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聾的咆哮:透納的《奴隸船》

2022-01-09 那特藝術學院
透納 《奴隸船》 1840



          隱秘且偉大        


1840年,英國倫敦。

天色昏沉,灰藍色的煙霧將這座城市籠罩在陰鬱的面紗之中。汙水漫過骯髒的街道,小心翼翼地滑入泰晤士河的薄霧深淵。閒散的、狡猾的商人們在深巷裡議論紛紛,話語聲消弭在城市的喧囂中。

在哈雷街的十字路口,有一間裝飾優雅的喬治亞風格小屋,那是透納的工作室。這位藝術家將一把浸透著白色顏料,閃爍著油光的薄畫筆,放在工作室的橡木桌上。他剛剛完成了自己最具象徵意義創作的最後一筆。

透納的《奴隸船》渴望闡明一個因矛盾的緊張關係而心煩意亂的世界奧秘,在怪誕與崇高之間、在人類與怪物之間、在真實與神秘之間。沉浸在謎團之中的透納,最終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想邀請你們,一起潛入深水。去哪裡?去到透納、藝術和種族資本主義相遇的昏暗的海洋裂縫。


       地獄色彩交響曲      


透納被稱為光的畫家,筆者認為說他是空氣的畫家更貼切。空氣比光強,在光線微弱的地方空氣依然存在。空氣可以很冷,也可以很溫暖。空氣融合在所有的元素中,在人、空間、物體之間舞蹈。它是混沌的所在,在那裡一切都相遇,一切都碰撞。在透納的畫作中,戲劇性的筆觸散發出的迷人的風,從畫布上蒸發出來,淹沒了觀眾的眼睛、鼻子和靈魂,創造出情感。沒有一幅畫能像《奴隸船》那樣激起觀者發自內心的震顫。

「在這兩條山脊之間,夕陽之火沿著海槽落下,染上一種可怕而輝煌的光芒,強烈而血腥的光輝像金子一樣燃燒,像鮮血一樣流淌。」

——約翰·羅斯金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英國著名作家、藝術批評家。代表作《現代畫家》《建築的七盞明燈》《威尼斯之石》《芝麻與百合》等。因其作品語言優美,內容深刻,被視為道德領路人或預言家。甘地、託爾斯泰都曾受到羅斯金作品的影響。

看那《奴隸船》,深紅色的筆觸勾畫出殘酷的色彩衝擊著金色的地平線,一團地獄般的雲彩,在海岸上方若隱若現,遮擋著地平線上華麗空靈的白光。暴風雨使喧囂的海洋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動感,貪婪的銀鱗魚從地獄般的水域中抽搐而出,奴隸們的四肢在褐紅色的血泊中痙攣,一隻觸手在這個宏大、血腥的場景中起舞,就像伴隨著來自地獄的交響曲。一艘死亡之船從海的裂縫中騰空。是宗艦!(Zong Ship)。

           流血的故事          

 

