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 處處替人著想,就是修慈悲心

2021-02-07 一生成就

 

      「緩揭簾,勿有聲」。我們在掀帘子的時候要輕手輕腳, 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響。因為現代人都是群居生活,我們要注意一舉一動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要有這樣的敏感度去時時觀照自己的德行。比如旁邊正好有人在睡覺,說不定他已經兩三天 沒睡好,好不容易才入睡,而你掀帘子的時候,「嚓」,這一 個動作可能讓他驚醒。或者在圖書館裡看書,大家都很安靜,你假如突然拉帘子拉得很大聲,可能會有人被你嚇一跳。一個處處替別人設想的人,他在舉手投足當中也會流露出來。所 以,「緩揭簾,勿有聲」,也在修慈悲心,替人著想。當我們 時時替別人著想,心地也會愈來愈善良。你的心善良,就是真正在落實仁慈之道。


        除了揭帘子的時候不能太大聲,在開門關門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不要驚擾到他人。盧叔叔曾經有一次提到,半夜起來上廁所,一定不能把門開得很大聲,要顧慮到別人在睡覺。衝水的時候,門如果沒有關好,聲響就相當大。盧叔叔還說,進廁所之前要先敲門,「入虛室,如有人」,不然瞬間推開門, 萬一裡面有人就會顯得很唐突。我們的任何舉止,都能對眾生恭敬,那就時時在提升自己的心境。 


        我們是否注意到現在的孩子動作特別粗魯?在上樓的時候,孩子腳步的聲音都很大,甚至一邊爬樓梯一邊大聲地喧譁。孩子們這種粗魯的行為,我們做長輩的絕對不能視而不見,縱使是鄰居的孩子,我們也要去制止、去引導。「國家興亡,匹夫有 責」,下一代是屬於社會的,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勸誡。


        替人著想是第一等的學問,而替人著想絕不是用嘴說說而已,而是要點點滴滴落實在生活之中。比如大家一起吃飯,假如你吃飯的聲音很大,所有人聽到都會覺得不舒服。我也跟朋友提過,吃飯的時候,嘴巴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音,因為我們不只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公司、團體,到外國去旅遊,我們要處處警覺自己的動作。 


        巴黎聖母院有一行漢字:「請勿大聲喧譁!」這是寫給誰看的?這說明什麼?我們在機場看到很多孩子大吼大叫、跑來跑去,我們要適時制止這些孩子的行為,這樣影響很不好。


        當我們有這種覺悟,就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對經文有更深的體會。比如半夜回家開門時,你就會輕手輕腳;半夜開車回來,你也會趕快把引擎熄滅,因為你對那些聲音的敏感度已經愈來愈高了。這就是觀照的能力形成了。一個人的存心很恭敬謹慎,他就會處處小心。


摘自《幸福錦囊集》(教育孩子的56條錦囊妙計!)

