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且偉大
地獄色彩交響曲
「在這兩條山脊之間,夕陽之火沿著海槽落下,染上一種可怕而輝煌的光芒,強烈而血腥的光輝像金子一樣燃燒,像鮮血一樣流淌。」
——約翰·羅斯金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英國著名作家、藝術批評家。代表作《現代畫家》《建築的七盞明燈》《威尼斯之石》《芝麻與百合》等。因其作品語言優美,內容深刻,被視為道德領路人或預言家。甘地、託爾斯泰都曾受到羅斯金作品的影響。看那《奴隸船》,深紅色的筆觸勾畫出殘酷的色彩衝擊著金色的地平線,一團地獄般的雲彩,在海岸上方若隱若現,遮擋著地平線上華麗空靈的白光。暴風雨使喧囂的海洋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動感,貪婪的銀鱗魚從地獄般的水域中抽搐而出,奴隸們的四肢在褐紅色的血泊中痙攣,一隻觸手在這個宏大、血腥的場景中起舞,就像伴隨著來自地獄的交響曲。一艘死亡之船從海的裂縫中騰空。是宗艦!(Zong Ship)。
流血的故事
1781年11月29日,宗艦裝載了非洲帶來的440名奴隸,正在駛往牙買加海岸。航行中,船長盧克·科林伍德接到船員報告:船艙裡的奴隸們好像開始生病了。眼看著疾病蔓延要奪走自己的利潤,船長決定及時採取「止損」行動。出航前,他曾經為奴隸們買過保險。根據當時的法律,奴隸只能上貨物險。換句話說,如果他們作為貨物,在海上失蹤,可以歸入海損而得到保險公司的賠償,而如果他們作為乘客,在船上因疾病或飢餓等原因死亡,保險公司則將拒絕賠償。因此,這位諳熟海事保險法的科林伍德船長親自下到船艙,開始進行一場殘忍的挑選活動。那些他認為撐不下去的奴隸將會在海上「失蹤」。最終,船長選中了133名黑奴,其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他們的手腳被鐵鏈鎖上,然後拋入鯊魚出沒的加勒比海。據目擊者稱,船長下令將黑奴裝上小艇,再從小艇上將他們拋入海中,以免他們再遊回大船。棄奴的過程整整用了三天。儘管如此,仍然有生命力頑強的黑奴,在海中掙扎呼救,直至被大浪和鯊魚吞沒。一個月後,宗艦抵達了牙買加海岸,船上只剩下208名奴隸,相較其從非洲起航時只剩下不到一半。船主將這些奴隸以當時的均價36英鎊出售後,轉向保險公司求償。船主向保險公司表示,當時因為船上「淡水不足」,因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奴隸。然而,保險公司很快戳穿了這個謊言,在保險公司拒絕索賠後,船長將保險公司告上了法庭。令人震驚的是,最終的判決是保險公司敗訴,法官從「貨物損失」的角度進行判決,做出了有利於船主的裁決。133名黑奴冤死於加勒比海,唯有被視為「錯亂」的透納在多年後執著地記錄著這一切,與譏笑嘲諷中亦不肯放棄。
被恥笑的「瘋子」
透納於1840年創作了這幅畫,並在當年的皇家美術學院第72屆藝術展開幕式上展出,當時有900多件作品參展,透納的畫作《奴隸船》(全名是《奴隸販子正在丟棄那些已死和將死的人,颱風將至》),得到了評論家們一致地蔑視和嘲諷,說他的作品像是廚房裡的混亂場景,是個巨大的醜陋玩意兒,新英倫繪畫藝術的輿論喉舌——「藝術聯盟」(Art Union)把透納說成是「一個瘋子,他在瘋狂中所做的絕妙表達令他所達到的高度,是他憑藉理性而不可能達到的。」《泰晤士報》的評論家認為透納「為了追求技術效果,畫出的作品是如此可憎和荒謬。」那些在皇家美術學院裡漫步看展的人,他們留著絡腮鬍子,高尚、偉大又體面,他們自得於兩年前敦促大英帝國廢止了奴隸制度——儘管這項法案在1833年就已獲得通過。當透納的作品展出時,兩個廢奴主義者雲集的大會正在倫敦召開,在這些人看來,透納居然敢對於這麼莊嚴的事情胡亂表態,這絕對是一種冒犯。這些自詡為高尚的人,需要的是作品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這個令人厭惡的主題,展覽上的另一幅作品《奴隸貿易》,無疑就很合胃口。一位評論家寫道「我們看過很多表現瘟疫、鼠患和饑荒等恐怖場景的畫作,但是從未見過哪位畫家比奧古斯特·比阿德表現得更加真實,更為生動。」
