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啤酒江湖,那也不曉得有多少國家、多少品牌在舞臺上廝殺,其中不乏百年以上的老店大牌,也偶有新崛起之權貴,更有順應潮流的國際巨頭。
比利時在這裡頭是個無法忽略的存在,彼國雖小,實為啤酒大戶。
大熒幕女神奧黛麗·赫本的故鄉比利時,正好在歐洲的中心,是多種文化碰撞交融之地,三萬多平方公裡的國土上竟擁有2400多個啤酒品牌,且大多歷史悠久,世代傳承。
所以有人說,世界上最好喝的啤酒在比利時,誠非虛言。
要是比歷史,比利時啤酒的歷史長得嚇人,它釀造啤酒已近千年。當時自然沒有比利時這個今日國家的概念,但比利時今天的首都布魯塞爾在公元977年就已經開始有人群聚集定居,此後逐漸發展成歐洲重鎮,被稱為「歐洲的首都、歐洲的心臟」。
1000多年前,在布魯塞爾釀造啤酒的不是農民也不是啤酒商,是一群和尚,他們是修道士,修道士釀造出的啤酒,自然也就被稱為修道院啤酒。
對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與金庸、黃沾、倪匡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稱的蔡瀾先生早就有過描述:
中國的和尚道士在深山裡吃素念經,種田放牛;以前以為洋和尚住在修道院也那麼慘,後來才了解到,這些修士除了研究聖經,大部分時間是在私釀啤酒,世界上最有名的啤酒都是隱居出世的修士弄出來的,做出來當然自己享用而不為外人道也。一般人認為別人出家過得慘,哪曉得別人其實爽翻了。
其實蔡瀾先生的描述更多是從美食的角度出發,對修道院的僧侶來說,釀造啤酒倒並不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酒貪杯,而是一種營養的補充。
有人首先就有疑問,修道士是上帝的僕人,怎麼還能釀酒,還能自己喝酒,難道歐洲人也信濟公那一套「酒肉穿腸過,佛祖在我心」,抑或是魯智深一般的花和尚。
答案當然都不是,不同於中國和尚,基督教教義和聖經中都沒有禁止飲酒,最後的晚餐時,耶穌還拿起盛著鮮紅葡萄汁的酒杯對徒弟們說:
「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因此在以後的聖餐禮中,葡萄酒就象徵耶穌與門徒立了永不能廢的新約。
這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外國和尚是可以喝酒的。
耶穌或許沒有考慮到,受氣候影響,並不是各地都產葡萄酒的,並且葡萄酒並不便宜,也不是所有信徒都喝得起。
這當然難不倒眾人,西北歐不產葡萄,主產大麥。葡萄既然能釀酒,大麥為什麼不可以,大麥釀造出的啤酒比葡萄酒便宜得多,更容易被不習慣喝開水的歐洲人接受。
於是乎,生活清苦的修道士們從17世紀中期就開始了啤酒的釀造,營養頗為豐富的啤酒是他們日常飲料,也是營養的補充物質。
明白了修道士啤酒的來歷,也就明白了它為何會以品質著稱,沒別的,一幫子和尚每天要自己喝的東西,不把它不斷改良,精益求精,也太對不起自己了。
同時,修道士啤酒不全部是內部特供的,它也面對信眾出售,所得收入用來維持修道院的日常開支,這樣它又有了一部分商品屬性。上帝的僕人釀的酒如果讓信眾都喝不下去,豈不是既影響了收入又動搖了信眾的基礎。
於公於私,修道士們都必須把啤酒釀好。
即便如此,修道院啤酒開始也不是大規模出售的,因它產量有限,修道士們也不是商人。
直到17世紀中期,修道院啤酒才走出高牆,面對普通大眾出售,各地也逐漸出現啤酒廠商和經銷商,修道院啤酒真正開始風靡。
當然,修道院啤酒並非比利時獨有,但由於幾百年間歐洲的動蕩,許多修士們背井離鄉,東躲西藏,其中許多躲到了比利時。為了維持生計,釀酒賣酒成了修士們活下去的重要經濟來源,比利時地區的修道院啤酒吸納了這些精英,變得更加出眾。
