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三個被野史歪曲的真相,其中兩個都跟孝莊太后有關

2020-12-21 指點江山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可以說,關於滿清王朝的許多史料語焉不詳,在一些細節無從考證的情況下,歪曲事實的野史層出不窮。今天,筆者便為大家揭開三個清朝的野史真相。

第一個真相:清太宗並未死於暗殺

網絡上流傳著清太宗皇太極被暗殺的故事,稱兇手正是前朝名將袁崇煥的屬下,說得有鼻子有眼。然而,在史料中我們根本找不到相關的記載。正史中皇太極的死因是「無疾而終」,原文是這樣的:「是夜,亥刻,上無疾,端坐而崩。」

在那個平均壽命不高的年代,五十二歲的皇太極並不算短壽。從這段文字中我們能看出,他極有可能死於突發性疾病,例如:腦卒中或心肌梗塞。從皇太極生前的飲食習慣中,我們或許能找出此疾的誘因。皇太極身寬體胖,且嗜好吃肥肉,無肉不歡。

肥肉吃多了,自然會患「三高」,所以,死於心臟病和腦中風的概率比健康的普通人高得多。倘若皇太極死於暗殺,那麼,史官絕不會將他的死亡原因寫入史料,這是歷史的慣例,沒有例外。之所以時人判斷皇太極「無疾而終」,是因為當時的醫學界尚未對三高這種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罷了。

第二個真相:順治的繼位並非由孝莊主導

皇太極死得比較突然,在生前還沒有立儲,所以,該由誰來繼承大統成了最要緊的政事。在擁立新君這件事上,有話語權的人總共有七個: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

起初,代表了兩紅旗的親王代善支持豪格。代善是最年長的親王,所以,他的話很有分量。不過,豪格自然會進行一番推辭,所以,他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的藉口等人勸進,沒想到此舉竟讓他與皇位失之交臂。

多鐸則認為自己才該繼承大統,不過,多爾袞卻認為該由大哥代善來繼位。代善根本沒有考慮過接手燙手山芋,所以他又推舉了多爾袞。不過,多爾袞亦明白憑藉自己現在的實力,根本沒有辦法坐穩龍椅,遂「無繼統之意」。

大家推來推去,最後,不得不取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立先帝的兒子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從旁輔佐,等到福臨能獨當一面後再歸政。從這裡我們能看出,福臨繼位是黃、紅、藍、白八旗共同商討的結果,並不是多爾袞孝莊的陰謀。

當時的諸王爺為何推來推去?還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雖有強弱,但總體來說勢均力敵、相互制衡。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想要以一己之力主導此事無疑難於登天。至於孝莊,她在這件事上根本沒有話語權。且不說滿八旗會不會讓女子參政,當時皇后和其他妃子尚在,既然她們都無法幹涉政局,孝莊又有何德何能參與立嗣呢?

或許有人會說,畢竟她是福臨的生母。但孝莊的地位是靠「母憑子貴」得來的,在「子不貴」的前提下,孝莊又有什麼資本幹政呢?

第三個真相:孝莊與多爾袞之間並無婚姻之實

誠然,按照古代北方民族的制度,繼婚這種情況並不罕見。但是,這並不代表孝莊嫁給了攝政王多爾袞,這根本不符情理。倘若,多爾袞登基,那麼,他迎娶孝莊倒有可能,畢竟,繼婚是發生在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前提下的。

倘若,孝莊下嫁給多爾袞,那麼,她的地位便要從太后降格到王妃(且不是正妃),這是說不過去的。況且,在正史中,我們根本找不到孝莊曾嫁給多爾袞的記載。唯一能為此提供佐證的,就只有順治在位時曾稱呼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了。

說到這,既然順治都將多爾袞視作皇父了,那是否可以據此說明多爾袞與孝莊之間存在什麼曖昧關係呢?

顯然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也曾有統治者稱德高望重的大臣為「父」,如「尚父」、「仲父」、「亞父」等,但這只是對大臣功勞的認可,並無父子之實。周幽王在位期間,也曾稱手下的寵臣為「皇父」。多爾袞為大清做出了什麼貢獻?讓偏居一隅的王朝定鼎中原,這樣的功勞換來一句「皇父」完全在情理之中。

至於張煌言所寫的「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更不能作為佐證。

張煌言何許人也?

他是南明大臣,行走在反清復明最前線的前朝忠義之士,他嘴裡說出來的祝詞也能成為證據嗎?

