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納屨踵決」中,踵的準確意義是什麼?

2020-12-15 談藝錄

先奉上後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納屨踵決」中,踵的準確意義指的是鞋後跟(不是腳後跟),具體可見下面「踵」字第(1)條的詳解。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躔」和「踵」。這兩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字,相對來說,「踵」字較為常用。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躔。讀音有兩個:

(一)ch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躔,踐也。從足,廛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踐履。廛,讀chán,本指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與「躔」字義略有關聯,但不必附會細說。左思《吳都賦》:「習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呂延濟注稱:「蜀但知習其弊小都邑,不見上國,不知英雄之所行歷也。」蜀地弊陋,不知到大國英雄的事跡。又比如宋代蘇舜欽《蜀士》:「古之設爵位,蓋欲英雄躔。」自古以來國家設立爵位,就是讓英雄們去努力踐履的。

本義之外,「躔」字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麋鹿的足跡。《爾雅·釋獸》:「(麋),其跡躔。」郭璞註:「腳所踐處。」後來又有發展,不單拽麋鹿足跡,而指所有的足跡、腳跡、行跡。其實,本義裡所引的例句,也是這個意義。

(麋鹿的蹤跡)

(2)日月星辰在黃道上運行。這其實是引申義中的特指。《方言》卷十二:「躔,循也。」又:「躔,行也。日運為躔,月運為逡。」郭璞注稱:「躔,猶踐也。運,猶行也。」《廣韻·仙韻》:「躔,日月行也。」比如《漢書·律曆志》說:「日月初躔,星之紀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躔,舍也。二十八舍列在四方,日月行焉,起於星紀,而又周之。」這是古人對天體星座位置的樸素理解。實際上,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從地球上看,太陽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動,一年正好移動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

(黃道、十二星座、十二個月對應關係)

與黃道對應就有了十二個月份和十二個星座,在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個分組,就是我們俗稱的「二十八宿」。這些都是天體現象名詞,我們不再細說。

(3)與上一條相關,「躔」又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即運行的軌跡,或稱「躔次」、「躔度」。《增補五方元音·天韻·蟲母》:「躔,日月行度。」晉成公綏《故筆賦》:「書日月之所躔,別列宿之舍次。」

(二)zhà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義同「(走亶)」字,這個字我們在199課已經講過。指移行、遵循。這個用法,現代漢語基本不用了。

「躔」的小篆寫法如圖:

(躔的小篆寫法)

2、踵。讀zhǒ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踵,追也。從足,重聲。一曰往來貌。」形聲字。本義有兩個:

本義一:追,追逐。《六韜·均兵》:「騎者,軍之司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這是說騎兵有用法,大意是:騎兵是軍隊的眼睛,可以用來偵察警戒,跟蹤追擊潰逃之敵,切斷敵人糧道和襲擊散亂流竄的敵人。

(戰爭中的騎兵)

本義二:往來的樣子。這個典籍未見應用實例。只存在於《說文》的解釋之中。

本義之外,踵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腳後跟。這是最常用的用法。《玉篇·足部》:「踵,足後曰踵。」《字彙·足部》:「踵,足跟。」《爾雅·釋鳥》:「鳧雁醜,其足蹼,其踵企。」郭璞註:「飛即伸其腳跟。」邢昺疏:「踵,腳跟也。」鳧雁一類的鳥,足上有蹼,飛行時腳跟伸直。

(鳧雁)

現代漢語也用這個用法,比如老舍《四世同堂·偷生》第二十五:「他的厚墩墩的腳踵打得地皮出了響聲,象奔命似的進了城。」

又指用腳跟走。比如《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崔譔云:「無趾,故踵行。」魯國有個斷了腳趾的人,名字叫叔山無趾,他用腳後跟走著去拜訪孔子。

又指鞋後跟。比如《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掣一掣領巾,胳膊肘就露出;提一提鞋子,鞋後跟就裂開。這是成語「納屨踵決」的出處,指穿上鞋子,就破了鞋後跟。形容衣著襤褸。

又引申指基腳,物體的底部。比如《元史·五行志二》:「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寧寺塔忽變紅色,自頂至踵,表裡透徹,如鍛初出於爐。」塔從頂到底。

(天寧寺塔)

(2)跟蹤;跟隨。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引《說文》曰:「踵,相跡也。」清代沈濤《說文古本考》:「蓋古本以『相跡』為正解。」也就是說,古本《說文》裡,踵的解釋,就是「相跡也。」跟隨,很可能是踵的本義。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踵楚,而疆場無備,邑豈能無亡乎?」杜預注稱:「躡楚踵跡。」指吳軍緊緊跟隨楚軍,然而邊境卻沒有戒備,城邑能夠不丟掉嗎?