1781年11月29日,宗艦裝載了非洲帶來的440名奴隸,正在駛往牙買加海岸。航行中,船長盧克·科林伍德接到船員報告:船艙裡的奴隸們好像開始生病了。眼看著疾病蔓延要奪走自己的利潤,船長決定及時採取「止損」行動。出航前,他曾經為奴隸們買過保險。根據當時的法律,奴隸只能上貨物險。換句話說,如果他們作為貨物,在海上失蹤,可以歸入海損而得到保險公司的賠償,而如果他們作為乘客,在船上因疾病或飢餓等原因死亡,保險公司則將拒絕賠償。因此,這位諳熟海事保險法的科林伍德船長親自下到船艙,開始進行一場殘忍的挑選活動。那些他認為撐不下去的奴隸將會在海上「失蹤」。最終,船長選中了133名黑奴,其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他們的手腳被鐵鏈鎖上,然後拋入鯊魚出沒的加勒比海。據目擊者稱,船長下令將黑奴裝上小艇,再從小艇上將他們拋入海中,以免他們再遊回大船。棄奴的過程整整用了三天。儘管如此,仍然有生命力頑強的黑奴,在海中掙扎呼救,直至被大浪和鯊魚吞沒。一個月後,宗艦抵達了牙買加海岸,船上只剩下208名奴隸,相較其從非洲起航時只剩下不到一半。船主將這些奴隸以當時的均價36英鎊出售後,轉向保險公司求償。船主向保險公司表示,當時因為船上「淡水不足」,因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奴隸。然而,保險公司很快戳穿了這個謊言,在保險公司拒絕索賠後,船長將保險公司告上了法庭。令人震驚的是,最終的判決是保險公司敗訴,法官從「貨物損失」的角度進行判決,做出了有利於船主的裁決。133名黑奴冤死於加勒比海,唯有被視為「錯亂」的透納在多年後執著地記錄著這一切,與譏笑嘲諷中亦不肯放棄。

 

         被恥笑的「瘋子」       

 

透納於1840年創作了這幅畫,並在當年的皇家美術學院第72屆藝術展開幕式上展出,當時有900多件作品參展,透納的畫作《奴隸船》(全名是《奴隸販子正在丟棄那些已死和將死的人,颱風將至》),得到了評論家們一致地蔑視和嘲諷,說他的作品像是廚房裡的混亂場景,是個巨大的醜陋玩意兒,新英倫繪畫藝術的輿論喉舌——「藝術聯盟」(Art Union)把透納說成是「一個瘋子,他在瘋狂中所做的絕妙表達令他所達到的高度,是他憑藉理性而不可能達到的。」《泰晤士報》的評論家認為透納「為了追求技術效果,畫出的作品是如此可憎和荒謬。」那些在皇家美術學院裡漫步看展的人,他們留著絡腮鬍子,高尚、偉大又體面,他們自得於兩年前敦促大英帝國廢止了奴隸制度——儘管這項法案在1833年就已獲得通過。當透納的作品展出時,兩個廢奴主義者雲集的大會正在倫敦召開,在這些人看來,透納居然敢對於這麼莊嚴的事情胡亂表態,這絕對是一種冒犯。這些自詡為高尚的人,需要的是作品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這個令人厭惡的主題,展覽上的另一幅作品《奴隸貿易》,無疑就很合胃口。一位評論家寫道「我們看過很多表現瘟疫、鼠患和饑荒等恐怖場景的畫作,但是從未見過哪位畫家比奧古斯特·比阿德表現得更加真實,更為生動。」

奧古斯特·比阿德《奴隸貿易》1835

英國紳士並不關心那些一直被視為下等人的黑奴死活,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從奴隸貿易中獲得了巨額的利潤,但是他們不願意承認,他們想要竭力維護公眾對資本家的道德幻想,而不願意將奴隸貿易之中最醜陋、最不人道的一面公諸於世。

 

           希望的謬誤          

 

有人認為,在理解一幅畫時,歷史背景似乎無關緊要,他們可以說,這幅畫需要更多的感覺而不是理解。然而,奴隸制度有著複雜的政治、道德、經濟和歷史背景,不容忽視。沒有這把鑰匙,《奴隸船》將僅僅作為一幅多彩的風景畫停留在你的腦海中。有了這把鑰匙,哲學思考可以擊碎觀者與藝術之間的平庸關係。而透納本人通過一首詩強調了語境的重要性。1840年,皇家美術學院的《奴隸船》邊上,是透納自己創作的一首詩。你瞥了一眼展品。你轉過頭去讀這首詩。真理的低語,在你耳邊迴蕩:

 

《希望的謬誤》

舉起所有的手,錘擊著桅杆和繩端,

狂怒遮蔽了太陽,烏雲壓下,

宣告颱風將至,

在它掃過甲板,穿過船舷之前,

死者與瀕死者,

被拴上了鐵鏈,

希望,希望,崩塌的希望

如今你的機會又在何方?

