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得到更多乾貨,我們把 GeekCar 今年首個線下活動做成了一次辯論,議題是「智能座艙該做加法還是減法」。
之所以選擇這個議題,是因為通過《奇妙車機情報局》測評了二十多款主流座艙後,我們發現:雖然業內常常推崇極簡風格,但更多車企仍以堆料為主,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這個矛盾點就是我們希望產生碰撞的內核。
為此,我們請來了包括福特汽車、理想汽車、長安汽車、大眾問問、賽輪思、博世、億咖通、仙豆智能、百度 IDG、梧桐車聯、同濟大學人關係實驗室和 FOKS 等企業大咖們,希望用辯論的方式搞點事情,得出更多有價值的結論。
《奇妙車機情報局》有哪些觀察
在總結大咖們的觀點之前,GeekCar 的《奇妙車機情報局》欄目也有一些觀察和思考希望和行業分享:
1. 智能車機 HMI 的本質是功能資源的空間分配問題,也是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媒介。
2. 汽車品牌需要強調個性,但產品開發需要建立行業共識。很多功能需要大面積上車和打通,才能發揮它的價值。
3. 用戶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偏好,比如分屏交互/實體按鍵/屏幕留白等等;現在很多產品有相似的致命設計,比如過度使用全屏/返回機制不明確/功能入口過多等等。
4. 語音、地圖和生態是智能車機最重要的三個要素,但都做到極致的個性體驗不容易,因為都需要大量定製。哪怕兩個產品的供應商一樣,其體驗可能完全不同。
5.BAT 提供給每個客戶的產品體驗過於相似,雙方的關係需要明確。
6. 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生態上車,也不是車機智能,而是車廠實現符合自身定位的座艙智能化和整車智能化。
加法和減法的目的趨同
辯論結束我們發現,各路嘉賓其實是以不同的切入點去闡述議題,並最終達成了共識。由於部分嘉賓希望以匿名形式分享,我們匯總了嘉賓的觀點以及部分精彩發言:
加法派:
汽車正在脫離代步工具的屬性,我們要先通過增強座艙內部的感知能力,再針對用戶的高頻剛需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目的不是增加傳感器,而是提升用戶體驗,傳感器只是提升體驗的工具。
我們不應該把手機或者 pad 搬到車機上,而應該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培養的用戶習慣,疊加車內場景,在車裡做服務串聯和延伸,比如人臉支付、AR HUD 等等。
從汽車產品的生命周期和行業發展階段來講,目前還是要先做加法,但也可以說是在加中求變。比如電子電器架構必須要先升級,逐步由分布式邁向於集成化一體化,才能拓展座艙更多的想像力。減法的前提是產品力、品牌力達到一定程度,才去做的事情。
雖然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需求不明晰,但總體需求一直在增加。今天的消費者對於車內互聯的需求和我們十年前相比,絕對不是一個量級的。從實際情況來說,作為供應商的我們拿到的需求清單也是越來越長的。
千人千面是汽車智能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體現,要實現它硬體要做加法,軟體要做加法,數據也要做加法,如果一味做減法,汽車永遠停在原地。
在這個行業還沒有任何足夠令人驚豔的產品出現之前,大家必須都要做加法,而且要大加特加。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誰能理解一個通話工具要加上拍照和上網的功能?如果它們不組合到一起,觸屏交互又從何而來?所以在我們還沒有發現行業認同的好的方向或形式之前,必須發揮想像力,想不出來就去試,去實踐。
減法派:
從用戶體驗來講,用戶真的不想有太多選擇,在車上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選擇,所以我們必須要在體驗上做減法。但我們現在整個行業都在用一種尖銳的方案去應對多樣化的需求:全都給到用戶,再讓用戶去選擇,這一點其實很難受。
有企業在做用戶調研時有個很有趣的發現:用戶對功能的感知比較模糊。曾經我們問用戶車裡是否有某個具體功能,6 成用戶說有,4 成用戶說沒有,但其實這個功能是沒有的。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不贊成產品太複雜,任何交互都應該符合用戶的第一直覺,不能一味去做加法。
手機能進到車裡的應用,其實車機根本沒有必要再做一遍。車機要做的是全方位補充你的手機。所以車機和手機等設備的算力相結合,才能形成車載環境的超級計算中心。
「智能座艙之於傳統座艙,就像現在的智能機之於諾基亞」的對比並不成立。因為用戶不會同時裝諾基亞和智慧型手機;但是在座艙內,消費者既有手機又有車機。所以只有座艙體驗優於手機,才能讓用戶更多的使用車機。
如果我們的座艙產品能夠在一些更高維度的視角上去引領用戶的話,可以把很多比較複雜的選擇收一收,也就是做減法。就像特斯拉一樣,Model 3 幾乎沒有什麼配置,那些選裝的比例也並不是很高。
……
其實我們討論的話題很多,但如果讓我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其實智能座艙的加減法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不論是哪種邏輯,最終目的都是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只不過在產品實現的手段上,我們需要在一些層面利用加法的思路,提升車輛能力,無論是軟體算法的智能化程度、硬體算力以及執行能力等等,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用戶需求。
換個視角來看,減法思路更多運用在如何精準滿足用戶真實需求層面。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更好的探求用戶在駕駛場景下,究竟需要什麼。如果只是盲目的堆疊功能,做了很多和手機重複、甚至是毫無現實場景的功能,那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因此,減法更像是把加法產生的能力,運用的更精準的手段。
從這個角度看,加減法的邏輯還是貫穿在智能座艙設計的不同階段,這也是幾乎現場所有嘉賓最終都能達成的一致觀點的原因。
結語
線下討論的時間很有限,我們也只能針對一個話題進行探求。對於智能座艙的未來發展,依然有太多未知需要探索,這也是 GeekCar 成立《奇妙車機情報局》以及舉辦線下活動的最終目的。
在最後做一個小的預告,年前 GeekCar 還會有一場智能座艙主題的線下活動,年底還會發布《智能座艙藍皮書》,希望把我們對智能座艙的觀察以一個產品化的方式呈現給行業。
未來我們會繼續建設智能座艙產品庫,完善評測體系,運營更多行業社群,希望有更多行業大咖加入,共同推動智能座艙行業的發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