(3)繼,繼承。《廣韻·腫韻》:「踵,繼也。」比如《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大意是:急匆匆為王車前後奔波,想使你能繼承先王的遺志。

(4)躡,踩。《字彙·足部》:「踵,躡也。」《墨子·號令》:「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孫詒讓《墨子閒詁》:「《說文·止部》:『歱,跟也。』踵即歱借字,謂以足跟相躡也。」腳踩腳跟。

(5)至,到。《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趙歧註:「踵,至也。」大意是說:有個主張神農家學說的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登門(來到府門)求見對滕文公說:「我這偏遠地方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領受一間住所而成為您的子民。」

(孟子像)

(6)屢次。《廣韻·腫韻》:「踵,頻也。」未見典籍有應用舉例。

(7)輈後承軫處。據《周禮·考工記·輈人》:「五分其頸圈,去一以為踵圍。」鄭玄註:「踵,後承軫者也。」古代車的一部分,如圖:

(踵的位置)

賈公彥疏稱:「踵,後承軫之處,似人之足跗在後名為踵,故名承軫處為踵也。」也就是說,這個位置叫這個名字,跟腳後跟的意義相關。

踵的小篆寫法如圖:

(踵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3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鑿楹納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鑿楹納書,謂藏守書籍以傳久遠。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三十》:「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鑿楹納書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鑿楹納書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鑿楹納書(záo yíng nà shū)成語釋義:謂藏守書籍以傳久遠。成語出處:《晏子春秋·雜下三十》:「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
  • 成語故事 | 捉襟見肘
    每晚陪孩子聽一個故事,學一個成語典故「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 道家說的踵息到底是什麼?
    踵息是道家非常古老的文化,因為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雙盤修法漸漸成為了主流,在中華盛行幾千年的跪坐修法幾乎失傳,幾乎無人再了解踵息。當代再被提起,是因為《大宗師》一章裡有記載:「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
  • 踵息法養生
    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這一段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了早幾年在論壇時的一個爭論話題。這個爭論的話題是什麼呢?就是關於平步站樁時的重心問題。有人認為重心應該在腳跟的位置,我認為呢,應該是在腳心或腳心靠前的部位。為此,有位朋友轉貼了一位名家講形意拳站樁的文章,裡面說到為什麼要把重心放在腳跟的問題,而名家這樣講的一種主要依據就是莊子所說的「真人之息以踵」。
  • 踵息之法
    ,其中,體呼吸的道理我已經簡單說了一下,本不欲再多講,然世有踵息之說,以為呼吸之秘傳,故在此有進一步說明之必要。這段話是什麼呢?就是《大宗師》裡講的: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這個爭論的話題又是什麼呢?
  • 踵息與頂息
    踵息與頂息王佔斌 踵息與頂息是太極拳修煉中介於腹式呼吸和毛孔呼吸之間的一種呼吸狀態
  • 「白話文運動」中的異體成語
    這些白話報刊不僅談論救亡圖存、變法革新,同時也在語言使用中推廣白話文、倡導語言變革。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在成語使用上不斷「破舊立新」,產生了大量異體成語。  筆者對清末民初近50種白話報刊進行統計發現,其使用的成語中有1200多個具有一個或多個異體形式。這些異體成語改換了原有成語的某些構成要素,而整體意義與用法保持不變。
  • 中華成語小故事——比肩接踵
    收錄於話題 #中華成語故事> bǐ jiān jiē zhǒng比 肩 接 踵(註:視頻與下面內容不完全對應
  • 圖畫成語:吃自助餐吃太多,撐的去了醫院是什麼成語呢?
    婚後女孩發現,每次他們過紅綠燈時,他都能準確判斷。女孩詫異的問道:你色盲是騙我的吧?男孩笑了笑說:在喜歡的人眼裡,你的所有缺點對方都能包容。沒等女孩再開口,男孩拉著女孩走進了嶽父送的別墅裡。2.小的時候爸媽不在家,我在奶奶家住。奶奶家有一隻母貓,我們感情很好,特別是冬天,因為天冷,我就允許這隻貓鑽到我被窩裡睡覺,大家相互取暖。有一年冬天,這隻母貓懷崽了,但是具體的生產日期不知道。
  • [修真知識] 打通踵息的經絡穴位