 

透納試圖理解人類存在的普遍性。從探索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到社會組織的機制,他的一生都在尋找答案。這首《希望的謬誤》揭示了透納的真實本性,他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家,更像一位思想家。在解密他的畫作時,人們被吸引著去探究他的筆觸,他的思想,這兩者的摩擦和融合,帶給觀者的是故事和情感的雙重震撼。

《奴隸船》局部

 

更進一步,當你仔細觀察這幅畫的細節時,會注意到一隻閃閃發光的觸手從大海的深懷中,從混亂的水域中崛起,帶著斯芬克斯的優雅姿態、巨型戰艦的無敵氣勢和深海怪獸的神秘莫測。這幅對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歷史性敘述的畫作,為什麼要出現這隻觸手?為什麼要包括這個偽裝的、離散的生物?為什麼透納要冒險破壞他傑作的現實主義凝聚力?這種超現實主義元素讓人充滿好奇。透納是皇家美術學院的成員之一,他對傳統繪畫規則和現實主義的承諾是絕對的。這個長有觸手的神秘生物是一個聲明,一個信息。現在讓我們試著來解開這個謎團。

 

    超越美學的故事:解謎    

託馬斯·比爾《抹香鯨自然史》卷首插畫(1835年)

是什麼激發了透納描繪海怪的靈感?有人認為是託馬斯·比爾的《抹香鯨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perm Whale ,1835),他在書中描述了一種「利維坦式的巨型食人章魚」。我們猜測透納有可能讀過此書,他根據書裡的描述,為了強化《奴隸船》的恐怖和絕望氣息,將神秘海怪加入其中,而「利維坦」這個詞本身,除了海怪,還會讓人聯想到託馬斯·霍布斯的政治學著作《利維坦》,霍布斯用威力無比的海獸比喻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他在社會政治協定裡寫道:利維坦的絕對權力,即君主的絕對權力,是人民同意被統治的正當理由。霍布斯的意思是,你讓怪物進來,你就要接受怪物所造成的破壞。現在,回到19世紀的透納。什麼怪物開始在工業革命中隱現?出現在大西洋奴隸貿易中?也許只有一個答案,只有一種「巨獸」可以與利維坦相媲美,那就是種族資本主義。

霍布斯·託馬斯《利維坦》封面 (1651)

在透納的詩作《希望的謬誤》中,他寫道「狂怒遮蔽了太陽,烏雲壓下,宣告颱風將至。」然後,他繼續譴責一種「崩塌的希望」,原本以為這個「希望」來會帶來豐盛和歡樂,而事實上只帶來了混亂和流血。雖然畫作針對的是奴隸制度,但詩歌以「機會」一詞結尾,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颱風」的真實寓意,這難道不是種族資本主義的隱喻嗎?一個貌似全能的政治體制,在其黎明時分,是否閃爍著人類進步的希望火花?一個貌似特殊的政治體制,是否真的值得人類為之犧牲,為之殺戮?藝術家的筆觸中隱藏著道德與警告。《奴隸船》創作於1840年,當時英國已經廢除了奴隸制,排除了這幅畫作為激進政治宣言的可能性。為什麼要在罪行已經犯下之後才予以譴責?為什麼要譴責過去的事情?也許正是因為犯罪尚未成為過去,大西洋奴隸貿易是歷史的一部分,奴隸制的殘忍是顯而易見的。可在當時,種族資本主義還未成為歷史,它不動聲色一般,始於對勞動者的剝削,逐漸形成對死亡(自然、人)的習慣,傳播對財富和權力的惡毒思想。很快,它就無處不在了。它的原則深深地植根於國際經濟體系和全球意識中,以至於它的存在變得難以察覺。如果透納的意圖是通過藝術巧妙地呈現種族資本主義,那麼他對它的描繪是非同尋常的。水下海怪的想法勾勒出了種族資本主義巧妙偽裝的完美畫面。它無所不在,巨大無比,但卻難以察覺。種族資本主義將種族視為一個社會範疇,一個被強加社會政治劣勢的範疇。這種系統性的不公正以排他性官僚程序的形式存在。然而,它並沒有被看到,就像透納的「利維坦」,只有仔細觀察這幅畫才能分辨出來。

 

       希望?希望。希望!   