戰爭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道院啤酒一度出現將近40年的空檔。所幸它的手藝沒有失傳,戰後隨著秩序恢復,也逐漸恢復元氣。經過這麼一鬧,比利時修道院啤酒更加有一統江湖之勢。
數據不會說謊。1997年,修道院啤酒行業標準出臺,它叫做Trappist啤酒,由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國一直堅持手丁釀造啤酒的幾所修道院一起提出。
標準嚴苛到什麼程度呢,等到大家商量好了才發現,原來按照這標準,參與發起的修道院都不一定能通過。
最後,全世界只有七家修道院釀造的啤酒能擁有Trappist標誌,比利時就佔了六家。
因此,這些就是比利時修道院啤酒品質的保證。
然後,到今天20多年過去了,Trappist啤酒數量只增加了4家,達到11家,比利時修道院依舊佔據主導地位。
當然,今天的Trappist啤酒大多在延續手工釀造的工藝上擴大了產能以滿足市場需要,不過它的本質還是沒有變。
生產場地還是在修道院,釀酒師傅是外面請的僱員,但必須在熟諳釀酒技術的修士指導下生產。僱員們相當於每天去修道院上班,下班後各回各家。如此,產量既有保證,品質也能控制。因此直到今天,修道院啤酒依然是比利時啤酒中最獨特、最聲名遠播的一種,它也成為比利時啤酒的代名詞。
說了這麼多,Trappist啤酒到底怎麼呢,這其實很難統一介紹,因為各家的修道院啤酒各有獨特口味,即使同一品牌也分不同類型,難以一言以蔽之。
不如簡單介紹幾款有代表性的修道院啤酒。
智美(Chimay)
智美是代表性的修道院啤酒,它又分為智美藍帽、智美紅帽、智美白帽。
智美經過兩到三次天然發酵而釀成,口感厚重。智美紅帽口味較為輕質,泡沫豐富,入口口味柔和潤香,帶有淡淡的酸甜味和濃鬱麥芽香味,微帶焦炭苦味。
智美藍帽是典型比利時風格烈性艾爾啤酒,擁有新鮮酵母氣味,略帶薔薇花味道,口味豐富,顏色深黑。倒出時,酒面會起一個厚泡沫層,同時散發著濃鬱的果香味和酒精味。入口後味道複雜多變,兼有水果甜味、焦糖味和咖啡苦味。
粉象
粉象是烈性淡色艾爾啤酒,具有典型比利時風格,比一般三料啤酒更甜膩,濃烈麥芽味道中帶著苦味,同時散發香菜的清香和橙子的酸甜氣息,酒味濃鬱,口味豐富。
督威
督威啤酒是金色啤酒,是比利時最常見的瓶裝啤酒之一。它倒出時酒面有一個厚泡沫圖案,佔據杯子的一半,通過這層泡沫散發出一股麥芽味,同時帶著水果香味,入口帶有明顯酸苦味道,沙口感強烈。
說了這麼多修道院啤酒,比利時可也絕對不是只有修道院啤酒。其他啤酒同樣值得嘗試,相比修道院啤酒,我們更熟悉的可能是比利時白啤酒。
福佳白啤酒,它是標準的比利時風味白啤酒,充滿了濃鬱的果香和清爽的柑橘味,泡沫綿密持久,在光線下看,和它淡金色不透明雲霧狀的酒液簡直是絕配。
關於福佳的品牌也頗具傳奇。它最早是修道士們在15世紀中葉釀造出來的,到了20世紀中期,由於經濟衰退和啤酒革命,福佳的最後一家釀酒廠被迫關閉,直到1987年Interbrew取得酒廠經營權,福佳才重獲新生,此後屢獲國際獎項,被稱為「比利時國酒」,2016年福佳白啤獲得啤酒世界盃金獎。
瓦倫丁白啤也絕對值得嘗試,瓦倫丁白啤酒廠建於1758年,目前已經了8代人的傳承,瓦倫丁啤酒廠擁有自己的啤酒博物館,是歐洲最古老的啤酒博物館之一。瓦倫丁是比利時式艾爾精釀的代表,香氣濃鬱,添加了燕麥麥香更加怡人。
對於愛好啤酒的朋友,比利時啤酒是不容錯過的,如果你還停留在德國或荷蘭啤酒的印象上,那意味著你還沒真正喝下一杯比利時啤酒。啤酒對比利時人來講,可不是一時縱情娛樂的點綴品,他們把啤酒當作生活,當作文化,並投入匠人之心,傳承著啤酒的工藝與文化,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