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寫給對藝術鑑賞兩眼一摸黑的吃瓜群眾們的專欄~我是小咩~
小咩每周定期解析一幅或多幅世界名畫,帶你走入藝術的世界,了解畫家的生活,發現藝術的美,以及通過賞析名畫了解關於藝術背後的知識。
說起風景畫,大家想到的肯定是風平浪靜一切祥和的大好河山,好山好水,靜靜的畫面,讓人內心平靜舒暢的。
高更《馬提尼克島的風景》
嗯~鳥語花香很安靜~不錯
嗯~雖然顏色憂鬱,但意境相當好
莫奈《Ships riding on the seine at Rouen》
嗯~光好水好風景好~
嗯~一片祥和~溫暖的陽光~想睡覺了~
《暴風雪中的汽船》
我去!什麼鬼?!
《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
這尼瑪又是啥?!
小咩今天來介紹的這個人物就是這幾張畫的作者--英國畫家威廉特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你能看出他的畫畫的不是風景的靜,而是動。那種壯麗炫目好似你身臨其境一般。而且,他不單純只是表達眼睛所看到的風景,而是透過風景反應和表現人的感情。
這幅畫叫《奴隸船》,原名叫《奴隸販子正在丟棄那些死去的及瀕臨死亡的人,颱風來了》(好長),畫於1840年。看到題目你就知道他表達了一個什麼事情,海面上右邊一個裸體的黑女奴浮腫的身體即將沉沒,只有那條腿伸向天空,周圍有好多魚似乎正在啃食她;
《奴隸船》局部
我們看不清船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因為海浪大風一片混沌遮掩住了它。當時這幅畫一被展出就受到了猛烈的抨擊,有人質疑他戲劇般的簡筆畫法讓漂浮的殘肢斷臂以及鎖鏈看起來不像是真的;
有人又覺得那殘肢斷臂這樣直接的表達讓人覺得不適;又有人覺得像是奴隸解放的謊言被直接拆穿一樣太過於直接(看下文)。有人評價他是瘋了吧?是個瘋子,因為沒有人這樣表達的:
(同一時期的弗朗索瓦-奧古斯特•比阿德的《奴隸貿易》的正常表達~)
你可能覺得明明是表達奴隸貿易暴行的主題為啥以風暴為主?畫風暴就算了,還故意遮掩奴隸主把奴隸丟到海裡的場景?如果畫出來不會更直接嗎?但是為什麼又是覺得那麼直接的表達了呢?好像很矛盾??要想了解這個作品還是要說說特納和當時的歷史背景。
特納的兩位繪畫老師都是歌劇院的舞臺布景畫家,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很多畫作看起來都很戲劇化,而且也是他對風景有迷之愛戀的原因。他常常拿個速寫本背著乾糧就出去畫畫,他對水彩畫非常拿手,隨時隨地的畫
1796
但最初的他還沒有那麼瘋狂,但當他在他母親所在的精神病院看到另一位畫家約翰•羅伯特•科曾斯( John Robert Cozens)畫的極端的有張力的自然場景時,畫風就突變了。
科曾斯的《堪帕尼亞巖洞》
特納開始通過用自然災難去表達個人情感。其實特納這個人的性格是有什麼事都不太會從外在表達出來的,尤其經歷了妹妹去世母親進了精神病院以及個人生活的不順一系列變故之後,他以這樣的方式去訴說。他把水彩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通過不斷對大自然的觀察來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據說他為了畫出真實的效果經常風裡來雨裡去,當他六十多歲的時候還為了風暴的效果曾經讓水手把他綁在船的桅杆上四個小時以便於能體驗和觀察海浪。就是這樣一個瘋子用心鑽研非要親眼所見才能畫出與眾不同的大自然的真實場景。
我們再回到《奴隸船》這幅畫作。1838年,也就是特納畫這幅畫的兩年前,英國已經通過了廢奴法案,但卻又為奴隸主和奴隸規定了一個「過渡時期」,所以革命戰爭一觸即發。就在這個時期,特納也想為此做點什麼,就藉助了1781年的事件(奴隸販子為了得到對生病奴隸所支付的保險賠償,把活著的132個奴隸丟進大海餵魚)畫了這一幅畫作。你並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開始往海裡丟人的,是風暴來臨時還是風平浪靜時,我前面提到關於舞臺戲劇背景的特納,他用了莎士比亞的舞臺劇《暴風雨》作為背景(遭到兄弟陷害的米蘭公爵被流放孤島後,鑽研魔法,習得呼風喚雨之術),含沙射影的控訴奴隸販子仿佛盼來了暴風雨掩蓋自己的罪行,躲避追捕。也能感受到面對無法控制的力量時,我們是那麼的渺小和束手無策,這不僅在訴說自然災害,也在映射奴隸制的整個事件。
特納還是一個善於繪光的人,天空的火光貌似很應景,一片混沌如同地獄,我想如果我看到這幅畫真的會有種內心的邪惡被掏出來的感覺,總是讓人不舒服的,但是希望並不是沒有,看到右上角的一小塊藍天沒有?
我超喜歡這個寓意,讓整個畫面有了期盼,雨過會天晴,解放奴隸的曙光終究會看見。
其實那些以畫鄉間,花園,如畫的風光為生的景色畫家在當時並不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家,而特納卻把它提升到了一個新地位。他從來不是為了純粹的美學效果,而是以繪畫為手段的詩人,去尋求動人的戲劇性效果。
《海上災難》特納1835
《燃燒中的上議院和下議院,1834年10月16日》特納1835
就像是新英國繪畫代言人「藝術聯盟」說的那樣:「他是一個瘋子,在瘋狂之中傳達了許多其妙的事物,這讓他達到了人類理性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喜歡就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