    怎樣理解「至人之息也以踵」。何謂「至人」?黃帝內經有關於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描述,分別是境界不同又善於養生的人。何謂「踵」?查新華字典是「腳後跟」。馬老在書中是這樣解釋踵息法的:吸氣時提肛縮腎,氣由足跟上升,呼氣時小腹隆起,氣沉丹田,足穩如鼎。拳經云:「發於腿而主宰於腰,消息全憑後足蹬。」就是這種踵息法的應用。
  • 人體器官與成語(1000多條)
    2、標紅的成語為此後新加入的成語3、除幾個具有多個義項的器官外,在其他器官分組中,排列順序都是以器官名稱所在成語中的位置排列的,如:毛羽零落—一毛不拔—骨寒毛豎—輕於鴻毛(標綠成語中「面」是臉面的意思,黑色成語中的面為量詞) 面不改色 面黃肌瘦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 面無人色 面授機宜面有菜色 面是心非 面面相覷 人面獸心 反面無情 滿面春風 鐵面無私唾面自乾 一面之交 白面書生 南面百城四面楚歌 四面受敵
  • 變本加厲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南朝 梁 蕭統《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近義詞有:肆無忌憚、有加無己,反義詞有:微不足道、大題小作,變本加厲是貶義成語,複雜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於壞行為、壞事情。
  • 成語三山五嶽中五嶽不包括什麼 是我國景觀重要組成部分
    成語三山五嶽中五嶽不包括什麼 是我國景觀重要組成部分時間:2020-12-14 12:52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語三山五嶽中五嶽不包括什麼 是我國景觀重要組成部分 成語三山五嶽泛指華夏大地各名山,五嶽是華夏名山之首,我國的五嶽各有特色,是我國景觀重要組成部分,那麼,
  • 誰能準確回答出 成語首當其衝是指衝在最前面嗎?
    誰能準確回答出 成語首當其衝是指衝在最前面嗎?
  • 成語「莫逆之交」中,「逆」的準確意思是什麼?
    (逆字的字形發展)逆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屰」像倒著的人形,表示順逆的「逆」。屰應當是逆字的初文。《說文·幹部》:「逆,不順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屰,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
  • 六字訣踵息法
    踵一一足跟也。踵息法一一就是用足跟進行呼吸。踵息法是馬氏六字訣的主息法。是馬禮堂先師自幼習武,精通武術的嫁接。
  • 100個成語大全及解釋,了解成語釋義,提高孩子運用成語的能力!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成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豐富的內涵和意義。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成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一些成語故事比較生動形象,蘊含著寶貴的知識和道理。這些成語故事多來自於一些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和歷史事跡,不僅故事情節生動,而且包含寓意很深刻。
  • 駢肩累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駢肩累踵,駢肩累足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擁擠。駢肩累足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駢肩累足(pián jiān lèi zú)成語釋義:同「駢肩累跡」。成語出處: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諮嗟。」近 義 詞:駢肩累踵成語用法: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擁擠。
  • 成語,是所有中國人的默契——《寫給兒童的成語遊戲書》
    1.學成語,可以不難對於小孩子來說,其實學成語是很難的。這並不是說,成語所用的生字有多難寫,而是很多情況下,即使是知道了這個成語怎麼寫,也知道是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然而就是不會用。我是28歲的時候,才知道「奉為圭臬」到底是什麼意思的。對於小孩子來說,能夠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成語,學起來才更有意義。這就要求家長,在教孩子識記成語的時候,要儘可能多地,把成語和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且要有趣味性。
  • 談成語!
    按隔壁學校劉叔新同志的說法,大凡是有兩重意義,譬喻又很形象的固定語,都可以算是成語。其實「成語」沒有什麼不好,但一旦禁錮了現代人的思想,就是不好;「陳詞」也沒有什麼不好,但2000年後還說著當年的話,只恐怕這是一個僵死的、消化系統有問題的民族。清朝的惠棟就寫道,「有人喜用古文現成語及摹擬體製成文。餘謂之曰:「譬如人食魚肉便下魚肉,醫家必謂大病。讀古文便鈔古文,可不謂之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