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壁畫《頌經圖》,楊貴妃身邊的鸚鵡有何來歷?為何會出現在貴族...

2021-01-09 騰訊網

在中國歷史上,遼國雖然不是大一統政權,但是其確實統治了中國北方地區很長的時間,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造成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不過遼代的文物和史料卻十分有限,讓我們很難窺見它的全貌。

而在內蒙古赤峰地區發現的遼代古墓為我們了解遼代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其墓室牆壁上兩幅精美的壁畫更是讓我們對遼代的藝術文化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其中一幅生動形象的《頌經圖》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上圖——《頌經圖》局部

一、《頌經圖》的發現及其內容

在內蒙古赤峰市東沙布日臺鄉寶山村附近,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老頭山"的山峰。在五十年代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就在這裡發現了遼國時期的夯築塋牆,並以此確定在這一帶存在遼國墓葬群。經過初步勘測,考古人員確定在老頭山上有十餘座遼國古墓,限於當時的考古條件,考古人員並沒有第一時間發掘。

上圖——赤峰地區的老頭山

在1993年的時候,老頭山附近出現了一起盜墓事件,這讓當地政府立即開展了對多座遼國古墓的搶救性發掘工作,其中最大的兩座古墓被名為為1號古墓以及2號古墓。

在發掘之後,人們發現這兩座古墓在經歷了盜墓賊的破壞之後,原先的陪葬品幾乎被洗劫一空,不過這兩座墓穴牆壁上的壁畫保存地還比較完好,其中1號墓室的壁畫被分為《降真圖》和《高逸圖》兩部分,2號墓室中的壁畫則分為《頌經圖》、《寄錦圖》兩部分。

上圖——遼國遺址發掘現場

後來通過對於殘存石碑的分析,考古工作者確定了1號墓的主人名為"勤德",在去世時年僅十四歲,而2號墓的墓主人則為他的長輩,從墓穴的規制上來看,兩人應該為遼國的貴族,只不過具體的身份還難以確定。

他們的身份也可以說明為什麼2號墓穴中的壁畫都與女性人物有關,其中的《寄錦圖》取材於東晉時期的才女蘇蕙的故事,而《頌經圖》中描述的故事,則被推測與楊貴妃有關。

上圖——壁畫《寄錦圖》局部

這幅壁畫以畫面上的一位貴婦為中心展開,在其前側共有四人,兩人為男吏,兩人為侍女,面容甚為恭敬。貴婦面如滿月,彎眉細目,身穿紅色抹胸,外罩長袍和藍色長裙,端坐在椅子上。她面前有一方條案,其上有展開的經卷,貴婦仿佛正在吟誦上面的經文,這也是這幅壁畫名字的由來。在方案的右邊站立著一隻通體雪白的鸚鵡,仿佛在傾聽貴婦的頌經聲。

整幅壁畫的畫面色彩鮮豔,構圖生動,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人們研究遼國美術發展的重要素材,因此有著非凡的意義。

二、楊貴妃與鸚鵡之間的故事

《頌經圖》之所以在四幅壁畫中受到最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其和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有關,這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有楊貴妃形象的繪畫作品,因此十分珍貴,再加上遼國距離唐代並不遠,也讓這幅畫的價值又上了一個臺階。

上圖——楊貴妃畫像

之所以人們會將這幅畫上的貴婦推測為楊貴妃,主要是因為在唐朝文人鄭處誨的筆記文學《明皇雜錄》中記載有一段楊貴妃與鸚鵡的軼事,而且也與佛教有關。

根據鄭處誨的記載,在開元年間的時候,嶺南有人向唐玄宗進貢了一直通體雪白的鸚鵡,它不但外表極美,而且十分聰明,能夠聽懂人說的話,甚至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因此唐玄宗和楊貴妃都對這隻鸚鵡喜愛有加,他們還將其稱為"雪衣女"。

他們之後還教這隻鸚鵡背誦當時名家的詩詞,它都能背下來。後來這隻鸚鵡和唐玄宗養成了深厚的感情,在唐玄宗與人下棋的時候,每當局勢不利,雪衣女就會飛下來將棋子打亂,這讓唐玄宗對其更加喜愛。

上圖——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不過有一天早上,雪衣女告訴楊貴妃,自己做夢被猛禽所殺,可能不是好預兆。唐玄宗聽說之後,便讓楊貴妃教授給它《心經》,即現在我們熟知的《金剛經》。希望能夠幫助它擺脫厄運。