奧古斯特·比阿德《奴隸貿易》1835
英國紳士並不關心那些一直被視為下等人的黑奴死活,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從奴隸貿易中獲得了巨額的利潤,但是他們不願意承認,他們想要竭力維護公眾對資本家的道德幻想,而不願意將奴隸貿易之中最醜陋、最不人道的一面公諸於世。
希望的謬誤
有人認為,在理解一幅畫時,歷史背景似乎無關緊要,他們可以說,這幅畫需要更多的感覺而不是理解。然而,奴隸制度有著複雜的政治、道德、經濟和歷史背景,不容忽視。沒有這把鑰匙,《奴隸船》將僅僅作為一幅多彩的風景畫停留在你的腦海中。有了這把鑰匙,哲學思考可以擊碎觀者與藝術之間的平庸關係。而透納本人通過一首詩強調了語境的重要性。1840年,皇家美術學院的《奴隸船》邊上,是透納自己創作的一首詩。你瞥了一眼展品。你轉過頭去讀這首詩。真理的低語,在你耳邊迴蕩:
《希望的謬誤》
舉起所有的手,錘擊著桅杆和繩端,
狂怒遮蔽了太陽,烏雲壓下,
宣告颱風將至,
在它掃過甲板,穿過船舷之前,
死者與瀕死者,
被拴上了鐵鏈,
希望,希望,崩塌的希望
如今你的機會又在何方?
透納試圖理解人類存在的普遍性。從探索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到社會組織的機制,他的一生都在尋找答案。這首《希望的謬誤》揭示了透納的真實本性,他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家,更像一位思想家。在解密他的畫作時,人們被吸引著去探究他的筆觸,他的思想,這兩者的摩擦和融合,帶給觀者的是故事和情感的雙重震撼。
《奴隸船》局部
更進一步,當你仔細觀察這幅畫的細節時,會注意到一隻閃閃發光的觸手從大海的深懷中,從混亂的水域中崛起,帶著斯芬克斯的優雅姿態、巨型戰艦的無敵氣勢和深海怪獸的神秘莫測。這幅對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歷史性敘述的畫作,為什麼要出現這隻觸手?為什麼要包括這個偽裝的、離散的生物?為什麼透納要冒險破壞他傑作的現實主義凝聚力?這種超現實主義元素讓人充滿好奇。透納是皇家美術學院的成員之一,他對傳統繪畫規則和現實主義的承諾是絕對的。這個長有觸手的神秘生物是一個聲明,一個信息。現在讓我們試著來解開這個謎團。
超越美學的故事:解謎
託馬斯·比爾《抹香鯨自然史》卷首插畫(1835年)
是什麼激發了透納描繪海怪的靈感?有人認為是託馬斯·比爾的《抹香鯨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perm Whale ,1835),他在書中描述了一種「利維坦式的巨型食人章魚」。我們猜測透納有可能讀過此書,他根據書裡的描述,為了強化《奴隸船》的恐怖和絕望氣息,將神秘海怪加入其中,而「利維坦」這個詞本身,除了海怪,還會讓人聯想到託馬斯·霍布斯的政治學著作《利維坦》,霍布斯用威力無比的海獸比喻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他在社會政治協定裡寫道:利維坦的絕對權力,即君主的絕對權力,是人民同意被統治的正當理由。霍布斯的意思是,你讓怪物進來,你就要接受怪物所造成的破壞。現在,回到19世紀的透納。什麼怪物開始在工業革命中隱現?出現在大西洋奴隸貿易中?也許只有一個答案,只有一種「巨獸」可以與利維坦相媲美,那就是種族資本主義。霍布斯·託馬斯《利維坦》封面 (1651)
