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幸咖啡、星巴克和COSTA咖啡哪家更好?一篇讓你少花冤枉錢
前不久,一款新興網紅「瑞幸」進入中國咖啡的戰場,一時間風頭無兩,就連星巴克和COSTA咖啡受到些許影響,銷量略有下滑。瑞幸咖啡好喝嗎?這三家究竟哪家更好?一起和收券吧看看吧。瑞幸咖啡是17年底橫空出世的新品牌,價格親民,定價在20-30元之間。採取App下單,無需排隊。
-
瑞幸咖啡炮轟星巴克,是營銷還是業務需要?
最近一直被拿來與星巴克做對比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今日發表了一封致星巴克的公開信。公開信中,瑞幸方面稱,星巴克與物業籤訂了排他性條款,向瑞幸咖啡供應商施壓。瑞幸正在全國迅速鋪開。在這一過程中,瑞幸方面表示,「很多物業向我們反饋,前期已與星巴克籤訂了排他性租賃合同,雖然還有閒置鋪位,但也無法租賃給我們。」據稱,在星巴克的合同中,排他性對象既包括國內外大大小小數十家咖啡連鎖品牌,也包括佔營業收入30%以上的店鋪,甚至名稱與「咖啡」相關的任何商家。同時,瑞幸方面表示,星巴克頻繁向其供應商施壓,要求它們站隊。
-
以後的咖啡將分為兩種:瑞幸和星巴克
尤其是在最後的B+輪融資中,星巴克第二大股東貝萊德斷然決定入局,並成為領投人。在2018年7月A輪融資後,瑞幸的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時隔半年,在B輪融資後,其估值升到22億美元;又過了3個月,在B+輪融資完成後,瑞幸投後估值一舉躍升至29億美元。換句話說,瑞幸的整體估值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增長了190%!和瑞幸咖啡融資速度同步奔跑的,還有瑞星咖啡的擴張速度。
-
瑞幸咖啡 : 星巴克門店不夠多,消費價格比較高,網友:便宜能說明一切嗎?
瑞幸咖啡CMO楊飛: 原因在於他們(星巴克)門店不夠多,星巴克咖啡消費價格比較高,瑞幸咖啡價格是星巴克的一半。 500米內有一家, 用戶體驗非常方便...@夢境勝景:星巴克30左右還好吧,看看滿大街的咖啡廳☕裡的咖啡才是災難……@我是一隻熊貓猴:如果口味,還有所謂半價難吃要死的小食不再改進的化,也就剩網際網路跑馬圈地的玩法了@小偉老溼:把咖啡做好在談創新OK?你免費和半價都沒留住我們想像問題在哪?@鄰家_小胖:便宜能說明一切嗎?
-
瑞幸咖啡即將推出自助咖啡機 新戰略布局能否助力瑞幸趕超星巴克
瑞幸咖啡成立初期,就訂好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及戰略模式,並沒有仿照星巴克,大肆入駐城市商圈和地標建築,以悠享的「第三空間」用餐環境吸引顧客。而是主攻星巴克忽略掉的薄弱領域,做起了外賣生意,以第一人的身份迅速佔領了咖啡外賣這一市場,並且做的風生水起,除此之外,瑞幸咖啡在各大寫字樓開設「快取店」,主要是針對上班族,匆忙緊迫的上班時間,通過手機提前下單,再直接到門店領取,拿了就走。
-
瑞幸咖啡:告星巴克壟斷就能對標星巴克了嗎?