 

「審美人是一個與經濟人一樣虛假和非人性化的概念」

——約翰·拉斯金

透納的奴隸船不是用來裝飾牆壁的畫,而是希望的燈塔。聽到有人將「希望」一詞纏繞在如此悽涼、暴力的作品中,你是否會感到驚訝?確實,藝術是一個微妙的領域。它是為那些能看見、能理解的人準備的。對於那些活著、呼吸、存在的人來說,也許更重要的,不僅僅是視覺、色彩或美麗,而是為了一種可能性。和眾多希望通過投資有前途的商業項目,並從中獲利的年輕人一樣,透納也曾經籤署過一份投資協議,是他的經紀人史蒂芬·德魯提供給他的,合同條款裡,黑色墨水醒目地寫著「本項投資需要一定數量的奴隸,以完成合同目標」。年輕的透納籤署了這份協議,在官僚程序、合同、交易、金融術語中,他被不自覺地拖入了奴隸貿易。我們可以猜想,當透納意識到這些的時候,內心不僅僅是憤怒、同情,更多的是內疚。就像畫中的銀鱗魚一樣,悔恨最終浮出了水面。他誠實地面對了自己,面對了觀看者,這樣的誠實是光榮象徵,是對種族資本主義被掩飾的持續存在的警告,揭示了英國歷史的真實面目。揭露,不是為了獲得寬恕,而是為了提醒觀眾遠離自己犯下的罪行。

 

無知的罪行。

 

選擇失明,選擇沉默。

 

奴隸船的轟鳴聲永不消失。

The Arts and Culture Magazine, Author: Garance Querleu, 2021.5.12[1]《奴隸船》:廚房鬧劇還是時代悲劇,微信號:花家地1號[2]《藝術的力量》,[英]西蒙·瑪莎,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3]《透納與拉斐爾前派》,[英]約翰·羅斯金,金城出版社