在透納的詩作《希望的謬誤》中,他寫道「狂怒遮蔽了太陽,烏雲壓下,宣告颱風將至。」然後,他繼續譴責一種「崩塌的希望」,原本以為這個「希望」來會帶來豐盛和歡樂,而事實上只帶來了混亂和流血。雖然畫作針對的是奴隸制度,但詩歌以「機會」一詞結尾,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颱風」的真實寓意,這難道不是種族資本主義的隱喻嗎?一個貌似全能的政治體制,在其黎明時分,是否閃爍著人類進步的希望火花?一個貌似特殊的政治體制,是否真的值得人類為之犧牲,為之殺戮?藝術家的筆觸中隱藏著道德與警告。《奴隸船》創作於1840年,當時英國已經廢除了奴隸制,排除了這幅畫作為激進政治宣言的可能性。為什麼要在罪行已經犯下之後才予以譴責?為什麼要譴責過去的事情?也許正是因為犯罪尚未成為過去,大西洋奴隸貿易是歷史的一部分,奴隸制的殘忍是顯而易見的。可在當時,種族資本主義還未成為歷史,它不動聲色一般,始於對勞動者的剝削,逐漸形成對死亡(自然、人)的習慣,傳播對財富和權力的惡毒思想。很快,它就無處不在了。它的原則深深地植根於國際經濟體系和全球意識中,以至於它的存在變得難以察覺。如果透納的意圖是通過藝術巧妙地呈現種族資本主義,那麼他對它的描繪是非同尋常的。水下海怪的想法勾勒出了種族資本主義巧妙偽裝的完美畫面。它無所不在,巨大無比,但卻難以察覺。種族資本主義將種族視為一個社會範疇,一個被強加社會政治劣勢的範疇。這種系統性的不公正以排他性官僚程序的形式存在。然而,它並沒有被看到,就像透納的「利維坦」,只有仔細觀察這幅畫才能分辨出來。
希望?希望。希望!
「審美人是一個與經濟人一樣虛假和非人性化的概念」
——約翰·拉斯金
透納的奴隸船不是用來裝飾牆壁的畫,而是希望的燈塔。聽到有人將「希望」一詞纏繞在如此悽涼、暴力的作品中,你是否會感到驚訝?確實,藝術是一個微妙的領域。它是為那些能看見、能理解的人準備的。對於那些活著、呼吸、存在的人來說,也許更重要的,不僅僅是視覺、色彩或美麗,而是為了一種可能性。和眾多希望通過投資有前途的商業項目,並從中獲利的年輕人一樣,透納也曾經籤署過一份投資協議,是他的經紀人史蒂芬·德魯提供給他的,合同條款裡,黑色墨水醒目地寫著「本項投資需要一定數量的奴隸,以完成合同目標」。年輕的透納籤署了這份協議,在官僚程序、合同、交易、金融術語中,他被不自覺地拖入了奴隸貿易。我們可以猜想,當透納意識到這些的時候,內心不僅僅是憤怒、同情,更多的是內疚。就像畫中的銀鱗魚一樣,悔恨最終浮出了水面。他誠實地面對了自己,面對了觀看者,這樣的誠實是光榮象徵,是對種族資本主義被掩飾的持續存在的警告,揭示了英國歷史的真實面目。揭露,不是為了獲得寬恕,而是為了提醒觀眾遠離自己犯下的罪行。
無知的罪行。
選擇失明,選擇沉默。
奴隸船的轟鳴聲永不消失。
The Arts and Culture Magazine, Author: Garance Querleu, 2021.5.12[1]《奴隸船》:廚房鬧劇還是時代悲劇,微信號:花家地1號[2]《藝術的力量》,[英]西蒙·瑪莎,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3]《透納與拉斐爾前派》,[英]約翰·羅斯金,金城出版社- 全 球 在 線 藝 術 課 -
Art Course Online
那特藝術學院
LOVE ︳ACADEMY ︳RESEARCH ︳THOUGHT
微博:@那特藝術學院
網站:www.lart.org
聯繫我們(特派員微信號):nate_hz
藝術愛好者入群請加(特派員微信號):nate_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