星爸爸還是你爸爸5月15日,瑞幸咖啡在神州優車總部召開媒體發布會,會議共有兩項議程:宣讀致星巴克的一封信和宣讀《瑞幸咖啡針對星巴克涉嫌壟斷行為採取法律行動的簡要介紹》。為了快速開店,給的房租比別人高很多,招聘咖啡師成本也高,有報導稱其不惜花三倍價格從星巴克挖人才;為了快速打響品牌,請代言人、鋪分眾傳媒,媒體造勢成本高;為了快速獲取客戶, 「買二贈一、買五贈五」 的活動持續進行,一杯瑞幸贈飲帶來一個註冊用戶,其獲客成本就在10~20元。何況,自己主打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如果是真的,其咖啡本身成本要比一般咖啡高出30%。
-
瑞幸咖啡退市 瑞幸商標和星巴克比一下看看差距在哪裡?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最終將塵埃落定,瑞幸咖啡在6月27日發布了聲明:瑞幸咖啡將在6月29日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停牌,並進行退市備案。儘管瑞幸咖啡在爆出財務造假醜聞之後,股價漲漲跌跌也有所反覆,一則瑞幸咖啡停牌聲明令事件最終走向了退市的命運。
-
瑞幸咖啡大肆挖腳星巴克員工
攜帶10億資本入局的瑞幸咖啡正瘋狂燒錢和擴張,5月8日,有接近瑞幸及星巴克兩家公司的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瑞幸大約已挖腳了星巴克北京市場約1/7的員工,部分高端手衝咖啡門店甚至挖走了近1/4員工。其中部分重要崗位開出了星巴克同崗位的3倍薪水。同一時間,瑞幸咖啡在北京召開了「無限場景」品牌戰略發布會,宣布品牌願景和公司定位。
-
中山星巴克和瑞幸咖啡因為這些被查
根據中山日報、中山南區官方微信公眾號報導,星巴克和瑞幸咖啡被查咖啡館衛生情況存在問題。據了解,7月3日,南區市場監管分局等共8人檢查組對廣東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中山星匯大信新都匯廣場分店與瑞幸咖啡(中山)有限公司南區第一分公司展開咖啡館衛生情況檢查。
-
瑞幸咖啡 vs星巴克 哪只股票較優質?
截至9月30日止季度,瑞幸咖啡產品的淨銷售額為人民幣14.9億元(2.089億美元),按年銷售增長率為557.6%。公司銷售額增長主要是受到店鋪增加所推動,在第三季末,公司的店鋪數目按年上升209.5%至3,680家。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9月29日止季度,星巴克的綜合淨銷售增長率處於7%的較低水平,同店銷售增長為5%。
-
為什麼2歲多的瑞幸咖啡能迅速直追49歲的星巴克
就在2020年1月8日,瑞幸咖啡宣布,瑞幸的直營門店已經達到4507家,而成立於1971年,1999年進入中國市場的老牌咖啡品牌星巴克則為4125家,在瑞幸創始人及CEO錢治亞的帶領下,2歲多4個月的瑞幸咖啡迅速直追49歲的星巴克,並且在資本市場上,其市值也已經達到了104億美金,上市短短8個月,即使在2019年三季度報告虧損17.65億的情況下,其股價也已經幾乎翻番
-
瑞幸咖啡為什麼不對標星巴克了?
過去兩年時間,瑞幸咖啡耗資近十億美元,火箭般開出了4507家門店,在2019年底正式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玩家。如今,它又將槍眼瞄準了無人零售的市場,要推無人咖啡機和無人販賣機,賣起了堅果、果汁、酸奶、零食。只不過,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新客免單,買2贈1,以及——看起來燒不完的錢。
-
星巴克、瑞幸、連咖啡外送大測評,最好喝的是……
2、購買體驗:配送時間均超30分鐘,連咖啡配送時間受限制億歐在購買中發現:連咖啡以微信作為介入點,可以通過微信服務號和小程序下單。其中小程序主打拼團,微信服務號可購買所有產品,小程序的頁面設計比較複雜繁瑣,友好度仍需改善;瑞幸的下單軟體只有app,頁面設計清晰,操作簡單,但app的下載需要消耗較多的流量,這一點不如連咖啡便捷;星巴克需在美團、餓了麼等第三方外賣平臺訂購產品,滿46元起送,本次訂購過程基本順利,界面的使用度良好。
-
瑞幸咖啡新手段,入駐京東賣咖啡周邊,網友:這很星巴克!