參考資料:

【《清史稿》、《滿文老檔》】

相關焦點

  • 孝莊太后一生輔佐了三代帝王,那她為什麼不像慈禧一樣垂簾聽政?
    其中,呼聲最高就是多爾袞,他的勢力很是強大,不僅有兩旗和兩個兄弟支持他,而且,另外三旗中的部分有權力的人也在暗中支持他。皇長子肅親王豪格也不弱,並且,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其實,他也是很有能力的人,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兩黃旗的將領都希望他能當皇帝。
  • 在太后生前,稱呼「孝莊」是錯誤的,為何稱「慈禧」就沒錯?
    清宮劇中,孝莊文皇后和慈禧太后是兩個經常出現的人物。很早的時候,大家就指出了《康熙王朝》中的錯誤,孝莊一直說「我孝莊如何如何」,這是不對的,因為「孝莊」是她的諡號。諡號是人逝世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用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的生平,評價他的是非功過。
  • 孝莊太后為何死後37年才下葬,康熙帝都左右為難,原因不可名狀
    孝莊太后作為清初的著名政治家,雖為女流之輩,但一生佐助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三代帝王,可謂是居功至偉。 1643年皇太極「端坐而崩」,年52歲。由於去世突然,對於接班人問題也並未指定,因此關於誰將承襲皇位的問題便劍拔弩張起來。
  • 清朝兩個巔峰級別的女人,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相比有什麼差別?
    清朝兩個巔峰級別的女人,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相比有什麼差別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女權的地位普遍較低,在古代的女性當官的非常少,能夠從政的更是罕見。而在清朝就有兩個女人,地位達到了巔峰,那就是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兩個人對於清朝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如果把這兩個人作為比較對象的話,誰更厲害一些。兩個人雖然都參與政事,但是兩人站的位置確實不一樣,孝莊一直作為幕後人物輔助順治和康熙,而慈禧卻打著垂簾聽政的幌子,明目張胆的結黨專權。
  • 皇后做的這件事,孝莊太后也十分不滿!
    順治可謂是清朝最固執的皇帝,當初他與中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太后侄女)性情不合,毅然將博爾濟吉特氏廢去,降為靜妃,改作側室,不料八年後,順治帝又故伎重演,第二次廢去博爾濟吉特氏,到底是為什麼?根據史書相關記載,順治帝與母親孝莊太后的關係確實很一般,順治帝雖為孝莊太后所生,但從小由乳母和保姆養育,與孝莊太后根本沒有幾次見面,後來順治帝登基,雖然母子見面的機會有所增加,但也是聚少離多,因為滿清有個傳統:女人不能干政!那麼,順治帝和孝莊太后之間的矛盾,哪一方更激烈些?這無疑是個婚姻問題。
  • 孝莊太后:一生輔佐了三代帝王的傳奇女子
    康熙背後的這位女人可以說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在她的一生中加上皇太極和後來全程輔佐的順治、康熙一共是三位帝王,可謂是嘔心瀝血,並且同時她也是清朝初期傑出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而由於孝莊也是第一次真正地輔佐帝王,在教育方面也沒有太大的經驗,於是就選擇了較為嚴格的管理方式。其中尤其是在順治的婚姻方面,也正是因為如此種種,孝莊和順治帝的關係並不是非常融洽。到後來董鄂妃(順治帝寵妃)的去世,母子關係就僵硬到無法挽回的地步了,順治帝也在本該一展雄心抱負年紀便去世了,享年24歲。
  • 孝莊太后一生最大的悲苦就是輸給了兩個女人,一個是她姐姐
    我們在評價孝莊太后時大多看見的是她作為一個封建女性人物在政治上突出的才能,培養、輔助了兩代賢君順治和康熙,她也一直以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的形象出現在史學家們的眼裡。 但是拋開政治家這樣一個身份,單從女性的視野去看看孝莊太后,她的一生應該算是悽涼的。
  • 從兩個方面進行對比,看孝莊與慈禧誰更勝一籌?
    《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老師所塑造的孝莊可謂是深入人心,其政治手腕成熟老道,在清初政壇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樣,一部《走向共和》也讓很多觀眾重新認識了慈禧。這兩位政治女強人,撐起了半部清代史。孝莊與慈禧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她們都是歷經三朝,輔佐了三位帝王。
  • 皇太極無計可施,孝莊巧施美人計拿下洪承疇,難道真是以色誘降?
    在古代歷史上,孝莊皇太后、與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並列為中國四大女政治家。她以傑出的政治才能和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幼帝登基兒名流千史,備受好評。然而,孝莊的一生也圍繞著兩件桃色新聞,被坊間不斷流傳,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並且成為影視題材中經常出現的精彩情節。