於是楊貴妃晝夜誦經,雪衣女也確實將其牢記於心。不過在一次唐玄宗和楊貴妃出宮遊玩的時候,雪衣女在嬉戲的時候,被一隻老鷹所擒殺,這讓唐玄宗夫婦悲傷不已,並將其埋葬在皇宮之中,為它立了一個"鸚鵡冢"。

上圖——白色鸚鵡

這個故事裡的鸚鵡和壁畫中的鸚鵡形貌相似,而且為其誦讀經書之人不但面容嬌美,形態更是豐腴,她身後的侍女也身著唐代服飾,和楊貴妃的特徵也十分吻合,也讓人不由得不把這幅壁畫和楊貴妃的故事聯繫起來。

更重要的是,在這幅壁畫的右上方,還有一首介紹圖畫的小詩:

"雪衣丹觜隴山禽,每受宮闈指教深。不向人前出凡語,聲聲皆是念經音。"

這首詩給了我們三個重要的信息,首先隴山禽指代的便是古代產出於隴山的鸚鵡,而宮闈二字則指出畫中貴婦乃是宮中之人,最後一句則道出了書卷上的內容卻為佛經,這三點都可以和《明皇雜錄》中的信息相印證,由此我們就可以確定,這確實是描繪楊貴妃的壁畫作品。

三、遼墓中繪製楊貴妃壁畫的原因

從壁畫旁的這首小詩中,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新的信息,那就是這幅壁畫的主角似乎不是頌經的楊貴妃,而是她身旁的那隻鸚鵡,這又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這可能和遼國興盛的佛教文化有直接關係,在遼國建立之前,契丹人大多信仰原始的薩滿教,不過隨著他們和漢族百姓的聯繫增多,中原地區的宗教文化也開始對他們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從遼聖宗在位時期開始,遼國統治者就開始在遼國大量興建寺廟,這讓佛教文化在我國北方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上圖——山西應縣木塔

他當時還命令國內的僧人和學者組織編纂了佛經集成契丹大藏經,即我們熟悉的丹藏,如今在山西應縣木塔佛像胸中發現的丹藏等佛經,也成為了我們了解佛教發展和遼國歷史的重要材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遼國時期,佛教文化對契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這位墓主人很有可能是想要在其墓葬中同時體現女性與佛教文化兩個主題,因此才選擇了楊貴妃頌經這個題材。

而且在中國佛教文化中,鸚鵡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意象,比如在《金藏經》中,就有關於鸚鵡學習佛法的故事:

須達長者有二鸚鵡,阿難為說四諦之法。聞而信解,死而生天。

由此可見,鸚鵡在佛教文化中是一種洞悉佛法的鳥類,而雪衣女也對佛法十分精通,因此壁畫上的鸚鵡很有可能是陪伴墓主人的靈獸,並且起到了超度亡靈的作用。而且在楊貴妃與雪衣女的故事中,唐玄宗讓楊貴妃誦讀的《金剛經》在遼國也有不俗的影響力,當時的契丹百姓普遍認為它能夠幫助人們消除災難,這樣的流行觀點,可能也是雪衣女被選作壁畫素材的重要原因。

在歷史研究方面,2號墓壁畫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幫助。在之前研究遼國佛教歷史的時候,人們對於遼國早期佛教文化的發展情況一直不甚了解,而這兩座遼國古墓的建成時間應該在遼太祖在位時期,這說明在遼國早期的時候,佛教文化就已經成為了契丹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而從這幾幅精美的壁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遼國的繪畫藝術也深受中原的影響,這說明當時的文化交流還是十分頻繁的。

上圖——《心經》書影

四、結語

文物作為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寶物,能夠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示,讓我們對當時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而在遼國古墓中出土的壁畫《頌經圖》在歷史研究上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這是一件十分珍稀的描繪了楊貴妃相貌的美術作品,這讓我們有機會見識這位絕世美人的風採。而且從這幅畫的內容上,我們了解到在遼國初期的時候,其國內就已經有了十分興盛的佛教文化,並且和中國傳統繪畫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這對於研究遼國早期文化史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這幅作品構圖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是一幅難得的精品壁畫。通過對這幾幅作品的研究,我們可以對遼國美術的發展有更好的理解。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兩座墓葬在考古發掘之前就已經遭到了較大的破壞,導致我們無法弄清楚墓主人的真實身份,這提醒我們一定要繼續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避免它們再遭受劫難。

參考文獻:

【1】《明皇雜記》

【2】《金藏經》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裡出現一隻鸚鵡,還有一隻老鼠,知道的人都說:寓意深刻
    在去敦煌旅遊時,相信很多遊客都會去看壁畫,但大家是否發現,在瓜州榆林窟第25窟的壁畫上,有一隻鸚鵡和老鼠,這個兩種動物為何會聚在一起,知情的人都說:寓意深刻,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萬裡敦煌道,三春雪未晴。」
  •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大型遼代墓葬群,考古發掘和歷史發現
    當時的清理工作很大,因為被灌進去的水量太大了,所有東西都被陷在淤泥裡,就算如此,考古人員很快發現這個並不大的墓室裡邊好像沒有發現棺槨,不過在清理的時候,他們在墓室靠北邊一側發現許多寫有漢字和梵文的木頭殘片,但這些殘片數量 遠遠不夠拼成一個棺槨,從位置上看,這個墓葬和1號墓相隔僅50米,從結構上判斷,這2號墓應該也是一個遼代的墓葬,可遼代文字是漢字和契丹文才對,怎麼這墓卻是漢字和梵文呢,因為遼代存在的時間不長
  • 遼代瓔珞賞析
    這種華美佩飾最初流行於古代南亞次大陸的貴族男女社會,佛教產生之後,逐漸成為菩薩、諸天等莊身飾品,漢魏以後,隨著佛教東傳,遂又漸次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的僧俗社會。1980年代以來,隨著玉學玉文化研究熱潮的漸次出現,有關遼代玉器的研究成果時有出現,廣度和深度都屬可觀。
  • 安祿山和楊貴妃有何關係?安祿山墓被打開,墓中為何有英文磁帶?
    用正經的話說,應該是乾娘與乾兒子的關係,但是應該令有隱情。有人說,「雲想衣裳花想容,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純潔的男女關係,那位說了,男女關係有純潔的嗎?對,他倆之間合作過的許多事以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的確有那麼一絲不純潔,應該算是有點緋聞的君臣關係。而墓中英文磁帶的事,這事就有趣了,下面單獨詳細論述。
  • 從敦煌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看唐代女性的裝束妝飾
    《都督夫人禮佛圖》在盛唐時期,繪製於敦煌莫高窟130窟甬道南壁,縱34釐米,橫315釐米。原壁畫曾在宋代被重修者鏝在下層,上世紀四十年代剝出,多有殘缺。後經五十年代段文杰先生研究整理,復原臨摹了此壁畫。
  • 遼代帝王陵墓和其他朝代有什麼區別?
    遼代是由契丹族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大體與中原五代與北宋時期相當,並長期與北宋政權並立。隨著契丹與漢人的接觸日益密切,尤其是「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政策出臺後,遼代便開始了二元政治體制建設。遼代喪葬制度具體有濃鬱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徵,兼具多樣化與民族化的雙重特點,是中國古代傳統禮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十二星座圖竟在遼代張世卿墓中出現,專家說:古人也挺時尚
    在1974年,考古人員發掘的一座遼代墓中,就發現了十二星座的記載。那麼,十二星座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外國星座圖,又是什麼時間,怎麼傳到中國的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十二星座,全名應該為:黃道十二宮星座。顧名思義,就是天空中有代表性的十二座星座。
  • 宣化修復遼代墓群珍貴木器文物
    近日,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專家赴張家口市宣化區,對宣化遼代壁畫墓群出土的珍貴木器文物進行修復,目前已完成9件木俑、棺箱、椅子等文物的清理、補全、整形、復原工作,這些木器文物將會於正在規劃興建的宣化遼墓博物館和公眾見面。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從表現形式、人物神態和動作推測,此圖應是「鞍馬遊騎圖」中的出行場面。 婁叡,鮮卑漢化貴族,身份顯赫,戰功卓著,其姑父高歡是北齊王朝的奠基人。婁叡身為北齊外戚,自少時便追隨高歡南徵北討,被封為東安王,是北齊貴族集團中頗具實力的人物。婁叡去世時恩寵正隆,其墓中出土壁畫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戎馬生涯和祥瑞天象。
  • 「六塵視界」曼舞翩躚的敦煌壁畫
    144窟 北壁 報恩經變圖 這張圖是莫高窟第144窟北壁上的《報恩經變圖》。例如胡人安祿山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都是胡旋舞的高手。在民間的節慶活動中,也常出現踏歌,人們手牽手、肩並肩跳躍,有時還有輕盈美妙的舞袖動作。在寺院以及民俗祭祀活動中也有舞蹈活動。這說明舞蹈在唐代的各個階級都深受人們喜愛,普及程度非常高。 其次,在這一時期還創造了特有的舞蹈分類、術語和舞譜等。