相關焦點

  • 替人著想的心才是真實的學問
  • 慈悲心要如何修出來?
    這樣思惟,我們的平等心就修出來了。我們把對親朋好友的貪戀和對怨敵仇人的怨恨這兩個分別念統統舍掉,這叫舍無量心。為什麼說是無量心呢?因為發心的對境——眾生是無量的,所以我們得到的功德也是無量的。平等是前提條件,然後要發慈悲心就容易了。如果沒有平等心,要發慈悲心是很難的,所以對每一個眾生都要平等對待。
  • 愛物敬人,替人著想是第一等學問23
    所以「緩揭簾,勿有聲」,雖然是一個揭帘子的動作,也是告訴我們,我們處處每一個言語動作是不是會讓別人覺得不安?這個聲音會不會過大?當我們時時會去想到,替別人著想,心也會愈來愈柔軟。當你的心愈來愈柔軟,你就是真正在落實仁慈之心。  在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時候會因為我們的聲音過大而造成別人的煩惱?哪些時候?
  • 柔軟心、慈悲心、平常心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世上很多事,當你心大了,事就小;當你心小了,事就大;當你心沒了,事就消。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學會修心,修的柔軟心、慈悲心、平常心,眼裡有星辰,身邊有清風,心中有暖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腳下的路就是一條通坦的人生之路。
  • 《爸爸的十六封信》學會替他人著想
    我是引讀老師宋保昆。今天,我為大家繼續帶來《爸爸的十六封信》。你們喜歡什麼樣的人呢?你們覺得什麼樣的人最好相處、最有魅力呢?宋老師認為喜歡替別人著想的人最有魅力,善良的人最喜歡替別人著想,而和他們相處才是最為輕鬆的。
  • 不愛佔便宜,與人相處處處為他人著想的星座
    不愛佔便宜,什麼事兒都會分的很清楚,情商智商都屬於偏高了一些,處處為了身邊人著想,有什麼事兒都會顧及著對方,可以說是比較懂事兒一些,這三大星座典型的就是不愛佔便宜,做什麼事兒都有分寸
  • 蔡禮旭老師《太上感應篇》——第八講選段①
    因為我們念對了,後面才念得對,接觸我們的人或者是下一代,他才念對。雖然只是一個字,但是還是要謹慎。因為我曾經在跟大家分享課程的時候,有朋友下了課就過來說,我這個字念錯了,念錯一個字,可能人家信心都會影響。謹慎,在修身跟處眾還是必要的。         另外剛剛吹冷氣,我趕緊到沒冷氣的地方去。因為修道,習氣不能去掉,往往孝道不圓滿。念念為父母著想,力行孝道,很多習氣就能放下。
  • 十念法,我們的慈悲系止於心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照慈雲灌頂法師教給我們「十念法」就可以了。早晨念十念,灌頂法師教給人的一念是一口氣,一口氣裡面佛號不拘多少,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晚上在睡覺之前也修十念法,這個人決定往生。符合經典裡面的教導,不間斷,每天都做,一天不缺,一生不間斷。
  • 大乘依「心」起修,念心處處能作主,無昏沉、妄想,就與本性相應
    修觀的過程中,無論產生什麼境界,看到虛空也好、看到光明也好、看到佛菩薩也好,或是聽到什麼聲音,都不要理它,了達一切都是心念所生,心外無法,心境一如,這就是正知正見。心專注,就是念法。四念處是法,四正勤、四如意足也是法。念,就是想念,把心念集中、專注在一個境界上面,就是「內住」,繼續不斷地在這上面思維、想念,就是「續住」。
  • 溫柔的人,總是替別人著想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延晨的動漫窩~「溫柔的人,總是替別人著想!」夏目友人帳中,不僅僅是夏目吸引著我們,其中的很多妖怪,也非常吸引我們。而小狐狸,就是其中的典範。他性格的改變,以及他的行為,無形中,都觸動著我們的內心。
  • 你總為別人著想,誰為你著想?
    一直用最大的善意對待身邊每一個人,什麼都喜歡為別人著想。沒什麼心眼兒和心機,很多時候寧可自己吃虧,也不願意別人委屈,哪怕內心早已千瘡百孔,也不願意到處訴苦,生怕影響他人的心情。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一直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有求必應,有忙就幫。
  • 愛欲是生死之根,念"楞嚴咒"就是要銷去愛欲(宣化上人)
    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宣化上人我們還有這口氣在,就要對人好,可是不應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生死愛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得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
  •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既然知道人性的這項弱點,就要調整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首先要原諒人、同情人、包容人;也就是說,對於不如自己的人,應該包容;比自己好的人,則要向他學習。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彼此學習、互為師友,不但自己能夠得到成長,對方也會成長。可惜的是,很多人想不通這一點,無論如何想到的都是自己,不知道替別人著想,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不放過他,不如自己的人更是欲除之而後快。
  • 慈悲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
    然而,在人世間對物質利益與名譽的追求之中,根本無法去理解和體會慈悲的真正的內涵。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能改變自私自利的後天形成的觀念,就無法做到慈悲待人。慈悲的心可以溝通無限的能量;慈悲的行為可以引發無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他能獲得的能量就有多大。
  • 永遠不必替對方著想
    我經常打工的這家店,做的是「關東煮」的生意,老闆臺灣人,嗲嗲的腔調,年齡大不了我幾歲,我卻喜歡開玩笑,叫他穆大叔。美食城的客流量極其大,少女居多。這些人在外面逛街逛累了,總會想到來這裡歇歇腳,添添肚子。每天需要招待的顧客極多,我對陸卿卿印象深刻,是因為她也叫我老闆穆大叔,和我的叫法一樣。
  • 劉素雲老師:修佛修佛,你修的是什麼?實際修的就是這顆心
    最後一句,「妄心放下真心見」,就這二個心,你那個放下了,你把它伏住了,自然真心就見了。我連起來再說一遍這四句話,「心裡無事得自在,心裡有事煩惱添,事事都從妄念起,妄心放下真心見」。佛和凡夫有什麼區別?就是用這個來區別,佛和凡夫的區別就是無事和有事,多簡單,這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果要說凡夫和佛有啥區別?
  • 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宣化上人)
    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的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
  • 平常心、善心、菩提心、慈悲心
    如果你有善心而沒善行就好像紙上談兵,談了很多還是無從下手,所以沒有善行的話,善心就猶如一堆廢墟,如果你一直說你有善心,但你從來沒有去表現你的善心,這就是沒用的。 無論心是怎樣,但行動才能給人帶來實在的東西,才能解決實在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人不可能以精神為糧食。一個社會也不可能靠善心來支持,也許心很重要。但造成結果的卻往往是真實的行動。
  • 佛教:一個小故事,詮釋何謂慈悲之心,教導普通人一樣可普度眾生
    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盯著別人的過失與缺點不放,就是自己的一個缺點。生活裡誰都會有傷疤,寬恕別人的那些失誤,原諒別人的那些薄弱,寬容,是一種力量,是一種關乎生命的高度。如今很多人都開始學佛,然而卻只是盯著佛經上的文字,而忘了什麼以慈悲之心對待每一個人。佛家所謂的修行,就是借完善自己增加幸福,借寬容別人淡化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