  • 故宮裡的皇家秘密,太后寢宮慈寧宮,卻為何孝莊之後無人敢住?
    乍一聽可能很多人會奇怪啊,剛才兩皇帝都沒太后,這怎麼一個皇帝又整出兩個太后來了呢?這就得說到他這個皇位繼承的比較奇葩了。他這皇位不是從自己的爹那兒繼承來的,而是從堂兄那兒接的班。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那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任性皇帝,也是一個短命皇帝,死的比較早。也沒留下一個兒子,甚至連親弟弟都沒有,那怎麼辦?明王朝這麼大的產業不能沒人接盤啊?
  • 還珠格格原型大穿越,變身孝莊太后義女,差點成為順治帝妃子
    還珠格格劇照一、原型定位,滿清唯一漢族格格大家都知道,瓊瑤阿姨的這部劇中的主人公小燕子其是是杜撰的,終乾隆一朝,並未有過還珠格格。孔四貞劇照二、將門之後,孝莊義女,拒為帝妃是為太后的孝莊見其孤苦無依,於是發起了慈悲之心,將孔四貞收養於宮中。孝莊喜愛極了這個孩子,於是欲促成她和兒子順治的姻緣。1655年(順治十二年),經過屢屢試探,孝莊沒了耐心,索性直接問孔四貞是否有中意之人,孔四貞回答道早年父親在世時已把她許配給了部將孫龍的兒子孫延齡,孝莊聞此也不想強人所難,於是在做不成兒媳的情況下,將她當做女兒來看待,於是封其為和碩格格,自此清朝誕生了唯一的一位漢族格格。
  • 清朝三代君主都與科爾沁聯姻,康熙為何拒絕?他不怕得罪孝莊嗎
    孝莊太后是康熙皇帝的奶奶,也是康熙長期以來最依賴的人。所以說康熙對孝莊太后的敬重,超過了任何人,甚至超過了自己的生母佟佳氏。那麼康熙時期,是怎麼對待孝莊太后的娘家人的呢?我們都知道孝莊那是科爾沁蒙古的女人,科爾沁長期保持和清朝的聯姻關係,那麼康熙時期有沒有繼續保持和科爾沁的聯姻呢?
  • 孝莊為啥總跟順治吵架?給他立了倆皇后都不滿意,順治只愛董鄂妃
    因為他上面除了自己的母親孝莊太后以外,還有個攝政王多爾袞。這兩個人說的話,他必須要聽,這是他能夠坐穩皇位的大前提。因此在婚姻大事上,順治也必須要聽從孝莊和多爾袞的意思。按照孝莊和多爾袞的理解,要想坐穩江山,就必須要得到蒙古人的支持,因為滿蒙和親,是最重要的保障。
  • 令人大跌眼鏡的滿清歷史,唯一一位經「民主推選」出來的皇帝
    滿清皇帝似乎大都比較專情,皇太極最喜歡的女人就是海蘭珠,順治就專情於董鄂妃。只是這段感情因為孝莊的幹涉,最終導致董鄂妃香消玉殞。而心上人的離世,也讓順治的健康急轉直下。這廂順治病入膏肓,那廂大臣則亂成一團。
  • 董鄂妃敏慧端良,為何不被孝莊喜歡?3大原因制約,孝莊也很無奈
    3、順治十七年,董鄂氏薨逝,在孝惠章皇后仍在世且能正常行使職權的前提下,順治皇帝將其追封為皇后,並親自幹涉將其諡號從4個字追加到10個字。順治皇帝之所以對董鄂氏如此恩寵,固然有著其超越其餘后妃的諸多優點。
  • 冷門書單|獻予晚清的情慾輓歌—《太后與我》
    放眼一眾晚清野史,英國爵士埃蒙德·巴恪思的自傳體回憶錄《太后與我》絕對是不容錯過的一隅。由於其內容放蕩、真假莫辨,直至2009年前後,被塵封了68年之久的《太后與我》才首度推出簡體中文版,旋即驚起一灘鷗鷺。坦蕩如砥、細緻入微的情色描摹是引發轟動的主因,巴恪思在回憶錄中追憶自己與慈禧太后的風流韻事,描繪了大量清廷內外腐敗的縱慾場景。
  • 歷史上的今天丨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的愛情是真的嗎?
    兩人若是發生利益衝突,兩個大佬在一起誰讓誰呢?好在有布木布泰在兩個大佬面前放低姿態,從中周旋。多爾袞有什麼要求,由布木布泰轉換成宛轉的意思,她和哲哲可以關起門來商量之後有條件地讓步。而哲哲和布木布泰要抑止多爾袞的手段,也是布木布泰以一個讓多爾袞接受的方式來回復於他。
  • 孝莊太后究竟做了什麼,能得康熙如此敬重?她是祖母,更是親娘
    僅憑此一言,或許還不能說明康熙皇帝對孝莊太后的推崇和敬重,我們再來舉幾個例子:1、康熙十一年,孝誠仁皇后所出嫡長子承祜,不幸夭折,當時康熙皇帝正侍奉孝莊太后於湯泉療養。為避免孝莊太后擔憂、悲痛,康熙皇帝在向孝莊太后請安時,「含痛問安,笑語如常」;朝臣前來慰問,康熙皇帝也要避開孝莊太后,於僻靜處「垂淚面諭安葬事宜」。
  • 多爾袞死後,孝莊太后為何對他做無情之舉?背後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位是晚清執掌朝政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后,另一位是清初的孝莊太后。她知書賢德、精通政治、善於韜略,歷經三朝君主,輔佐了兩朝幼年皇帝, 為大清開創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孝莊在清兵入關前便嫁給了皇太極,因為為人謙和,處世老練,很快他成了後宮的「二號人物」,而當時的「大姐大」是她的親姑姑哲哲大福晉。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後,孝莊的身份變成了莊妃。
  • 清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太后和慈禧太后有沒有裹腳?
    無論是孝莊太后還是慈禧太后,都在清朝歷史上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都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維護了清朝的統治。雖然,史料中並沒有記載過二人是否曾經裹腳,但從相關歷史知識來判斷,她們都沒有裹過腳。 所謂的「裹腳」,也叫做「纏足」,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殘害婦女的病態文化和惡毒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