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推出的「史上最寬鬆」的落戶新政,在全國都炸開了鍋。
到底有多寬鬆?只要有大專學歷,你就可以成為新廣州人。
如此直白地向大專生敞開懷抱,不少人都覺得,作為一個「老牌一線城市」,廣州這也太不矜持了。矜持背後,廣州到底面臨什麼樣的壓力?搶人大戰已經進行過兩輪,為什麼廣州會在這個時機下場出手,還一出手就讓人震驚?
這是一個微妙的時機。不止廣州,西安、天津、福州、青島,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少城市早已經把第三輪搶人大戰的戰火挑了起來。
國家宏觀政策的轉向,產業轉型的壓力、以及不斷降低的生育率低,讓搶人大戰進入了與前邊兩輪截然不同的階段。
再不動手,真的就晚了。
內卷的城市搶人戰
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背後,是巨大的人口壓力。
此次,廣州一次性出了兩個文件,一份是《廣州市差別化入戶市外遷入管理辦法》,另一份是《廣州市差別化入戶市內遷移管理辦法》。
這兩個文件不僅給市外人員落戶鋪好了路,而且還給他們規劃好了落戶後在市區內的遷移之路。
按照這兩個文件,非廣州市戶籍人員可在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7個行政區內落戶,不僅如此,還能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戶籍一起遷進來。
戶口還不是最大的禮物,落戶還附贈購房資格。一線城市開了這個口子,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後。
第二天青島就馬上跟進,明確五大類落戶途徑,包括人才落戶、居住落戶、親屬投靠落戶、賦權激勵落戶和穩定就業居住落戶。
標準同樣很低,只要大專以上、有初級工以上資格證都能直接落戶,有房落戶、投靠親屬等等也都行得通。
青島應該是慌了,這座宣傳資料上的「新一線」城市,2019年只有10.5萬人口流入。
放寬落戶標準似乎變成了一種潮流。
人口情況同樣不樂觀的江蘇省南通市。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集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政策,明確放開落戶條件,實行人才落戶「零門檻」和先落戶後就業,隨後江蘇省11個地級市集體跟進,幾乎全部取消落戶限制。
可惜,即使如此用力,江蘇省的人口流入情況依然不理想,全省2019年淨流入只有2.55萬,其中省會南京2019年流入6.9萬人,被視為小省會的蘇州淨流入人口更少,不到3萬。
江蘇鄰省浙江,早就把入戶範圍擴展到農民工兄弟們身上,提出對具有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的人員,以及被縣級以上政府或設區的市級以上人力社保等部門評為勞動模範、道德模範、優秀農民工、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的人員,都可以在規定期限內申請常住戶口,不受其他條件限制。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農民工總人數約2.8億,較上年增長基本停滯,而最需要勞動力的東部沿海地區,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根據浙江省的《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研究》調查來看,農民工在城鎮定居的意願只有42%,讓農民工不想留在城裡的原因,除了高房價、高生活成本、低社會服務以外,最核心的就是讓他們無法享受市民權益的戶籍和社保等因素。
直接讓他們落戶,也就解決了農民工無法留在城市的最核心問題。
把人留下來,才有足夠的勞動力,才能維持運轉的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人,一切不過是空談,更別提發展。
不管是為高端人才提供安家費,為大學生建人才安居房,再到如今一二線城市紛紛下場爭奪大專生,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儘可能多留住一些人。
人一多,就業、消費、GDP就多了,樓市也就穩了。
人,才是城市發動機
判斷房地產周期,有一句業內流傳的口訣,「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規定只要大專以上,35歲以下,本科45歲以下,就可以在一個月內快速落戶的深圳,依靠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吸引著每年四十幾萬的人口,居高不下的流入量,讓深圳的房價基礎紮實。
根據中國房價行情網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深圳二手房均價為81757元/㎡,同比上漲24.95%。這個價格被稱作是直接打破了中國樓市的「天花板」。
相比之下,同樣人口淨流入超過四十萬的廣州,就顯得矜持了。在這份新的落戶政策裡,落戶要求專科生年紀在28歲以下,另外市中心的天河、海珠、越秀等區還不適用於這份新政。
畢竟,廣州的樓市目前還挺穩,新房成交量連續四個月破萬,二手房市場也一片火爆。廣州這次下場,一方面是要吸引人才帶活幾個新城區,另一方面,是為了給經濟發展提速,準備進行人才結構調整。
世界500強企業3家,中國500強企業15家,規模以上國企上千戶。與此同時,廣州的先進位造業和第三產業都在快速發展,尤其第三產業,去年的增加值佔比有已經高達71.62%,需要大量的高級技工、大專學歷人才。
所以,廣州這次打的是組合拳,除了放開新城區的落戶政策,還在同步發放技能培訓補貼、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根據經濟發展需要調整人才結構,培養適合廣州的技能人才團隊。