  • 楊貴妃香消玉殞,遺體葬在何處?日本:楊貴妃搬到日本,後人尚在
    這一點深受唐玄宗的喜愛,不僅如此楊貴妃的舞技動人。跳起舞來讓皇上如痴如醉,在楊貴妃一生,他的獨門舞蹈就是《霓裳羽衣曲》。楊貴妃生平她本來就出生在一個高官貴族的家庭。她的祖父是隋唐的一位高官,在唐朝初期遭到別人的陷害,被李世民殺害。當自己父親去世的時候,楊玉環才剛剛10歲,家父被殺他無處可去只能投奔在洛陽的叔叔。楊玉環從小長相出眾,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
  • 鑑賞|龜茲壁畫中的禮孝之道,看「億耳得福」等佛經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龜茲石窟壁畫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與孝道有關的精彩故事吧。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克孜爾第8窟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故事畫出現在克孜爾第8、13和114窟。故事內容選自《賢愚經》卷一。從前,閻浮提有個大國。一天,國中大臣叛亂,殺了國王。於是,太子與夫人帶著小兒須闍提投奔他國。
  • 遼代佛教造像特色
    其中有一尊遼代的石灰石雕觀音首像,碩大宏偉,既見莊嚴,不失慈悲,配上冠飾華麗,更加展現遼代造像風格。▌觀音信仰的流行印度佛經中稱觀音為「善男子」,在古印度佛教藝術中,觀音多為男性形象,隨著佛教的中國漢化,逐漸變為了男身女相。
  • 為何唐朝貴族會對他們愛不釋手?
    前言:戰爭所帶來的是黑暗與苦難,戰爭結束後的戰敗方很多的士兵會淪為勝利的附屬品,也就是奴隸。其實奴隸不管是在現在還是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在印象中,奴隸所過的生活都是悽慘悲涼的,今天所要說的是唐朝時期有一類奴隸,叫做"崑崙奴",在當時使得唐朝的貴族們愛不釋手。可能大家會好奇,一般奴隸都沒有固定名稱,那麼這個"崑崙奴"為何有固定的稱呼?所以"崑崙奴"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為何又深受唐朝貴族熱捧呢?
  • 屹立千年的獨樂寺:簡述寺中的彩色壁畫
    獨樂寺重修竣工時,韓匡嗣已去世兩年,所以碑文中才有「已故尚父秦王」之稱。紀念獨樂寺重建千年,韓匡嗣和談真大師也是值得紀念的兩位古人。在遼代重修的基礎上,明、清兩代對獨樂寺也進行了修葺,但規模都較遼代小得多。只是觀音閣雙簷下現存的八根立柱,是清乾隆間重修時為防止簷角下墜而增置的。關於「獨樂寺」名稱的由來,也是饒有趣味的。
  • 楊貴妃陵墓為何在日本 真相令人意外!
    隨後,他們把矛頭指向楊國忠的姐姐———楊貴妃。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嗎?就在這年夏天的一個夜晚,幾個神秘人忽然出現在馬嵬坡上。他們悄悄挖開貴妃的墳墓,他們究竟在找什麼?史料記載玄宗皇帝回長安後,秘密令宦官改葬貴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來卻說不見了貴妃的遺體,只帶回了貴妃生前攜帶的香囊。
  • 敦煌壁畫中的鬥雞趣圖:兩隻雞 鬥了1400年
    「這些敦煌壁畫裡的雞寶寶,簡直萌化了。」不少市民朋友在成博參觀敦煌大展的時候,下意識地尋找敦煌壁畫裡那些雞。 繪有《鬥雞圖》的285窟,開鑿於西魏,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內北壁有西魏的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發願文題記,足以說明此窟修建於此時。這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
  • 祥禽一叫千門開——探尋莫高窟壁畫的佳作
    在我國春秋時期已有鬥雞的習俗,鬥雞最早是貴族的一項娛樂活動,到戰國時鬥雞之風已進入平民百姓的娛樂生活中。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畫的屋頂上,繪了一幅鬥雞圖,兩隻雄雞,威武力壯,虎視眈眈,伸長脖子,高昂著頭,羽毛直立,正欲展開一場廝殺搏鬥。
  • 楊貴妃吃荔枝為何被千古詬病?專家:看看荔枝怎麼運輸的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有讀者提出疑問,古代宮廷達官貴人吃荔枝不是很正常嗎?千百年來,楊貴妃吃荔枝為何挨罵?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就有荔枝北遷的先例。漢武帝第一次品嘗荔枝大約是建元元年(前140年),南越王趙佗獻上一些貢品,其中就包括荔枝。漢武帝吃了荔枝後,非常喜歡。他還命人在上林苑修建福禮宮,用來移植荔枝樹。結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因氣候問題而死亡。