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後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納屨踵決」中,踵的準確意義指的是鞋後跟(不是腳後跟),具體可見下面「踵」字第(1)條的詳解。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躔」和「踵」。這兩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字,相對來說,「踵」字較為常用。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躔。讀音有兩個:
(一)ch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躔,踐也。從足,廛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踐履。廛,讀chán,本指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與「躔」字義略有關聯,但不必附會細說。左思《吳都賦》:「習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呂延濟注稱:「蜀但知習其弊小都邑,不見上國,不知英雄之所行歷也。」蜀地弊陋,不知到大國英雄的事跡。又比如宋代蘇舜欽《蜀士》:「古之設爵位,蓋欲英雄躔。」自古以來國家設立爵位,就是讓英雄們去努力踐履的。
本義之外,「躔」字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麋鹿的足跡。《爾雅·釋獸》:「(麋),其跡躔。」郭璞註:「腳所踐處。」後來又有發展,不單拽麋鹿足跡,而指所有的足跡、腳跡、行跡。其實,本義裡所引的例句,也是這個意義。
(2)日月星辰在黃道上運行。這其實是引申義中的特指。《方言》卷十二:「躔,循也。」又:「躔,行也。日運為躔,月運為逡。」郭璞注稱:「躔,猶踐也。運,猶行也。」《廣韻·仙韻》:「躔,日月行也。」比如《漢書·律曆志》說:「日月初躔,星之紀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躔,舍也。二十八舍列在四方,日月行焉,起於星紀,而又周之。」這是古人對天體星座位置的樸素理解。實際上,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從地球上看,太陽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動,一年正好移動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
與黃道對應就有了十二個月份和十二個星座,在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個分組,就是我們俗稱的「二十八宿」。這些都是天體現象名詞,我們不再細說。
(3)與上一條相關,「躔」又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即運行的軌跡,或稱「躔次」、「躔度」。《增補五方元音·天韻·蟲母》:「躔,日月行度。」晉成公綏《故筆賦》:「書日月之所躔,別列宿之舍次。」
(二)zhà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義同「(走亶)」字,這個字我們在199課已經講過。指移行、遵循。這個用法,現代漢語基本不用了。
「躔」的小篆寫法如圖:
2、踵。讀zhǒ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踵,追也。從足,重聲。一曰往來貌。」形聲字。本義有兩個:
本義一:追,追逐。《六韜·均兵》:「騎者,軍之司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這是說騎兵有用法,大意是:騎兵是軍隊的眼睛,可以用來偵察警戒,跟蹤追擊潰逃之敵,切斷敵人糧道和襲擊散亂流竄的敵人。
本義二:往來的樣子。這個典籍未見應用實例。只存在於《說文》的解釋之中。
本義之外,踵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腳後跟。這是最常用的用法。《玉篇·足部》:「踵,足後曰踵。」《字彙·足部》:「踵,足跟。」《爾雅·釋鳥》:「鳧雁醜,其足蹼,其踵企。」郭璞註:「飛即伸其腳跟。」邢昺疏:「踵,腳跟也。」鳧雁一類的鳥,足上有蹼,飛行時腳跟伸直。
現代漢語也用這個用法,比如老舍《四世同堂·偷生》第二十五:「他的厚墩墩的腳踵打得地皮出了響聲,象奔命似的進了城。」
又指用腳跟走。比如《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崔譔云:「無趾,故踵行。」魯國有個斷了腳趾的人,名字叫叔山無趾,他用腳後跟走著去拜訪孔子。
又指鞋後跟。比如《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掣一掣領巾,胳膊肘就露出;提一提鞋子,鞋後跟就裂開。這是成語「納屨踵決」的出處,指穿上鞋子,就破了鞋後跟。形容衣著襤褸。
又引申指基腳,物體的底部。比如《元史·五行志二》:「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寧寺塔忽變紅色,自頂至踵,表裡透徹,如鍛初出於爐。」塔從頂到底。
(2)跟蹤;跟隨。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引《說文》曰:「踵,相跡也。」清代沈濤《說文古本考》:「蓋古本以『相跡』為正解。」也就是說,古本《說文》裡,踵的解釋,就是「相跡也。」跟隨,很可能是踵的本義。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踵楚,而疆場無備,邑豈能無亡乎?」杜預注稱:「躡楚踵跡。」指吳軍緊緊跟隨楚軍,然而邊境卻沒有戒備,城邑能夠不丟掉嗎?
(3)繼,繼承。《廣韻·腫韻》:「踵,繼也。」比如《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大意是:急匆匆為王車前後奔波,想使你能繼承先王的遺志。
(4)躡,踩。《字彙·足部》:「踵,躡也。」《墨子·號令》:「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孫詒讓《墨子閒詁》:「《說文·止部》:『歱,跟也。』踵即歱借字,謂以足跟相躡也。」腳踩腳跟。
(5)至,到。《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趙歧註:「踵,至也。」大意是說:有個主張神農家學說的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登門(來到府門)求見對滕文公說:「我這偏遠地方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領受一間住所而成為您的子民。」
(6)屢次。《廣韻·腫韻》:「踵,頻也。」未見典籍有應用舉例。
(7)輈後承軫處。據《周禮·考工記·輈人》:「五分其頸圈,去一以為踵圍。」鄭玄註:「踵,後承軫者也。」古代車的一部分,如圖:
賈公彥疏稱:「踵,後承軫之處,似人之足跗在後名為踵,故名承軫處為踵也。」也就是說,這個位置叫這個名字,跟腳後跟的意義相關。
踵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3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