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可以說,關於滿清王朝的許多史料語焉不詳,在一些細節無從考證的情況下,歪曲事實的野史層出不窮。今天,筆者便為大家揭開三個清朝的野史真相。
第一個真相:清太宗並未死於暗殺
網絡上流傳著清太宗皇太極被暗殺的故事,稱兇手正是前朝名將袁崇煥的屬下,說得有鼻子有眼。然而,在史料中我們根本找不到相關的記載。正史中皇太極的死因是「無疾而終」,原文是這樣的:「是夜,亥刻,上無疾,端坐而崩。」
在那個平均壽命不高的年代,五十二歲的皇太極並不算短壽。從這段文字中我們能看出,他極有可能死於突發性疾病,例如:腦卒中或心肌梗塞。從皇太極生前的飲食習慣中,我們或許能找出此疾的誘因。皇太極身寬體胖,且嗜好吃肥肉,無肉不歡。
肥肉吃多了,自然會患「三高」,所以,死於心臟病和腦中風的概率比健康的普通人高得多。倘若皇太極死於暗殺,那麼,史官絕不會將他的死亡原因寫入史料,這是歷史的慣例,沒有例外。之所以時人判斷皇太極「無疾而終」,是因為當時的醫學界尚未對三高這種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罷了。
第二個真相:順治的繼位並非由孝莊主導
皇太極死得比較突然,在生前還沒有立儲,所以,該由誰來繼承大統成了最要緊的政事。在擁立新君這件事上,有話語權的人總共有七個: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
起初,代表了兩紅旗的親王代善支持豪格。代善是最年長的親王,所以,他的話很有分量。不過,豪格自然會進行一番推辭,所以,他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的藉口等人勸進,沒想到此舉竟讓他與皇位失之交臂。
多鐸則認為自己才該繼承大統,不過,多爾袞卻認為該由大哥代善來繼位。代善根本沒有考慮過接手燙手山芋,所以他又推舉了多爾袞。不過,多爾袞亦明白憑藉自己現在的實力,根本沒有辦法坐穩龍椅,遂「無繼統之意」。
大家推來推去,最後,不得不取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立先帝的兒子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從旁輔佐,等到福臨能獨當一面後再歸政。從這裡我們能看出,福臨繼位是黃、紅、藍、白八旗共同商討的結果,並不是多爾袞孝莊的陰謀。
當時的諸王爺為何推來推去?還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雖有強弱,但總體來說勢均力敵、相互制衡。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想要以一己之力主導此事無疑難於登天。至於孝莊,她在這件事上根本沒有話語權。且不說滿八旗會不會讓女子參政,當時皇后和其他妃子尚在,既然她們都無法幹涉政局,孝莊又有何德何能參與立嗣呢?
或許有人會說,畢竟她是福臨的生母。但孝莊的地位是靠「母憑子貴」得來的,在「子不貴」的前提下,孝莊又有什麼資本幹政呢?
第三個真相:孝莊與多爾袞之間並無婚姻之實
誠然,按照古代北方民族的制度,繼婚這種情況並不罕見。但是,這並不代表孝莊嫁給了攝政王多爾袞,這根本不符情理。倘若,多爾袞登基,那麼,他迎娶孝莊倒有可能,畢竟,繼婚是發生在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前提下的。
倘若,孝莊下嫁給多爾袞,那麼,她的地位便要從太后降格到王妃(且不是正妃),這是說不過去的。況且,在正史中,我們根本找不到孝莊曾嫁給多爾袞的記載。唯一能為此提供佐證的,就只有順治在位時曾稱呼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了。
說到這,既然順治都將多爾袞視作皇父了,那是否可以據此說明多爾袞與孝莊之間存在什麼曖昧關係呢?
顯然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也曾有統治者稱德高望重的大臣為「父」,如「尚父」、「仲父」、「亞父」等,但這只是對大臣功勞的認可,並無父子之實。周幽王在位期間,也曾稱手下的寵臣為「皇父」。多爾袞為大清做出了什麼貢獻?讓偏居一隅的王朝定鼎中原,這樣的功勞換來一句「皇父」完全在情理之中。
至於張煌言所寫的「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更不能作為佐證。
張煌言何許人也?
他是南明大臣,行走在反清復明最前線的前朝忠義之士,他嘴裡說出來的祝詞也能成為證據嗎?
參考資料:
【《清史稿》、《滿文老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