了解更多現代藝術故事

-   全 球 在 線 藝 術 課   -

Art  Course Online

那特學院

LOVE  ︳ACADEMY  ︳RESEARCH  ︳THOUGHT 

微博:@那特藝術學院

網站:www.lart.org

聯繫我們(特派員微信號):nate_hz

藝術愛好者入群請加(特派員微信號):nate_hz

相關焦點

  • 【油畫賞析】《奴隸船》——威廉·透納
    《奴隸船》,1840年,英國,威廉·透納,帆布油畫,91x138cm,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透納的一位朋友給他讀一本關於販賣奴隸的書,
  • 一畫一課 第25期 | 30幅世界名畫賞析:《奴隸船》透納
    《奴隸船》透納《奴隸船》透納畫作介紹:
  • 透納:賦予色彩情感的力量
    《暴風雪: 漢尼拔和他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局部)《奴隸船》是透納風景畫中最具社會意義的一件作品,描繪的是發生在1783年的真實事件。這件歷史事件被託馬斯·克拉克森記錄在暢銷書《廢奴貿易史》中,作家的描述給了透納創作的靈感。
  • 透納:他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用這首詩來概括透納的一生再合適不過。人人以為自己了解透納,就像了解英國茶是什麼味道——首先是夕陽下的退役戰艦無畏號,然後是獨特的標題——《奴隸船:奴隸販子把死者和垂死之人丟入海洋——颱風襲來了》(1840);藝術愛好者知道的更多,比如他喉嚨裡總是發出怪聲音,他終身未娶與老父相依為命,而且手指常年染滿藤黃和普魯士藍。當然,這都是一個世紀之後的事了。
  • 威廉·透納:他是學院派頂尖人物,卻促進了印象畫派的誕生
    透納 《奴隸船》《奴隸船》被認為是透納一生中最為富有想像力的傑作。此畫為詩歌《倒塌的希望》所作,結合詩的意境,令暴風雨到來前的場景帶有戲劇性的悲壯感。筆觸狂放不羈近似寫意,在這裡,形體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情感的抒發開始逐步成為藝術的主流。
  • 英國最傑出的風景畫家之一,威廉·透納油畫作品,光與色的極致
    代表作品賞析 透納 《彌諾陶洛斯號運輸船海難》 透納 《奴隸船》 而《奴隸船》,則被認為是透納一生中最為富有想像力的傑作。
  • 天才透納的藝術人生:勤奮不屈,超前時代,命運坎坷,手握永恆
    近期,英格蘭銀行發行了重新設計的新版20英鎊鈔票,不再是我們熟悉的伊莉莎白女皇二世的頭像,首次採用了一位英國藝術家——J.M.W.Turner,透納的頭像來代替。正面採用的是透納24歲時的自畫像,畫像背景是透納的代表作《無畏號被拖往最後的泊錨地》,下方印有透納的名言,「光就是色」。所以這位透納,究竟是誰?
  • 特納的《奴隸船》
    特納的《奴隸船》(見圖1)至今仍保持它的震撼力,或許部分是由於它應產生的效果被延誤了吧。人們並未立即將這幅輝煌的海上日落圖視為一幅殘酷場景。
  • 如何豢養一隻奴隸
    所以他請傑利.透納博士,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古羅馬文學研究主任,把他的指示化作了本書。作者透納通過VR技術,讓自己置身在古羅馬的環境裡,淪為貴族傅可斯的四百位奴隸之一,幫主人聽寫傳抄。甚至透納把作者都署名成了傅可斯。
  • 考古|最後一艘奴隸船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Gale——圖書館的合作者、知識與發現的推動者今年2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故事:「最後一艘奴隸船」引得全球讀者關注。這艘沉沒水底160年、見證了美國黑奴貿易的最後一艘奴隸船終於在阿拉巴馬州被發現。
  • 【海外畫廊】透納的《暴風雪》
    《暴風雪》 《暴風雪》是透納晚年的傑作,是畫家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綁在船桅上觀察了四個多小時的結晶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航行著一艘汽船,瀰漫在海面上的暴風雪和大霧在空中形成巨大的漩渦,狂暴地要吞噬一切,好像連觀賞者也會被捲入畫中……我們看不清汽船的輪廓,透納給予我們的僅僅是黑暗的船體和不屈地飄揚在桅杆上的旗幟。然而,一個跟狂風怒濤暴雪勇敢搏鬥的印象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暴風雪》成為觸及人的靈魂的風暴。
  • 當年沒被販賣上「美洲奴隸船」的非洲黑人,命運咋了?
