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揭簾,勿有聲」。我們在掀帘子的時候要輕手輕腳, 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響。因為現代人都是群居生活,我們要注意一舉一動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要有這樣的敏感度去時時觀照自己的德行。比如旁邊正好有人在睡覺,說不定他已經兩三天 沒睡好,好不容易才入睡,而你掀帘子的時候,「嚓」,這一 個動作可能讓他驚醒。或者在圖書館裡看書,大家都很安靜,你假如突然拉帘子拉得很大聲,可能會有人被你嚇一跳。一個處處替別人設想的人,他在舉手投足當中也會流露出來。所 以,「緩揭簾,勿有聲」,也在修慈悲心,替人著想。當我們 時時替別人著想,心地也會愈來愈善良。你的心善良,就是真正在落實仁慈之道。
除了揭帘子的時候不能太大聲,在開門關門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不要驚擾到他人。盧叔叔曾經有一次提到,半夜起來上廁所,一定不能把門開得很大聲,要顧慮到別人在睡覺。衝水的時候,門如果沒有關好,聲響就相當大。盧叔叔還說,進廁所之前要先敲門,「入虛室,如有人」,不然瞬間推開門, 萬一裡面有人就會顯得很唐突。我們的任何舉止,都能對眾生恭敬,那就時時在提升自己的心境。
我們是否注意到現在的孩子動作特別粗魯?在上樓的時候,孩子腳步的聲音都很大,甚至一邊爬樓梯一邊大聲地喧譁。孩子們這種粗魯的行為,我們做長輩的絕對不能視而不見,縱使是鄰居的孩子,我們也要去制止、去引導。「國家興亡,匹夫有 責」,下一代是屬於社會的,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勸誡。
替人著想是第一等的學問,而替人著想絕不是用嘴說說而已,而是要點點滴滴落實在生活之中。比如大家一起吃飯,假如你吃飯的聲音很大,所有人聽到都會覺得不舒服。我也跟朋友提過,吃飯的時候,嘴巴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音,因為我們不只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公司、團體,到外國去旅遊,我們要處處警覺自己的動作。
巴黎聖母院有一行漢字:「請勿大聲喧譁!」這是寫給誰看的?這說明什麼?我們在機場看到很多孩子大吼大叫、跑來跑去,我們要適時制止這些孩子的行為,這樣影響很不好。
當我們有這種覺悟,就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對經文有更深的體會。比如半夜回家開門時,你就會輕手輕腳;半夜開車回來,你也會趕快把引擎熄滅,因為你對那些聲音的敏感度已經愈來愈高了。這就是觀照的能力形成了。一個人的存心很恭敬謹慎,他就會處處小心。
摘自《幸福錦囊集》(教育孩子的56條錦囊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