,要禮貌待人。上幼兒園時,父親對我說:要和小朋友好好相處,但不能欺負人,如果有人打你,你必須給我打回去。
  • 孩子膽小懦弱,被欺負也不敢吭聲,做父母的很著急,如何解決?
    性格懦弱的孩子本來也不善於交朋友,性格比較孤僻。當在校園被欺負時,也沒有朋友同學可以幫忙,自然不敢反抗。膽小懦弱自卑的孩子在低年齡時段通常有這些表現:一般比較內向,不愛和別人說話。在眾人面前特別怕生,會一個勁兒地往家人身後躲起來。當被欺負的時候,也不敢還手,不敢反抗。做事情不積極沒信心畏畏縮縮缺乏安全感。
  • 瘦弱的兒子被打後,我教他這樣反擊!
    我翻遍了國、內外育兒專家的博客,在一位育兒博主和他孩子互動的故事中,有了強烈的共鳴。吸收消化、融會貫通後,我找了一個方法教給兒子,從此之後,他再也沒白白挨過揍。李玫瑾說過:要讓孩子擁有不打人的教養,也要有不被欺負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