    我的祖先,當年上了那艘開往美洲的奴隸船……為什麼世界拳王阿里,從非洲「尋根」回來之後,會如此感慨:自己的黑人祖先,被販賣到美洲,是幸運的呢?這似乎與我們近現代歷史教科書上——「黑奴貿易,在人類近代史上,寫下了最可恥、最卑劣的一頁」,所描述的「歷史暗黑意義」並不一致啊。拳王阿里難道是想替臭名昭著的「黑奴貿易」洗白嗎?
  • 威廉透納作品之水彩風景畫圖片欣賞
    今天介紹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透納的水彩畫作品,透納全名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同時還是英國水彩畫家和版畫家,現代公認透納是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他的作品對後期的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其作品並不受重視。
  • 【說書】具有古羅馬特色的奴隸制度——讀《如何豢養一隻奴隸》
    在此之中,奴隸制度可說是最為盛行,且影響力最強大的準則之一。許多地區都曾施行過奴隸制度,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相當大量、便宜、便利的勞動力,並逐漸影響了社會制度。歐洲利用奴隸制度的歷史相當久遠,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存在,而後來成為歐洲霸主的古羅馬人,更是讓奴隸成了不可或缺的社會角色,幾乎可說是無法想像一個沒有奴隸的羅馬帝國。古羅馬人並非一開始便大量使用奴隸,自由公民在建國之初始終是重要勞力。
  • 《爐石傳說》:當初的咆哮德奴隸戰,刀油賊再也回不來了
    我現在不知道玩什麼了;想當年為奴隸戰冰法瘋狂的時代,還真的挺快樂的。看著一手辛辛苦苦攢的卡,被砍的砍,重做的重做,心疼。不太懂暴雪,為什麼就不能允許otk和純控制卡組的存在呢。給我這個老玩家一種不好玩的感覺。萌新就不要入了吧。這遊戲最早的一套卡組僅僅需要藍白。現在起步兩張橙卡。狂野還行吧。可是咆哮德奴隸戰刀油賊之類的,再也回不來了。
  • 威廉·透納水彩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作為一個多產的藝術家,透納創作了幾千幅素描、雕版畫、水彩畫及油畫。他對光線及色調的興趣超過形體,這為日後印象派畫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威廉·透納與約翰·康斯特布爾並稱為「真正使英國風景畫擺脫荷蘭、法國或義大利繪畫影響而走上自己獨立道路的兩個人」。 他曾走遍義大利,最後才專心去描繪大海的光色和空氣的變化。
  • 「渣男」透納印在英鎊上,生性冷漠,一生追「光」,卑微而壯烈,被譽為「光的畫家」
    威廉‧透納 R.A. (1775-1851),《從布倫嫩眺望有一艘汽船的琉森湖》。9¾ x 12⅛吋(24.8 x 30.8公分)。(圖5:1822年,透納《色環1號》)       他是一個實踐者,對繪畫的研究,常常是身心體驗。他為了畫好驚濤駭浪,曾把自己綁在暴風雨中的船桅杆上感受暴風的襲擊。
  • 透納是歐洲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在繪畫史上,康斯特布爾和透納(1775-1851年)的名字與風景畫緊緊聯繫在一起,就像雷諾茲與庚斯博羅的名字與肖像畫的關係一樣。這讓人不禁在這兩位畫家之間進行比較。他們都是各自時代的產物,在那個年代,風景畫迅速轉變其基本特徵,在對待自然現象時,藝術家採取了一種更親密、因而也更浪漫的態度。
  • 《奴隸船》——用風景畫表達情緒的瘋子特納【解析藝術之美】第六期
    這幅畫叫《奴隸船》,原名叫《奴隸販子正在丟棄那些死去的及瀕臨死亡的人,颱風來了》(好長《奴隸船》局部我們看不清船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因為海浪大風一片混沌遮掩住了它。當時這幅畫一被展出就受到了猛烈的抨擊,有人質疑他戲劇般的簡筆畫法讓漂浮的殘肢斷臂以及鎖鏈看起來不像是真的;
  • 如何豢養一隻奴隸- 對企業管理的啟發
    管理奴隸的精本精神在於道德,主人必須要善待奴隸,才能換取更高的價值,基本概念上奴隸被視為資產,如何讓資產成為較高的價值,牽扯澳如何訓練如何獎懲,如何給於是到的休息與娛樂,才能換取奴隸更高的忠誠,以及盡心盡力的服事主人,反觀現今社會,有不少的組織不把人力資源視為資產,而是一種消耗品,能壓榨則壓榨,似乎不比奴隸制度,確實該值得我們思考,壓榨跟苛刻會是一個好的管理制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