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區塊鏈」化解物業糾紛,新技術賦能城市治理
北京朝陽法院探索利用「區塊鏈」化解物業糾紛的訴源治理,是在抓好物業管理這個「關鍵小事」上蹚出了一條新路。
▲以「區塊鏈」技術搭建的第三方調解平臺,為業主與物業公司提供了一個「管事說理」的地方。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據報導,12月10日,北京高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朝陽法院探索利用「區塊鏈」化解物業糾紛的訴源治理新路徑。據介紹,新機制不僅運用「區塊鏈」技術存證,同時引入律師事務所和由朝陽區法院、區房管局、區司法局、區物業行業協會聯合組建的第三方調解平臺,力爭源頭化解物業糾紛。該項機制目前已在朝陽7個小區試點。
如今,在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因物業服務引發的糾紛,呈現出激增態勢。據統計,僅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國各級法院就審理物業服務合同糾紛一審案件164.8萬件。如此紛繁複雜的物業糾紛,造成業主與物業公司關係僵持,影響社區生活的安全穩定,也耗費了大量司法資源。北京探索利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對此進行治理,有利於相關職能部門提前知情、從容應對,在幫助雙方達成和解、實現調解的同時,也改進物業服務質量,而這也與北京建設宜居之都、提高民生福祉目標一致。
物業糾紛事不大,影響卻不小,關係到城市形象、社會穩定、居民福祉。事實上,近期召開的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即把物業管理作為兩個「關鍵小事」之一,要求持之以恆地抓好。這同時也是北京「十四五」時期的工作目標之一。而數據顯示,2018年至2019年,朝陽法院月均受理物業案件300餘件,12345市民熱線月均收到朝陽區群眾反映的涉小區治理類投訴也多達5000餘件。如果這些投訴沒有解決好,沒有良好的分流化解機制,矛盾糾紛被激化,便可能大量「湧入」訴訟程序,給司法系統造成壓力,也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對此,北京作為首善之都,更須妥善應對、創新引領。
以此而言,朝陽法院探索利用「區塊鏈」化解物業糾紛的訴源治理,是在抓好物業管理這個「關鍵小事」上蹚出了一條新路,也展示了機制創新以及推動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嘗試。長遠看,應用「區塊鏈」等新技術介入物業管理,也是實施「三個北京」戰略的題中之義。
在「區塊鏈」模式下,房管局和街鄉有了「黑科技」,事先即能獲得「預警提示」,對物業糾紛發生數量多、情況嚴重的區域,展開有的放矢的整治,消除糾紛發生的「根源」。在此模式下,訴訟外的處理程序被科學「整合」,形成有序銜接、接替推進的良好格局,先是協作律師電子函督促雙方和解,繼而是第三方調解分流平臺現場調解,最後仍無法化解糾紛的才放入訴訟「大池塘」。這種遞進式化解模式,有效降低了訴訟概率。
其中的關鍵,就是通過「區塊鏈」搭建的第三方調解平臺。之前的物業糾紛,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因關係利益而互不謙讓,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些本可協調的「雞毛蒜皮」事,往往也怒上法庭一爭高下,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有了「區塊鏈」進行技術存證,司法、執法、行業組織等部門通過第三方平臺全方位及時介入,在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多了一個「管事說理」的綜合協調機構,便於依法解決實際困難、居間化解雙方矛盾。
當然,法院引入「區塊鏈」,並非壓減甚至取消業主與物業公司的「訴權」,對於糾紛雙方,還有通過訴訟維權的救濟渠道。當然,糾紛是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化解糾紛最終還要靠人來做工作。在引入「區塊鏈」推動和解、實現調解過程中,還需要充分發揮從專業律師到各個職能部門的作用。畢竟,只有當科技與人文相融合、智能與法治相輝映,才有城市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城市也才因此環境更宜居、生活更美好。
(文章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DF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