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其「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歷史為她們心曠神怡長達幾千年之久,後世為她們至今仍然浮想聯翩。
「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當年的長安城風波真相到底是如何?其實,畫師毛延壽不該為王昭君出塞而背鍋,然而世人大多誤會他了。且聽真假歷史回聲道來:
公元前54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王家生有一女,名為王嬙,字昭君,這就是後來的「落雁」。
小姑娘是在貧寒之家長大。為了改善父母生活環境,明眸皓齒的她於公元前38年以民間奇女子的身份入選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
她的命運,就這樣改寫了;她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她的風波,就這樣上演了。
此時的歷史大環境可以說是實行民族和睦政策,大漢天子刻意與匈奴交好,而和親就是其中的一項政策。很多人覺得是長安城裡的風,從來就沒有停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而把王昭君卷了進來。
其實還真是這樣,不過,就算沒有王昭君出塞,也會有下一個「王昭君」出塞,她只是正巧趕上。那麼,正史上到底是怎樣記載的?
它最早見於《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
大致意思如下:
西漢竟寧元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後單于閼氏。
與匈奴和親,我們要知道,這並不是屈辱求和。千萬不要陷入思想誤區,就是覺得漢朝打不贏匈奴了,漢元帝只能和親了。
事實上,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強盛時期,此時的匈奴早就被漢朝連番打擊得元氣大傷,又加上匈奴本身由於貴族勢力爭權奪利,匈奴分裂成五,形成五足鼎立局面,漢朝完全可以各個擊破。
然而,傾巢之下焉有完卵?這樣代價太大,所以漢朝推行民族和睦政策。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就成為了漢朝的代言人,而西域各國聞訊後無不交好於漢。
呼韓邪單于早在漢宣帝時期就投降於漢朝。後來漢元帝即位,更是幫助呼韓邪單于消滅了他的哥哥北匈奴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曾三入長安朝貢,漢元帝最後挑選了宮女王嬙賞賜於他。
如此一看,就根本不存在漢弱以屈辱求和,也並沒有王昭君請命出塞一說,更沒有畫師毛延壽故意將其畫醜一事。
王昭君出塞,締結兩國情,止天下戰火,系天下和平,為維護漢匈關係穩定長達整整半個世紀之久。她只是一名驚為天人的女子,卻為中國承受了太多太多。
自漢初以來,「昭君出塞」在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中讓人甚為醉心。就從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說起吧,其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受賄等情節。此後,更是把畫工受賄都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身上來。稍後一點的《後漢書》問世,卻提都沒提這事。
到了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王昭君出塞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
但《王昭君變文》一反正史記載,把漢元帝時期民族矛盾描寫為匈強漢弱,並且把出塞看作是漢朝屈辱求和,她最後是因思念家鄉,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香消玉損。
唐代以後,關於王昭君大多數詩詞歌劇,後世都是在此基礎上汲取百家而改編而成的,代表作有元代馬致遠的《漢宮秋》等。
以上就是關於王昭君出塞歷史故事的演變軌跡。現在看來,毛延壽是背鍋到如今,這就算了,可現在還有很多人對當時的社會環境存在著誤解,而且還挺頗深。
當時當真是漢朝打不贏匈奴了嗎?不了解其中原委,這是我們的悲哀,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我是真假歷史回聲,千百年來,白雲悠悠,滾滾歷史,故事何其多,所幸能夠遇見你們,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