到今年上半年為止,廣州的技能人才總量接近270萬,約佔從業人員三成,其中高技能人才超84萬,又佔了技能人才的三成以上。
相比之下,同樣在本周內推出招攬人才新政的福州就顯得更急切一些:不設學歷、年齡、就業創業限制,外省市人員均可申請在福州市落戶,六縣(市)、長樂區人員均可申請在五城區落戶,凡具有福州市戶籍的人員,其近親屬均可申請投靠落戶。
在整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福州是第一個真正做到零門檻落戶的省會城市,背後的原因,一是土地規模大,發展空間富足,二是人口規模較小,產業鏈更不夠完善。
人少地多,樓市自然乏力,加上「房住不炒」的大背景,地價、房價單價受限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要維持土地財政收入,就只能想辦法刺激總量需求。
換句話說,福州取消的不只是外地人落戶的門檻,更是外地人買房的門檻。
在福州出臺的政策細則裡,明確提到了「租賃住房、人才公寓和商住樓都可以進行戶口掛靠」,本身商住樓項目的交易面臨很多阻力,而可以申請設立集體戶,能有效調動起購房者的熱情。
房價只是積極搶人的原因之一,關鍵的還是地方產業需要。
福州和廣州一樣,缺乏類似騰訊、阿里的龍頭企業,且產業上的困境更加明顯。當地支柱的紡織化纖、輕工食品、機械製造、冶金建材、電子信息的帶動能力有限,最有影響力的企業還是傳統製造業,比如福耀玻璃、京東方、華映科技,集中在玻璃面板領域。
但精密機械製造、數位化等更前沿、熱門的領域,基本一片空白。
直到數字中國峰會在福州舉辦,福州才抓緊機會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數字經濟貢獻了福州2019年40%的GDP,長樂東湖大數據產業園、馬尾物聯網產業園,成為福州發展數字產業、新基建的核心。
之所以福州比其他城市在搶人上都要努力,是因為急著推動產業轉型,而新產業迫切需要大量的人。
新階段的搶人大戰,是各個城市為了搶奪人才,爭取未來的生存機會,而刺刀見紅的戰場。
再不開搶就晚了
搶不到人,後果很嚴重。
放開戶籍,本來就是老齡化陰影下必然的趨勢,等各大城市都先後踏出這一步,再想拉開差距,就太晚了。
這個風向已經出現很久。
早在2006年,國務院就發布過《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要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適當放寬農民工落戶條件,大城市要積極穩妥地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戶籍問題。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又提出要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之後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及《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等文件,說到底都一脈相承,在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戶口登記制度,形成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人口增速持續放緩、老齡化提升,以及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期到中高速增長期,種種因素交織之下,國內城鎮化發展趨勢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極化」和「分化」越發明顯。
大城市及周邊地區吸聚著人口、資源,人口流動的」趨光性「,讓高收益地區的優勢不斷累積。相對的,那些產業欠發達地區的大量人口流出,向就業崗位更多、生活條件更好、生態環境更優的地區轉移。
根據國內多所「雙一流」高校的《2019年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來看,畢業生們依然熱愛北上廣深,在北京、上海面臨人口天花板的情況下,「南下」成為名校畢業生們最常見的選項。
至於鶴崗、玉門、佳木斯這樣的人口和房價窪地,則是極化和分化的犧牲品,也是讓各大城市爭搶著上車的前車之鑑。
年輕人口,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尤其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的從業人員,年齡分布密度在25歲前後就達到峰值,在許多行業把35歲視為高齡的現在,能否獲得年輕人,是決定一座城市後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一點上,珠三角明顯具備優勢——廣深觸及天花板的空間還有很大。
根據廣州城市規劃顯示,到2035年,預計人口規模2000萬人,並按2500萬管理人口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也就是說,未來15年,廣州常住人口還將增加470萬、年均增長31萬人。
粵港澳大灣區的「圈層魅力」,又為廣州帶來了更強的人才吸引力,連帶著周邊的佛山、珠海、東莞等地的人口也呈現出明顯增長,2019年分別新增25.29萬、13.26萬、7.23萬。
作為老一線,廣州的人口優勢依然明顯,在這場搶人大戰裡,幾乎躺著都能贏。
但這不代表廣州就可以高枕無憂,同一個省有深圳,省外還有北京、上海和越跑越快的杭州、重慶,有所欠缺的產業結構如果不能及時做出調整,再強的人口優勢,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