文/咖啡小芝士對於瑞幸咖啡,雖然誕生時間不長,但鋪天蓋地的廣告信息在曝光率方面真是遠超星巴克。而且今年也是新品不斷,從瑞納冰到小鹿茶,除了日常的咖啡外賣,現在有有強勢入駐京東商城,跟星巴克類似的套路,開始售賣一些咖啡周邊產品。而且在自家的APP和天貓旗艦店也都同步發售。
-
實測星巴克外賣和瑞幸外賣,究竟誰更優秀?
來勢洶洶的瑞幸咖啡以各種凌厲招數迅速成為國內咖啡零售領域的重要角色,在各種場合都在和星巴克對標,在網際網路輿論場上,瑞幸看起來成為了星巴克遇到的大麻煩。反過來,業績回暖的星巴克中國在數據上並沒有受到瑞幸的衝擊,同店銷售額重回增長賽道,對於瑞幸來說,星巴克依舊是面前最高的山峰。不過雖然都是賣咖啡的,但是二者的側重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
-
簡單聊一聊星巴克和瑞幸咖啡的優劣勢
星巴克和瑞幸怎麼樣?你愛喝哪個?我前段時間密集體驗了一把瑞幸咖啡,簡單聊一聊兩家咖啡的基本情況。瑞幸咖啡優勢:便宜,真便宜,買券更划算;食品也很便宜,我買的時候在打 5 折,便宜得不像話。咖啡太難喝了,基本上是中下水平,甚至熱巧克力就像兌水的高樂高。飲品打折券無法送人,用不完就浪費了,用戶會有損失感。每季新品太少。星巴克優勢:咖啡好喝,種類繁多。滿足個性化定製,找到屬於自己的口味。食品外送可加熱。基本上客戶的其他需求都能滿足。
-
瑞幸咖啡不把星巴克放在眼裡?憑什麼這麼牛?
不把老大星巴克放在眼裡? 這就要說到瑞幸咖啡的的幕後營銷操盤手—上海滬琛品牌營銷策劃有限公司。 滬琛策劃曾操盤過多個大型項目,並打造出多個知名網紅品牌如:喜茶、FF汽車等。 既然有這麼牛叉的營銷諮詢機構操盤著瑞幸咖啡的營銷,就不由得使我產生興趣,探探瑞幸咖啡的營銷思路和套路。
-
瑞幸咖啡和常識的距離
2019年前三季度,瑞幸咖啡主營業務收入為29.29億元,如今22億元的造假規模,已經接近了其去年前三個季度總營收規模。 我對瑞幸的第一次印象來自這家公司對星巴克的起訴事件。在2018年5月(注意,此時瑞幸僅僅開始運營3個月),瑞幸咖啡發表公開信稱,在實際業務發展的過程中遭到星巴克的壟斷性競爭。星巴克回應:「我們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
-
瑞幸和星巴克誰才能坐上內地咖啡界的第一把交椅?
Hello,大家好,今天是不常和咖啡的小編毛毛。前兩天瑞幸咖啡財務造假22億元的事情被揭發,讓我們每個人都吃驚了,沒想到優惠力度那麼大的瑞幸咖啡竟然出現了這麼大的財務問題,本以為瑞幸咖啡可以解決星巴克在內地市場一家獨大的問題,但是沒有料到會有這件事的發生,瑞幸咖啡的上升空間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星巴克和瑞幸咖啡到底誰才能獨領中國市場的龍頭呢?
-
瑞幸咖啡稱要向反壟斷機構投訴星巴克,星巴克說不參與炒作
從創立之初便號稱對標星巴克的瑞幸咖啡,放話要起訴前者壟斷。5月15日,瑞幸咖啡發布致星巴克的公開信稱,星巴克涉嫌壟斷,將於近日向國家反壟斷行政執法機構進行投訴,並向有關城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公開信中,瑞幸咖啡提出了它認為星巴克存在的「兩宗罪」:第一,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籤訂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條款。前期已經與星巴克籤訂了排他性租賃合同的物業,即使還有閒置鋪位,也無法租賃給瑞幸咖啡。據瑞幸咖啡方面表述,這些排他對象,既包括國內外大大小小的數十家咖啡連鎖品牌,還包括咖啡佔營業收入30%以上的店鋪,甚至名稱與「咖啡」字樣相關的任何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